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后记:构想和考据(上)
《缪拉·八O三》这篇同人小说,最初的预想是写一个三四万字的中篇,而最后竟写出十几万字节,加上后记已经接近十万字的长文来,实是始料未及的。
写这篇同人的念头,正如《宿怨篇后记》中写提到的,是作者在写另外一部有关缪拉将昔日同盟基地负责人科库兰收为自己部下为的经过的同人时产生的,当时还附带写了一篇《战场之外的缪拉》,指出缪拉在原著中具有作为莱因哈特与杨舰队连接点的设定。在写那些以“存异而求同”为主题的东西时,忍不住想到,如果说在一种正义的对面可能有反向等量的正义存在的话,那么这种“求同”的过程就绝不只意味着海纳百川的开阔与友好和平的光辉,而同样包含着阴暗,残酷和不认同才对,于是就有了写一篇从反向的视角看“求同存异”的同人的想法。而刚好原著中又留有一条让人意犹未尽的的线索----“要塞对要塞”,这是罗严克拉姆元帅府成立后至到莱因哈特死去为止帝国军唯一一次以一败涂地收场的战斗。一百八十万官兵的惨死,坎普家人的悲痛和仇恨,以及在极度的悲恸和愧咎之下以神之名许下的誓言,并不是一句对伟大敌手的深深敬意所可以全部抹煞的。
于是,早就感兴趣的一条原著没来及充分发挥的余线和新产生出兴趣的一点思考结合在一起,就有了这篇《缪拉·八O三》。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明白,虽然本文故事的时间是原著结束之后,但是立足点仍是化解原著已经铺垫好的,或者说是遗留下的,暗示过的矛盾,而不是去制造新的,没有任何铺垫,或与原著对未来的暗示有出入的矛盾,甚至是颠覆原著对矛盾的解决方式及其精神。不篡改,不颠覆,不歪曲,算是本文努力的宗旨吧。(所谓歪曲,是指出现原著中人物性格或精神相背的情节,而不能给这种变化以符合原著环境的,有原著依据的解释----我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合理解释”,因为你如果想让一个人做什么,走可以制造出合理理由。)其实这样的宗旨和“后续创作”的形式是有些矛盾的,短篇则也罢了,中长篇作品,如果一切的结局都在原著预定范围内,支撑故事的悬念就很难形成了。因为这个缘故,本文不得不用了一点狡猾伎俩----故意表现出颠覆原著的倾向,最后又把它推回原著规划好的线路内。不过这样的伎俩只能用一次而已,因此,如无意外,以后应该也不会再写吃力不讨好的中长篇后续了吧!
另外,本文从构思其就决定不把阴谋,政治斗争或战争作为重点,原因有很多,后面还会涉及,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认为那样会转移注意力----本文是在许多方面的思考之间打擦边球入,但这些思考中的任何一类,都远不足以用阴谋或政治权谋来概括,而提起“不同观点”“不同立场”就想起少数阴谋家或者野心家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甚至战争,那绝对是种误解----虽然本文的下篇也写了政治斗争和战争,但它们都不是重点,只是为了拓宽矛盾的广度与深度,并且把它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而已。
在这里还想谈谈上下篇的关联问题,古斯达夫这个人物,在任何时候都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全文最重要的线索,虽然下篇没有这个人物也可以独立成文,但因为这个人物存在才使看似视野重点不同各方面都不同的上下篇成为绝对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着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如果没有下篇,上篇只是段历史的小插曲,如果没有上篇下篇的内涵至少要下降一个档次......从单纯作品角色作用的地位来说,他是主角以外最重要的人,他既是线索,又是镜子,是影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是平凡的,又经历着不平凡......他是一个交点,是接续战争与和平,传说与历史的交点,也是广阔的视野与华丽舞台的交点,由他引出的问题,在全文的第一章便已提出,直到了最后一章,才给出一个不算是标准答案的答案,而在文中完成了这一寻找真正出口的旅程的人绝不只有古斯达夫,作为主人公的缪拉也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只是层次上比古斯达夫更高,涉及的层面较后者更为深远而已.而作品对战争的是非与得失,生命,信仰牺牲,死的永恒与生的勇气,真爱,仇恨和沟通等问题的思考,也正是借着这两个人物由不同视角出发,在不同层面不同视野中的怀疑,思考和成长穿于全篇之中.
作者在这里想另外提醒读者的是《缪拉·八O三》的故事站在不同角色的视角来看,看到的东西应该是不同的,如果有兴趣,可以尝试从缪拉,希尔徳,米达麦亚,古斯达夫,古德里安,尤利安,乃至帝国的民众和同盟的民众的角度来看它,而整部《缪拉·八O三》前面十几章的故事就情节而言虽然是主干,但是就主题来说只是铺垫,真正对主题的集中表象是在最后三章,特别是缪拉受伤之后和莱的梦中会面,醒来后跟嘉尼娅的对话,以及古斯达夫的三段表现等情节中的,全面的各种线索,铺垫,已经提出或者暗示过的反思都在这几部段里得到了呼应----遇到不少朋友看到缪拉醒过来就有一种尘埃落定,后面的只是余波的感觉,所以在此想特别说一句,最后的情节,有关嘉尼娅和古斯达夫的部分,绝不仅仅是余波.
还要衷心感谢NSL和Kroll两位朋友为本文写的感评,Kroll提出的问题使我得以将后记补充完善,将我对某些设定的构想更好地解释出来,而NSL则将我隐藏在情节背后的许多想法都挖了出来,其绝大多数观点都非常切合我的写作意图,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参考,因此特将链接附上:
寄望银河——《缪拉·803》随笔 By NSL
http://bbs.ktkj.com/viewthread.php?tid=4600605&extra=page%3D1
最后,以下是对本文的一些情节及人物的设定依据及想法:
1 关于莱因哈特死后帝国高层的人事安排
军务尚书:米达麦亚。“莱因哈特咫建造一个壮大帝国的构想,经由这种实地的建设,逐渐踏实地具体化。身在军务的第一线、统辖并指挥这些新要塞建设工作的人,就是米达麦亚元帅,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无法随同皇帝前往新领土的缘故。米达麦亚非常能够适应新时代里面的新任务,而且对于他所被赋予的课题,也都逐渐在圆满地达成中。他是帝国军第一勇将,不过却不单单只是一名勇将,因为他其实有着绝佳的弹性与气度。”(萌芽)原著曾多次暗示他兼具政治家的素质,不过既然奥贝斯坦死了,身为七元帅之首的他接掌军部最高长官,也是军部在内阁的唯一代表军务尚书一职(接触政治较多的军人)比国务尚书更合适。
统帅本部长:梅克林格。“至于军务尚书,恕臣下僭越,克斯拉或者梅克林格也应该可以胜任。” (叛逆是英雄的特权) 如果军务尚书可以胜任的话,统帅本部长应该也可以胜任吧!随着战争的结束,“大本营”的概念已经不存在了,应该会取消幕僚总监,恢复统帅本部长,因此由原来的幕僚总监,也是米达麦亚推荐的尚书人选之一的梅克林格出任,克斯拉则继续肩负宪兵总监加防卫司令的重任。(个人认为梅克林格至少在这个时候不是军务尚书的适当人选,因为他原来的地位和军功在诸元帅中都是排得比较靠后的,莱因哈特如果还活着,只要是他任命的人选而且确实有能力的话自然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是莱因哈特一但不在了,既没有米达麦亚那样的人望又没有奥贝斯坦所受的敬畏的梅克林格单凭自身威望恐怕胜任不了此职,希瓦星域会战时候他以大本营幕僚总监身份和毕典菲尔特对话的情形就是一例.莱因哈特活着时恰当的任命未必在他死后还适合,况且米的推荐原本就是以将他自己排除在外为前提的)
宇宙舰队总司令:缪拉。“宇宙舰队交付给缪拉一级上将,将不会有任何的不妥。”(叛逆是英雄的特权)
虽然玛琳道夫伯爵的确曾经推荐过米达麦亚国务尚书,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个早在《离乱篇》尾声处就被提出来的推荐,却直到《梦的尽头》也没能变为现实。
正如希尔徳成为幕僚总监就失去了对政治的发言权,米达麦亚如果当上国务尚书也就失去了对军部事务的发言权,考虑了那么久要不要让米担任国务尚书的莱因哈特为什么最后要加封米达麦亚为首席元帅?是为了让他光荣引退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玛林道夫父女关于米达麦亚的对话是在《永无休止的安魂曲》第二节,当时,希尔德想着,“皇帝会同意这样的人事安排吗?这该会是问题所在吧!”同一章,第四节,莱因哈特是这样对米达麦亚说的:
“你不可以死。如果连你也不在了,就没有人可以以身作则,来教导帝国军究竟什么才叫做真正的用兵了,而朕也失去了宝贵的战友。这是命令,绝对不能死!”
希尔德的疑虑,结合莱因哈特迟迟不让玛林道夫伯爵卸任的事实,都可看出莱因哈特的态度----让米达麦亚继续“以身作则,来教导帝国军究竟什么才叫做真正的用兵”才是他的心意.倒过来说,如果新帝国的三位元帅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全部退出军部,而且莱因哈特刚死,希尔徳就一边加封米达麦亚为首席元帅一边剥夺其对军事的发言权,帝国军想不地震都困难吧.
如果田中真的有意安排米达麦亚接任国务尚书一职,在希尔德成为皇妃,以及米达麦亚再次发誓效忠于皇帝之后,他大可以直接让米达麦亚就此继任。米达麦亚在最后一章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对于最后一章的情节根本没有实质性影响。
既然有避嫌的需要,又找到了继任人选,田中为什么死活不让玛琳道夫伯爵卸任呢?我认为,答案只能是,他在这个时候还不能卸任。换句话说,米达麦亚最后接任的根本不是国务尚书。
虽然《乱离篇》中玛林道夫伯爵推荐了米达麦亚,但是到了《落日篇》,在第一章里,作者就来了这么一段:
“内阁书记官长麦恩荷夫小声地问道。他是莱因哈特的阁僚中最年少的,今后只有三十六岁,被誉为继前任的工部尚书席尔瓦贝尔西之后的人才。他忠于职务,具有处理力及判断力,但是,也有人批评他在原创的构想力上不及故人。玛林道夫伯爵经常获得这位少壮派政治家的辅佐,如果没有米达麦亚元帅的话,或许他会推荐麦恩荷夫。也许当他具有足够的指导力及影响力的时候就会从上内阁的首座也不定。 ”
银英中写帝国文官的笔墨极少,但是就因为极少,所以每次提到都应该是作者想借以阐述什么----比如,他对政治体制的设定。因为之前已经推荐过米达麦亚,作者总不好直接把他撩在一边,但是,我们不能认为作者无缘无故地写了上述这段话,尤其是“如果没有米达麦亚元帅的话,或许他会推荐麦恩荷夫。也许当他具有足够的指导力及影响力的时候就会从上内阁的首座也不定。 ”
我的理解的是,这段话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位国务尚书的候选人,而这个人才是田中心目中真正的未来的国务尚书。除此之外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说明上面这段话存在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作者要让玛林道夫伯爵推荐米达麦亚,我认为并不是象字面中所说的那样,是为了让米达麦亚接任国务尚书,而是为了强调米达麦亚在政略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处事的弹性,这是为了让米达麦亚将来接任奥贝斯坦的军务尚书一职做准备。因为奥贝斯坦死在最后,作者不能事先有此暗示,但是他总要通过某种方式给人留下个米达麦亚不是单纯的军人,可以胜任舰队战以外任务的印象,不然读者难免质疑,米达麦亚,这样一个纯脆的军人,他干得了吗?
也许有人会因为“也许当他具有足够的指导力及影响力的时候就会从上内阁的首座也不定”而怀疑麦恩荷夫的能力,但我认为“如果没有米达麦亚元帅的话,或许他会推荐麦恩荷夫”足以显示他可以胜任此职,只是比起指导力和影响力更高的米达麦亚略有不如而已,否则不适合当国务尚书的人总不会因为米不存在就变得适合了吧!况且莱因哈特活着时的缺点在他死后未必不会成为一种优点,“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辅佐机关,在这个前提之下,首席阁僚并不一定要是一个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相反地,他不需要过于主张自我,只需贯彻全体阁僚的协调工作,适度且合宜地掌理国家的典章制度,整顿出一个让其他的官员们能够容易发挥才能的环境就已经足够了。”国务尚书的影响力和指导力如果太过突出的话,对于皇帝年幼,太后摄政的帝国权力体系来说,反而未必是好事吧。
2 关于古斯达夫的年龄 ---- 见《宿怨篇后记》
3 关于古斯达夫的心理
坎普家人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要面对的不止是失去亲人的伤痛,还有世人异样的目光。另外坎普死的时候两个儿子只有8岁和5岁,不可能要求他们“早就对战死沙场有所觉悟”,长大后就算理解了,却也不可能磨灭当初闻到恶耗时感受到的震惊与悲恸吧。
不过,古斯达夫恨缪拉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坎普的同僚,也不是因为坎普的死而迁怒。如果缪拉不是“要塞对要塞”一站的副司令官,或者缪拉此后没有成为帝国的传奇英雄,又或者缪拉和尤利安间没有表现出超过其他元帅们之上的友好,甚或尤利安没有给他如此高的评价……如果以上诸点缺少任何一点,我想坎普的儿子就不会那样恨他了。再加上以下三点也增加了古斯达夫对缪拉的不谅解 1 缪拉曾经发誓为坎普报仇,那是在神面前许下的誓言,也是和一个九岁的孩子的约定,古斯达夫因此一心一意对缪拉寄予几乎是无条件的信赖和期望,总是祝福着他,崇拜着他,维护着他,并将这种情感视为自己人生重要的一部份。所以最后有一种被自己唯一信赖的人背叛的惊愕。 2 不成熟的迁怒也应考虑,“丧父之痛,积年的委屈,不能亲手报仇的憾然,加上遭人背叛的惊愕,就在古斯达夫看到照片的那刻汇成怒火,使他将全部恨意一齐变本加利地指向了缪拉。”在古斯达夫看来,他父亲身后蒙受的一切,缪拉本应也有份,但他却可以安然地占有来自帝国的和来自元凶一方的两方面的荣誉,自然会有不平,而且是把所有的不平集中在缪拉身上发泄了----因为一个人是没有力量去恨太多人的,这种不平往往都会以把恨意集中在少数特定的人身上为出路。3 被安排到缪拉身边做勤务,使他觉得这是一种天意,是上天,或者是他的父亲想借他的手去惩罚违背誓约的人,因而“怨念”变成一种“执念”。
4 关于“骑士”
有朋友问,文中把缪拉比作“传说中”的骑士,是否参考了缪拉名字里嵌入的KNIGHT(骑士)?---- 缪拉的名字是Neithardt,但发音一样的,真是个有意思的巧合呢。
5 秃鹰之城与威斯塔朗特。
愈合的伤口一但被撕裂,那种疼痛是远远超过当初的。唐月阳的在《时间真的能够掩盖伤口吗》一文中曾就威斯塔朗特一事对莱因哈特造成的影响写道:
“如果就这么任时间流逝的话,也许莱因哈特最终是可以接近幸福这种感觉的,但是有一个声音,有一个人,他毫不留情的,几乎是恶狠狠地踩在了莱因哈特最为脆弱的伤口上。当结了痂的伤口重新被剥开的时候,里面的鲜血淋漓恐怕是初受伤时所不能及的。已经尘封的痛苦重新被提起来的时候,莱因哈特所承受的打击绝对不会比四年前轻。想必这种痛苦已经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心碎就可以形容的了,这是一种更为难以忍受的感觉,也更加难以用笔墨来形容。结痂的伤口始终也是个伤口,这是不容改变的本质,不论结的痂有多厚,表面上看起来有多安全,一旦被无情地揭开……鲜红的血液会奔涌而出,心碎的感觉会如潮一般地迅速淹没他。再怎么写,也写不清我的感觉;同样的,再怎么样去感受,也感受不到莱因哈特心中那种比撕裂更为疼痛的感觉的万分之一。我无从感受,也无法表达,莱因哈特那颗碎成粉末的心,我连想帮他捡都不知该如何下手,还是因为不能体味他心中的苦啊!……”
而秃鹰之城之于缪拉,就像威斯塔朗特之于莱因哈特,是纵使愈合也一生都不可能消弥的伤口。原著在后来都没有再写“要塞对要塞”一事对缪拉的影响,似乎可以说,这个伤口虽然很深,但终于愈合了。然而,当古斯达夫出现在缪拉面前厉言指责时,缪拉胸口的那种感受与莱因哈特乍然面对威斯塔朗特的刺客之时是有相似之处的吧!
文中写到威斯塔朗特,有两重含义,这是其中一重,而另外一重已经在原文中借克斯拉的心理道出了。
6 关于文中提到尤利安受到的抨击
“尤里安觉得能和奈特哈特·缪拉等银河帝国军的名将们心灵交流是一件很可喜的事。然而,或许这件事也会在后世遭到痛烈的批评:“如果早知道会这样,一开始就好好谈不就得了?何苦非得要牺牲这么多的生命?难道他们只不过是指导者为了完成预定的工作而用过就丢的道具吗?” 尤里安他们是不是也要甘之如饴地接受这样的批评?尤其是战死者的遗族们的责骂更是令人难堪。”(黯淡黄金狮旗)
7 关于坎普家人的遭遇
“败军之将”的家人的困难处境在现实中的例子是很多的,而原著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一方面杨被推崇为英雄,赞赏倍至,但另一方面,逃亡的林奇提督的妻子却被迫搬离官舍,带着孩子回到娘家,不敢出现在人前。这并不是杨的责任,只不过心里还是非常地不好受。 ”(螺旋迷宫 英雄的新工作)
8 关于“残存下来的幸运”的说法
“七个人被后世称为“狮子之泉七元帅”。有人下了评语“残存下来的幸运带来了荣誉”,然而,在这么巨大而猛烈的动乱时代,纵横战场无数次之后还得以残存下来不也就是证明了他们的非凡之处吗? (梦的尽头)
9 关于坎普的为人
“他是一个豪气干云、光明正大的人”(振翅待飞的秃鹰)
10 关于坎普对孩子的态度
“他只是不想让儿子知道那么多罢了。坎普认为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了解到这个世界复杂和丑陋的一面。或许他们并不希望父母只告诉他们单纯及光明的一面,不过,当他们有一天也为人父母的时候,必能体会出这种心境的。 ”(逝去的一切)
11 关于费赛尼亚以及坎普的遗言
“坎普司令官要我传话给您。他是这么说的----代我向缪拉道歉。”(归来)
原著中坎普在秃鹰之城遭到雷神之锤打击后只说了“赶快让全员撒退”和“ “我已经没救了,你看看这个”两句话(归来), 接着就写到“不久,费赛尼亚踉跄地走出指挥室,死者的双眼目送着他。 ”。所以,坎普让费赛尼亚转达的那句“代我向缪拉道歉”应该时第二句话之后,费赛尼亚走出指挥室之前说的最后的遗言。(田中之所以没有继续写二人的对话,是为了这句话在缪拉面前被说出时更具有冲击性吧!动画中对坎普死的一段处理和原著有所不同,本文是以原著为参照的。而事实上,动画中费赛尼亚的台词确实是“他在临死之前还说了一句话,要我替缪拉说声对不起”,这也表示向缪拉道歉的话是坎普最后的遗言)
12 关于克斯拉的遗憾
“克斯拉并不是嫉妒同僚们的武勋,然而,他却禁不住要羡慕他们所处的场所。那些统率着数万艘舰艇,在星奔腾荟粹的黑暗星海之中尽情遨游的勇者们啊!原本他了选择这样的武官之途为其一生的目标。”(祭典之前)
13 关于尤利安想成为历史学者 ---- 见《宿怨篇后记》
14 关于宇宙海盗的历史和伍德提督及鲁道夫大帝在扫地海盗中建立的功勋
“宇宙历一○六年,银河联邦倾力出击,扫荡宇宙海盗。由M·休夫郎和C·伍德等提督负责执行,二年后,任务大抵完成。这项扫荡任务原本并不容易,以挖苦他人而声名大噪的伍德提督……”(银河系史概略)
“乘兴而来的鲁道夫,被公认为“伍德提督二世”,展现出强硬的铁腕作风,他机智而毫不留情地发动猛烈攻击,大举歼灭海盗组织,连投降和等待审判的人,也随着太空船被悉数烧死,其残酷无情、赶尽杀绝的做法,当然引起批评,但颂扬的声浪却更加高涨,如沛然洪水吞没了一切。”(银河系史概略)
15 关于巴拉特自治区的形势和银河的未来
“关于制定宪法和设立议会之事,莱因哈特却无法对尤里安有任何承诺。他的说法是会考虑立宪政治的优点,但是却无法给予确定的答覆,因为莱因哈特不想欺骗任何人。
“如果你跟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制定了法规,那么,后世的人就没事可做了。这么一来,他们一定会怪罪我们,因为我们太多管闲事了。”
莱因哈特是带着开玩笑的口吻这么说的,不过,很明显的,他并无意无限制或毫无原则地认同民主主义的存续。尤里安因此知道了莱因哈特并没有失去身为一个主政者所需要的冷静。
承认巴拉特星系的内政自治权已经是莱因哈特极大的让步了,然而,海尼森必须先从在“鲁宾斯基的火祭”事件的损害中再重建起来。和伊谢尔伦要塞比较起来,海尼森的地球条件显然是处于易攻难守的状况,原本海尼森就是一个消费性格较多的星系,所以粮食和其他的必需物品都得从其他的星球输入,而其他的星球又都在帝国的完全支配之下。从军事面来考虑的话,它的条件是极不利的。莱因哈特对尤里安的宽大其实是一把双刃刀,而莱因哈特和尤里安都知道。 ”(黯淡黄金狮旗)
“从某方面来说,莱因哈特皇帝给了民主和政治一个辛辣的考验。经过战争那么严苛的洗炼而残存下来的价值观,会不会在和平的环境下被腐蚀呢?”(梦的尽头)
不限制,也不毫无原则的认同,这就是莱因哈特最后对民主主义的的态度。莱因哈特对未来的设想应该是让巴拉特星域成为一篇民主政治的试验田以观后效,如果民主政治能够从废墟中站起来,真正成为浴火重生的火凤凰,并且充分显示出其优越于专制之处,那么,未来的银河帝国就可以改为立宪制。相反,如果靠流血战争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信仰在和平时期轻易就被腐蚀了,巴拉特自治区变成又一个自由行星同盟政府的话,那么它所能面对的也只有和自由行星同盟相同的命运,莱因哈特无法认同一种只存在于理论上的优越性,也绝不希望银河帝国的未来被无法实践证明的“优越性”来决定。这应该也是田中芳树本人对于《银河英雄传说》未来的设计,即银河帝国与巴拉特自治区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施政来证明谁的制度更优越,更受人民拥戴,更有理由在人类社会存在下去。
关于这一点,还有另外一段描写为证:
”就在一年前,他们失去了杨威利,如果今年莱因哈特也将消失于历史的地平线下的话,宇宙的将会失去多少的光彩啊?
不,或许这样会比较好。需要英雄和天才的动乱季节一过,调整和合作、秩序是比强烈的个性理重要的。杨威利曾说过——凡人的众智胜过单一的天才。莱因哈特也说过——所谓和平就是不把无能当成恶德的幸福的时候。
可是,尤里安有绝对理由必须在这个时代到来之前和皇帝见个面。如果他真的生了重病,尤里安更必须在他的生命力和理性尚未燃烧殆尽之前和他晤谈。尤里安希望告诉莱因哈特,建立起一个在高登巴姆王朝时代不被允许存在的共存和开明的体制,不使和平和统一变质成自闭和独善、停滞,不,就算任何事都会变质,也要让那个时期尽可能地往后延,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好了。只要商谈的对象是莱因哈特的话,这件事是有可能的。 ”(美人嗜血)
此外,原著还曾暗示,未来帝国的运作将不再是过份依靠个人才能的:
“莱因哈特并无意让工部省的巨大机构和权限永远延续下去。他的想法是,等到一切稳定化之后,就把实地业务部门委交给民间以缩小组织。需要依靠个别人的才能来运作的组织是不完善的,不管国家机构或社会体制,在完成创业并安定化之后,必须通过像古尔克这样的可以起到计量器作用的人来将过多的部分削减掉,剩下适当的规模和权限,才是健全的组织。(小说《黄金狮子旗下》,动画第66集《黄金狮子旗下》)
一言以毕之,莱因哈特之死预示着需要“伟大的天才”的时代已经结束,或者说“天才”已经完成其推动时代变革的历史使命----这是原著赋予莱因哈特之死的含义,也是原著对“未来怎样”的又一个明确暗示。
16 关于民主与专制在施政效率方面的差异
“以极为彻底根本的形式,将过去自由行星同盟统治底下一直积存着的不公平全部予以纠正。弹劾旧权力体制下之神圣领域的腐败,对新体制而言是宣传自我正义的绝好题材。过去一些经常受到反政府势力与新闻界猛力批评,但是却一直未受到当先制裁的特权政治家、军需产业经营者,共六百名左右,被总督府给一网打尽了。
如果以极端的观点来看,这些处置仅是以儆效尤。但是,罗严塔尔很清楚地知道,此时他所需要采取的手段,不是慢工出细活,而是快刀斩乱麻。因此,这些嫌疑犯过去在民主共和体制下,以司法搜查为前提,将物证湮没、采取法律武装或收买证人这些手段,此时全部都失去了作用。总督府凭藉着强权取缔不法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在意什么民主程序。仅凭着总督亲自签署的一纸搜捕状,即可强行展开搜查与拘捕,而且结果全部都是成功的。嘲弄民主共和政治的罪犯们所犯下的罪,却因专制政治的手法而受到制裁,这真是一个讽刺的结果。
罗严塔尔刻意将民主共和政治所不可避免的一个缺点“决定缓慢”,暴露在市怕眼前,并精心布局,让市民从实际效果上,来认可帝国的支配。这一切的措施到此为止,看来几乎是完全成功了。 ”(鸣动)
“莱因哈特皇帝的威胁极大。而且这种威胁并不是因为存在着像地球教之类的反动团体所形成的,而是因为和民主主义迥异的体制使时代的变革正迈向成功之路所致。所谓的专制就是在进行变革时使效率提升到最快的一种体制。对民主主义的温和、缓慢感到厌烦的观众不是常这样说吗? ”(前途遥远)
17 关于旧同盟遗留问题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
“然而罗严塔尔很沉着冷静地上任了……军纪严正,并没有任何由士兵所犯下的凶恶犯罪事件发生。反而是旧同盟军已经失去控制的脱队者犯罪问题较为严重。 ”(八月的新政府)
18 关于宇宙海盗的肆虐
“他(休马哈)以旧王朝时代的才识和经验,在修特莱中将的推荐下成了帝国军的准将,但是在一场和宇宙海盗的战斗中下落不明。”(梦的尽头)
事实上,整个“远征篇”的情节都构筑于这里提供的“和宇宙的战斗”的线索之上。
19 关于帝国驻军
“银河帝国的传统都是将绝大部分的军事力量集中在中央,所有向外征讨或是镇压叛乱的舰队,都先组成浩浩荡荡的征伐军队之后,才由帝国奥丁出发。而莱因哈特之所以发布重新划分编制的命令,目的就是要摆脱这种过度极端的权威主义。”
““如果给予每一个军管区兵权,一旦中央的统制力衰退时,不就容易形成割据的局面吗?” 留守在奥丁、身居后方总司令官要职的梅克林格一级上将曾这样对缪拉说过。皇帝莱因哈特虽然年轻,充满了生命力及可能性,但是就算是天才或英雄都难免一死。一个人活在世上时的价值越大,死后所留下的空隙也就越大。”(黄金狮子旗下)
高登巴姆王朝时代军队过于集中,导致地方应变能力的严重不足,莱因哈特校正了这一倾向,却又出现了相反的倾向。莱因哈特本人活着的时候问题不大,但他死后就蕴藏着割据局面出现的危机。《宇宙海盗》一章中对兵力配置的描写就是基于希尔德应该会协调两种倾向这一点而进行的。假设莱因哈特去世时帝国军拥有战艇十八万,而经过退伍和裁员后变为十二万,费沙方面直接节制的兵力约为八万,部份囤扎在“影之城”和“三元帅之城”。新旧领土各驻军约二万,其中新领土的艾尔·法西(伊谢尔伦走廊方面)和乌鲁瓦希(费沙回廊方面),旧领土的奥丁和连典贝尔克要塞各配置战舰五千,其余则以五十至一千艘不等的数量分布于各星系。(和平时期新领土的兵力约为罗严塔尔任总督时期的五OO万的一半,而乌鲁瓦希星仍保留原先的五O万驻军数量)
PS:文中写到了布罗统辖的干达尔星域和乌鲁瓦希星驻军的扫荡海盗活动及加入最后一战的包围圈,事实上,莱因哈特早在“诸神的黄昏”时期便有考虑,而原著也有如下暗示:“将来同盟的领土都落入莱因哈特掌握之后,这个寂寂无名的行星将作为镇压武力叛敌及荡平宇宙海盗的根据地,势必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基地”----其作为“平叛基地”的作用已经在罗严塔尔叛乱和海尼森暴动时期两次体现了,而本文则体现了其作为荡平宇宙海盗根据地的作用。
20 关于费沙作为首都地位的稳固(费沙人对帝国的态度变化及费沙新生代的支持)
“有一大半的费沙人并没有任何理由对皇帝莱因哈特抱持好感,可是,他们对其构想力的壮大、决断及行动力的迅速却不得不大加赞赏。这种感觉的确或多或少都掺有某种不纯的因素。如果莱因哈特是个无能的人,那么,被一个无能者所打败的自己岂不掉进了无名的深渊中了?原应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经济力在武力面前根本没什么看头,原本应为独占性的情报也没有带来任何益处,而他们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帝国军所占领了。才略丰富的费沙人一向住在保守的世界观的温室中,在被金发的年轻人敲破之前,他们都不晓得玻璃的脆弱。
不管怎么说,皇帝莱因哈特正在创造历史是一件无庸置疑的事。同时,身为一个费沙人,他们不能不关心在这个正在被创造的历史豪华舞台中,他们到底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也有人自我要求从事积极的展望和行动。原本费沙人的长处就是在被赋与的政治状况中完成最大的利益。原来的费沙也不是人人平等的天国,有因获得既得权利的横暴豪商而哭泣的中小商人,也有因商场失败而衰败的一家人。对这些人来说,莱因哈特的征服所带来的时代激变可以说是败者复活战的唯一机会。他们努力寻求征服者的欢心,为军需品的调度、士兵宿舍的建设、提供经济及交通、地理、市民感情等的相关情报而四处奔走。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长老们的反弹及对年轻的征服者情绪上的支持更是一日快过一日,而帝国政府也有意图地对年轻的费沙人以礼相待,开始搭乘云霄飞车朝着共存的道路飞奔。 ”(黄金狮子旗下)
21 关于新领土总督一职
““新领土总督府”并非是恒久设置的机关,迟早都要和旧帝国领土一样,纳入内务省的管辖,确定为地方政府,而且政治与军事两权将采取分离制。到那个时候,人类社会的统合就应该完全成立了。 ”(鸣动)
新领土总督应该是过渡性的职务,在以费沙作为支配全宇宙的中心的体系还未完全确立之前处理新领土事务,罗严塔尔叛乱的发生,以及费沙帝都地位的日益稳固,都意味着这个职务失去意义,因此设定将其取消。(旧领土的地域比新领土更广阔,但也没有设置总督,迁都费沙本来就是为了便于同时统治新旧领土的)
22 关于文中提到的避免炫耀武力和刺激被征服地民众的感情
原著由于鲁道夫大帝成例在先,帝国君臣在这方面一向都极审慎。例如以下几段描写:
“莱因哈特本人不喜欢在占领地的新年宴会中做华丽的装扮是原因之一,一个成功的征服者,必须能够小心避免不要刺激起占领地人民的反感,”(占领费沙后----寒流来袭)
“帝国军的三个长官难以理解前些日子皇帝的想法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连皇帝本身也无法了解自己为何会如此消极。之所以使他这样犹疑的理由是,他一再自我告诫不可以采用高压的形式来行使几近于无限制的权力。在缔结巴拉特和约之后的四、五个月,又对手下败将使用武力这件事,让他的意识有些犹豫。 (诸神的黄昏再现前----黄金狮子旗下)
“过于庞大的兵力如果长期驻守在这里,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所以大军必须于短时间内撤出,以便尽早恢复常态、重新恢复秩序。” (罗严塔尔叛乱平定后----无休止的安魂曲)
23 关于文中提到的即将完成的统一货币体系
“帝国财务省建立了花五年时间使新帝国所有领土的通货统一的计划”(动乱的诱因)
宇宙历八O三年正是新帝国历OO五年,也就是按计划中通货统一完成的那一年。
24 关于米达麦亚与缪拉怀念莱因哈特一节
前文提到“伤口”,莱因哈特的英年早逝对于热爱他的提督们而言也是一个似乎可以随着时间而愈合,却必在撕开时更痛的伤口吧。
有朋友提出“闪着泪花”这样的情节是否有损英雄的形象?原则上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个道理本人是绝对赞同的,而且也坚决不让男士们轻易掉眼泪,不过偶尔闪一闪泪花也不算过份吧!----“男儿有泪不轻弹”,指的应该是不让眼泪掉下来,“弹”嘛就是跌出眼眶之意,也就是说就算想哭,还是会拼命忍住,不是没有想流的泪----只要有感情的人都会有泪吧!(据说眼泪是人类唯一一种令生物学家奇怪的没有退化掉的东西)
比较直接的依据是在后期相当克制自我感情,同时也成为僚友感情的镇定剂的米达麦呀(毕典菲尔特吵闹及和瓦列发生争执时,缪拉对御医大喝时)在《无休止的安魂曲》一章里就哭了两回,两次都是眼泪掉了下来,两次都是还有其他人在场。其中第一次是因为伤心挚友的死,第二次是被皇帝的话所感动。
25 关于威纳·艾特林根和罗夫·欧特·布劳契
这两个人原本是吉尔菲艾斯的麾下,吉尔菲艾斯死后,他们和迪特利·曹肯一起转为直属于莱因哈特麾下。
26 关于亚力克
根据银河帝国的体制,皇帝同时也被规定为全军的最高统帅,因此说亚力克是“未来的全军大元帅”。
27 关于希尔德
“开创罗严克拉姆王朝的是莱因哈特皇帝,但是培育这个王朝的却是皇妃希尔格尔。” (皇妃诞生)
之所以没有写成“皇太后希尔格尔”,应该是因为作者在这个时候还不能让读者知道莱因哈特很快会死而希尔德将以皇太后身份摄政的安排。
原著中希尔德的对形势的判断也几乎从未发生过错误,作者更用“后世的历史学家们甚至引发了“最先说这些话的是我”之类低层次的争论”来表现这句话的无比正确性。我想“培育”一词有三重意义,一是指她对银河帝国的后世影响至大,二是她指对莱因哈特之后的帝国皇帝,也就是亚力克影响至大,三是说明这种影响是延续了莱因哈特的治国主张与精神的(否则,就只能说是“改造”或者“革新”甚至“重建”,而绝不能说莱因哈特是“开创”希尔德是“培育”)。也就是说,莱因哈特创造了这株生命,而希尔德精心呵护使之持续茁壮成长,如果它没有得到充分的呵护与成长,或者最终成长起来的不是莱因哈特留下的那一株,或者虽然成长起来,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损害,那就不符合这一说法的精神。
对于希尔德治理下的银河帝国,对于希尔德亲自培育起来的罗严克拉姆王朝二世皇帝,严格秉承“开创罗严克拉姆王朝的是莱因哈特皇帝,但是培育这个王朝的却是皇妃希尔格尔”这句话的精神,绝不出现任何与之背离,或者会使这个结论引起争议或质疑的的描写----这就是本文对希尔德的定位。
希尔德是一位贤明而有感情的统治者,但她也有不能感情用事的时候。在本文中,她是希望缪拉平安无事的,也判断出海盗们手中的“核子武器”可能是假的,但是由于缺乏更多的情报,她无法完全确定自己的判断,所有还是不得不让缪拉去冒险,这是身为一个政治领袖所必须具备的冷静,也是必须承受的无奈。
28 关于宇宙海盗在历史上与政客和商人的关系
“大部份的海盗都不过是与缺德腐化的政治家或企业家挂钩,以谋取非法利益的犯罪集团。”(银河系史概略)
29 关于莱因哈特临终时对缪拉的交代
“皇帝的敕使奈特哈特·缪拉站在他们面前。
“莱因哈特皇帝陛下刚刚驾崩了,嫡子亚力克大公殿下在国葬后即位。”
奈特哈特·缪拉口中发出了战栗了声音,还有那已经达到抑制界限的悲哀感情。尤里安整个身体可以实际地感受到那种感觉因为就在一年前他也体验过那种滋味。
“关于承认包括行星海尼森在内的巴拉特星系的内政自治权一事,我方以莱因哈特陛下和帝国政府的名誉保证,这件事将会被确实履行。另一方面,关于把伊谢尔伦要塞归还给帝国军一事……”
“请放心,我们代表伊谢尔伦共和政府和民主共和主义者,一定会确实遵守和皇帝生前的约定。”
尤里安直视缪拉的灰色眼睛,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声调。
……
缪拉深深地答了一个礼,在邀请尤里安等人参加国葬之后就告辞回去了。
关上客房的门,卡琳大大地叹了一口气…… ”(梦的尽头)
缪拉是皇帝的“敕使”,这说明他在莱因哈特死后与尤利安的见面和再度确认约定是正式授命于莱因哈特本人的。
顺便说一下,这段情节目前网上流传的中文版小说里漏掉了一段翻译,而我所见到动画版的翻译和小说并不完全一致.这里的情节是根据小说设计的. 据我看到的这一段情节的日文原文,大致上说,莱因哈特的病情到了二十五日急剧恶化,而到了二十六日.一度陷入危险状态,提督们在这一天下午被从军务省召到谈话室等候召见.根据这一情况,我在修改时将原来的莱因哈特任命缪拉为敕使的时间做了调整,改在二十四日晚上,也就是莱因哈特病情骤然恶化的前夕,这时候他的体力已经相当虚弱,但意识还是完全清醒的,这种状态比较符合我所构想的该情节发生时莱因哈特的状况.
30 关于“属于何人的战斗”
“其实也不只有缪拉,其他如与杨作战而死于沙场的法伦海特、还有斯坦梅兹,都不是因为对于专制政治的信赖而舍弃生命,而是对于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个人的忠诚心,才舍弃了享尽天年的机会。对他们来说,这是报答莱因哈特知遇之恩的一条途径。
“也就是说,人们所追随的是个人,而不是理念或者制度,是吗?” ”(万花筒)
[
Last edited by feifei on 2006-5-9 at 2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