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星海七年十月特搜系作业——《一战军事资料搜集之德国篇中集》 [打印本页]

作者: 银河幻想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10日 22:52     标题: 星海七年十月特搜系作业——《一战军事资料搜集之德国篇中集》

星海七年十月特搜系作业——《一战军事资料搜集之德国篇中集》




第二部分:一战中的德国陆军武器与装备

德军冲锋枪
[attach]3245[/attach][attach]3246[/attach][attach]3247[/attach]
一战中德军步兵使用的MP18式冲锋枪,看到它真无法联想到著名的MP40式.


德军反坦克枪
[attach]3248[/attach]
德国13毫米反坦克枪

专用于射击坦克及其他装甲目标的枪械。主要装备于步兵,用来打击300米距离内的坦克和装甲目标,也可用于射击简易工事和火力点。口径为6.5─20毫米,全枪长1200─2000毫米,重10─60千克。仅能单发射击,发射一种高初速的钢弹心穿甲弹和穿甲燃烧弹。弹头初速为每秒800─1200米,穿甲深度可达35毫米。一般带有两脚架和瞄准装置,有的还采用自动装填方式。由于弹头质量大,初速高,射击后坐大、枪口装有制退器,枪托上装有防护垫。反坦克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坦克的出现而研制出来的。

“坦克一格屋尔”(Tank-Cewehr)反坦克枪,该枪是由毛瑟公司将制式7.92mm步枪按比例放大到13mm,并加长了身管,在110米距离上,只要射角适当,便能够击穿早期坦克的防护装甲。

PzB38反坦克枪
工作方式:单发
口径:7.92mm
这种反坦克枪制作精良,唯结构稍显复杂,就其使用滑动闩体封闭枪尾这一点来说,它倒类似于一门小型野战炮。它所使用的弹药,完全是“马诺斯奇克”枪弹的一种原封不动的复制品,但所使用的弹壳却是毛瑟公司的直径为13mm的老式弹壳,通过缩颈部,其直径由13mm过渡为7.92mm,弹丸内有一颗碳化钨弹芯。枪管和枪尾沿着一个滑板后座,当后座到位时,枪闩自动打开,当枪机向前复进到待发位置时,空弹壳被抛出枪膛,然后,射手再用手压进另外一发子弹,枪闩即砰的一声关闩。象发射2lb重炮弹的反坦克炮一样,这种反坦克枪制作得如此精良,以致不可能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并不高。
PzB39反坦克枪
工作方式:单发
口径:7.92mm
这就是PzB39(又称为GrB39)反坦克步枪,发射相同的7.92×95mm枪弹,保持了原来的侵彻性能。PzB39主要改进之处是去掉了枪管后坐式的半自动结构,改成完全手动式,使武器结构大大简化、质量减轻、生产成本降低。PzB39全枪长1581mm,空枪质量12.35kg,枪管长 1066mm,弹头初速1265m/s。PzB39在德国莱茵梅塔—博尔西希公司、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都有生产。 随着坦克装甲厚度的增强,反坦克步枪的发展处于萎缩状态,PzB39与其他反坦克步枪一样,截短了枪管,在枪管的前面装一个榴弹发射器,改成用枪榴弹。

PzB41反坦克枪
在德军部队中服役的最后一种反坦克武器,它是德国反坦克枪系列中尺寸最大、性能最好的一种。这种枪就是MSS 41式反坦克枪,它是由布尔诺市ZB工厂设计的。枪的口径为20mm,它是一种制作精巧、造价昂贵的武器,采用了半自动弹匣装填机构和空气冷却装置.虽然战后曾经留下几件样品,但有关它的历史情况,人们几乎足—无所知。数字“41”,大概是表明它的装备时间是1941年,但实际上,一直到1944年,才发现它曾参加过战斗,很可能是,ZB工厂在反坦克枪的全盛时期曾经小批量生产过这种武器,但却把它们存入了仓库。但为什么时至战争后期才被拖出使用,这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PzB38反坦克枪
Pz.B.39型反坦克步枪(Panzerbuchse 39):该枪由古斯特洛夫工厂(Gustloff Werks)制造,只在战争早期使用。该枪口径为7.92mm,全长1.62m,重12.6kg,枪口初速为1140m/秒,能够击穿25mm的装甲。为了增强其效率,该枪在后膛两侧安装了两个弹药舱,里面各有10发子弹,一分钟之内就能射出这10发子弹。该枪在1939到1940年间曾经被大量使用,其中入侵波兰期间,有568枝Pz.B.39投入使用。但是在法国战役之前,Pz.B.39反坦克步枪就被认为已经过时了。因此1941年之后对该枪的使用减少,当年11月就全部停产了。不过在德军入侵苏联的时候,仍然有约25000枝Pz.B.39在使用当中。其总产量为39232枝。另外,部分退役的Pz.B.39被德军作为枪榴弹发射器使用,并被赋予新的编号:Gr.B.39。改造过的枪榴弹发射器可以穿透125mm的装甲。

Pz.B.40k型反坦克步枪(Panzerbuchse 40k):该枪由克力格霍夫工厂(Krieghoff)研制,口径7.92 mm,是一种半自动反坦克步枪。该枪的早期型号利用了MG34机枪的枪托和两脚架来简化制造流程。为其特制的子弹可以穿透25mm的装甲板。

MPz.B.41型反坦克步枪:该枪并非是土生土长的德国货。它是由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武器制造厂(Ceskoslovenska Zbrojovka,简称CZ)研制的,口径也为7.92mm,其外形颇为前卫。此反坦克步枪据说只装备了武装党卫军。

步兵可以利用枪榴弹来攻击手榴弹掷弹范围之外的装甲目标,而且精度比较高。比起反坦克步枪而言,其威力更大。
德国采用的第一种反坦克枪榴弹是P40型枪榴弹(Schuss Granate P40)。这种枪榴弹具有枪榴弹的突出特征:带有稳定翼,通过经过改装的Kar 98k步枪发射。改装措施一般是在Kar 98k步枪枪口套上专门的套头发射器。它于1941年开始装备伞兵,但是并不成功,因此1942年就停止使用了。除了钝头锥体弹头以外,还有一种有支架的弹头。
1943年,步枪上面的套头发射器被一种新的发射器取代。这种发射器尽管同样套在枪口上,但是适用的枪型更多,包括Kar 98k步枪、StGw 44冲锋枪和FG 42伞兵步枪等,而且能够发射更多型号的枪榴弹。此种发射器的口径为30mm,长25cm,重约0.75kg,一直到1944年5月才停产,一共生产了1450114部。
最先跟这种发射器配套使用的是GewPzGr.30型反坦克枪榴弹(Gewehr Panzergranate 30)。但是这种枪榴弹也有许多不足,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射程很短,而且弹药威力不够大,即使是在正面方向攻击装甲目标,它也只能对轻型装甲车辆造成威胁。
后来,一种装药量更大的反坦克枪榴弹取代了GewPzGr.30,这种枪榴弹的编号是GewPzGr.40(Gewehr Panzergranate 40),又被称作大型反坦克枪榴弹(Gross Gewehrpanzergranate)。

二者在外形上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弹头是柱形的,而后者是锥形,而且更大。GewPzGr.40弹头的直径为39-45mm,重390g,长18.5cm,弹药容量为115g,理论上可以击穿70mm的装甲,是当时德军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枪榴弹。

GewPzGr.30和GewPzGr.40一共生产了23808900枚,后来,党卫队武器研制部门又发展了GewPzGr.46型枪榴弹,此型枪榴弹的装甲穿透力达到了90mm。其弹头直径为46mm,长9.3cm,整个枪榴弹长10.2cm,弹药容量150g,重390g。另外,还有一款GewPzGr.61型枪榴弹,其装甲穿透力达到了125mm。弹头直径为61mm,长13.6cm,弹药容量200g,重520g。该型枪榴弹比起前几种枪榴弹无论是性能还是体积都有增长。两种枪榴弹都由党卫队武器研制部门研发,是两种全新的枪榴弹。但是由于它们研制出来的时间已经很晚了,德国的失败不可避免,因此只小批量生产了一段时间。

“铁拳”(Panerfaust)系统是二战时期德军最著名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也是其制式装备。在整个战争期间,铁拳发展出了多种型号,一般按照射程命名。其中包括30m、60m、100m、150m以及30km等。我们一般所说的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实际上应当是射程为60m的那一种。这一类别的铁拳是整个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家族中最有效的一类。

铁拳的原理非常简单。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钢制火药管提供反坦克手雷的出膛动力;插在火药管前的反坦克榴弹则近似于前文介绍的枪榴弹。发射的时候,步兵扣下火药管外的发火针,启动冲击帽点燃管内的推进火药,使反坦克榴弹离开发射筒,弹簧尾翼随之展开,使其稳定飞向目标爆炸。凹型的爆破部内含高爆炸药,其能贯穿200mm的装甲。由于火药管是中空的,因此推进火药的气流可以从火药管后部冲出,使它完全没有后坐力。

铁拳的发射姿势比较特别。一般而言,发射者将其夹在右腋下,左手固定方向,弹头向上,射出后利用抛物线攻击坦克顶部。这种类似于迫击炮的弹道方式非常有效,铁拳的扬名更多的还是因为其独特的攻击方法。另外,铁拳也可以放在右肩上发射。

第一种铁拳型号是铁拳30型。它是1943年为了缓解东线步兵所面临的苏联装甲部队压力而研制。但是由于其射程太近,在面对防护和火力都不断提高的红军坦克的时候就显得越来越落后,因此最终被铁拳60型取代。以后还有射程更远的型号,不过由于射程的提高也影响了精度,100型、150型等都不如60型有效。总的说来,尽管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武器,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尤其是东线,铁拳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的。那些获得过“击毁坦克臂章”的德军官兵在击毁苏联坦克的时候用的基本上都是铁拳。



一战中德军的坦克装甲部队登场
[attach]3249[/attach]
1918年7月14日被澳大利亚军队俘获的德军坦克
[attach]3250[/attach]
德国A7V坦克内部结构乘员位置图
[attach]3251[/attach]
德国A7V5坦克
[attach]3252[/attach]
德国A7V坦克前视图
[attach]3253[/attach]
德国A7V坦克左侧视图
[attach]3254[/attach]
德国坦克工厂
[attach]3255[/attach]
德国坦克车库
[attach]3256[/attach]
德国在用火车运送坦克
“任何一种新兵器诞生,都可能一跃而成为战争舞台上的启明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这个“钢铁怪物”一登上战争舞台,便以其特有的本领一次次立下赫赫战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第一次使用坦克作战,是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1916年6月,英法联军在法国索玛河地区对德军发起进攻。英法联军兵分两路,英军沿北岸攻向巴波姆,法军则直接进攻培隆。然而,由于德军工事火力完备,进攻屡屡受挫。数日的激战交战各方死伤严重,英军损失42万人,法军损失20万人,德军损失60万人。就在英法联军的进攻遭到德军一次次的抗击时,英军的首批49辆坦克经过长时间的运转,抵达索姆河战场,除17辆因途中机件出现故障留下待修外,其余的32辆悄悄地驶进攻击地域。
  
  9月15日凌晨,大雾笼罩索玛河畔,此时,德军士兵正在酣睡之中。然而,睡梦中的德军士兵突然被“轰轰隆隆”的巨大响声惊醒。原来,英军的32辆Ⅰ型坦克趁着茫茫大雾,轰隆隆地开进德军所在阵地。沉睡中的德军被坦克的开进声惊醒后,即刻被眼前的庞然大物惊呆了。只见它们横冲直撞,壕沟、铁丝网对这些怪物毫不起作用。慌乱中的德军士兵抓起枪来猛烈扫射,只听见子弹“嗖嗖”地响,但是,这些钢铁怪物却刀枪不入,反而更加凶猛地向前开进。见此情景,德军士兵顿时乱作一团,有的丢下枪就跑,有的边跑边开枪射击,逃跑不及的被铁怪物碾成肉饼,没来得及跑开的,成了怪物履带下的一堆肉泥。转眼间,德军便溃不成军,横尸遍野,坚守几天的战线全部崩溃。这是坦克诞生后,首次使用于战场的情景,也是世界上第一支坦克部队首次取得的胜利。
  
  首次使用坦克的英军在索姆河交战中尝到了甜头以后,便加快了坦克的批量生产,也使英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使用坦克的国家,并以使用坦克数量多、战场使用最广而为以后的坦克发展和使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继索姆河战役后,英军在康布雷战役中,再次显示了坦克的威力。1917年11月20日,英军向法国北部省的康布雷德军发起进攻。英军第3集团军调集了470辆坦克在步兵和航空兵及炮兵的协同下,突然向德军阵地发起猛攻。英军坦克群每3辆被编成一个小组,在互相掩护下交叉前进。德国士兵对来势凶猛的英军不战而溃。英军乘胜追击,在10小时内一连突破了德军的三道防线,并俘获德军8000余人,缴获火炮100多门。坦克因这次战役而再次显露锋芒,从此奠定了坦克的发展基础。
  
  坦克的初战获胜,不仅使其名声大震,而且,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开始重视起来,并不断进行研制和生产。因为英法是盟友,所以,法国自然成了生产和制造坦克的第二个国家。法军经过多次研制,改进后生产出了名为“雷诺FT-17”坦克。该坦克是一个轻型坦克。它装备了旋转式炮塔,因而受到许多国家的喜爱。1918年7月,雷诺坦克首次参战便大显神威。
  
  1918年7月15日至8月4日,德军准备与英法联军进行一次大战,以此鼓舞士气。试图扭转战局的德国将进攻之战吹捧为“争取和平之役”,集结3个集团军约48个师的兵力,妄想突破法军防线,深入法军背后,再进攻巴黎。7月15日,德军开始发起进攻,首先突破法军第5、第6两个集团军的防御,强渡马恩河。法军本着诱敌深入的原则,主动放弃第一阵地,准备在第二阵地前阻止德军的进攻后借机进行反攻。7月18日,法军出动213辆坦克,在炮火的支援下展开反攻。英法联军又在主要突击方向集结了25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调集了500辆坦克、2103门火炮、约1100架飞机,而德军只有18个步兵师、918门火炮和800架飞机。英法联军以绝对的优势,一举突破了德军纵深9公里的防线。仅3天便迫使德军撤退到马恩河对岸。这次战役,德军损失1.2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损失6万人,这无不归功于坦克的参战。
  
  继马恩河战役后,英法联军又在亚眠战役中给德军以沉重的打击。1918年8月8日,英法联军在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协约国的支援下,开始对德军发动大规模的反攻。这次英法联军共投入坦克670辆。8月8日凌晨,英法联军在坦克和炮火的掩护下,突然向德军阵地发起猛攻。战斗展开不足两个小时,1.5万名德军便溃不成军,纷纷缴械投降。当天,英法联军以损失100辆坦克的代价,毙伤德军2.8万人,缴获400余门大炮。第二天,英法联军又投入145辆坦克参加战斗,10日,再次投入第3集团军和67辆坦克。直到8月13日,亚眠战役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英法联军共损失坦克480辆,德军损失4.8万人,英法联军以1:100的战绩结束战斗。亚眠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德国最终失败的开始。3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纵观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作为一种能冲、能打、能防的新生兵器没有遇到真正的“克星”,它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德军火炮登场
[attach]3257[/attach]
一战中德军克虏伯240口径火炮
[attach]3258[/attach]
一战中德军克虏伯120口径加农炮
[attach]3259[/attach]
一战中德军克虏伯155口径加农炮

威力巨大的超级大炮“巴黎大炮”
[attach]3260[/attach]
[attach]3261[/attach]
[attach]3262[/attach]
[attach]3263[/attach]
“巴黎大炮”是由克虏伯380毫米舰炮发展来的。。“巴黎大炮”的真实性能现在已经没人清楚。在协约国军队反攻时,“巴黎大炮”被撤退的德军炸毁,所有资料也被销毁,除了一个座圈部件被美军缴获,没有任何部分残存下来。事实上,关于“巴黎大炮”的很多数据都是猜测,包括其性能和总共发射的次数。
           克虏伯的大炮非常有名,北洋水师“定远”、“镇远”的主炮就是克虏伯大炮,厦门胡里山炮台的海防炮也是克虏伯制造。克虏伯在研究远程舰炮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如果炮弹的弹道延伸到空气稀薄的外大气层,空气阻力将大大减小,射程可以比大气层里的弹道更远。这极大地激发了克虏伯工程师们的想象力,开始着手把380毫米舰炮加装一层210毫米的衬里,极大地加长炮管(196倍口径!),以把炮弹送入近地空间,达到极大的射程。这就是“巴黎大炮”的起源。
        “巴黎大炮”的口径为210毫米,弹头重94公斤。这在今天是非常大的口径和弹头重,但在超级重炮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不算很了不起。“巴黎大炮”最牛的地方是其超远的射程,达到闻所未闻的130公里!弹头在空中要飞行172秒,最高可以达到40公里,这已经差不多是亚轨道的近地空间水平了!
           “巴黎大炮”重256吨,由于其舰炮“出身”,由80名海军炮手操纵,由一名海军少将指挥。“巴黎大炮”一共制造了7门,但配用的铁路底盘只有两个,所以不是所有“巴黎大炮”都能同时上阵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大射程,“巴黎大炮”的膛压非常高。于是口径虽然是210毫米,但炮弹对炮管的磨损惊人,每一发炮弹都要把炮管磨掉一圈,所以炮弹是编号的,后一发比前一发的口径略大一点,以补偿膛线的磨损。这一定要按着顺序来,否则可能出现炮弹卡在炮管里的事。等一轮65发炮弹按顺序发射完了,膛线也磨得差不多了,这时要送回克虏伯,重新镗膛线,并把口径扩大到240毫米,再接着用。两轮用完了,炮管寿命也就差不多了。

             “巴黎大炮”的射程之远,以至于精确瞄准的时候,要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巴黎大炮”的部署地点是在巴黎东北的Coucy森林里,地球自转使落点比瞄准点远393米,也会侧向偏离1343米。不过对于这样的精度斤斤计较其实意义不大,“巴黎大炮”的精度不好,只能概略地保证打到巴黎,瞄准埃菲尔铁塔打到蒙马特尔高地,那还是算命中的,没有人对命中精度寄予太高的期望,本来就是吓唬老百姓的东西。

“巴黎大炮”的首次使用时1918年3月21日清晨7点18分,在不长的生涯里,共发射320-367发炮弹,造成256人死亡,620人受伤。

          “巴黎大炮”没有能够改变德国在战场的颓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战败告终。即使在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下,克虏伯仍然没有放弃对超级重炮的研制,希特勒在30年代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希特勒对奇迹武器的变态的狂热使超级重炮重获新生。

              超级重炮低劣的机动性和发射速率,甚至在拉锯战时期已经引起战地指挥官的不满。“巴黎大炮”虽然通过铁路机动,但在发射前要在地面建造方木或钢质底座,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列车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解决机动性问题,各国已经开始将重炮安装在特制的铁路底盘上,通过铁路来实现战略和战术机动。铁路底盘的承载能力容许超级重炮可以完整地机动,不需要耗时费力的拆装就可以迅速投入战斗。特别重型的列车炮仍然需要一定的拆装,但比非列车炮还是要快捷多了。
              相对宽大的铁路底盘还容许装上重型的装弹机构,加快发射速度。然而,这些超级重炮的旋转瞄准和后坐问题没有解决,必须建造环形铁路,依靠列车的前进和后退来改变瞄准方向;每次击发后,必须容许火炮沿轨道后坐相当距离,用刹车制止,给重新瞄准带来很多麻烦。
              两次大战期间的改进重点转移到可以旋转的发射平台以方便瞄准,和减少后坐。解决旋转瞄准的方法是“弗格森”转动炮台,就是建造环形轨道,使铁路底盘的前后两个轮车组可以分别搭在环形轨道的相对侧,把轮车组转90度,横向沿环形轨道运动,实现360度瞄准。反后坐的事比较麻烦,需要复杂的液气反后坐装置,甚至在发射前用液压千斤顶把大炮抬高,以争取一点后坐距离。

           德国将“巴黎大炮”的基本设计复活、更新,设计了K12列车炮,但K12只试验性地研制了两门。列车炮中最最出名的,还是要数“多拉”大炮。



陆军武器部分完(毒气弹已被国际社会命令禁止,因此没有搜集此方面资料)
作者: 杨善    时间: 星海历07年10月11日 07:39

不错,作业很详细,希望保持。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