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0大战役论文:巴米利恩会战 作者:方秋林 [打印本页]

作者: lancer    时间: 星海历03年6月26日 00:49     标题: 10大战役论文:巴米利恩会战 作者:方秋林

“……嗯,是有这条路可走。可是,对我来说,这件衣服好像不太合我的身。格林希尔少校,麻烦你传令下去,全军后退。”————杨威利
“真是滑稽之至!我竟然拿到了原本不该属于我,而由别人让出来的胜利?
简直像乞讨……”————莱因哈特

所谓‘巴米利恩会战“,事实上是由一连串的战斗,权谋,以及政治事件组合而成的,所以如果单单从战略战术的方面分析它恐怕未免片面。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在希尔德的劝说之下”帝国双璧“们所采取的有力行动,整个巴米利恩会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历史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而无论是希尔德还是”帝国双璧“,从战术的角度讲其实都没有参加这次会战。至于此次会战对历史的影响意义,恐怕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此一战事实上已经宣告了同盟的灭亡,确定了莱因哈特在整个宇宙的支配地位,确定了杨威利此后只能在绝对劣势的地位上对抗整个帝国。而如果此一战换个结果,那么一切就要全部掉个个,整个宇宙就要重新陷入混乱之中。虽然历史不容许假设,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抑制我们的好奇心,如果杨威利当时没有遵守政府的命令,而是执意击毁了莱因哈特的旗舰,那么历史又会往何处去?

一,战前局势分析

莱因哈特发动”诸神的黄昏“行动以来,无论是再夺依谢而伦,奇袭费沙,双头蛇作战,都取得了胜利,一系列的会战已经把同盟逼到最后的绝路上,而且已经从战略上剥夺了同盟的自由,同盟此时其实最希望的不是胜利,而是喘息的机会。但是莱因哈特在干达而星域建立前进基地的行为,却迫使同盟没有时间重整战力,因为一旦帝国军在同盟境内的永久据点形成,同盟所面对的就是自己所无法抗衡的军事力量。而在这个永久据点形成之前,虽然同盟依然在军力上占劣势,但是至少有后勤补给方面补给线短的优势。所以莱因哈特在干达而星域的停留,比直线进攻海尼森对同盟造成的威胁更大。

同盟方面此时唯一胜利的希望是杨自依谢而伦撤离之后,所保留下来的这一只完整的机动兵力,加上兰提马利欧会战之后的残余部队。姑且不论士气,训练等等因素,仅仅从兵力上说,也是不可能抵抗全部的帝国军舰队的。在这种情况下,杨威利很敏锐的抓住了两点关键之处:一,莱因哈特是帝国军内部唯一可以凝聚所有将领的人,也是帝国实际上的皇帝,而且至今没有任何形式的继承人;二,莱因哈特本身的倾向是战斗,防守不是他的战术,面对敌人的挑衅,掌握绝对优势的他会采取很大胆,因此也就很危险的战术。这两个关键是他和莱因哈特长期的敌对之中逐渐掌握的,两个关键归结为一点,就是设法和莱因哈特”单独“的在战场上决战,并且击败,击毙他,从而使整个帝国军溃散。

从宇宙历七九九年,帝国历四九○年二月开始,杨舰队的一系列行动都是为了达成迫使帝国军离开干达而星域的目的,同时也在迫使莱因哈特认识到,除非以自己作为诱饵,否则同盟军的游击战争绝不会停止。连续击破帝国军三个舰队,消灭帝国军后勤补给船队,这一系列的行动给予帝国军士气很大的打击,从心理上逼迫帝国军必须采取行动。到此时,同盟军第一次不是在莱因哈特所策划好的舞台上按莱因哈特的节奏跳舞,第一次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在这一点上,杨的行动是无懈可击的,他成功的迫使莱因哈特即使了解他的计划,可以说正因为了解他的计划,依然必须按他的计划行动。

当年四月四日,莱因哈特舰队以米达麦亚的行动为先导,开始了杨已经预料到的战略。其目的是有意将莱因哈特本队放在一个会受到攻击的地位,引诱到处进行游击战的同盟军进行阵地战,然后各个分散的舰队一起回头,将同盟军包围消灭。但是唯一一点超越杨的估计的是,莱因哈特本队也同时出动,直指巴拉特星域而来。这样一来,首先是杨不得不比预期早的于莱因哈特作战,而此时其他帝国军舰队离战场的距离会比预期的近;其次杨将被迫必须于莱因哈特作战,否则莱因哈特将直击同盟军首都,这样就限制了同盟选择战场,选择对手的自由。莱因哈特的用兵就这样挽回了之前所处的战略上的劣势,重新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

杨舰队是在同年的四月六日开始行动的。双方到此时开始进入战术阶段。

二会战过程分析

1,两军开始时的势态
两军相遇的时间是宇宙历七九九年,帝国历四九○年四月二四日。最初,参加“巴米利恩星域会战”的兵力,帝国军有舰艇一万八千八百六十艘,将兵有二百二十九万五千四百人;同盟军则有舰艇一万六千四百二十艘,将兵一百九十万七千六百人,在数字上是不相上下。莱因哈特的预案是以极端的纵深阵型采取防守的姿态,消耗同盟军,等待其他舰队赶到战场;

杨的战术则很简单,就是中央突破,目标就是莱因哈特的总旗舰,目的就是取莱因哈特的性命。双方可以说都采取了自己不擅长的战术,但是这一点对这两位舰队决战的名人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莱因哈特常常进攻就说他不善于防守,也不能以同样的理由说杨不善于进攻。对于他们来说,是不会为某一固定战术所束缚的。

但是,莱因哈特的极端纵深阵有一个缺点,一是这个阵型不利于机动,非常害怕敌人从侧翼的迂回进攻,二是主将的位置在阵型的最后,因此不利于掌握第一线的战斗情况。如果敌人只是单纯的正面突破,可以说无所谓,但是一旦战局出现变化,作为主将的莱因哈特掌握战局和下达命令方面就会出现迟误。

而对于杨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莱因哈特只要维持不败,甚至只要维持自己最后的战线一段时间内不被突破就可以了,他可以指望其他舰队的支援。而杨如果不能在时间底线之前击毁莱因哈特的旗舰,最后的结果就只有被包围消灭,甚至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2,初战(从开战到二十七日同盟军开始突破作战)
宇宙历七九九年,帝国历四九○年四月二四日一四时二○分,巴米利恩会战正式开始。最初的作战是试探性的,双方都没有采取任何计谋,而只是在立足”不败“的基础上的一次热身战。这个阶段的战斗没有亮点可言,唯一可以一说的就是帝国军托尔奈森分舰队由于急于抢攻,在进入友军阵地的时候发生混乱,结果被杨抓住机会予以重创。托尔奈森的行动可以用”愚蠢“来形容,几乎不比当年的帝国贵族联合军的行动聪明多少。从这一点来看,随着莱因哈特权力的扩张,他旗下的舰队指挥官中间也出现了无能和愚蠢之辈。组织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部分低下能力者的投机式参与,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莱因哈特的元帅府中。

杨或者莱因哈特都未必愿意像这样卷入一场混战之中,但是当混战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战局的发展就不会为他们所控制了。巴米利恩会战的前两天,这种混战一直在持续,而受害最大的,是时间和兵力都有限的同盟军。所以到二十七日清早,杨开始改变战术,战局出现第一次变化。

3。突破与纵深防御(从同盟开始突破作战到四月三十日作战方式的改变)

二十七日清晨,杨开始实行他预先的战术。将全部舰队组成强力的圆锥阵,直线冲击莱因哈特阵型的中央。莱因哈特早已预料到这个战术是时间于兵力都不足的杨舰队所唯一可以采取的战术,所以准备了二十一层的极端纵深布阵来迎击。这个战术是相当成功的,同盟军必须不断的前进,逐渐消耗兵力战意,积累疲劳度,而帝国军则可以轮流得到补给和休息。除非杨有相当强大的兵力,否则是不可能突破这种阵型的,但是杨所缺少的就是强大的兵力,时间上也不容许杨这样慢慢的”剥“。杨可能在突破初始阶段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连他也没有想到帝国军的阵型纵深居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在尤里安提醒他之后,他应该就开始考虑如何改变战术来应对了。

此时的莱因哈特,不需要具体指挥什么,他所做的只是简单的等待,不断的消耗敌人。他对此做的也十分彻底。我们无从得知他事先有没有考虑过敌人改变战术的可能性,但是从具体的战术上来说,一旦某种战场形式达成,要临机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这一点上他大可以放心的等待同盟军到达疲劳的顶点。

4,同盟军成功的包围和帝国军第一次危机(从四月三十日同盟军徉动开始到缪拉来援)

四月三十日,同盟军撤出战局,将舰队后撤八十万公里,躲到了小行星带之中。然后以一只徉动舰队拖带众多的小行星,向帝国军左翼方向进行徉动。

莱因哈特很清楚的判断出这个行动的目的是分散他的兵力,但是他不能继续维持以前的阵型不动。因为如果这是同盟军的主力舰队,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帝国军侧翼,正是极端纵深阵所薄弱之处。如果阵型侧翼被攻击,以这个阵型的机动力,还没有对被攻击处作出支援整个战线就会崩溃。所以应变是必须的,但是此时的问题是,这只舰队到底是不是同盟军的主力?
莱因哈特认为这就是同盟的主力。他是如何这么判断的,恐怕他自己也未必明白。但是肯定的一点,此时的他由于之前被动的作战,已经没有保持住自己作为战术执行者所应该有的冷静。他主动的迎击,大概认为即使那只部队不是同盟军主力,全体部队再回转向同盟军主力的侧翼进攻,一样可以取得优势。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个命令使他与一线部队之间的距离更远了,掌握全局更加困难,需要他旗下的中级指挥官发挥更多的智慧。如果是像”帝国双璧“这样的将领自然没问题,但是这一次会战中,他的直属舰队的几位中级指挥官发挥的并不好,没有同盟军方面的几位分舰队提督发挥的出色。

莱因哈特舰队发现徉动舰队的情况的同时,杨的主力舰队已经开始向莱因哈特旗舰发起突击了。此时莱因哈特舰队主力位于同盟舰队的右侧,其背后是同盟徉动舰队。帝国军处于更有利的进攻位置。所以他们立刻对杨舰队的侧翼开始猛攻,目的是截断杨舰队主力,对敌人分割包围。

杨此时的战术,很容易让人想起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所使用的战术。他将舰列中央后退,伸展两翼,行成半月型。加上原先徉动舰队的兵力,立刻就达成了对莱因哈特直属舰队的包围,从而取得战场的优势。在包围的势态下,帝国军舰队毫无疑问的无法维持战线的完整,结果就是很迅速的溃灭,以及五月二日莱因哈特旗舰所受到的直接威胁。

但是,这个威胁被及时赶回战场的缪拉解决了。(注意,与缪拉回援的同时,希尔德到达米达麦亚舰队)

5,缪拉回援到帝国军第二次危机(从五月二日到五月五日)

缪拉回援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曾取得了很大的战术优势。于他面对的默顿提督舰队,在一个小时之内的损失率竟高达五七·七百分比,默顿提督战死。如果缪拉保持这个势头继续攻击,同盟的包围势必不能继续进行。但是由于缪拉快速的回援,此时到达战场的只有六千艘舰艇,从兵力上没有继续进攻下去的条件。而莱因哈特此时没有能力控制战局,他自己的舰队已经无法指挥了,所以也不可能对缪拉作出支援。

杨对缪拉的回援如此快速是没有想到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作出什么其他的应变手段,只好维持包围势态的同时,努力吸收缪拉的攻击。同时,他还利用卡尔纳普舰队突围的机会,对缪拉和卡尔纳普舰队进行了攻击,重新取得了战场的优势。虽然缪拉四次改换旗舰,死战不退的勇猛对帝国军舰队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成功的拖延了同盟军的脚步,对同盟军造成了损害,但是同盟军包围的势态依然保持着。

五月五日,莱因哈特旗舰第二次被纳入同盟军炮火射程中,此时帝国军第二次的危机几乎是无法解决的了,同盟胜利的态势已经形成。

6,停战命令的下达(五月五日二二时四○分)

停战命令的下达与莱因哈特旗舰被锁定是几乎同一时间,的确是偶然。但是,也说明了真正帮助莱因哈特赢得此次会战的,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战场之上的希尔德。她的行动是从五月二日到达米达麦亚舰队开始的,由于这个行动和后面”帝国双璧‘的行动并没有发生在巴米利恩会战的战场上,所以我们不用考虑太多。要着重说明的,是希尔德对同盟政府彻底的了解和对杨威利心理的惊人把握。她可以说也是在冒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杨会在接到停战命令后真的停战,也没人保证罗严塔尔会顺从希尔德的建议,甚至没人保证停战命令到达前线的时候会战没有结束。

这个行动使巴米利恩会战从一场战役的层次提升到一次政治事件的层次。莱因哈特和希尔德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达成了最完美的默契:莱因哈特在战场上拖住了同盟军的行动,希尔德在战场之外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至于杨为什么接受这个停战命令,以及该不该接受这个命令,这里面的内容就超越了我们简单的理解能力的。我唯一的猜测,只是杨或许明白了一个道理:民主国家可以灭亡,但是民主主义思想是不会灭亡的。

三,战后评述

巴米利恩会战最大的意义是,此战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此前莱因哈特的帝国军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确立了战略优势地位,但是同盟军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同盟政府也没有投降。巴米利恩会战之前杨的一系列行动就说明莱因哈特的优势是多么的不稳定。帝国军深入敌境,背后是一条人类历史上最长的补给线,虽然兵力上占压倒性优势,但是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巨大的兵力就会迅速转化为巨大的包袱。所以,巴米利恩会战是历史的分水岭,这之前帝国军只能说是占有优势,而这之后帝国军则是历史的主人。

事实上,巴米利恩会战或许不是同盟的最后一战,但是绝对是旧帝国的最后一战以及新帝国的奠基战。这次战役的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旧帝国的灭亡,同盟的彻底衰弱,以及新帝国的建立。在这次战役之前,莱因哈特是以旧帝国宰相的身份作战的,而这次战役之后,则是以新帝国皇帝的身份返回费沙。如果没有巴米利恩的胜利,莱因哈特就不能完全消灭同盟的抵抗,旧帝国流亡政府在同盟的庇护之下依然对帝国领内的异议分子保持着影响力,莱因哈特也就势必无法登上皇位,历史的发展也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反过来,如果莱因哈特战败,其实历史依然会向另一个方向改变:同盟勉强保住了政权,而旧帝国领内势必爆发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莱因哈特手下的将领互相之间肯定会发生内乱(有罗严塔尔和奥贝斯坦在,这种内乱是不可避免的),一时无力入侵同盟,杨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变成政客的牺牲品,最后的结果就是宇宙势力圈内必然陷入混乱和征伐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巴米利恩会战无疑是当时诸战役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一战。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