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红茶魔术师 于 星海历07年11月25日 16:38 发表
您说了,但是您说的这些个“重臣元老”们,没有军部的支持也很难在内阁里说几句话,说了话也没人听,那就是实际状况
——————————————————————
二战时期倭国政府被军部控制,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解——虽然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呵呵,我倒是很想知道日本内阁什么时候对军部有制约权了
37年11月,军部——具体的说是陆军参谋本部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华北事变期间“要在三、四个月内结束”的计划行不通,远东的红军又不可不防,于是主张在确保满洲权益、华北与上海划为非武装区的前提下与国民政府议和,且直到12月南京沦陷也仍然坚持如此。可近卫却嚷嚷着“军部方面打算如中国对要求提出修正,即使作出重大让步也要实现议和……陆军大臣的说明不能完全说服其他阁员,就政府而言,只能按照不同于军部方面的主张自行前进”。
换言之,究竟是通过继续作战以使民国政府彻底屈服,还是早日妥协实现霸权的和平,在这个问题上近卫内阁与军部发生了尖锐的对立。近卫内阁坚决反对军部早日妥协的和平论,而毅然贯彻了把战争进行到底的政策。最后的结果俺们都知道,在38年1月11日,军部彻底向近卫内阁屈服了。
据我所知这实际上是军部对于未来战略方向未能统一意见的矛盾造成的
从来没有所谓“霸权的和平”,只是为了日本不遭到绝对优势敌人的围攻而已
如果不是因为西方和苏联存在的严重压力和中国战场的复杂局势,会不会有这种对立都存在问题
当然您可以保留您的看法,然而无论如何我看不出近卫内阁和军部的政策出发点有什么不同……
至于军部向近卫内阁屈服……真的是很冷的笑话……
至于天皇,本身不属于军部,但显然是支持军部政策的,也只有他是能够在政治影响力上超越军部所掌握的军事政治实权
————————————————————
军部政策只有在与天皇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得以贯彻,一旦与天皇不一致就行不通了。以在45年终战问题为例,天皇政府与军部的立场截然相反,但结果是政府在天皇的支持下轻松的压倒了军部。
最后结束战争,老实说跟内阁的意志关系不大……
天皇当然是最具有政治发言权的人物,他只要支持哪一派,哪一派就会得势
但这并不表示天皇可以为所欲为,这里是一个政治博弈的问题,你可以把一派彻底打倒,不过那以后你就没有用了
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天皇自己并不作出什么明确的表态,更多的是以较高的姿态,通过御前会议的形式来调节
所以军部在制定战争策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一点,不会因为有天皇的存在就有所削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天皇身上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PS:其实策划战争什么的与是否成为战犯也无关:不但大东亚战争的总指挥裕仁没被审判,连满洲事变的策划石原也没成战犯——对此就是石原本人也愤愤不平。
很多人觉得判得太轻了
至于天皇没有被审判,那个已经超越一般法律的意义了,应该作为特殊情况考虑
嗯,其实单就这点也足够看出来这个事情和普通国内法的区别了
原来提到这个是在说日本的军部在形式和实际上都控制了日本战争时期的国内外决策
——————————————————————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倭国就不会那么早的投降了。
如果真是像您说的那样军部在二战后期受到了重大打击,被内阁压下去了话,日本在塞班失守的时候就该投降了
您似乎没搞清楚您该如何裁减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