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苏联解体的原因 [打印本页]

作者: 菲德尔.卡斯特罗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4日 17:07     标题: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使我们的分析更深入,下面从解体原因的几个基本方面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苏联解体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述。


一、内因与外因

在分析苏联解体的诸种原因的相互关系时首先遇到的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即苏联解体主要是由于苏联本身的政治经济原因,还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和阴谋分裂活动的结果。

诚然,从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诞生的第一天起,帝国主义就把搞垮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作为它们对外战略的目标。战前它们采取武装颠覆的“扼杀”战略,遭到失败。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苏联转为实行“遏制”战略,即用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对抗力量”遏制苏联,阻止苏联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世界扩大影响。“遏制”战略同时也包含和平演变的内容,如前所述,初期是把苏联的瓦解寄托在下几代身上,寄托在通过施加压力使苏联政策软化和变化上;后来是通过“思想接触”,引起“不受欢迎的对比”,“播下不满的种子”,以期“有朝一日结出和平演变之果”。布什出任美国总统后进一步提出“超越遏制”战略,从此美国对苏政策主体转为和平演变战略。即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手段,使苏联对外开放、对内实行民主化,逐步纳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与此同时,在对待苏维埃联盟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是支持民主方向下的民族主义,以各种方式支持民族分离和共和国独立,以期达到肢解苏联的目的。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剧变和解体的确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和平演变战略能否得逞,归根结底取决于苏联本身的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上,苏联社会本身的问题是主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辅因。第一,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是在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提出新思维之后。戈尔巴乔夫进行的以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为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第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提出和政策的转变,其社会背景是苏联同美国军备竞赛和经济竞赛双失败,是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第三,广义说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由来已久,在50年代中至80年代中的整个时期苏联领导人对此还是有警惕的。赫鲁晓夫虽然提出和平共处的对外路线,但没有放弃国际上的阶级斗争。勃列日涅夫对西方开展的心理战、思想战,以及在人权、民主和自由等问题上施加的压力,也公开进行抵制和揭露。因此,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一直没有得逞。只是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提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放弃国家利益,否定国际上的阶级斗争,认同西方价值观,在国内反共反社会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猖狂进攻、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施压下不断溃败,才导致苏联解体和剧变。第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归根结底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经济竞赛,是苏联模式与西方经济制度哪个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竞赛。在苏联模式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决不会得逞的,到70年代新科技革命兴起之后,苏联模式不适合新科技发展的要求,经济进入停滞时期,而西方市场经济适合科技革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正是这一根本原因,加之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导致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得逞。


二、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相互关系上,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时期因素和戈前时期因素在苏联解体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我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一)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说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因为苏联解体发生在戈尔巴乔夫任内,是作为戈氏“改革”的直接结果和最终结局而出现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发生在戈任内,不等于戈有责任,更不等于是戈的责任事故,如同一个绝症病人死在一个大夫值班时间内。然而,苏联患的既不是绝症,戈也不是没有直接责任。

苏联的前途本有两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可能。尽管戈前时期存在种种问题,为联盟解体留下隐患、积累矛盾、形成土壤和基础,但是这些问题并非绝症,联盟的前途并非注定是解体。如果执行一条正确的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对政治体制进行适当改革,同时注意不给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和分裂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苏联不是不可以避免解体,其所存在的经济、政治和民族等问题不是不可以逐步解决。然而,戈尔巴乔夫执行的是一条错误的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和民族分离主义分子提供了极好时机,为苏联解体提供了促使矛盾总爆发,并使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从这个意义说,对苏联解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苏联解体上戈尔巴乔夫的错误不是认识问题,也不只是操作性错误,更重要的是原则性、路线性错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社会主义道路,各共和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达到共同繁荣和美好的未来而结合在一起;联盟赖以维系的最重要纽带是党的统一领导。而戈氏“改革”竟全面否定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向西方政治经济制度认同;全盘否定党的历史,削弱党和否定党,实行多党制,放弃党的领导地位,最后自行瓦解党。这一切在政治上是属于否定党否定社会主义的右倾路线错误,在关系联盟命运上搞的是挖掘联盟存在的基础和拆除联盟维系的骨架,因此对联盟解体负有直接责任。

戈尔巴乔夫没有同民族分离主义进行应有的斗争。虽然1922年联盟条约规定了加盟共和国主权和退盟权,但是后来退盟法又规定能否退盟必须经全民公决决定。苏联于1991年3月就联盟前途举行了全民公决,在多数加盟共和国参加全民公决,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不是利用全民公决的结果,同民族分离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必要时采取果断措施维护法律的尊严,而是抛开全民公决结果,妄图通过与叶利钦等少数领导人谈判决定苏联的命运,结果不是适度分权,而是向民族分离主义不断妥协和让步,无限度地承认共和国主权,导致联盟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在苏联解体过程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中,俄罗斯的态度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俄罗斯是主体民族和主导共和国,其主权要求决不是权限划分问题,而是与联盟中央争夺最高领导权问题;其独立决不是地方分立问题,而是联盟解体问题。发展下去,或者是戈下台,或者是联盟解体。戈尔巴乔夫对此不会不认识,但是思想的右倾、政治的软弱和个人的利益使他不是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而是让叶利钦牵着鼻子走,一味妥协和让步,乞求保留一个总统职位。然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毁了苏共和联盟岂有总书记和总统的安身之地。

(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在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因素和戈前时期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后者是根本原因。因为第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苏联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在此以前矛盾已长期积累,达到只需一根导火线的程度。第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执行的是一条右倾路线,右是“左”的反动,是因为“左”的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以致于能让右倾路线祸国一时。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考虑,从解决根本问题的角度考虑,重点应是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源,分析传统体制的弊病,提出相应对策,确保国家统一和繁荣昌盛。 那么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或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联邦制国家体制有名无实;苏共和联盟中央垄断权力,使共和国失去实权;各种决定权集中于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主权限于狭小范围;苏维埃在政治体制中地位下降和变形,使共和国的参政议政形式化;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民族在联盟国家中占有特殊地位和领导地位,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与分权性质的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加之宪法关于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和退盟权的规定,为各加盟共和国争取国家主权、脱离联盟中央积累了动因,提供了法律依据。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中央计划决定,造成共和国失去经济决策权;资源归属、企业隶属、产品物资和财政收支高度集中于中央,共和国既无权也无力综合发展地区经济;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按照全国的地区专业化分工进行,造成许多共和国经济“殖民地化”,结构单一、生产落后、生活低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经济建设只有一个积极性,束缚了地方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这一切形成了共和国经济主权要求和民族分离的历史根源。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的一切动因不是产生于体制内,而是来自体制外。生产的目的是完成国家计划,体制内没有形成满足人民需要的运行机制;产权虚位造成体制本身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经营和劳动者的动力不在体制内,而来自外部动员;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竞争,阉割了体制的效率机制,形成数量型经济和耗费型经济。由此产生这种体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碍科技进步,尤其不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导致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经济结构比例失衡,产业级次严重落后。这一切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苏联模式带给人们的不是富裕的社会主义,而是危机的社会主义,并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三、体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那么为什么这种体制能够长期存在,特别是当这种体制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与联邦制国家结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时,仍不放弃它,仍不进行模式性的改革呢?这就需要对体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究。

我们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三个层次: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外关系上的意识形态化和霸权主义。
作者: 莉吉亚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4日 18:0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另问:是否原创呢?若是转载,麻烦注明一下地址。)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5日 10:44

其实不用写这么多,只有一个理由,石油便宜了,苏联无法通过出口石油获取美元.然后就死了.
   苏联这个国家本来就是依靠偷美国技术和出口石油混饭吃的.
   他死前,50%的收入依靠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
作者: 莉吉亚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5日 11:09



QUOTE:
原帖由 烹龙 于 星海历07年11月15日 10:44 发表
其实不用写这么多,只有一个理由,石油便宜了,苏联无法通过出口石油获取美元.然后就死了.
   苏联这个国家本来就是依靠偷美国技术和出口石油混饭吃的.
   他死前,50%的收入依靠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

你看问题有些片面,而且过分夸大某一点。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5日 14:45

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要看他有没有能力制造畅销的产品,苏联会做什么?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5日 16:18

ak47啊,恐怖分子必备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0:59

戈尔巴乔夫是我心中的伟人。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09

【转】戈尔巴乔夫后悔了,可俄罗斯人没有后悔

  苏联刚解体那会儿,俺们的媒体上老能看见俄罗斯,这是在教育俺们:你看人家,乱的,这下知道戈尔巴乔夫搞砸了吧。到现在,人家现在终于风平浪静了,于是出现在媒体的频率越来越小了,这也好理解啊。风平浪静,最多不就一盛世吗,有什么好稀罕的?俺们这疙瘩就是传说中的盛世,虽然偶尔有工人下gang失业、民工矿下遇难、家长付不起学费自杀等等。当然,俺们好心的媒体,向来以维护世界人民的ren权为己任。

  前几天,这群好心人又告诉我们,戈尔巴乔夫后悔了。戈氏语重心长地告诉中国记者:“不要搞什么‘民zhu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云云。这篇文章,真是深得我心。老戈啊老戈,你搞什么“民zhu化”。想当年,你身为超级大国苏联的第一把手,论权势,美国总统也比不上你。看人家小布什,左有国会羁绊,右有媒体嘲讽,更可恶美国那群死老百姓,天天编政治笑话嘲讽。俺最喜欢的一个笑话是“根据最新的民意测验,四分之三的美国人相信布什应当被impeached(控告),当布什听到这个消息后,他说,“酷!我喜欢 peaches(桃子)。”所以老戈你当这个第一把手当的好好的,何苦搞什么民zhu化,自己挖自己墙角?你死以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不过把戈尔巴乔夫当成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那是有点冤枉他了。那个国家——苏联,具有地球上第二强大的军队,能把地球毁灭数千次的核武器,数千万的***员,当然,在政治上还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一切难道都敌不过戈尔巴乔夫这个糟老头子?那个国家,老实说,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拿破仑、希特勒都差不多已经吞并了整个欧洲,却都在莫斯科城下碰得头破血流,从此一蹶不振。为什么会在没有外敌入侵下,一夜之间突然象沙子做的城堡一样分崩离析?为什么呢?

  苏联剧变前夕,对苏联公民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7%-8%的人认为苏共代表人民,70%到80%的人认为它只代表它自己。这就是答案!所以苏联崩溃了,崩溃的如此自然,俄罗斯人民,曾经英勇地打败过希特勒和拿破仑,那时他们却选择了袖手旁观。本星球第二强大的军队毫无用武之地,能把地球毁灭数千次的核武器也起不了作用,那2千多万D员,不说也罢。没有战争,没有流血,更没有滚滚人头落地。当年俄共刚掌握政权,就把沙皇一家老小,不分良莠,统统枪毙。如今他失去政权,却没有人因为继续信奉G产主义而送命。俄共还是一个合法团体,和其他政党一起选举竞争,仍然象以前一样以G产主义为理想,继续致力在俄罗斯实现那个人间天堂。

  所以俄罗斯人想后悔很简单,后悔药就在他们手里——就是那张选票。如果他们后悔,他们可以把俄共的党魁选为国家元首,把俄共的党员选进议会,然后没收所有私人企业,取消其他政党,关闭所有不同政见的媒体,如此,他们就回到了苏联时代。那个号称人均GDP一万美元的时代——当然这一万美元的购买力低了点,以致面包店门口经常排起长队。

  另外,看那篇报道,俺觉得戈尔巴乔夫谦虚了点,比如他说:“……极少数人一夜暴富,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在这个方面,中国处理得很好。”其实这个方面,中国未必有俄罗斯好,俄罗斯的基尼系数是4.0%到4.2%,我国的据说有4.6,这两个数字都有点争议,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相比,中国的基尼系数更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10

2006-5-14 12:55:25  
国际在线报道:3月2日的75岁生日,使戈尔巴乔夫再一次成为近期的国际热点人物。2月28日晚,为祝贺他生日而举行的音乐会在莫斯科国际音乐大厦开场。
  
    在鲜花、掌声和祝福中,戈尔巴乔夫精神焕发,格外高兴。然而记者知道,也许晚会一结束,他又会陷入深深的忧伤之中。为接受本刊采访,戈尔巴乔夫特意中断休假。
  
    作为苏联第一位同时也是最后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晚年生活可谓丰富多彩:著书立传,上电视拍广告,接受媒体采访,评论内外时政,热心公益与慈善事业。可以说,自从离职后,他始终没有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过。戈尔巴乔夫的日子真的如表面上那么风光?不久前,记者通过“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得到了专访他的机会。
  
    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位于莫斯科市列宁格勒大街39号。采访约在下午2点,记者驱车准时赶到。基金会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戈尔巴乔夫正在莫斯科郊区的别墅休假,为接受记者的采访,他特意中断休假,赶回了莫斯科。当一名工作人员把记者请进戈尔巴乔夫办公室旁的接待室的时候,他已经端坐在那里,身着西装,没有扎领带。寒暄之后,他紧握着记者的手说:“我们好像见过面,是吗?”记者告诉他:“我先后在莫斯科工作了10年。其间,我多次见过您,但面对面地和您交谈,这还是第一次。”他回应说,很愿意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
  
    搞“民主化”是惨痛失误
  
    戈尔巴乔夫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谈锋甚健。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戈尔巴乔夫对记者强调,他所谈的一切都是肺腑之言,是多年来对往事的严肃思考。
  
    戈尔巴乔夫说:“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谈到苏共垮台,他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了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在这个方面,中国处理得很好。中国沿海省份和地区发展速度快,中西部相对发展较慢,中国领导人现在号召开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决策完全正确。”
  
    高度评价邓小平
  
    在采访中,戈尔巴乔夫畅快淋漓地回忆起了当年他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1989年5月,邓小平与到访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举行了历史性会晤,使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在其所著的《外交十记》中写道:“作为历史人物,戈尔巴乔夫的功过,自有后人去评价,但他的北京之行所完成的重大历史使命,在中苏关系史上,应当被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
  
    谈起那次他与邓小平在北京举行的历史性会晤,戈尔巴乔夫兴奋不已,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苏中两国领导人的会见是一次罕见的事件!在我们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这是我政治生涯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我们一起使两国回到友谊和伙伴关系的轨道上。我和邓小平同志互相伸出友谊之手。会见时,我被他吸引住了,喜欢上了他,他是一位极富魅力的人。记得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时,邓小平同志拉着我和赖莎的手,我们感到非常温暖。我想,他已经85岁了,还那么富有激情、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能自由流畅地就许多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至今难忘的是邓小平所说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戈尔巴乔夫对记者说,对中国、对世界来说,邓小平都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是20世纪的一位伟人,一位世界级的政治家——“中国文革后,邓小平把中国带入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让人们创造性地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作为杰出的改革者将名垂青史,他所创造的经济改革经验在全球具有广泛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戈尔巴乔夫还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论。他说:“这主要包括:反对任何国家称霸,反对向其他国家发号施令。邓小平的这一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知道,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也强调这些观点,这说明邓小平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连续性。”
  
  人未走,茶已凉
  
    采访在不知不觉中已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告别时,记者将一盒茉莉花茶赠给了戈尔巴乔夫。他表示感谢后,自言自语地低声说:“赖莎?马克西玛芙娜(戈尔巴乔夫已故的妻子)喜欢喝茉莉花茶。”记者注意到,此时,戈尔巴乔夫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掠过了一丝忧伤。那种表情令人难以忘却。  
  
    记者知道,这忧伤,不完全是丧妻之痛。可以说,戈尔巴乔夫的忧伤自1991年就开始了。那年12月,叶利钦在权力斗争中获胜,戈氏下台已成定局。一天,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雅科夫列夫三人坐在戈氏的办公室里讨论苏联总统下台的条件。他们最后商定:1992年1月7日-8日,戈尔巴乔夫腾出办公室、公用住宅和别墅。戈尔巴乔夫表示同意。叶利钦答应给戈尔巴乔夫发放退休金,并提供一辆吉尔牌轿车等。戈尔巴乔夫请求叶利钦保证免除他对所发生一切的法律责任。叶利钦不解地问:“您什么坏事也没做,为什么要求免除法律责任呢?”后来,戈尔巴乔夫就在辞职书上签了字。
  
    人未走,茶已凉。几天后,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整理资料,清理保险柜。这时,他接到了夫人赖莎从别墅打来的电话,说叶利钦的卫队长科尔扎科夫带领一帮人,要求立即打开房门,清点物品,并在24小时内搬出公用别墅。1991年12月26日,即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第二天,按原计划,他作为总统,还有最后一次外事活动,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早晨8点50分,戈尔巴乔夫乘车去克里姆林宫。途中,他在车里接到助手打来的电话,说叶利钦等三人正坐在总统办公室里喝酒,建议他最好不要到克里姆林宫来。戈尔巴乔夫请助手再给他找一个房间,以便如约同日本客人会见。最后,戈尔巴乔夫在三楼工作人员的房间里会见了日本客人,然后永远离开了克里姆林宫。
  
    至今得不到多数国民的谅解
  
    戈尔巴乔夫离开克里姆林宫之后,立即着手筹建“戈尔巴乔夫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理论研究基金会”。不知是出于对老领导的“怜悯”,还是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叶利钦把原莫斯科财政学院的一幢楼房划给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使用。其实,基金会是按市场价格租用此房的,并没有受到照顾。
  
    当年国家给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是4000卢布,后来卢布大幅贬值,最后4000卢布已不足1美元。1998年,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戈尔巴乔夫存款的银行倒闭,他彻底破了产。为了解决基金会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戈尔巴乔夫连续接拍了包括“必胜客”比萨饼连锁店、美国苹果电脑在内的一系列电视广告片。此外,他还不得不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每次酬劳都在数万美元以上。
  
    著书立传是戈尔巴乔夫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从下台至今,他已经出版了十余本书籍,其中包括反思苏联解体的《八月事变的原因与后果》、《不幸的改革者》等。如今,他的基金会有了一些积蓄,从旧址搬到了莫斯科市列宁格勒大街39号,这是一幢5层楼房,设计现代,十分惹眼。但是,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的处境仍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尽管他在西方受到赞扬和欢迎,却至今得不到多数俄罗斯国民的谅解,俄罗斯社会上对他的指责不绝于耳。大多数俄罗斯人仍然把他视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罪魁祸首。
  
    1996年,他参选俄罗斯总统,只获得不足1%的选票。在一次竞选活动中,他被一名愤怒的选民重重地扇了一记耳光。2005年10月的一天,他在莫斯科参加一个圆桌会议时,被一名与会者泼了一脸水。今年2月底,俄罗斯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50%的俄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过大于功”;持相反观点的受访者不过11%;仅有14%的人对他表示好感,反感者则为28%。
  
  
    “赖莎的死是我的过错”
  
    戈尔巴乔夫的伤感还与他已故的妻子有关。1999年9月20日,他的夫人赖莎因患血癌在德国曼斯特的医院逝世,享年67岁。赖莎曾是一个时代苏联妇女的偶像。她仪态高贵、谈吐典雅、性格温柔、学识渊博,曾令许多人为之倾倒。
  
    上世纪50年代初,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赖莎是一位非常引人注目的美女。她那楚楚动人的大眼睛、宛如柳枝般轻盈的体态和温柔晶莹的面颊吸引着无数男生爱慕的目光。然而,小伙子们在惊叹这位来自阿尔泰边疆区少女罕见魅力的同时,更敬畏她那高傲深邃的眼神。众多的追求者退缩了。对他们来说,赖莎是高不可攀的公主。
  
    第一次见到赖莎,戈尔巴乔夫便“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迷上了她。多年之后,他回忆说:“痛苦和幸福的日子开始了。当时我认为,第一次见面并没有唤起赖莎任何感觉,她对我平静而又冷漠。我在寻找新的见面机会。我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坦率地说,在那几周时间里,我连学业都放弃了,尽管我顺利地通过了各科考试和测验,我越来越频繁地光顾赖莎的宿舍。”他的坚韧和赤诚最终感动了骄傲的公主。1953年9月,大学四年级的戈尔巴乔夫和赖莎喜结良缘。
  
    在此后46年的婚姻生活中,赖莎始终如一地呵护和关爱着她的丈夫。无论戈尔巴乔夫走到哪里,赖莎的爱就相伴到哪里。赖莎因病住进德国曼斯特综合治疗中心后,戈尔巴乔夫仿佛变了一个人。他那悲伤而绝望的神情、低沉而嘶哑的嗓音、焦灼而急促的步履无一不在诉说着他对赖莎无尽的依恋和挚爱。他直言不讳地对媒体说:“我无法想象,赖莎不在了,我将如何生活。”在赖莎住院期间,戈尔巴乔夫一直奔波在病房和旅馆之间,他尽最大可能守护在妻子的病榻旁,为她读报纸,鼓励她与病魔抗争。他们共同幻想着,等赖莎出院后,一定在海边买所房子,在海鸥的歌舞与海浪的轻抚中重温初恋的时光。但最终,赖莎还是离他而去了。
  
    戈尔巴乔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赖莎过世之后,我的生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她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妻子去世后,戈尔巴乔夫尽量安排许多会见、出访和工作,但仍无法排解对妻子的思念。他说:“这种痛苦是永远摆脱不掉的。赖莎很幸运,先于我走了。她活着的时候,我们经常争论,我们俩到底谁更幸运。我说,她嫁给了我才幸运,而她总是坚持说,我娶了她才幸运。我和她还会重逢,到那时,我们再继续我们的谈话。”戈尔巴乔夫透露,直到现在,他只要一进他和赖莎的卧室,悲伤就会立即涌上心头。“赖莎走后,卧室的陈设一点也没变,我也不想改变,不忍心改变。赖莎的梳妆小桌原来放在哪里,现在还放在哪里。”谈到这里,戈尔巴乔夫显得痛心疾首——“那天,她睡着了,我出去了一会儿。午饭后,我回到病房时,她己经不行了。赖莎的死是我的过错,是我害死了她。我对政治太投入了,而她对一切又太在意。”
  
    采访中,记者向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种假设:“您能想象另外一个女人替代赖莎?马克西玛芙娜在您生活中的位置吗?”戈尔巴乔夫立即答道:“不能!我非常坦率地告诉你,绝不可能!我和赖莎将这样生活下去,我和赖莎的对话还将继续下去。今年1月,我因病住院时,把赖莎的日记也带了过去。她生前特别想自己写一本书,现在我决定替她把这本书写完。实际上,我十分不愿意写关于我和赖莎生活的书,但我还是决定写,我己经开始口述了。”
  
    如今,戈尔巴乔夫唯一的女儿伊丽娜成了他的依靠。伊丽娜卖掉了位于莫斯科闹市区的房子,在郊外又买一座,就是为了离父亲近一些。但是,伊丽娜经常发现,父亲只要一回到母亲生前住的那个房间,就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那双老眼里满是哀伤。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10

看看今天的俄罗斯! ZT


  一、在俄罗斯公民随时可以进行游行和示威,罢工也被认为是解决劳动纠纷的合法方式规定到宪法中。因此去俄罗斯旅游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红场上的游行队伍。

  二、在俄罗斯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宗教都可以自由地在俄罗斯进行传播,目前俄罗斯归还了前苏联时期被占用的教堂给宗教团体使用,现在城市最漂亮的建筑又恢复为教堂等建筑。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宪法和《俄罗斯联邦良心自由和宗教团体法》的保障

  三、在俄罗斯人民获得了新闻自由,发行少于1000份的刊物,不需要进行任何登记。言论自由受到宪法和《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的保障。在俄罗斯联邦根据这部法律成立了数千家私有的大众媒体,取消了新闻检查制度  

  五、在俄罗斯实施了多党制度,政党只要到司法部进行登记备案就可以成立了。多党制度得到宪法和《俄罗斯联邦政党法》的保障。政党的所有经费由各政党自己解决。


  七、俄罗斯联邦实现了司法独立。联邦法官统一行使审判权。法官的工资和待遇完全由联邦财政支付,法官不得成为任何党派的成员。保证法官独立。

  九、俄罗斯完成了卢布的国际自由兑换货币的转变。卢布6年来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俄罗斯公民允许自由迁徙,取消了户籍制度,俄罗斯人实现了拿着护照和卢布到世界各地观光和工作。

  十、俄罗斯加入了欧洲人权条约,实现了和平时期不执行死刑的承诺。俄罗斯被列入不执行死刑国家。俄罗斯人可以到欧洲人权法院起诉俄罗斯联邦侵犯人权问题,俄罗斯取消死刑执行。  

  十七、俄罗斯实施统一的13%个人所得税税率,是欧洲国家中个人所得税最低的国家。

  十九、俄罗斯住房,水,电,基本上都是免费的。有的收费只是象征性的,甚至很多家庭不知道水表是什么。

  二十、俄罗斯除了总统以外,包括总理在内的任何官员退休以后就是普通公民,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二十一、俄罗斯联邦保卫局目前只需要保护下列人员:总统,宪法法院院长,最高法院院长,最高仲裁法院院长,联邦委员会主席,国家杜马主席,总理。

  三十、俄罗斯联邦实现了学龄前教育,基础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强制性和完全免费。大学教育也实行高额奖学金制度。

  三十一、俄罗斯联邦治病不需要支付挂号,检查和治疗费用。药品的费用由国家控制并有高额补助

  三十六、俄罗斯联邦实施了大陪审团制度。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有陪审团来决定,而陪审团成员完全来自普通公民。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11

毕运涛:令我吃惊的俄罗斯


  2003年10月16日  


  俄罗斯的教师工资大约每月100--300元人民币,政府官员的工资也不高,俄罗斯教育研究院院长的级别很高.至少相当于我们的副部级,但是他的工资仅折合人民币700元。

  收人尽管很低,但无论是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我所见到的是男人衣着考究,女人漂亮时髦,商店里食品丰富,总体感觉是,人们的生活并非贫穷。我曾根据当地的物价对俄罗斯人的收入与支出粗略做一番对比,结论是:他们挣的钱根本不可能满足现在的生活水平。那么他们哪儿来的钱呢?

  老百姓钱从哪儿来,“影子经济”下,“灰色收入”有之,各有各捞钱的渠道,但重要的是政府的高福利政策。对于正处于经济困难中的政府,维持如此高的社会福利,真的是很不容易。

  就说莫斯科市民的私家车吧,莫斯科市区马路上跑的车,在品牌和新旧程度上不及北京。市区街道上,到处跑的是旧车该淘汰了。可入家毕竟是有车族.大街上.见不到自行车,市民出行,除了乘地铁,挤公共,就是开私家车。

  又深入了解了一下,算是基本上揭开了谜:市民们在生活上有许多不用花钱的地方。尽管俄罗斯经济萧条,但它的社会福利仍然令人羡慕。首先,居民住房不收费,虽然现在也学我们,开始住房改革,把公有住宅转给私人,但政府规定,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无偿转给个人,18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钱。还有,自来水、热水(一天24小时供应)、供暖,从来就不收费,索性连水表都省了。这个国的公民根本不知水表为何物。天然气和电的计价收费也是粗放型管理的低收费,这种收费对居民来说根本就不算是开支。

  除此之外,俄罗斯的全民公费医疗也着实令人不可思议。我国的公费医疗仅仅是对公职人员及国有企事业职工而言的。你没有有国家编制的工作,就享受不到公费医疗。而俄罗斯却是全民公费医疗,农民,无业者,只要你是俄罗斯公民,就一律公费医疗。手术免费,住院免费,治疗免费,唯一不免的只有药费。所有的人得了病,不管什么病,甚至都不管你是不是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境内的任何人得了病,救护车就给你往医院拉,就给你治。

  俄罗斯的经济虽然是多年来处于停滞状态,但它的义务教育制度却依然如故。用我们的话说,叫作“再穷不能穷教育”,学生上学一律免费,教科书均由学校无偿提供。而且所有的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丰盛的、营养充分的早餐或午餐。我曾就此询问过俄方人员,为什么要免费供餐。俄方人已感到很吃惊,竟反诘;“学校不供餐,让孩子们到哪吃饭呢?”我说:“难道他们家里不给做饭吗?”“家里?营养怎么保证?”,俄方人员吃惊的表情使我感到惭愧一人家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我都当作问题来提!

  俄罗斯社会的优惠政策和福利补贴很多,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物业管理以及许多行业和阶层享受的免费住宅、疗养、交通等等。如果综合全部社会优惠,包括对住宅和物业管理的补贴,2003年的社会优惠政策所需要的资金高达2.8万亿卢布,相当于政府全部预算的68%。

  但是在有些领域不改革已经不行了。比如住宅物业领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住宅实行无偿私有化,将现有住房无偿转归住户所有。住宅私有化了,但是物业管理、房屋修缮费用仍然由国家承担。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住宅和公用设施已经老化,不进行大规模修缮或更新无法正常运转。俄政府计划对物业实行有偿管理。这项计划几乎遭到全社会的反对,尤其那些低收入家庭坚决反对缴纳物业管理费。

  各种不合理的优惠政策已经成为俄政府的负担,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但在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情况下,不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保障问题,社会政策方面的改革势必滋生不满情绪。

  住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缺水,“节约用水”早已成为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口号,可是,莫斯科市内那浩浩荡荡欢跃弃腾的莫斯科河居然如此宽广,水量充沛得令人心生妒意!圣彼得堡市也是如此,该市毗邻波罗的海,著名的涅瓦河直通内地,站在圣彼得城内的大桥上,眼看着深蓝色的涅瓦河水泛着雪白的浪花奔流而去,河面上还有五颜六色的冲浪小帆上下翻飞,恐怕没有几个中国人会不眼红。

  艳羡也好,妒嫉也罢,据实论,俄罗斯的确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度。我们常常自夸“地大物博”,到了俄罗斯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地大物博。以莫斯科为例,该市所辖面积极大,城区内早已留足了大面积的绿地,甚至还有成片的树林。市内道路非常宽阔,有时甚至使人感到空旷。据介绍,莫斯科市民60%以上在郊区建有私家别墅。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别墅的土地成本极低,而且,市郊的自然环境也很好,树林,湖泊、草地随处可见。市民可以随便选个地方就盖别墅,既不用“规划’批准,也不用购置土地,交地价。盖别墅时还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砍树锄草,因为政府不收任何费用,所以这样的别墅造价很低。我曾经同一位俄罗斯朋友开玩笑,说要买下一座80平方米的小别墅,那小别墅建在草地上,树林旁,不远处有一个小湖,可以钓鱼,这样的别墅,我问他卖多少钱,他出了个价,吓我―跳:500美元?如此低廉的造价如此宽松(简直就是放任)的政策,难怪市民们纷纷跑到郊区去建别墅。逢到假日,多数市民都携家带口开着汽车出城度假,尽情地享受生活。

  俄罗斯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确实实现了高积累,在休克疗法的过程中,俄罗斯将这部分高积累的财富全部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平均分配给的公民,因此这些财富最终得以保存,对俄罗斯后来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获得了高积累,但是在渐近式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高积累的部分通过权利寻租而装入了部分人的私人腰包,不公平的原则也导致了没有节制的挥霍,到底这部分高积累下的社会资源最终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我们现在说什么还为时过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哪怕是做最坏的预测,实际将要发生的情况都有可能比我们预计的更坏!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11

【转】二十世纪的普罗米修斯——戈尔巴乔夫

作者:刘伟

  校园的日子浑浑噩噩,让偷懒的学生过著不知日月的生活。每天单调的生活节奏早已让人忘记时钟的存在,只有上网看些文章才让想起某些日子的来临。读著民国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才想起只能学向秀《思旧赋》加以怀念的日子,读著赵启强先生对俄罗斯的评论,才恍然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已快十年。

  一直想写篇文章谈谈那让几代中国人倾注了感情的国土,不知为何,整整十年却没有写下一个字。也许真的是无话可说,尽管对它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其他国家的关注。从最早的共产党人到八十年代的自由派,从批判它的渐进改革论者到现在吹捧其军事技术的现代民族主义者,这个国家近百年对中国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比的,即使那个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无法相提并论。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一个幽灵般的预言一直回响在华夏大地的上空,无论人们如何挣扎,最后还是发现这个预言具有最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永远无法忘记十年前的那个时刻,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将核按钮移交给叶利钦的刹那间,仿佛时间停止了流动,我几乎不能呼吸。当他走出克里姆林宫之际,才感觉一个时代终於结束了。

  当时就想写一篇歌颂戈的文章最后不敢动笔,后来敢写了却见惯了泼向他的污水,觉得清者自清,历史总会给人以应有的评价而不想动笔。记得当时关於俄罗斯的传闻纷纷,仿佛俄罗斯全国人民马上就要全部饿死。在学生宿舍里,一位不信仰共产主义但拥护当权者的室友正眉飞色舞地引用《参考消息》不知从哪儿弄来的参考消息宣布戈尔巴乔夫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现在要逃到芬兰去定居,我虽万分的愤怒却不想伤同学的和气,只是淡淡地说:“不管你怎麽看他,他终究是个政治家,对他这种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名声,不会在这个时候到芬兰去。即使要去,他也会在俄罗斯情况稳定后才会去,不可能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离开,否则历史书怎麽写?”我的室友反问:“你怎麽知道他不去?报纸都说他是美国人的间谍,现在俄罗斯没吃的,当然要逃到外国去。”话说到这份上本是人各有立场,没有再说下去的必要,我还是忍不住回敬一句现在想起来自己还是很满意的话:“因为我相信他。”

  是啊,我怎能不相信他呢?对於酷爱读史书的笔者来说,戈尔巴乔夫简直是政治人物中的另类。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苏联再怎麽腐败,家底还是很丰富的,只要当政者抱著我死后那管洪水滔天的态度,再熬个十几年、几十年不成问题,至少在戈氏当政的时候不用去为统治而烦心。可这个戈尔巴乔夫偏偏不想做太平天子,想着要使国家中兴,要去推动那庞大的苏联共产党向著民主社会主义前进,要给苏联人民自由,要给人民以尊严。

       他确实错了,他没有认清这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他没有看清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根本无可救药,他也没有认清他所释放的社会能量不是他能控制,最终将会把他和他代表的集团摧毁。他确实没有俾斯麦老谋深算,没有霍梅尼的吸引力,没有皮诺切特的心狠手辣,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天真的政治家。当戈的公开性、民主改革使各种潜伏的矛盾逐渐显出,局势也渐渐不可控制,他面临着选择:回头再次用强权将一切封锁,庞大的苏军使他可以办到;还有就是向不可预测的未来继续前进。他没有选择可保住他权力的最简单直接的手段,却继续把自由和尊严还给苏联和东欧的人民。他允许了柏林墙的倒塌,允许了东欧人民去选择他们的命运,开创了一个大帝国未经一战而放弃势力范围的先例。

       我不知道有怎样开阔的胸怀才能允许那些小民族自行选择道路,就是美国我也不相信会放弃自己的地盘,更无论是爱好土地的俄罗斯人,在这一点上,他已经超越了他自己的民族而成为一个世界的政治家。诚然拖下去苏联也控制不住东欧,但在多控制几十年却还是办得到的。看看邱吉尔在英国奄奄一息之时还宣称“他当英王首相的目的不是来使大英帝国解体”的狂嚣,想想经过二战的动荡印度等国才能获得独立,这样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连自命不凡的基辛格最近也连说从未想到苏联会这样轻易放弃。他当然想不到,象他这类俾斯麦、梅特涅主义者当然永远想不到。当苏联动乱已无法控制,他本来还有最后一招,就像南斯拉夫的爱国贼那样去煽动民族主义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用警察集权来摧毁反对派,用隆隆的炮火为他的王冠加冕,但他再次放弃,以自己不体面的离开换取了人民体面的生存。历史将会记住这时刻,一位六十岁的政治家在权力和人民的自由面前选择了人民的自由,这是何等庄严的时刻!

  十年来无数的恶言围著我们这位前苏联总统,包括他为之效劳的本国人民也认为他是罪魁祸首。对人来说,面对敌人的枪口并不可怕,对自己人的鄙视却难以忍受。常常为他鸣不平,觉得他忍受了冤屈,想这些人怎麽就这麽忘记历史,不明白这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大帝国未经战争而走向民主的先例吗?难道学米洛舍维奇生灵涂炭才算好吗?后来读了邱吉尔回忆录才稍稍释怀,那是邱吉尔在1945年战争胜利却竞选失败之时引用古希腊人的话说的:对自己英雄冷酷无情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他是灰溜溜地离开克里姆林宫的,但他将以最庄严的方式走进历史的纪念堂。

  一直想给戈尔巴乔夫下个评语,却想不到合适的评价,最后觉得这句话比较合适:这是二十世纪的普罗米修斯。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12

据新华社消息,乌克兰政府官员和民众22日在该国首都基辅举行活动,纪念70年前发生的一场饥荒事件。国际社会不久前承认,这场发生在原苏联斯大林时代的饥荒事件系人为造成。

  据报道,在1932年至1933年间,原苏联斯大林政府为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强迫加盟共和国乌克兰的农民放弃土地,人为造成严重饥荒,导致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但该事件作为秘密一直被隐瞒多年。

  本月初,约30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一项联合声明,纪念因原苏联政府的错误而在饥荒中死去的无辜百姓。该声明意味着国际上首次承认存在这一饥荒事件。


杜兰蒂事件再冲击纽约时报 71年前普利策奖有水分
  新华网 (2003-06-14 17:14:27) 来源:北京晚报

《纽约时报》作为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老牌报社,先是“名记”杰森·布莱尔因杜撰、抄袭他人报道而引咎辞职,接着普利策奖得主里克·布拉格也因请人“捉刀”而递交了辞呈,随后,该报常务主编和总编也不得不引咎辞职,“祸不单行”的是“杜兰蒂”事件再次使《纽约时报》焦头烂额。

  对于美国新闻工作者来说,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最权威的奖项,谁赢得该奖就好比一位电影演员夺得了奥斯卡奖那样风光。1932年,《纽约时报》一名记者沃特·杜兰蒂凭借其对前苏联斯大林政府“五年计划”的系列报道而获得了该奖。然而,71年后,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却将对此进行重新评估,而且很可能会作出撤消其奖项的决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将是普利策新闻奖设立86年来首次出现已颁发奖项被撤消的情况。

  隐瞒饥荒报道

  在1932年至1933年间,当时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曾发生一场严重的饥荒,共造成约700万人死亡。西方舆论认为,这次大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苏联斯大林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造成的。

  根据记录,美国人沃特·杜兰蒂曾在1922年至1941年间担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的记者,并因在1929年对斯大林进行过一次独家专访而声名鹊起。1932年,他凭借其有关斯大林政府“五年计划”的系列报道而被授予普利策奖。当时,杜兰蒂在一篇报道中说,“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也不可能发生。”后来,杜兰蒂又在另外一篇报道中写道,“有关乌克兰饥荒的报道实际上被夸大了,是对苏联的恶意宣传。”但在一个月后,杜兰蒂却向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一位外交官坦陈,“在过去的一年中,全苏联很可能有高达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饥荒,其中乌克兰有数百万人。”对此,一位曾亲自前往前苏联采访这次饥荒的西方记者表示,杜兰蒂是他在50年记者生涯中遇到的最大的骗子记者。

  杜兰蒂的普利策奖可能被撤消

  事实上,早在1990年,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就曾对杜兰蒂的获奖情况进行过调查,最后一致决定保留杜兰蒂的奖项,理由是“该奖是在一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情形下颁发的”。

  不过,近10年来,不少国家的乌克兰人社团不断敦促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撤消杜兰蒂的奖项。他们称,杜兰蒂为了讨好当时的斯大林政府,故意在报道中向外界隐瞒了这次饥荒。

  今年正值乌克兰饥荒70周年,乌克兰国会下属的美洲委员会发起了一场要求撤消杜兰蒂奖项的运动。迄今,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共收到了1.5万张投诉杜兰蒂的明信片以及数以千计的信件及电子邮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该委员会一个下属委员会从今年4月开始对杜兰蒂的获奖情况进行重新评估。这个下属委员会负责人西格·吉斯勒表示,这一事件正像不久前曝光的《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编造新闻的丑闻一样,涉及到新闻工作者的品质和职业道德问题,因此他们将会认真处理。

  目前,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尚未透露将对杜兰蒂事件采取何种具体处理措施,但美国一些媒体猜测,该委员会很可能会撤消颁发给杜兰蒂的奖项。与此同时,有关杜兰蒂隐瞒乌克兰饥荒动机的种种猜测也在美国新闻界流传开来。有人认为,他是斯大林的崇拜者,因此不愿意给斯大林脸上抹黑;还有人认为,杜兰蒂可能是想借此保持他同斯大林政府的良好关系,以便于同斯大林本人进行接触。

  报社急忙“划清界限”

  日前,《纽约时报》发表一份声明说,杜兰蒂的报道是该报“曾经刊载的最糟糕的报道之一”。为了证明报社与杜兰蒂划清界限的决心,《纽约时报》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在该报陈列室中杜兰蒂1932年所获得的普利策奖证书之下,《纽约时报》特意写道:“《纽约时报》及其他媒体的记者都不认可他的报道。”(王菊芳 )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15

这是某大粪报纸的消息,对这个大粪报纸的报道本天妖从来反着看.

戈尔巴乔夫真的后悔了吗?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戈尔巴乔夫(本天妖相信,这才是老戈说的,历史的英雄啊):

     问:在苏联主政的六年间,你认为自己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戈氏:最大错误在于,太晚开始改革及重建苏联共产党。因为反对改革的声音,一开始就来自党内,因此对我们造成极大的压力。共产党在苏联是独占政权的力量,进而成为国家的代称。

     我实施的直接开放步伐实在太快了,无论在宗教、文化,还是在民主方面。权力分散是必需的,但步伐太快,人民、社会无法跟上。在苏联有官僚体制的存在,推行民主改革所必需的步伐需要调整,因为有许多来自官僚体制的阻碍。

     在苏联崩溃的过程中,党内的机制失去控制,他们趁机各自营私,那是最大的错误。

     问:你是否认为动用武力,还是可以阻止前苏联的解体?

     戈氏:那是毫无疑问的。但我和我的伙伴们选择实行民主化、改革与开放,进行不动武、不流血的改革。你必须负起全责,不能让国家处于战乱状态,我关心苏联人民和国家的和平,因此获得国际支持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是不可忽视的强权。

   问:那么是否可以说,你改变了世界,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却失去了你的国家。

     戈氏:我是失去了权力,但并没有放弃我的理想--依循民主原则行事,承担起责任的理念。


[ 本帖最后由 浪子天妖 于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59 编辑 ]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17

不言后悔的戈尔巴乔夫 ZT

  在苏联崩溃十二周年之际,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大部分俄罗斯人已经将帝国时代的往事都淡忘了。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不久前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百分之十六的俄罗斯人能够准确无误地记得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中的某一位成员,而百分之六十一的人甚至叫不出他们的名字,有的人甚至认为戈尔巴乔夫曾经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在调查中,许多人把今天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当作当年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其中有久加诺夫、日里诺夫斯基、丘拜斯、盖达尔、基里延科等人,更可笑的是连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等也不幸被人错记。而当年真正的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多半都已经被大家淡忘,知名度最高的是的当时的国防部长亚佐夫,而记得他的民众也只有百分之十五。

  当年,正是“八.一九”事件直接导致了苏联红色帝国的解体。那时,愤怒与恐惧、抗争与顺从、失望与希望、邪恶与正义、光明与黑暗…全部纠结在了一起。那一天,一个超级大国的命运被划上了休止符;那一天,一套巨无霸般的政治架构突然化为齑粉;那一天,自由的阳光照耀到了古拉格群岛的每一个角落。那一天,一群普通人开始走向领袖的座椅、一群领袖却沦落为平民,而所有的国民的生活都由此开始了剧变──富裕或者贫困、快乐或者忧愁,一切都是未知的。

  然而,如此重大的事件,却被人们悄然忘却了──包括这出伟大戏剧的主角戈尔巴乔夫。被迫退出最高权力机关之后,戈氏成立了一个新的党──社会民主党。他在一九九六年的大选中只获得了百分之零点五的选票,他所领导的党在一九九九年底的议会大选中并没有获得任何议席,对俄罗斯的政局无足轻重。对于这样的结果,戈氏心中一定百般滋味俱全。但是,他并不后悔,因为他参与创造了历史。在凤凰卫视最近播放的一部关于戈尔巴乔夫的记录片中,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依然健步如飞地步行在莫斯科红场外的道路上。他失去了帝国,失去了妻子,居住在莫斯科郊外一幢普通的别墅之中。他说,他不会后悔他当年所做的一切,他给人民带来了自由,“对于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来说,其目的不是保卫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是推进国家的进步和民主。”

  尽管记录片的拍摄者内心深处依然存在著“成王败寇”的传统观念,在拍摄的时候故意加入了积分哀婉的色调,但是我却发现,戈尔巴乔夫的平民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和快乐。只有谈到逝世的妻子赖莎的时候,他才流下了泪水。戈氏去大学讲学,去世界各地考察,写作回忆录,回老家看望亲人…生活安排地井井有条。他的外孙女成了欧洲最出色的时装模特儿,他为她感到骄傲。这些都是一个专制帝国的元首可望而不可求的自由。他给予人民以自由,也给予自己以自由。当年,在告别政坛的讲话中,戈尔巴乔夫对自己的事业的最高评估是:“消灭了那个早已使我国无法成为富足安康、繁荣富强国家的极权主义体制。在民主变革的道路上实现了突破,自由选举、出版自由、代表制政权机构、多党制均已成为现实。社会获得了自由,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了解放。这是最主要的成就。”有的中国人嘲笑戈氏的“软弱”和“愚蠢”,他为何这么轻易地就把宝座丢掉了?然而,戈氏带给俄罗斯的这一切,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遥不可及。

  从某种意义上说,被人遗忘是戈尔巴乔夫的幸福。在专制时代,哪个下台的领袖有“被遗忘”的权利呢?当年,失去权力之后的赫鲁晓夫,门外时刻停著一辆监视他的克格勃的轿车。勃列日涅夫不准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在苏联境内出版,赫鲁晓夫不得不通过外国记者把手稿的影印件带到西方。回忆录在西方出版之后,赫鲁晓夫受到了苏共中央的威胁和恐吓。而戈尔巴乔夫缔造了一个自由社会的开端,他也享受著自己种下的果实:他可以自由地在俄罗斯出版回忆录和其他评论文集,他可以自由地到大学去讲课。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已经获得了一个政治家在当代所能获得的最早荣誉。这种荣誉远远比虚幻的权力和家属贪污腐败的机会更有价值。当然,zg的领袖们不会有如此的评估,他们有另外一副天平──对于他们来说,权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戈尔巴乔夫安于被人民遗忘的命运。今天的俄罗斯,再没有坐在办公室中悠闲地看报喝茶的日子了,街头全是来去匆匆的脚步。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有人投票,有人不投票;有人痛骂新总统,有人却赞美他。人们把目光向当下的日常生活聚:面包和蔬菜、盐和酒,样样都得操心;人们也把重心转向自我素质的提高,参与各种各样的培训和学习,以应付日益变动的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拥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回忆过去呢?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20

我对戈总的敬佩已经抒发完,要封要删都无所谓了。

莉吉亚决定如何处理吧,无论怎样我都没有意见。

[ 本帖最后由 浪子天妖 于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2:00 编辑 ]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2:00

斟酌了一下最终还是对15F进行了编辑,我可不想成为永远无法在此登陆的人。
作者: 莉吉亚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7日 11:37



QUOTE:
原帖由 浪子天妖 于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21:20 发表
我对戈总的敬佩已经抒发完,要封要删都无所谓了。

莉吉亚决定如何处理吧,无论怎样我都没有意见。

抒发感情无可厚非,只要不要出现过激的语言即可。
作者: 墨染樱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7日 19:46



QUOTE:
原帖由 kangaroo 于 星海历07年11月15日 16:18 发表
ak47啊,恐怖分子必备

造价低廉,性价比高。有人一直在用它。(话说前段日子AK47的发明人在纪念AK47诞生时还解释说他本意不是如此呢)
作者: 浪子天妖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7日 19:52



QUOTE:
原帖由 墨染樱 于 11月17日2007年 19:46 发表



  造价低廉,性价比高。有人一直在用它。(话说前段日子AK47的发明人在纪念AK47诞生时还解释说他本意不是如此呢)

我看时买不起M16才用AK47,AK47也被神话太多了。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7日 20:38

神话也有被神话的道理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8日 21:15

造价低廉,性价比高。有人一直在用它。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钱或者没人缘才用AK.AK的射击精度很差的,体重也沉
作者: MA1911A1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8日 21:47

我还是认为 AK130比较好用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9日 14:52



QUOTE:
原帖由 烹龙 于 星海历07年11月18日 21:15 发表
造价低廉,性价比高。有人一直在用它。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钱或者没人缘才用AK.AK的射击精度很差的,体重也沉

您就扯吧
作者: MeteorCrazy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9日 17:51

老大哥牛,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9日 22:31

苏联基本是靠偷技术+卖资源混了几十年.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0日 00:00

您这两个词组炫耀了很多次了,就是没看您证明苏联怎么偷技术了,怎么靠卖资源了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0日 11:00

他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原子弹间谍,还被美国第一大报称为上世纪头号间谍,潜伏美国“曼哈顿计划”多年,成功获取原子弹核心机密后逃离,美国FBI(联邦调查局)因此蒙羞;他又是苏联历史上最默默无闻的英雄,直到死后才获得普京颁发的英雄勋章;他就是苏联间谍乔治·科瓦尔。昨日,美国媒体首次全面披露了这位超级间谍的传奇经历。

莫斯科揭密完美间谍

11月2日,克里姆林宫在一份声明中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已追授科瓦尔俄罗斯最高荣誉。这份声明使西方学者异常震惊。此后,历史学家、科学家、联邦政府官员争相讲述科瓦尔的故事。

“他很友善、富有同情心、聪明。”曾与科瓦尔在纽约城市大学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核弹工程的退休物理学家阿诺德·克拉米什说,“他从不做家庭作业。”在劳伦斯国家实验室高级物理学家布洛姆的眼中,科瓦尔是一名普通人。“他的棒球打得很好,经常打‘游击手’的位置。而且他没有俄罗斯口音,能讲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他的资历堪称完美。”布洛姆说,“我曾看到他凝视远方思考问题,我想现在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了。”

多年以来,学者和联邦特工已经证实了曾为苏联刺探美国机密的6位间谍的身份,他们都是由于一时冲动和同情苏联才这么做的,他们都没有接受过严格的间谍训练。但科瓦尔与他们不同。他是一位在苏联军事情报局受过严格训练的间谍,他可以接触到美国的核工厂,这些技巧不为其他苏联间谍所知。

核专家称,核弹的制造机密要比核弹的设计机密更为重要。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负责设计核弹,而核弹的组成部分和燃料则是在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俄亥俄州的代顿等地点的秘密核工厂生产的。科瓦尔以一名陆军军士的身份不仅可以进入这些工厂,他还负责这些工厂的相关工作。

留学美国潜伏入伍

科瓦尔从莫斯科的门捷列夫化学学院毕业后,进入苏联军事情报局受训,随后被派回美国。

到达美国后,科瓦尔一开始使用假名,并搜集到了美国用于化学武器的新毒素情报。不久,他的上司决定赌一把,让他使用真名工作。之后科瓦尔应征入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近了刚刚起步的美国原子弹项目。军方对科瓦尔评价很高,认为他很聪明,并于1943年派他到曼哈顿的城市大学接受战时特别训练。城市大学被称为“穷人的哈佛大学”,以优秀学生以及后来的原子弹间谍朱利叶斯·罗森堡(1953年被美国法庭以从事间谍活动,为前苏联提供制作原子弹情报为由处以死刑)而闻名。

科瓦尔和十几个军方派来的同学一起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在求学期间,科瓦尔始终避免参与和社会主义以及苏联相关的辩论。他的同学布洛姆回忆说:“据我所知,他从不谈论政治,也不谈论和苏联相关的任何事请,从来都不,一个字也没有。”

大兵长驱直入“曼哈顿”

当时,“曼哈顿计划”正面临“人才荒”,因此请求军方派遣技术熟练的士兵援助。1944年,科瓦尔和克拉米什等人来到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那里是美国秘密的原子弹燃料生产基地,而原子弹燃料又是原子弹生产环节中最困难的部分,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从此以后,科瓦尔获得了进出这一绝密基地的通行证,他当时负责基地的健康安全工作,需要开车逐一检查所有建筑,确保工人没有遭到辐射侵害。1945年,科瓦尔的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代顿附近的几处绝密工厂。这些工厂当时负责生产高放射性材料钋210。1945年7月,美国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一个月后,美国在日本上空投掷了两颗原子弹。科瓦尔当时与上头是怎样联系的,美国媒体不得而知,但事实是,苏联政府很快就掌握了核弹的技术。

1949年,苏联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迅速打破了美国苦苦维持的核垄断地位。

死后获颁英雄勋章

二战结束后,美国反间谍部门发现,苏联官方媒体《俄罗斯报》发表了一篇赞扬科瓦尔一家为“来自美国的幸福移民”的文章,于是开始怀疑科瓦尔的身份。警觉的科瓦尔随即逃离美国,回到俄罗斯。美国这才知道科瓦尔的身份,但决定封锁消息。“如果这一消息被泄露的话,会让美国政府很难堪。”著有《为核弹冲刺》一书的罗伯特·诺里斯称。

回到苏联后,科瓦尔进入门捷列夫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随后留校教书多年。据苏联媒体报道,科瓦尔是一名狂热的足球爱好者,老年时仍坚持上场。2002年,《苏联军事情报局和原子弹》一书出版后,科瓦尔的身份才被外界知晓。不过,在这本书里,作者使用的是科瓦尔的代号。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历史细节,但强调说科瓦尔只是躲过“美国反间谍网”的苏联英雄之一。

俄罗斯称,科瓦尔去世于2006年1月31日,但没有公布死因。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他活了92岁,但克里姆林宫声明中的数字是94岁,部分俄罗斯媒体的说法是93岁。

科瓦尔去世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他俄罗斯联邦英雄勋章,这是俄罗斯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克里姆林宫在声明中赞扬了科瓦尔在“执行特殊使命时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英雄主义精神”。

历史学家表示,普京总统对科瓦尔的认可激发了俄罗斯人民的自豪感。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库搜索画面显示,克里姆林宫发表声明后,很多俄罗斯媒体都刊登了科瓦尔的故事。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0日 11:03

中国新闻社2004年6月11日电讯,摘录了美国《新闻洞察》杂志2004年6月号发表的披露前总统里根制订秘密反苏战计划内幕的文章。文章说,里根在担任总统期间制订了一系列庞大而空前的计划,这个计划中的经济战,在打击苏联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计划存在于1982-83年的绝密级国家安全指令文件中。在NSDD-66文件中,里根把打击苏联的石油工业作为打击苏联经济的重要方面,制订了与苏联打一场庞大的资源战争的战略方针。1983年初,美国财政部在凯西和温伯格的督促下完成了对石油成本的计算,得出结果显示美国能拿到的原油最低价格为每桶20美元,当时国际市场价格为30美元。如果拉低石油价格,美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能提高一个百分点,而“苏联经济将遭受毁灭性”打击。不久后,美国高层官员与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在日内瓦会面。会后,美国宣布把石油进口量从每天22万桶降到14万5000桶。1983年2月,沙特驻美大使与包括凯西和温伯格在内的美方高官会面。之后,沙特突然宣布大幅增加石油产量,世界石油价格急剧下跌。到1985年8月,沙特的产量已经从每天20亿桶增加到90亿桶。而油价也降到了七八美元一桶。油价的大幅度下跌使苏联的石油收入锐减,极大地影响了苏联的外汇收入,对苏联的国民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当然,油价下跌也会使沙特受到损失,于是美国利用油价下跌引起的外汇市场动荡,来帮助沙特炒汇获利以弥补油价下跌的损失。里根政府施加影响操纵国际汇市,沙特则将外汇储备中的比利时法郎换成英国英镑,之后再从英镑换回比利时法郎。这样一来一去,沙特就赚到了上百亿美元。在这里我们无意指责美国的做法缺德,因为在普通民众看来缺德的做法却达到了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政治目的。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美国压低油价不是自己亲自出面,而是让沙特出面,因而有极大的隐蔽性,可以让人防不胜防。同时,美国不是仅靠压低油价一种策略,它还帮助沙特操纵国际汇市,从而形成了一套组合拳,增加了人们判断真相的难度。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记住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防人之心不可无。

2004年2月27日的《华盛顿邮报》介绍了美国里根时期的白宫官员托马斯·C.里德所著的新书《在深渊:一个内幕人的冷战历史》。里德曾是美国空军部长,也是里根政府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他在这本回忆录中披露了里根政府破坏前苏联经济的内幕。1982年1月,美国前总统里根亲自批准了当时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递交的一份绝密计划。计划要求当局同意,通过向前苏联转让带瑕疵的技术破坏其经济,从而让其无法成为美国的对手。当时,前苏联对西欧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可以换来大笔外汇收入,因而使前苏联的天然气出口已成为它的主要经济支柱。为了阻止前苏联的天然气向西欧出口,中情局专家决定设计出一种特殊的天然气管道控制软件:它能自动控制油泵、涡轮和阀门的运作,但是在运转一段时间后,软件中隐藏的BUG就会自动重设油泵速度和阀门设置等,从而使天然气管道内产生巨大的压力,各个管道焊接处无法承受这种高压,从而发生爆炸。不久,带有设计缺陷的天然气管道控制软件很快从一个加拿大公司顺利地落入到克格勃间谍手中,并立马被前苏联用于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系统上。1982年夏天,这一带有设计缺陷的软件终于使前苏联西伯利亚的一条天然气管道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爆炸,美国专家评估这次爆炸等级相当于3000吨TNT。那次爆炸的结果是非常惊人的,它是除了核爆炸之外最壮观的爆炸之一,腾起的熊熊大火甚至从太空中都能看到,并已被卫星拍摄了下来。由于爆炸地点位于西伯利亚荒野,因此这次爆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却对前苏联的国内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害。自那次大爆炸发生后不久,前苏联官员就意识到克格勃窃取来的很多都是假冒的技术,然而此时,他们却已经无可奈何,因为克格勃窃取来的西方技术已遍布前苏联工业的每一个领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证明哪些软件和设备是正宗的,而哪些又被秘密修改过。克格勃窃取来的所有西方技术都成了被怀疑的对象,一些工程被迫停了下来,数千名前苏联科学家为此提心吊胆,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而这正是中情局整个行动最终想达到的目的。美国会利用自己的石油武器也会破坏对方的石油设施,这说明它摸准了前苏联的软肋,其实对于石油输出国和石油输入国来说,这都是个软肋。
作者: 红茶魔术师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0日 12:28

诚然,格鲁吉亚人死后,俄罗斯人领导的修正主义苏联完蛋是必然,但其在91年完蛋纯然是个偶然!如果老戈这个苏联地图拿出点他的前任们的气势,出动坦克部队对华约的暴动坚决镇压,事态时可以强行压制住的!到了90年代海湾危机,苏联则该使用各种手段把危机拉长,趁世界石油危机推销石油度过经济危机。现在好,镰刀斧头错过的利益被双头鹫捞到鸟!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0日 18:21

原来您认为一个人就能把原子弹搞出来啦

戈尔巴乔夫确实不是很适合当苏联的领导人……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0日 22:50

原来您认为一个人就能把原子弹搞出来啦
  那技术还真就是一层窗户纸。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01:16

您就扯吧……就一层窗户纸您倒是捅捅看
我要求不高,先实现提纯铀235到50%看看……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12:38

偷了就是偷了,没什么可抵赖的,偷人家技术还被人家摆一道.
   这么大的国家,1992年进口粮食即达2500万吨。
   外贸出口还只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
   
   至于苏联垃圾武器的神话早被实战打破了,T系列坦克把阿拉伯人坑苦了.米格机在天上揍的和火鸡一样.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12:39

东芝事件
1983年早春的一个深夜,由苏联海运公司开到日本的万吨货轮“老共产党员”号,从日本芝浦码头出港,运走了数十箱“九余度推进器电脑工作母机”的部件。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苏联人购买这些母机的用途,除了使潜艇的推进性能改善之外,还能使当时正在建造中的新型航空母舰的推进器得到改进。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东芝公司违反巴统输出事件”。这次事件的后果是严重的:美国海军第一次丧失对苏联海军舰艇的水声探测优势,直 到今天,美国海军仍没有绝对把握去发现新型的俄罗斯潜艇。
  
  东芝赚钱 苏联获利
  
  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在农业和居民消费品方面的生产陷入困境,政府每年都要从并不充裕的外汇储备中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进口粮食。l978年,受寒流影响,苏联的粮食产量锐减,不得不严格限制其他进口项日,以保证进口粮食所需的资金,工业机械设备的进口几乎全部停止。当时,日本是苏联主要的工业设备提供者,日本数十家公司驻莫斯科的代表,无不为获得出口合同四处奔走。

  日本东芝公司为了开拓苏联这个巨大的市场,于1980年派了几名高级职员,在莫斯科召开酒会,跟苏联的政府官员套交情,设法获得订单。在这次酒会上,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公司的副总裁奥西波夫悄悄告诉主持酒会的东芝职员:“苏联正需要一种大型船舶推进器的工作母机。东芝是制造工业机械的行家,相信这种工作母机在日本已经可以生产了。”

  奥西波夫的来头很大,他实际上就是日本公司驻苏联代表处人员口中的“K帮”人物(“K帮”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代称)。在莫斯科搞贸易的人都知道,奥西波夫是有权批准任何贸易协定的重要人物,他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哪家公司如果违抗了他的意愿,它在莫斯科甚至苏联的业务就得宣告终止。

  酒会还没结束,一份加急电传就被迅速发回东京东芝公司总部:“火速寻找加工螺旋桨推进器的工作母机!”几天后,东芝公司产品部的高级职员就携带着拥有最新技术的“九余度推进器电脑工作母机”的各种数据及结构蓝图飞往莫斯科。

  日本公司驻莫斯科的业务代表们都有一句口头禅:“杀价,杀价,再杀价,还你两成是奇迹,五成成交是常事。”在东芝公司和苏联就这种工作母机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东芝总部认为这笔交易风险太大,特意打电报指示其驻莫斯科的商业代表,如果苏方杀价太狠,则无须达成交易。

  东芝公司的报价是每部母机lO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为500万美元),苏方的反应非常意外,他们要一次购买4部母机,并超量购买配件,而杀价的幅度却破天荒地仅为两成。东芝公司的代表虽然差点高兴得笑出来,表面却还是不肯同意苏方的价格。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东芝公司的职员说:“除了我们东芝,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有此种胆量!”据说,这是东芝在对苏贸易中惟一次吊苏联人的胃口。

  最后,交易以87折成交,东芝都不相信,4部工作母机能卖到35亿日元。然而,这场交易中真正得利的还是苏联:也们得到的产品是不能以价格来衡量的。因为这些技术的应用在海军舰艇方面使北约和美国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苏日联手 借道挪威
  
  在当时冷战的背景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要受到“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由除冰岛以外的北约国家与日本等国组成)的限制。“九余度推进器电脑工作母机”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产品,苏联根本无法自行设计制造。由于该设备可用于加工军用舰艇的螺旋桨,大大减少舰艇的噪音,明显属于被“巴黎统筹委员会”禁止向苏联出口的机械设备。

  东芝和克格勃都非常清楚这种限制,因此,在商业谈判完成后,双方就开始考虑,如何把电脑工作母机顺利运往苏联。

  莫斯科很快指示,把挪威作为转运地。东芝先将工作母机出口到挪威,挪威也是北约国家,这样做不违反“巴统”规定。实际上,挪威早就向苏联提供了火炮自动瞄准计算机,而这种计算机也是“巴统”严格禁止向苏联出口的。可见,苏联和挪威之间早就建立了送交特殊货物的秘密渠道。

  根据合同,东芝公司必须负责4部母机的安装、调试,直到正常运转。同时,还要训练苏方的技术人员,直到他们能完全操作为止。苏方扣下l0%的价款,直到东芝完成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后才给付这笔尾款。但苏联军方后来临时改变主意,只要求东芝公司安装两台机械,剩下的两部坚持由他们自己的技术人员来处理。

  在安装第一部机器的时候,日本的技术人员很快发现,参加安装工作的苏联技术人员,常常一大早就疲态百出,这令他们觉得非常蹊跷。几天后,体格强壮的苏联工人眼眶发黑,整个人几乎都要累垮了。后来,日本的技术人员才知道,这些苏联技术人员,白天帮日本人装机器,晚上还要挑灯夜战,凭白天学到的方法去装配另一部机器。

  苏联的技术人员对操作程序还不够了解,又不敢完全信赖日本人,便展开了对负责转运这4部机器的挪威康克斯佩鲁克公司派到苏联的电脑技师—波路斯塔特的“争取”工作。这位出身于挪威乡下30岁的技师,由于天生木讷,外貌也算不上英俊,曾被女人骗过好几次,以至于对天底下所有的女人都有强烈的不信任感。但是,当波路斯塔特来到苏联后,很快就遇到了“迟到的春天”,不到两个月,他就跟一位美丽的苏联女性结婚了。

  这位挪威技师的婚姻,显然是克格勃导演的“作品”。苏联人想以美色牵住这位在情场上很不得志的技师。当然,这项“人色交易”事先必须得到波路斯塔特的宣誓效忠,因为苏联人不会干“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在波路斯塔特的结婚典礼上,有许多苏联的高官前来捧场,东芝公司的人还被蒙在鼓里,显然,其中有不方便让日本人知道的事。
  
  技术突飞猛进终于招致怀疑
  
  当东芝公司的代表进入苏联海军秘密的波罗的海造船厂装配母机时,才真正感觉到苏联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东芝的这些巨型自动化工作母机制作出来的产品,除了精密之外,还有制作时间极短的特点。这是苏联的机械难以比拟的地方。这4部高科技的工作母机可使他们的新型舰艇建造技术“脱胎换骨”,代价却不足2000万美元!而这些设备和技术生产出来的军舰和潜艇,后来也有相当部分加入了直接面对日本的苏联红旗太平洋舰队。

  本来,东芝公司和苏联的交易确实做得相当漂亮,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无一发现从日本装运出去的机械竟然对苏联舰艇的制造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北约各国的海军纷纷报告,苏联潜艇和军舰螺旋桨的噪声明显下降,跟踪难度加大,这使得美国开始怀疑,苏联是否获得了什么先进的技术,但是却苦于没有什么证据。一直到1985年,东芝公司负责该项目的熊古独因被公司解雇,他向“巴统”总部报告了这一事件,西方国家才展开对此事的调查。

  1986年,西方国家正式确认东芝公司违反了“巴统”限制,秘密向苏联出口限制级设备的事实经过。这次事件的后果非常严重。在日本东芝公司的帮助下,苏联海军舰艇开始具有了逃避美国海军“火眼金睛”的能力。北约和美国在这件事情上结结实实地栽了一个大跟头,此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敏感设备和技术出口的监督和管制。俄罗斯提供给中国海军的基洛潜艇被称为“大洋黑洞”。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16:51



QUOTE:
原帖由 烹龙 于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12:38 发表
偷了就是偷了,没什么可抵赖的,偷人家技术还被人家摆一道.
   这么大的国家,1992年进口粮食即达2500万吨。
   外贸出口还只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
   
   至于苏联垃圾武器的神话早被实战打破了,T系列坦克把阿拉伯人坑苦了.米格机在天上揍的和火鸡一样.

哈哈,您倒是说说谁不派间谍偷技术?

换个和您一样的思路来说,美国人的间谍和反间谍技术太烂,不光偷不到人家的技术,家里还遭了殃

苏联武器是垃圾,那米国的飞机也不咋的,被垃圾武器打下来……

至于进口粮食,难道美国不进口粮食?

[ 本帖最后由 kangaroo 于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17:01 编辑 ]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18:22

苏联武器是垃圾,那米国的飞机也不咋的,被垃圾武器打下来……
    飞机都有可能被击落,关键是性能,中东战争苏联武器很坑人.
  至于进口粮食,难道美国不进口粮食?
  美国出口粮食呀.
   哈哈,您倒是说说谁不派间谍偷技术?
   关键看以什么为主,美国的技术创新来自一大群高科技企业,苏联有什么?另外苏联有什么技术让美国有必要窃取?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21:38

性能,讲性能的军事杂志多了。再怎么不济,也总比您要正点得多……

美国每年进口的那么多粮食就这样变成一缕青烟了……orz

嗯,美国真要那么厉害,苏联真要那么烂,为啥苏联的卫星和太空人先上天了涅,然后搞得美国还很不爽……

冷战时代美国的主要技术创新都是来自一帮受到美国政府专门照顾的企业不是么……没有los alamos这样的大型研究所,光这几个企业,哪有那么多钱用来花……

[ 本帖最后由 kangaroo 于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21:40 编辑 ]
作者: 红茶魔术师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21:44

烹龙的错误在于:

米苏在最高端的技术层面上没有不可逾越的深渊——苏联的科学工作者们生活在一个和普通苏联公民远远不同的特权世界中。苏联的技术深渊是在内部,在其军用科技与民用科技之间。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00:22

性能,讲性能的军事杂志多了。再怎么不济,也总比您要正点得多……
  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苏联武器在历次战争中的拙劣表现吧.  
 
  美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不排除他会买些回来,但是主要是卖.
  苏联作为世界最多耕地的国家,粮食居然只有1966年和1973年两年能够保障面包的供应,其余年份竟然需要大量从国外用硬通货进口粮食。
   您不能种粮食也罢了,弄点工业品也行啊,苏联出口主要产品有煤、原油、石油产品、生铁、木材、黑色金属和军火等。进口主要产品为机械设备、粮食、日用轻工业品等。
   
米苏在最高端的技术层面上没有不可逾越的深渊
  在60年代也许是70年代以后电子技术越来越多就拉开距离了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01:26



QUOTE:
原帖由 烹龙 于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00:22 发表
性能,讲性能的军事杂志多了。再怎么不济,也总比您要正点得多……
  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苏联武器在历次战争中的拙劣表现吧.  
 
  美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不排除他会买些回来,但是主要是卖.
  苏联作为世界最多耕地的国家,粮食居然只有1966年和1973年两年能够保障面包的供应,其余年份竟然需要大量从国外用硬通货进口粮食。
   您不能种粮食也罢了,弄点工业品也行啊,苏联出口主要产品有煤、原油、石油产品、生铁、木材、黑色金属和军火等。进口主要产品为机械设备、粮食、日用轻工业品等。
   
米苏在最高端的技术层面上没有不可逾越的深渊
  在60年代也许是70年代以后电子技术越来越多就拉开距离了


哈,您眼睛里总是有个滤波器在那里的,还检验真理呢……
至于实战,我不觉得您这种连基本常识都缺乏的人会懂得实战知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信任一些军事杂志

苏联进口大量有色金属用于金属加工和军事工业您咋不提了?苏联卖了够多的军火在您这里就变成跟等等差不多了……

先过来怀疑一下,您知道电子技术是什么吗?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12:34

至于实战,我不觉得您这种连基本常识都缺乏的人会懂得实战知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信任一些军事杂志
      军事杂志怎么说的呢?中东是美苏飞机交锋的战场,结局怎么样呢?
 
   苏联进口大量有色金属用于金属加工和军事工业您咋不提了?苏联卖了够多的军火在您这里就变成跟等等差不多了……
    买苏联军火的,不是因为人缘太烂买不到好东西就是手里没银子才退而求其次的.
   俄罗斯把SU-35都拿出来和F-15竞争人家都不要.

先过来怀疑一下,您知道电子技术是什么吗?
你能在市场上找到一家苏联电子产品的公司么(卡巴以外)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13:33

您一向来喜欢干的事情,打个比方,是拿苏联50年代的产品和美国60年代的产品作比较
基本上,看过中东空战史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卡巴属于电子技术公司?
让人笑破肚皮了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15:48

是拿苏联50年代的产品和美国60年代的产品作比较
    不是啊,贝卡谷地空战中,以军使用的F-15是1976年列装的.米格23是1970年投入生产并装备前苏联空军的,几乎是同时代产品.
   当然性能差距是明显的,但是苏联三代机苏27要到1981年4月20日才首飞.
   
    倒是美国的鬼是1961年装备部队的老家伙.航程速度载弹火控比苏联1970年的米格23强的多.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18:11


您也不看看叙利亚用的mig23和苏联自己用的有什么区别,光看一名字就开始哇哇乱叫了……
作者: 红茶魔术师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20:17



QUOTE:
原帖由 烹龙 于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12:34 发表
你能在市场上找到一家苏联电子产品的公司么(卡巴以外)

白了不是?苏联在70年代的东欧市场是是推出过RYAD系列计算机的。不过该产品和天朝的汉芯一样,都是盗用米国的技术。
作者: 红茶魔术师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2日 20:18



QUOTE:
原帖由 kangaroo 于 星海历07年11月21日 16:51 发表
哈哈,您倒是说说谁不派间谍偷技术?

污蔑!诽谤!除了个把长江学者外,俺天朝在政府层面上素不派间谍偷技术的!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3日 00:31

您也不看看叙利亚用的mig23和苏联自己用的有什么区别,光看一名字就开始哇哇乱叫了……
 苏联曾经亲自出马和以色列打空战,结果被轰成渣了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苏联为加紧控制中东局势,于1970年4月向埃及派出一批优秀飞行员,在苏伊士运河地区进行高空侦察,并追逐以色列飞机。以色列空军用示弱骄敌之谋,避免与苏联飞机交火,一再退让,骄纵飞行技术好而无实战经验的苏飞行员。苏机飞行员见以军空军一避再避,错误地认为对方无能怯战,于是骄傲日甚,更加大胆地步步深入。接着,以军抓住对方的弱点,引诱8架苏机升空迎战;然后,以十分迅猛的动作,将其5架击落。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3日 07:31

我再重复一遍我的话
您也不看看叙利亚用的mig23和苏联自己用的有什么区别,光看一名字就开始哇哇乱叫了……

如果您看不懂那恐怕说明您的语文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3日 10:20

以苏联的技术水平不认为他自己用的会有什么好
作者: 红茶魔术师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3日 13:10



QUOTE:
原帖由 烹龙 于 星海历07年11月23日 10:20 发表
以苏联的技术水平不认为他自己用的会有什么好

苏联的武器应该说还不错,因为他们大部分是用北约技术搞出来的:SS-20导弹的运载车辆原型来自米国纽约,其发射控制系统软件是从麻省偷来的,锥形弹头的高温防护罩是新泽西货,而陀螺仪则是从佛蒙特走私来的。
作者: 烹龙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3日 21:23

   偷来的东西和人家正品的区别还是有一些的.关键是整体的工业加工能力存在差距,
看他们造的汽车就知道了.
   中国和苏联的工业是一个路子,为工业而工业,工业不能给国家带来好处反而是要用农业养活.中国的工业基本靠农产品养活,苏联的靠石油养活.
    拿汽车工业而说,一汽红旗轿车从1958诞生年到1981年停产总共生产1500台,是世界领域最浪费的生产线.
    苏联也一样,你要说他没有吧,冤枉他,说他有吧,图154和波音比似乎和没有也差不多了.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4日 00:53

您俩就慢慢扯吧
作者: 红茶魔术师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24日 14:11

俺估计袋鼠连RYAD系列都木听说过……至于巴黎统筹委员会与外流行动组就更不用说了。

[ 本帖最后由 红茶魔术师 于 星海历07年11月24日 16:12 编辑 ]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