四十四日目:兵临城下
除了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州的首府伏尔加格勒可能是在天朝知名度最高的俄罗斯城市之一。这里的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16世纪,帝国南部水陆要冲的位置使其成了军事要塞,是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东端的终点。直到1925年前它的名字还是察里津,后改名斯大林格勒,1965年后因为去斯大林化运动又改名为伏尔加格勒。虽然这里近几十年来人口持续稳步下降,但伏尔加格勒今日的人口还是超过90万,仍是俄罗斯有数的大都市。但对于广大天朝人士,比起“伏尔加格勒”来,恐怕还是“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来得更为耳熟能详。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便不能不想到苏德战争,而想到苏德战争脑海中便不得不立刻跳出“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1942年4月,实力在41年冬季严重受损的德军已经无力发动全面进攻,于是希特勒决定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这一代号“蓝色行动”的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志在席卷顿河流域与高加索,以塞瓦斯托波尔与哈尔科夫(没错,哈尔科夫对于苏联来说是个不幸的地方,每次红军都会在这里吃亏,所以才没捞上个二战英雄城的名头)的胜利为起点,德军的开局形势极好,顿河平原的城市接二连三的落入希特勒之手,德军的前锋已经突入高加索,看来没有什么能阻止希特勒的胜利了。
在希特勒与胜利之间的最后一道障碍是斯大林格勒,因为其交通上的重要,因为其名为拖拉机厂实为坦克厂的重工业,也因为这个城市的名字,希特勒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命令保卢斯麾下的第六军团夺取这个城市。双方的每一个士兵都知道,自己别想活着被对手俘虏。法西斯的褐色巨兽与布尔什维克的红色巨兽在这瓦砾场的方寸之地撕咬在一起,两军的士兵浑身污秽不堪,双眼血红汗臭冲天,他们用大炮、坦克、步枪、刺刀、乃至自己的牙齿与指甲在这铁血地狱进行殊死的搏斗。
就在保卢斯把自己的有生力量一批批埋葬在斯大林格勒废墟里的时候,对面的朱可夫已经集结了足够的预备队而发动了反击。11月23日,自两翼钳形突击的苏军完成了对德军第六军团的包围;一个月后,曼施坦因营救第六军团的“冬季风暴”行动亦以失败告终,被围的二十五万将士的失败已然命中注定。陷入层层包围中的第六军团补给断绝,弹药、粮食、燃料无一不缺,这年的冬天对他们而言显得格外寒冷,列宁格勒人在围困中的苦难此时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运气好点的,在一瞬之间被苏军的炮火炸得血肉横飞,来不及承受更多的痛苦;更多的士兵则是在寒冷与j饥饿中咽下最后一口气,那是漫长、绝望、黑暗而残酷的死亡。当朱可夫在43年1月发动最后总攻的时候,战斗没有任何的悬念。
“胜利是除失败外最大的悲剧”,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空前而不绝后的大血战使得希特勒累计损失了85万精锐(根据苏联方面数据则是150万),斯大林亦为之付出了110多万红军将士的代价,至于卷入其中的斯大林格勒市民们伤亡几何则永远是个未知数。虽然对于红军而言,这是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但毕竟也还是胜利,它使得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易手。这并非结束的开始,而仅仅是开始的结束,虽然前途仍然慢慢,但在那遥远的地平线上已经隐约透出几分希望的曙光了。
伏尔加格勒(或者说,斯大林格勒)在天朝乃至全世界声名赫赫,但是相对而言到此一游的天朝背包客们在比例上却不甚多——至少比去过莫斯科彼得堡两京的游客少的多,所以能踏上伏尔加格勒的土地,俺们都一直感到颇为荣幸。
俺们首先前往朝圣的并非光荣的玛玛耶夫岗,而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馆——没错,虽然城市的名字改了,但那场战役的名字仍然未变。出得战争期间彻底被毁,战后又原样重建的火车站,穿过烈士广场来得地铁站,纪念馆就在据此地铁一站之远的列宁广场附近。说起来,沿着城市主干道列宁大街运行的伏尔加格勒地铁还是挺有意思的,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是在地下运行的地铁,而出了中心区便转为地面运行的有轨电车,这种轻轨地铁二合一的线路也只有在伏尔加格勒才能看到。更奇妙的是,在城南地面轻轨上列车还是靠右侧行驶,等开进地下不知不觉的就变成靠左侧行驶了,看来两条线路一定是在地下进行了立体交叉。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馆是一幢白色的建筑,位于列宁广场的后面,面向伏尔加河,旁边是昔日战时因苏德两军反复争夺而成废墟的那个有名的面粉厂。纪念馆外露天陈列着如飞机、坦克之类的重武器,还有一辆装甲列车。博物馆门前有两纪念碑,一座用于纪念二战时代的红军烈士,另一座则用于控诉斯大林的大恐怖罪行。
纪念馆内分三层,一层与二层详细介绍了1942年发生在此处的那场大血战的流程,有战场指挥部“察里津地堡”复原、巨型的城市沙盘、还有指挥官们的大型画像。很奇妙的是指挥官中可以看到斯大林,却找不到赫鲁晓夫。陈列一方面突出了战争中的英雄主义,但同时也没忘记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血腥。一层还配有4个中型的半景画,再现了突袭德军机场、包围保卢斯第六军团等当年战役中的名场面,虽然似乎是苏联解体后的作品,不过却也很有苏联的气势,比起莫斯科的中央卫国战争纪念馆的几幅半景画来丝毫不落下风。
若是有人看过二层参战将帅的遗物便自以为此行不虚而转身离开,那就成了傻瓜,非得从大厅中央的螺旋形楼梯拾级而上步入三层的全景画馆才能说是功德圆满。此巨画高18米,长120米,据说是俄罗斯最大的全景画。一进入顶层,斯大林格勒战役恢弘惨烈的场面立刻映入眼帘,观众则仿佛置身1943年1月26日苏军开始全面总反攻时战场中心的玛玛耶夫岗之巅。四周顺坡而下,遍地是损坏的枪支、丢弃的钢盔、以及各类炮片弹壳,真个是铁血附山山形变,有些是模型,有些则是画面上的图案。在飞机、坦克与喀秋莎火箭炮的掩护下,苏军如铁血怒涛一般汹涌而来,兵分两路绕过山岗,向西面德军的阵地杀将过去。战场上硝烟弥漫烈焰腾空尸横遍野,真个是惊天地泣鬼神,给人以极度的视觉冲击力。
出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馆,沿着列宁大街向南,一路各式战争纪念碑随处可见,提醒着过往行人这里当年是血肉横飞的战场,今日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虽然整个城市基本毁于战火,但战后苏联政府又基本按照原样把城市重建了起来,因此除有意保留下来的个别战争遗迹外,从外表几乎看不出什么战争的痕迹。
在无名烈士广场——只是一个广场,没有纪念碑——旁的列宁大街21号是伏尔加格勒州美术馆,占据了一栋居民楼一般楼房的一层。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门票价格也甚是低廉,内容倒还不错,从沙俄时代直到苏联,再到今日本地艺术家的现代美术无所不包。
列宁街的尽头靠近州政府的地方,坐落着伏尔加格勒州方志博物馆,馆舍都是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建——战争中这里没被彻底摧毁还真是不可思议。伏尔加河把这个州分为东西两部,自然资源与人口多分布在西岸的丘陵地带,而东部的草原资源人口及工业都较少。由于伏尔加河下游地势平坦,也以为上游中游大建水库大坝,使得伏尔加河下游水流极慢,这对当地鱼类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当然,以上都是在博物馆自然部里的现学现卖。历史上看,在俄罗斯人到来之前,这片土地最早居住着游牧民族。在这个城市的名字还叫做察里津的时候,这里是帝国沿伏尔加河向南扩张的前进基地,高加索总督府也一度设在这里,因此成了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进攻阿斯特拉汗国的沙皇军队路过这里,拉辛、普加乔夫起义军也路过这里,还有令这个城市更换名号的斯大林之察利津保卫战、以及日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在方志博物馆旁的一家好吃不贵的自助蛋糕店里吃过午饭后,俺们直奔火车站前的市历史博物馆而去,那里在19世纪末是本地富商的豪宅,在斯大林的察里津保卫战之后成了捧大腿用的博物馆,直到今日博物馆里的内容也还是红白内战,里面陈列了当年的各种武器、制服与文件,甚至还有装甲列车的等身大模型。不过看得出来,今日对内战的评价已经中立化,而不再全然站在红军一边了。了不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无数影视作品的素材,比如美国大片“Enemy at the Gates”,这部狙击手尖峰对决的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之一就是刚上战场的红军英雄瓦西里躲在装饰有儿童雕塑的水池里狙击德军的场面,这个场景的位置就是在市历史博物馆的前面。不过很遗憾,电影中的水池今日已经看不到了。
这一天白天的最后几个小时,俺们前往的是伏尔加格勒的第一名胜马马耶夫岗。马马耶夫岗位于伏尔加格勒北侧,也是在列宁大街旁,乘地铁就能直达(不过在马马耶夫岗这站已经转到地面了)。在蒙古的拔都汗时代,马马耶夫岗是蒙古军团的驻地;在二战时期,这个低矮的小高地作为斯大林格勒的制高点被德军与苏军反复争夺易手,连高地本身都被炮火削低了不少;战后,这里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纪念物,成了参拜烈士与游览休闲的圣地,而且免费参观不收门票。
下得电车,经天桥跨过铁路线,沿着台阶走上马马耶夫岗,左右各有一组巨大的群雕,虽然显得很粗犷但也有种别样的震撼人心。马马耶夫岗的半山腰是一广场,这里可以看到完整的“祖国母亲”巨像,是拍照的最好场所。广场中央为一水池,水池中一魁梧的苏军战士左手持枪,右手握一手雷,那是著名的雕塑“宁死不屈”,水池旁亦是各种红军战士雕塑林立。广场北侧为一白色的圆形建筑,那就是阵亡将士纪念大厅,大厅外墙上是浮雕,大厅内中央是一高擎长明火炬的巨手,墙壁上的数十面红旗上是阵亡官兵的名字。俺们抵达这里是下午六时,恰逢卫兵整点交接换岗,卫兵踢着90度的俄罗斯鹅步沿着螺旋形台阶盘旋而上,自顶层离开大厅。大厅里的游客就俄罗斯标准而言挺多,有本国的亦有外国的,甚至还有几个天朝游客——至少黄肤黑发看上去像是天朝同胞。
出了纪念大厅再走几步就是马马耶夫岗的山顶,著名的“祖国母亲”巨像就在这里。这个顶天立地的女巨人,算上底座与手中的利剑高达85米,在伏尔加格勒市内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她不仅是伏尔加格勒的象征,甚至也是整个俄罗斯的象征。站在这个女巨人的脚下向东看,左手边是包括红十月拖拉机厂在内的工业区,右手边则是市区,大半个伏尔加格勒尽收眼底,难怪当年两军在此寸土必争了。苏联果然不愧是宏大叙事的行家里手,每个到此膜拜祖国母亲的游客——无论他是哪国人——都会有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但很违和的是,祖国母亲背西而面东,就仿佛是在召唤身后自西方而来的德军冲向东面的苏军阵地……
路过苏联时代的女卫生员纪念碑与俄罗斯时代的小教堂,绕到马马耶夫岗的西侧,这是刚刚建成的烈士公墓,游人数量极少。无数墓碑密集而整齐的排列在马马耶夫岗西侧的缓坡,墓区的尽头是纪念碑,上面铭刻着牺牲烈士们的姓名,纪念碑就一道连绵横亘的高墙壁垒向南北两侧延伸开去,仿佛在掩护背后的伏尔加格勒城市免受自西方杀来的法西斯德军的侵犯。
结束了一天的游览,满怀着那种在美好国度旅行者那种幸福的疲惫感,俺们在这天晚上踏上了前往阿斯特拉罕的火车。
附:本日统计:城市:27+1=28 博物馆:159+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