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古时候多少两银子才等于一两黄金?==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莉吉亚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17:18     标题: 古时候多少两银子才等于一两黄金?==转载

古时候多少两银子才等于一两黄金?

作者:kunta 提交日期:2007-10-24 22:29:00

1.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钱”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时期2000—4000元。

说明如下:
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白痴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宋朝“钱”比人民币还值钱,苏轼文集里提到他贬官黄州一家数十口(至少20人以上吧)一月开支只有4500钱还能有余,按上述银价计算只有2—4千元人民币(我平民百姓一家5口一月基本开支也要3千多啊),拿到今天的小地方也算勉强过日子,何况他还是官宦人家不事生产还很有体面,这样看起来上述米价应该是指京城里较高的,而不是一般地区的米价,而实际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有可能还大大超过上述数据。

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每年世界银产量的70百分号 多都被用来购买中国出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了,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200元人民币左右。当时市面流通的货币上除中国传统的“银两”外也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银币,被称作“银洋”。
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


2.大多数时候一锭银可兑换一金,即一百两足色白银可兑换一两黄金。如果银子成色不佳,就须按成色增加数量。




(另转一网友的回帖,也是很专业的样子。)
评论人:龙须草 评论日期:2007-10-25 16:39 

即便太平年间,不同年代耕地的多少及生产方式的改进直接影响到稻米的产量,这个因素没有考虑到,而且不同朝代对外出口导致的白银进口也没考虑到,这都直接影响到白银对大米的比价,所以不能直接对比。基本上唐宋甚至明朝的比价应该砍掉一半。清朝基本靠谱,和民国时期比价应该差别不大。

另:苏轼贬至黄州,是戴罪之身,已非一般官宦,其生活也相当窘迫,所以当时的知府给他在城东划了块坡地,即所谓东坡也,苏老先生带着全家亲身耕种,非闲适也。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19:40



QUOTE:
2.大多数时候一锭银可兑换一金,即一百两足色白银可兑换一两黄金。如果银子成色不佳,就须按成色增加数量。

这个结论似乎有问题
古代金银比价不是固定的,波动很大
而且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扩大,市场白银流通量剧增,白银取代黄金成为主要一般等价物,金银比价是持续上升的
作者: 丫子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02

谢谢拉...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的说
作者: 彼岸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03

100两银VS一两金,这个,似乎有点离谱的感觉
不过确实是银子也比较值钱的说

赶紧回家收好银镯子啥的,万一哪天穿越回去还能卖点钱贴补个把月
作者: MeteorCrazy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07

似乎?就是你也不确定咯?都说了是大多数时候,计较那么多干什么?
作者: MeteorCrazy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08

银价格的下降和大量开采有关。
作者: 落雪无声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29

这贴真长知识。谢谢!

bs现在胡编乱造的电视剧!
作者: 彼岸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33

啊?我有在计较啥么?
表达一下不同看法罢了

加一条考据:
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


纯银的排价现在应该是5-8元/克,据拷清代一斤相当于我们现在的600克左右,清代是十六两秤,那么一两合相当于现在的187-300元


PS:银价跌得好厉害
又PS:现在人民生活好幸福
作者: MA1911A1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49

花姐姐不愧是搞钱的人啊。。。。。。
作者: MeteorCrazy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58

我说的是袋鼠,不是花同学你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1:43



QUOTE:
原帖由 MeteorCrazy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08 发表
银价格的下降和大量开采有关。

您觉得中国真的开采了那么多白银么?
现在史学界的公认看法是这些白银主要是通过进口而来的,而且实际上中国的银开采量也并不是很高

至于我说似乎,那是因为我手边没有具体数据,所以我只能说似乎
1比100在我的印象里是完全错误的,金银比价从来没有那么高过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1:45



QUOTE:
原帖由 彼岸花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0:33 发表
啊?我有在计较啥么?
表达一下不同看法罢了

加一条考据:
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 ...

嗯,中国的白银都通过鸦片贸易和战争赔款赔出去了,本来白银流通量是世界第一的

我有印象某文档提到金银贸易,就说西方商人实际上通过单纯的金银贸易就可以赚钱
中国的银价远远低于西方,这里产生的利润可以达到百分之几百

[ 本帖最后由 kangaroo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1:47 编辑 ]
作者: suit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1:48

那老白一个月的工资不过200-300。。。。。跑堂的在哪个时代都很郁闷。。。。。。。
作者: 墨染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1:53

比如欧洲曾经大量套取日本的黄金。
  话说金本位才是世界经济的主流啊。貌似银本位废除很久了 (刚看了逆天的货币战争一书的人路过)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1:56



QUOTE:
原帖由 墨染樱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1:53 发表
比如欧洲曾经大量套取日本的黄金。
  话说金本位才是世界经济的主流啊。貌似银本位废除很久了 (刚看了逆天的货币战争一书的人路过)

应该是套取白银然后拿到西方去买黄金
金本位是西方体系吧,东亚经济体系在近几百年都是银本位

[ 本帖最后由 kangaroo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1:57 编辑 ]
作者: 墨染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02

应该是套取白银然后拿到西方去买黄金
  如果不是我记忆有误还是有待商榷。

我记得中国曾经进口过墨西哥的银元(鹰元)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05



QUOTE:
原帖由 墨染樱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02 发表
应该是套取白银然后拿到西方去买黄金
  如果不是我记忆有误还是有待商榷。

我记得中国曾经进口过墨西哥的银元(鹰元)


日本的银子便宜不是么,于是西方人买便宜的东西(银子),卖贵的东西(金子)
西方的银子贵不是么,于是西方人买便宜的东西(金子),卖贵的东西(银子)

这个不用记的吧……
作者: 墨染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06

有种说法好象是由于中英贸易存在逆差 ,中国一度收入了不少白银(包括刚才提到的鹰元)然后才有了鸦片贸易
作者: MeteorCrazy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07

你说话还真是有够损呢。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09

中国收入白银那是因为外国人买中国的东西没有别的可以支付,毕竟中国人只收白银嘛
然后中国长期又是只出口不进口的那种,所以贸易顺差数字可能很大,造成了白银源源不断涌入中国

当然这样一来西方人就不爽了,所以才会有鸦片贸易,这实际上是平衡贸易逆差的一个办法
作者: 墨染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10

天 我的记忆出现了巨大误差啊 我的记忆里是由于日本 黄金价格比较便宜 (日本产黄金?) 西方因此大量套取日本黄金。  回去查书先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11



QUOTE:
原帖由 MeteorCrazy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07 发表
你说话还真是有够损呢。

您觉得损那是因为您有一个先验的东西在那里放着,实际上那话一点没有损的地方,除了“您”这个称呼可能让您不爽
作者: MeteorCrazy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15

这个先验的东西在哪里呢?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18



QUOTE:
原帖由 墨染樱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10 发表
天 我的记忆出现了巨大误差啊 我的记忆里是由于日本 黄金价格比较便宜 (日本产黄金?) 西方因此大量套取日本黄金。  回去查书先

嗯,我看看再说,我也忘记掉了
作者: MeteorCrazy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19

人家错,你和着人家的错误接下去,还头头是道,这个不好,要改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21

嗯,我的记忆果然有点混乱

嗯,我15楼的结论是不对的

不过我为啥记得日本是银本位的呢

[ 本帖最后由 kangaroo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41 编辑 ]
作者: 墨染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30

我手头上的资料是
  虽然英国在1821年最终决定采取金本位制度,但让其他国家也随之确立金本位,还是靠上述的世界黄金产量的剧增。因为那些采用金银复本位或银本位的国家,可以大胆地抛弃银,而不愁无法兑现黄金。到了1876年,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除了中国和印度仍采用银本位制外,像法国、德国、美国等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金本位制度。  
   没有提到日本啊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32

日本是1897年采用金本位

之前是金银复本位,嗯
作者: 墨染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33

日本还真的是紧随世界潮流啊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35



QUOTE:
原帖由 墨染樱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33 发表
日本还真的是紧随世界潮流啊

那个时候日本已经发了……所以才有这个能力……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37



QUOTE:
原帖由 MeteorCrazy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15 发表
这个先验的东西在哪里呢?

这个应该问您才对
另外,您是够无聊的,如果您有什么见解可以发表的话,就发表一下呗
作者: 墨染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39

从甲午战争开始大发特发了   突然 想起一句话:   黄金首先且永远是人性的折射。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46

转个文章,看看就好

发信人: flyfree (李逍遥), 信区: HistoryClub
标  题: [版庆]读书笔记:甲午战争实际赔款数额,库平实足与镑亏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May  8 23:11:56 2006), 站内

注:本文是阅读戚其章先生所著《走近甲午》一书第七章“日军的暴行和掠夺”所作的一点
笔记。数据全部来自该书。

要统计甲午战争后中国究竟实际支出了多少赔款,就必须首先考察各项条约中关于赔款的条
款。主要有三:
1. 《马关条约》第4款,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亿两
2. 《辽南条约》第3款,赎还辽南费库平银三千万两
3. 《另约》第1款,以上赔款交清前,日本在威海卫驻军费用,库平银50万两/年

按照《马关条约》规定,中国需经8次完成赔款,第一次赔款之后其后诸次均要交纳5%的利
息;若3年之内能交清赔款,则不计利息。按8次赔款算,总共需支付2.5472亿两之多,因此
清政府选择了后一种方式。则根据以上各款,总计需赔款库平银共计2.315亿两。

“库平”是一种计量标准,用于计算国库收支银两,并无实物存在。较早的康熙时期标准库
平银成色约为935.374,即千两所含纯银数。其长度为544.6296英厘,即35.292公分。但由
于全国并未保持库平成色一致,实际上产生了多种标准的库平。如顺天府一地,北京库平成
色为987.000,但三四库平就只有909.000,差异很大。这就为日本外务省提出所谓“库平实
足”找到了借口。

由于库平存在差异,日本外务省提出,为“贴足实足色”,要求赔款的库平成色为988.89,
即库平银一两为575.82英厘,合37.31256公分。日方要求以其提出的库平成色为标准支付赔
款,而它所提出的库平成色较中国高出许多。因此在这里,中国实际交付的赔款就要高出一
截。试将两种库平成色及差额对比如下:

              成色     英厘      公分
康熙标准库平  935.374  544.6296  35.292
日方指定库平  988.89   575.82    37.31256
实际多付/两            31.1904   2.0206

根据上表,实际多付款额=每两实际多付英厘&公分/康熙标准库平英厘&公分×2.315亿。因
此仅“库平实足一项”,中国方面支付的实际款额,就要比康熙库平计算出的标准库平银多
1325万两。

其次,为尽快脱离银本位,建立靠近西方的金本位制度,日方要求清政府以英镑为通货支付
赔款。但同时日本方面固定1英镑折合库平银6.0788两。由于银价连年跌落,实际赔款年份
(1895~1898)的英镑-白银汇率都要比日本方面规定的镑价要低,因此中国方面不得不以
高价买入英镑,但又以低价将英镑-库平银兑换比率将英镑支付给日本,形成所谓的“镑亏
”。兹列实际兑换比值表如下:

年份                         1895    1896   1897  1898
实际每英镑兑换库平银(两)   6.1161  6.25   6.11  7.14
日方固定镑银兑换比值         6.0788

由于存在“镑亏”,清政府实际多支付了约1494万两库平银填补兑换差额。

因此,中国实际支付的赔款总额,应该是:
1. 《马关条约》规定之军费赔款库平银2亿两
2. 《辽南条约》规定之赎辽费3千万两
3. 威海卫日军驻守费三年共计150万两
4. “库平实足”与“镑亏”,分别为1325万两及1494万两

总计库平银2.597亿两,折合3.895亿日元,是日本年度财政收入的4.87倍。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0.21.224.*]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59



QUOTE:
原帖由 墨染樱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2:39 发表
从甲午战争开始大发特发了   突然 想起一句话:   黄金首先且永远是人性的折射。

嗯,我知道你记的是什么时代了,应该是明治初的时候,日本黄金便宜,嗯不过是官定价格,所以黄金就会外流了……

看了半天感觉有点乱,下次找点paper来看好了……

[ 本帖最后由 kangaroo 于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3:04 编辑 ]
作者: 彼岸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5日 23:16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
我觉得清代的大家翻出来的考据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个没啥问题,关键是前面的朝代
作者: 墨染樱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27日 19:32

花花果然专业啊
  TO :袋鼠 我记的正是这个时期。如果找到比较有条理性的资料,麻烦给我介绍一下啊。
作者: 彼岸花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8日 13:18

对深圳、广州两个片区的3个走私窝点同时开展查缉行动,成功查获分别藏匿于货柜车后车轴牙箱、车厢地板暗格内的银砖68块及银珠、银具、银盘等一批,共计1.05吨,案值约350万元
==============================================
那么,一克银现市值就是3.33元
做个记号先
作者: 彼岸花    时间: 星海历07年11月16日 00:32

一个有趣的东东,和这个有点关系的考据

文:李开周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小户型?

我想,应该就是指小卧室、小客厅、小开间吧。别的两居室90平方,小户型的两居室50平方。别的三居室100平方,小户型的三居室60平方。别的四居室150平方,小户型的四居室90平方。同样的建筑面积,划分更多的功能区间,或者同样的功能区间,占用更少的建筑面积。我觉得,这就是小户型了。

但是,怎样才叫“更多”,怎样才叫“更少”,都只是凭感觉,缺乏量化标准,没有指导意义。

专业人士的说法。一居室的房子不超过60平方,二居室的房子不超过80平方,三居室的房子不超过100平方,是为小户型。

但这种说法跟政策有冲突。众所周知,政策认可的小户型,必须在90平方以下。

90平方以下的房子又有很多种,假如是在农村盖一瓦房,两架三间,80平米,谁要喊它“小户型”,我就跟他急。因为“户型”这个词儿貌似只适合别墅以及单元房,咱们那民居连个起居室都没有,跟“户型”不搭界。

第二个问题,清朝有小户型吗?

单从面积上说,应该是有的。譬如满人刚进北京那会儿,给领导们分房子,一品官20间,二品官15间,三品官12间,四品官10间,五品官7间,六、七品官4间,八品官3间,其余不入流小军官每人两间(参见《大清会典事例》卷1120,八旗都统·田宅)。旧式房宅,每四根柱子围合一间,面积大小不等,少则十几个平方,多则二十几个平方,我们取中位数,按每间15平方估算,则当时一品官300平方,二品官225平方,三品官180平方,四品官150平方,五品官105平方,六、七品官60平方,八品官45平方,不入流的30平方。六品以下,房子都不超过90平方,当然是小户型了。

但是清朝的房子都属于旧式建筑,最多面积大些,间数多些,前堆假山,后挖鱼池,点缀点儿人文景观,至于内部格局,并不比现在农村的青砖大瓦房先进多少。似乎也跟“户型”不搭界。

为了继续下面的问题,现在请大伙把标准放宽一些,咱们只管面积,不管构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所有面积在90平方以下的房子都当成小户型。

这样一来,清朝就有许多小户型了。

第三个问题,在清朝买一套小户型要花多少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兴县北城日南坊(坊名“日南”,相当于某某街道)有一所楼房出售,该房临街,下面两间开店,上面两间住人,楼后加盖厢房一间,合计5间房,卖了210两(参见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

乾隆五十八年(1793),安徽休宁县二十一都二图(“都”相当于乡镇,“图”相当于行政村)也有一所楼房出售,不临街,但宅基较大,房子共4间,卖了270两(同上)。

咸丰七年(1857),浙江山阴县三十六都三图有人卖房,共计平房3间,卖了60两(同上)。

这三套房子,最大的5间,最小的3间,如果不考虑宅基,单算建筑面积,每间还按15平方,那么它们都不超过90平方,它们都是小户型。

清朝粮食价格,大米一石,贱时二钱三钱,贵时三两四两,咱们姑且取乾隆时江南平均米价:每石一两五钱(参见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第二章第二节)为标准,对当时白银价值作个估算:

首先,清朝一石相当于今天 103公升,每公升大米重约1.75斤,故此当时一石米有180斤。按今天中等粳米每斤1.6元计算,买180斤米需要288元。而如前所述,乾隆朝江南地区每石大米一般卖到一两五钱,故此当时一两五钱银子相当于今天288元,即一两银子相当于192元。

如前所述,康熙五十七年北京大兴那套小户型售价210两,折成人民币是四万多;乾隆五十八年安徽休宁那套小户型售价270两,折成人民币是五万多;咸丰七年浙江山阴那套小户型售价60两,折成人民币是一万多。都不算贵吧?

最后再瞧瞧单价。假设每间都是15平方,则第一套房有75平方,每平方五百多块钱;第二套房有60平方,每平方八百多块钱;第三套房有45平方,每平方二百多块钱。

亲爱的朋友们,每平米二百多,现而今上哪儿找去。(《大地产》专栏)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