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五大名窑之钧窑 [打印本页]

作者: 亨利-杨    时间: 星海历07年7月1日 09:18     标题: 中国五大名窑之钧窑

整理者:休伯利安

钧 窑
1、地理位置: 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

2、兴起/兴盛/衰落/消亡年代及原因: 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终于金元。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期和元代时期,大体涵盖了钧窑发生、发展、繁荣的历史发展过程。

3、所产瓷器特点: 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1)宋代产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4> 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5>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

4、存世瓷器简介:
(1) 宋钧出戟尊:玉质感较强,仿商周青铜器造型,撇口、鼓腹、圈足,器身上、中、下出戟,器底涂浅色芝麻酱釉,有黑色隶书印章"孔家钧窑"四字铭文。器高15.6公分,口径8公分,足径6公胎灰褐,里外施有含玛瑙的月白釉,晶莹柔润,微泛红色,分,月白釉泛红色。
(2) 宋钧瓷香炉:高14公分,口径9公分,两耳直立,口沿下有五只跑兽,腹部突起六个兽头,天兰加紫红釉色,绚丽多彩。香炉口沿下两个跑兽之间刻有"乙酋年八月十五日宋自造香炉一个"十五字铭文。香炉以玛瑙为釉特征明显,从胎、釉判断,这只香炉应是孔家钧窑的产品。这是一件到目前为止带有确切纪年的宋钧器物。
(3)北宋钧瓷五足水仙盆:盆内釉色为玫瑰紫,外廓一半为玫瑰紫色,一半为鹦哥绿釉色,宋诗有"绿如春水初升日"之句,正是这种窑变釉的写照。
(4)北宋钧瓷碗:外天兰釉,内天兰釉爆五块红斑。钧瓷以开片为奇,有蚯蚓走泥纹者为真,天兰加紫红者为贵,爆斑出现动物纹或植物纹者为绝。碗中因窑变出现的紫红斑块,正是宋诗中"红似朝霞欲升时"的写照。
(5)北宋钧瓷梅瓶:瓶通体施天兰釉,瓶腹部仅有一大块红斑令人惊叹叫绝,是北宋临汝蜈蚣山窑的产品,釉中纹路如山中云雾,是宋诗中"高山云雾霞一朵"的绝妙写照
(6)北宋钧瓷梅瓶:瓶通体施天青釉,足部露胎处施酱色釉,釉中纹路如云似雾,像飞瀑,釉中气泡大而明亮,如满天星斗,正是宋诗"烟光空中满天星"佳句赞钧的写照。
(7)北宋钧瓷瓜棱四系罐:罐口下肩部有四系,除圈足施酱色釉外,余皆施天青釉,其釉色、纹片似汝瓷,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釉中纹路如峡峪飞瀑,似缕缕兔丝。
(8)北宋钧瓷香炉:口廓出沿,上部较长,底部有三个鸟头状支足,通体玫瑰紫釉,有几处釉色为鹦哥绿。近看釉色泛红如夕阳,远看呈黑兰色。
(9)钧窑天蓝釉梅瓶(北宋):高37.2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7厘米。胎质细腻坚硬,色灰白。器表施天蓝色釉,釉层肥厚,表面有棕眼。器身施紫红斑五块。圆唇,短颈,溜肩,平底微内凹,底部露胎。

5、主要制作工匠及瓷器供应对象: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工匠不可考。
作者: 亨利-杨    时间: 星海历07年7月1日 09:18

哥 窑
1、地理位置:浙江省龙泉县,确切窑址不详。

2、兴起/兴盛/衰落/消亡年代及原因:哥窑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传说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

3、所产瓷器特点: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哥窑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纹,本来是制造工艺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但这种弊病却形成的一种自然美,成为一种有别于其它品种的独特美。并且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现今哥窑瓷分两种:
(1)传世哥窑瓷(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传世哥窑”)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特点为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迭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且烧炼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
(2)龙泉窑所产瓷器胎薄如纸,光润如玉,其色紫青、浓谈不一。其足皆为铁色,亦浓浅不一,不用支钉。

4、存世瓷器简介:
(1)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2)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3)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4)哥窑弦纹瓶,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瓶广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为酱色,釉面开片原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哥窑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下垂,形成酱口。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纹片和肩颈凸起的四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传世品不多,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附注:由于哥窑的窑址等问题无确切证据,所以争议较大,可参考下列文章:
可能有两种哥窑(原文题目:哥窑问题及其探源)
评论文章内容: 宋时龙泉窑的确生产黑胎或黄胎开片之器,且开片大都无金丝铁线,其特点与南宋官窑也有区别。笔者认为这些器物应是正宗的龙泉哥窑。而那些有金丝铁线的传世哥窑,则应是元代所产。即南宋亡后工匠们在杭州老虎洞所制作。南宋虽亡,窑工们仍要过日子,仍在操着旧业,所以有新洞窑之称。因为入元后,杭州老虎洞所产器物不能再以官窑称之,窑工们大概觉得与哥窑最相近似,故以“哥窑”命名。所以,可能有两种哥窑,宋哥窑在龙泉,元哥窑在杭州凤凰山老虎洞。传世具有金丝铁线特征的当是元代哥窑。两种哥窑各具特色,均为上品。只不过老虎洞哥窑因系元代所产故不能视为宋代五大名窑。 说杭州在北宋时期就在生产哥窑,恐少有证据能够证实,不足采信 。 有人认为龙泉生产的黑胎器物是龙泉官窑,笔者不敢苟同,因为黑胎龙泉并非生产于南宋初期,到了杭州建成官窑,再建龙泉官窑便无必要。黑胎或黄胎器物,既有可能是仿官之作,更有可能就是哥窑。
作者: 亨利-杨    时间: 星海历07年7月1日 09:19

定 窑
1、地理位置: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

2、兴起/兴盛/衰落/消亡年代及原因:自唐代开始烧白瓷,在宋代有较大发展。终于元。

3、所产瓷器特点:
(1) 唐、五代产品胎色灰白,较粗,胎釉之间往往敷一层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唇口多见。底足见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种,平底碗一般外施黄釉内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无釉露胎;圈足碗则足端无釉,足内有釉。尤以印花鱼鸟纹海棠式碗别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划"易定"和"官"字款。
(2) 北宋产品:〈1〉胎薄而轻,胎色洁白。〈2〉 白釉呈乳黄色,积釉处有泪痕,隐现黄绿色。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3〉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4〉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5〉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6 〉北宋定窑器底有刻划"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见于盘、碗、小罐等外底部。
(3) 金代产品胎质细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与北宋定窑并无多大差别,但装饰大为逊色,无论印花还是刻划花,均差于北宋产品,少有佳作。纹饰流行印花石榴纹、印花犀牛望月纹及刻划花萱草纹,还有缠枝石榴、缠枝菊、鸳鸯纹等等。盘、碗内心印双鱼,器内壁鸳鸯莲花或牡丹飞凤也常见。烧造方法除一部分产品继续采用北宋后期的覆烧法,烧制"芒口"瓷外,一部分产品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器物的内底(以盘碗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产品有纹饰,较好的一般采用覆烧法,反之,往往采用沙圈叠烧法。
(4) 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
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4、存世瓷器简介:
(1)北宋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大净瓶:高60.9厘米。小口,细颈,颈中部凸起有沿,上部看上去如同倒置的漏斗,下半部呈竹节形。肩及上腹饱满,下腹瘦长。肩部安龙首形流,龙首高昂,张口露齿,二目圆睁。上腹刻缠枝花卉,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具有浅浮雕效果。瓶颈上半部分及肩、下腹刻多层凸起的莲瓣纹。
(2)印花缠枝莲大盘:高5.6厘米,口径30.1厘米, 底径13.5厘米。原藏故宫博物院。胎洁白细腻而致密,釉色白中微闪黄,积釉处有“泪痕”。敞口,斜弧腹,圈足。口部镶铜沿,内壁印缠枝花,底心印折枝莲纹,两组纹饰间以回纹相隔。纹饰层次清晰,线条流畅,是宋代定窑印花工艺的典型作品。

5、主要制作工匠及瓷器供应对象:曾被选为宫廷用瓷。
作者: 亨利-杨    时间: 星海历07年7月1日 09:19

官 窑(分北宋和南宋官窑)
1、地理位置:北宋官窑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专家认为河南汝州张公巷窑极有可能就是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为杭州市老虎洞下的修内司窑以及和郊坛官窑。

2、兴起/兴盛/衰落/消亡年代及原因:北宋"官"窑建立不久,宋室遭金人之乱,北宋官窑犹如昙花一现,消失在战火之中。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南宋官窑被毁。

3、所产瓷器特点:
(1)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有月白、粉青、虾青、油灰、鳝鱼黄等釉色。玛瑙为釉是借鉴了汝窑的釉中配方。部分产品极似汝瓷,绝大部分器物,釉中气泡密如攒珠,与汝瓷釉中气泡分布的状况有极大的差异,官窑的釉色更趋向追求玉色。
(2)北宋官窑器物造型多为炉、瓶、尊、碗、洗、觚等,尊、觚系仿商、周青铜器造型。
(3)北宋官窑器物开片为冰裂纹,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器物,裂纹深入胎骨,独树一帜,不同于北宋任何窑口的产品。小开片器物和汝瓷后期产品开片相似。不开片器物应是该窑的极品,是胎釉膨胀系数一致所造成。
(4)北宋官窑器物的烧制方法,有支钉支烧和垫饼支烧。支钉支烧的器物,支钉痕迹大,不同于汝瓷,多数器物是采用垫饼支烧。
南宋官窑瓷胎质坚致细腻;胎色有灰、黑、黑灰、粉青、灰青、浅青、米黄色等,部分具有但不全部具有“紫口铁足”现象;釉面大多开纹片。但在胎骨与釉层的厚与薄、有的器皿“紫口铁足”现象是否由涂有深色护胎汁所致等问题上,有关专家说法不一;
多数官窑器皿都有“紫口铁足”,但是并不是每件都具有该特征,这一点与宋代哥窑瓷器的特征相同。

4、存世瓷器简介
(下为北宋) (1)北宋官窑胆式瓶:胆式瓶口径5公分,足径6.8公分,高21.5公分,胎质灰白,釉色青灰,用40倍偏光显微镜观察,釉中气泡如聚沫攒珠,玛瑙为釉特征明显。采用垫饼支烧,露胎处呈黑铁色。与南宋青灰色官窑器相似。通体开长斜线大片纹,别具一格。
(2)北宋官窑觚:觚胎质灰黑,口部及足部呈椭圆形花瓣状,除圈足露胎无釉外,通体施鳝鱼黄釉,釉中没有气泡,仿商周青铜器造型。紫口铁足,内外均不开片,官窑不开片器物鳝鱼黄釉色,北宋、南宋官窑产品均罕见。
(3)宋官窑鱼耳炉:胎厚,胎色黑灰泛紫,釉色莹润青灰泛白,釉中气泡密如攒珠,内部开细碎冰裂纹片,圈足露胎处呈铁红色。器高6.2公分,口径9.5公分,足径7公分,口稍外撇,附双鱼耳,造型雅致美观。
(4)宋官窑小碗:胎色黑灰,釉色青灰泛白,釉中气泡如聚沫攒珠,内外开冰裂纹片,紫口铁足,口径10.2公分,高5公分,足径5.2公分,器形古朴庄重。
(5)北宋官窑月白釉出戟尊:尊高27公分,口径18公分,足径16公分,通体月白釉色,内外开片小而均匀。官窑小器大片为贵,大器小片为奇。此尊紫口铁足特征明显,是一件难得的稀世珍品。
(下为南宋)(1)南宋修内司官窑花插:高17.6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厘米,施粉青釉,釉层肥厚,柔润如凝脂,玉质感强;因施釉厚而流淌的缘故,所以口沿部釉薄,隐现胎色;釉面开大小不一的无色纹片,土沁斑均匀地密布釉表,器底满釉,矮圈足,足底露胎,胎质细洁,胎色灰褐,略显“紫口铁足”之特征,此花插外壁秀直,自足跟向上近口沿一厘米处,微微变粗,至口沿又微敛,曲线变化极为自然柔美。此花插口沿有两处旧伤,各有面积约一平方厘米的裂块,但可原位粘合,所幸丝毫无缺。此花插里外施釉,给人的第一直觉是其自然呈现出的历经千年的沧桑旧气。
(2)南宋官窑粉青碗:此碗口径15.2厘米、低径8.2厘米、高5.1厘米,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底部稍撇。口虽宽撇,但不失度;碗腹虽鼓,但不觉臃肿,其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一件器物的构思设计,要达到这一地步是极不容易的。开片自然,俗称“文武片”,{大小各异、自然美观,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间俗称“大小片”或“文武片”文为小片,武为大片}纹片纵横交织如网,大小相若井然有序。从右上而左下的方向纹裂,腾挪自如,刚健富有弹性。在碗心中有一个半圆的象[ 欧姆]标志的“Ω”形开片(这是因为施釉均匀,受力均衡所致)在宋官窑中时有出现,与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传世官窑粉青碗,也有“U”形开片有惊人相似。

5、主要制作工匠及瓷器供应对象:两宋宫廷用
作者: 亨利-杨    时间: 星海历07年7月1日 09:19

汝 窑
1、地理位置: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蟒川乡境内古称小窑沟的村庄(即现在的杨沟村)。

2、兴起/兴盛/衰落/消亡年代及原因:始于八百七十余年前的北宋王朝时期,兴盛于北宋晚期前后二十年间,衰落于南宋,至明代以全部停产。原因是金兵南侵,宋室南迁之后,汝窑和其它各窑一样均遭到同样厄运,窑废人亡,有些窑工也随之南渡,使得这一精良瓷艺技术失传。

3、所产瓷器特点:汝官窑与汝民窑所产特点也不同。汝官窑以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民窑则以刻、印花卉图案的装饰来表现,不同的窑口,在瓷面的装饰方法及其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其刻花工艺别具一格,既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轮廊、花叶筋脉用蓖划纹加以映衬,这种工艺效果显得主题突出,纹饰富有立体感。宝丰窑民用瓷的装饰以印纹居多,纹饰清晰,碗内模印花卉纹饰均在六等份或十等份的框线之内,每格安排一组折枝花卉,构图严谨,图案规范。缠枝和折枝菊花纹较多,碗心多印团菊,波浪纹中除以圆圈形为主以外,也有别的图案,有的用海螺加以点缀,印纹中多为阳纹,并以蓖点纹加以衬托;阴纹印纹者,轮廊线条较粗,不加其他装饰,只有花叶轮廊,装饰效果呆滞。

4、存世瓷器简介:
现存65件汝窑传世品中,除北京故宫博物院11件未公开发表外,其余54件中,洗类器占16件,盘14件,另有椭圆水仙盆5件,尊2件、樽2件、碗3件、3件、碟3件,纸追瓶2件,莲花式碗1件,盏托1件,深腹洗1件。器底有三个支钉的占18件,5个支钉的14件,6个支钉的3件,残存1个支钉的1件,无支钉的18件。在釉色上,粉青27件,天青12件,卵青10件,记载不明确的5件。特点:胎质细腻,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拂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一般为斜裂开片),上下错落,分有层次,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多天青釉、天蓝釉、粉青、月白、葱绿等釉色。(汝瓷豆绿釉器表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纹样),釉色青中泛蓝、蓝中泛青,有的稍深,有的稍淡,釉汁莹润。胎质呈香灰色和灰白色。汝瓷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支钉痕,形成“青如天 、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

5、主要制作工匠及瓷器供应对象:汝官窑作品在当时主要供应宫廷,民窑则供应民间。制作工匠以不可考。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