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hink there's an interesting dichotomy between yang and reinhard. "dichotomy"怎么翻译啊,觉得“一分为二”或“对立”都不太恰当。嗯,他们俩各有各的精彩吧。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式价值观做出了批判。我觉得,杨在他脑海里也有一套浮于现实之上的“理想国”。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也是柏拉图提出的philosopher-king一样的人物。在剧中,他对历史有深度理解。我认为,杨打仗常胜只是他的表象,是对他是伟大的思考者的一个体现。按剧中设定,基于杨对历史的理解,我不认为杨会是二流的历史学家,好奇,杨会对历史作出什么批判和反思,写出的书大概率会跳脱仅仅分析历史的范畴,上升到哲学高度。可惜啊~他如果出书我会拜读的。杨思考、进行哲学辩证的样子丝毫不OOC呢。莱因哈特不是。他不会去花时间去进行哲学辩证的。莱和马基雅维利,本质上都是现实主义者。(ok,莱有时候有些幼稚,有些可爱lol 但是真正做重要的决定时,请看他的手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始于现实,做事情的手段终于现实。他会觉得,把手段限制在道义、约定俗成的规矩 条条框框里,都是作茧自缚,会损害自身利益,使人变的孱弱,甚至自取灭亡。还有,莱有一点就是,他不按常理出牌。然而,现在的世界,是属于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的。 所以我想试图探讨,从杨莱两人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升华到柏拉图和马基雅维利价值观的冲突。我一直想讨论这个点,在脑海里贴了一张便签纸好久了。属于是憋了很久感觉要便秘,憋着一直不说是觉得这里有很多探讨空间,可以展开写。现在觉得,以后要是有新想法,再展开写吧。要是憋着那就成陈年臭便了。
3. 他说: "I was always wrong." 经常的、深刻的内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身边主流理念 (绝不是所有人哈!) 是: "I was always right." 嗯。。。那么哪种思考角度是比较合适的呢?索罗斯会意识到错误、承认错误、并且纠正认知偏差。我觉得能永远允许自我证伪,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