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存档]吃了败仗的天才将领---汉尼拔 作者:无助 [打印本页]

作者: 海恩·紫    时间: 星海历07年8月5日 01:24     标题: [存档]吃了败仗的天才将领---汉尼拔 作者:无助

【 星之大海英雄论坛[heroswords.xilubbs.com] 】 字节: 5k 点击:148次 3 1 序号:153

吃了败仗的天才将领---汉尼拔  

作者:无助?(xxx.xxx.xxx.xxx) 09.25 03:04  

汉尼拔(公元前247-183年)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物呢?我们还是从二千多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说起。

公元前三世纪到二世纪中叶,罗马同腓尼基的殖民地迦太基为争霸地中海进行了一场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所以史称“布匿战争”。布匿战争(匿与逆同音)共进行了三次,汉尼拔便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风云人物。

迦太基位于今突尼斯北部的一个海湾内,当时它统辖了北非沿岸的广大地区。迦太基人以善于经商和航海著称,在那时几乎垄断了整个地中海的商业。因此,罗马要确立自己在地中海的霸权,必须与迦太基开战。

公元前264年,罗马人突然突袭,把军队开进了西西里,占领了墨西拿城。但是罗马人的海上力量不及迦太基,为了充分发挥罗马步兵的优势,罗马人在每艘战船上装配有“接船钩”的吊桥。在海战中,当双方战船一靠近,他们就放下吊桥,钩住敌船,冲上去进行厮杀。第一次布匿战争便以罗马人的胜利而结束了,迦太基不仅失去了西西里岛,还要交付赔款3,200塔兰特。

这个时候,迦太基年轻的军事家汉尼拔登场了。汉尼拔出身于军人家庭,童年时代便经受了战争磨练。据说在少年时代,他就在父亲的命令下,跪在神坛前宣誓:“长大成人后,一定成为罗马不可调和的敌人。”25岁时,汉尼拔被任命为迦太基驻西班牙军队的最高统帅,着手准备复仇战争。公元前219年,汉尼拔出兵占领了萨贡托,布匿战争的战火便又重新点燃了。

战争一开始,汉尼拔发挥自己的军事才智,避开了罗马军队主力,率领9万步兵,12,000骑兵,37头战象越过比利牛斯山,巧渡罗钠河,于9月初到达阿尔卑斯山的主脉。尽管山上白雪皑皑,气候变幻,道路崎岖,汉尼拔还是决定登山。经过33天艰难的行军,汉尼拔军队损失了一半以上的步兵,三分之一的骑兵,但他还是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出现在意大利本土。

“汉尼拔来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在罗马人中间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也造成了一些罗马同盟军的倒戈。罗马人匆忙撤回原来进攻北非和西班牙的军队,集中兵力保卫意大利。但由于士气受到影响,罗马军队连遭失败。汉尼拔军队踏上了通往罗马的大道。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急忙调兵与之决战,双方在特拉西米诺湖打了一场恶战。汉尼拔把军队埋伏在湖北岸一个三面环山的岩地,等罗马军队进入峡谷,便乘着大雪展开攻击,罗马人淬不及防,损失惨重,15,000人战死,几千人被俘,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也阵亡。

公元前216年春,汉尼拔占领了康奈城。该城是罗马的一个重要粮仓,执政官瓦罗决意要全力夺回。于是公元前216年夏,在南意大利的康奈附近的原野上发生了一场西方古代史上著名的大战役---康奈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是:罗马步兵八万,骑兵六千;汉尼拔步兵四万,骑兵一万。从力量对比看,总的兵力汉尼拔比罗马弱,但他却占有骑兵优势。双方沿奥菲都斯河列阵,罗马阵线的中心部位是密集的重装步兵,骑兵配置在两翼,目的是以强大的步兵猛攻敌方的阵线;汉尼拔则把步兵排成半月行,突面对着敌人,骑兵放在两翼。战斗开始后,罗马步兵向敌人阵线的中心部位发起强攻,敌人的中心部位开始后缩,罗马军队继续向前逼近,结果阵线越拉越长,队伍越陷越深。这时,汉尼拔的两翼步兵发起了攻击,骑兵也向罗马骑兵冲杀过来,在打垮罗马骑兵后便包抄到罗马步兵后面,立即形成了对罗马步兵的包围圈。罗马军队惊慌起来,阵线开始混乱了,士兵越挤越紧,密集得使敌人枪无虚发,石无虚投。结果罗马军队大部分阵亡,万余人被俘,幸存者甚少,汉尼拔军队仅损失六千步兵。后来,“康奈”成了包围并全歼敌人的大会战的同义语。

公元前211年,汉尼拔军队兵临罗马城下,罗马的一些同盟也接二连三地背叛罗马,形势对罗马十分不利。

受到沉重打击的罗马人则吸取了教训,在独裁者费边的指挥下,采取拖延战术,避免与汉尼拔正面决战。同时又派兵切断汉尼拔的兵源和粮草。汉尼拔无奈,只得向驻守在西班牙的弟弟哈士多路巴求救。但是罗马人截获了哈士多路巴给汉尼拔的信,得知了增援路线,在半路上把哈士多路巴的军队歼灭了。汉尼拔失去了唯一的希望。接着罗马人又转而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急忙调回汉尼拔,在回师到迦太基城以南的扎玛附近时,汉尼拔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击溃了。罗马又赢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

从此,迦太基一蹶不振,罗马终于成了西部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149年到146年,罗马又挑起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底毁灭了迦太基,把整个城池夷为平地,残存的5万迦太基人全部被卖为奴隶。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的迦太基再也不存在了,城市的旧址成了被诅咒的地方,而它的统治区,则变成了罗马的一个省,名叫阿非利加省。

汉尼拔的失败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首先从他的祖国迦太基来看。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张主要维护和巩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为商业集团,主张继续进行海外扩张,扩大在海外的利益。两派之间一直进行着尖锐的斗争,时常此起彼伏,影响和左右了迦太基的对外政策,哈米尔卡尔,哈斯德路巴尔和汉尼拔代表的主要是后一派的利益,主要活动基地和据点是西班牙和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国内和政府内部,往往是地主派占上风。汉尼拔转战意大利期间一直没有得到过迦太基政府的支援,原因就在这里。汉尼拔虽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统率的是一支孤立无援,与本土几乎断绝关系,主要由雇佣军组成的军队,而且是在他国领土上作战,处境是十分困难的。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汉尼拔最后失败的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共和制的罗马当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尽管它是一个贵族共和国,作为统治阶级不同的阶层的平民和贵族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在平民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废除了债奴制度,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益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平民在国家生活中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国家政治生活暂时比较安定,这些为罗马顺利对外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前提,罗马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掠夺土地,财富和奴隶,对这种掠夺要求最迫切的当然是奴隶主阶级上层分子,然而平民也并非毫无兴趣,许多人也希望从战争虏获物中得到一点小利。特别是当意大利的土地显得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对外扩张的结果可以使平民对土地的要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虽然他们往往成为战争的受难者和牺牲品。这样,在对外扩张问题上,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是比较一致的。罗马对外扩张的主要工具是组织严密的军团,这些军团有罗马公民组成,平民特别是农民是罗马军团的中坚力量。由于上述原因,罗马在对外扩张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战争过程中虽然屡遭失败,但是在每次失败之后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正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汉尼拔最终失败了,他的失败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虽然汉尼拔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作为一员将领,他的战略眼光,他的战术指挥才能,都足以使他挤身于世界伟大将领的行列。

后记:这篇文章有很多地方截取了其他资料的内容。读过他之后,如果有雷同的感觉,那我在这里说一声:“抱歉,耽误你宝贵的时间了。”本文中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象几场战役的兵力数据,我就有好几个资料来源,每种来源的数据都不同,我只好取我认为正确的数据了,还好这些数据的差距不算太大。

写于夜深人静之时,看看窗外的夜空,回想漫长的历史,发现我是一个无助的人,我有一颗无助的心。
作者: 贝尔蒂埃    时间: 星海历08年1月19日 19:52

个人感觉,汉尼拔的失败还是在于他用一个较低的条件去追求一个较高的目标。
首先迦太基帝国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很昌盛,但是除了其本土之外,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不到位,而且其人口形成比例很不协调。作为战士阶层的国家基础远远低于商人阶层的基数。另外其国家对战争的态度也不明确,迦太基统治层更多的是以一种炫耀和威慑的概念看待对罗马人的战争。他们把战争和外交的界限几乎破坏了。
而罗马人有句名言“被征服之后我们征服”其意思就是当战争一旦爆发,就必须全力投入包括军事,人员,财政和宣传等所有力量。这种观点其实和后来德国的总体战是一个概念。
相对而言,迦太基人更想通过战争和罗马形成一种相互平衡的关系,而他们恰恰又缺乏这种相互遏制对方的实力。所以,当经过消耗战罗马彻底恢复之后,迦太基只有被拖疲拖垮,直至灭亡了。
作者: Imilce    时间: 星海历08年2月6日 00:45

说汉尼拔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我觉得倒也不一定。我觉得如果汉尼拔在康奈之后直接进攻罗马城的话,还是有一定胜算的。因为当时他已经部分瓦解了罗马同盟,康奈一役又歼灭了六七万的罗马军队,如果立即挥兵罗马城,能够阻挡他的几乎就只有这座城市本身了。根据打击敌人战略重心的方法,击败罗马的方法只有瓦解罗马同盟和攻下罗马城,汉尼拔几乎已经完成一半了,所以无论有多困难都应该在罗马同盟重建之前进攻罗马城,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扎马之战的关键就在马西尼萨的骑兵已与大西皮阿结盟,而汉尼拔本人又是迦太基的战略重心,所以扎马一战虽然单纯从数据统计而言,迦太基的损失并不会比罗马在康奈损失的要大,但却是一战就决定了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失败。汉尼拔本人毫无疑问的肯定认识到了瓦解罗马同盟的重要性,个人觉得这才是汉尼拔一定要冒着巨大牺牲,翻越阿尔卑斯山从北部入侵意大利而不从海上进攻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瓦解意大利北部的罗马同盟,当然出奇制胜也是原因之一,我说海面进攻并非不可能是因为虽然当时的迦太基在海上已经没有了优势,但如果罗马果然拥有绝对“制海权”的话,在扎马之前汉尼拔和他一万多的迦太基老兵是怎样回到非洲大陆的呢?由此可见汉尼拔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大师,他的战略意图也是很明确的。那么他为什么不进攻罗马城以致于被马哈巴尔说了一句“你知道如何胜利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胜利”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汉尼拔一直是一个打有把握的仗的人,他意识到短期内夺下罗马城的难度太高。他当时缺乏攻城器械,而且他早年在围攻萨贡托的时候就打了8个月,而罗马城的攻城战无疑会更加困难,如果久攻不下,就有遭到里外夹击的危险,而且将兵力困死在罗马城外,军队的补给也会很成问题...总之是困难重重。但从后世的角度而言,那确实是他击败罗马的唯一机会。汉尼拔本人选择不进攻罗马反而在南意游荡的真正原因我们不可能知道,或许是他在等未来更好的时机,也或许他想完全孤立罗马然后再一击致命。但显然他当时一定没有意识到将这场战争拖得这么长带来的问题。对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军队本身其实问题不大,他们的很多补给是就地的,如果和罗马对耗,先耗不起的应该是罗马。但是西班牙这个后方阵地的失守是汉尼拔决然没有想到的。他在离开西班牙前曾经留重兵+胞弟哈斯德鲁巴把守那里,但哈斯德鲁巴写给汉尼拔的信居然没有用密文,这是我一直没想通的,因为汉尼拔是一个很重视情报的人,他应该想得到这点才对。总之,汉尼拔面临的局面固然困难,但却不能说真的就没有一丝机会,当然了,我从来不觉得他放过了那次机会就是一个错误,事实上我觉得那是一个相当正确的决定,因为汉尼拔看不到后世的局势,他没有理由冒那么大的风险,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觉得汉尼拔是一位很难得的几乎没有翻过任何错误的优秀将领,他也一直是我的偶像。以上只是一点个人看法,很欣喜的在星海看到了对汉尼拔感兴趣的人,各位新年快乐啊~~
作者: 红茶魔术师    时间: 星海历08年2月12日 16:22

理论上说,进攻罗马城在大战略的层面上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汉尼拔在战术层面上既没有攻克罗马的实力,也没有攻克罗马的信心。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