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设定]分类整理:历史事件设定 [打印本页]

作者: 海恩·紫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6日 14:02     标题: [设定]分类整理:历史事件设定

《我们为什么战败》——帝国中央大学战史研究处资料摘抄

以下资料摘抄自帝国中央大学自巴拉特战争之后的研讨论文

巴拉特战争中,帝国战败了。这是自莱因哈特皇帝以来帝国最耻辱的失败。人们往往将之归罪于政治形势的变化。但是仅就我们研究的结果而言,抛却政治因素,仅仅从军事的角度上说,我们也有很多不得不败的理由。

巴拉特政府军建军远远比帝国军晚很多,从现存的资料看来,他们在巴拉特战争开始一年前才刚刚完成军事建制,很可能在巴拉特战争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彻底完成军事准备。但是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正因为这种时间差,巴拉特政府军得以直接装备更先进的武器,并用更先进的战术手段武装自己。

首先,我们来看看帝国军此时的装备及战术理论。由于此前帝国科研的重点是远程宇航科技,所以帝国军事装备也同样反映了此时的特点,要求适应性强。具体的说就是装甲厚,火力强,续航力强,但速度和机动性差。以帝国军此时的主力战舰“泰尔”级为例,它是帝国军制造过的最大的战舰,总长35公里,最宽处达6.5公里,装备多层复合装甲,12门粒子主炮,无论从火力还是装甲防护上说,在整个宇宙都没有对手,续航力可以满足从费沙到奥丁的整个航程,但是速度甚至不如一般的商船。在帝国军中这种战舰被称为“阵列战舰”,始终是帝国军的主力战舰。同时,为弥补阵列战舰的不足,帝国军还广泛装备一种被称为“高速战舰”的舰艇,代表为“塞亚费”级,它们比阵列战舰稍小,主要装备光线武器和实弹兵器,速度比阵列战舰高,但装甲相对薄弱。帝国军舰队中这两种战舰的组合占据了百分之八十左右(以第一帝国舰队为例,总数一万六千艘,其中阵列战舰八千艘,高速战舰六千艘)。而曾经被证明是“鸡肋”的宇航母舰,其数量相对很少,后勤工作舰也一般单独组织为舰队。

此时帝国军一般的战术方式为:在发现敌军后,以阵列战舰组成战阵,制造出一堵强大的火力墙压迫敌军,迫使敌军战线出现裂隙,然后投入高速战舰队将裂隙扩大,迫使敌军战线崩溃而加以歼灭。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为帝国军所强调的是火力的绝对优势,射程内对敌军一击毙杀,而不是机动性。

而此时的巴拉特军,始终没有开发过一种能和“泰尔”在火力和装甲上一对一决战的兵器。巴拉特军舰队是一种典型的多兵种合成作战的产物,各种舰型都有自己的位置。

以巴拉特政府军第一舰队为例。该舰队下辖一万二千艘战舰,其中宇航母舰3000艘,高速巡航舰5000艘,火力舰1500艘,工兵舰2000艘,强袭登陆舰500艘。

宇航母舰:巴拉特政府军掌握一种在帝国不为人重视的技术:高度智能化的无人舰载机。这种机器只有有人机十分之一大小,因此整个舰队空战队的数量就比以前扩大了十倍,原本同盟搭载有人机的时候,3000艘母舰每艘搭载100架,但改用无人机的时候,总数就被扩大到了3000000架之多。在战斗中,宇航母舰往往在我舰队的射程之外(往往是一两个光分之外)就将其以接近亚光速的速度发射出来。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往往我们的舰队在反应之前,敌人空战队已经进入迫近火力圈。

高速巡航舰:敌军的高速战舰速度比我们快百分之三十,但装甲和火力均不足。因此他们很少在正面向我们发动进攻,而是依靠高速运动到我军战线的侧面和天顶天底方向,以球型阵对我发动包围攻击(这也决定了巴拉特军一般总必须集结三倍于我的兵力后方敢与我决战)。

火力舰:敌人的火力舰射程与我基本相当,但一般不用以担负维持战线之责任,而只负责对宇航母舰队的重点防护。从火力强度上来说,不足于同我军进行正面决战,但足以对抗我军的高速战舰队。

工兵舰:所谓工兵舰,往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任务:设置机雷,一般战前敌军都会在战线前设置大量的机雷以迟滞我军的行动,这种机雷有敌我识别系统,不会影响他们的机动,也有自毁系统不会在战后遗留;施放干扰以及侦察与反侦察,一般的说他们的战场侦察系统比我军表现更为优秀;战场救护与补给等等。

强袭登陆舰:装备以载人及实弹兵器为主,同时具备对舰和对星球的双重压制能力。

因此,巴拉特军在战争中一般的表现均为:秘密集结大量舰艇,突然从三维方向对我军构成包围,以工兵舰对我构成信息压制,以机雷缩小我军的机动范围,以无人舰载机破坏我军战线,以高速战舰对我形成穿插包围。

除此之外,巴拉特军还有几点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特点:一,他们的舰队拥有完整的自我战术侦察手段,往往在十几个光分外就可以发现我军的位置,而我军过于依赖预设战场上的固定侦察手段,在内战中表现不错,但一旦到达陌生的战场,舰队侦察能力则大打折扣;二,对方舰艇的自动化程度超过我们。我军一艘主力舰一般需要五十人左右操控,但据资料显示对方任何一艘战舰操控人员数量均不超过二十人。

[ Last edited by 海恩·紫 on 星海历06年12月8日 at 19:19 ]
作者: 海恩·紫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6日 14:17

凯利姆星域会战

发生于宇宙历877年四月七日至十日的凯利姆星域会战,被认为是“达贡星域会战”之后的又一经典包围战。但是,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来看,说此次会战是一次“包围战”并不确切。准确的说,这是一次超越任何人预料的遭遇战。虽然如此,对这场会战的研究却能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提供解答的钥匙,即“帝国何以战败?

一,战前事态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巴拉特战争爆发于宇宙历875年。一月份帝国发出战争通告之后,于该年3月开始向巴拉特星域进发。此时,所动员的帝国军舰队为帝国军宇宙舰队第三舰队,一万四千艘战舰。其中阵列战舰六千艘(全部为“泰尔”级战舰I型和II型),高速战舰四千五百艘(其中“塞亚费”级战舰三千艘,其余为一些较老旧的型号),其余为各种工兵舰和辅助舰艇,以及不到一千艘的旧型宇航母舰。而在此之前,还命令干达尔,艾尔法西尔,塔纳特斯三总督动员所属兵力,合共六万七千艘战舰作为前线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帝国总督们所拥有的军力中还不被容许存在如“泰尔”级这样的重型战舰)。从解密的资料来看,此时帝国军的作战意图是以同盟领三总督的军力去包围和绥靖巴拉特地方,而以帝国第三舰队对海尼森星系展开中心突破。可以这么认为,虽然动用了包括地方总督在内的六万余战舰的庞大兵力,但是此时的帝国政府和军方并不认为巴拉特是个需要多么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总数近七万(虽然与帝国全盛时期相比已大大减少,但依然是一枝相当强大的力量)艘战舰的帝国正规舰队,仅仅只动用了其全部力量中的一支舰队来应付一场战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认识同样导致了帝国军上下的盲目乐观与战略意图的不清晰。莱茵哈特二世自己就认为,巴拉特战事将在最多半年的时间里结束。相比“一个月内结束战争”的宣传口号,这种估计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了。而且,到底要如何结束战争?是占领巴拉特全领,还是仅仅只占领海尼森星域?是发动全面战争以摧毁巴拉特的工业商业发展潜力,还是仅仅只展示武力,在造成有限度的破坏后逼迫巴拉特政府全面投降?这些问题都并没有得到解决(即使是在战争将近结束的阶段里)。因此,给旧同盟三总督领军队和帝国中央军队的任务分工也相当不明确。在凯利姆星域会战之前的一段时间,三总督领的军队甚至不被容许进入巴拉特星域,而仅仅只在外围担任“封锁与支援”任务。

虽然帝国并没有使用全力,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与此时巴拉特政府相比,它的武装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以致甚至让人感到无法抵抗。此时巴拉特政府所属兵力仅仅为一只雇佣性质的保安军,总数为一万一百三十艘战舰,其中包括一千一百艘重型战舰,五千四百艘高速战舰,六百三十艘宇宙母舰以及三千艘辅助舰艇。这些舰艇平时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护治安和为商船护航,不仅不能在作战效能上与帝国舰队相抗衡,在军事准备上也非常不足:这只力量并不是被统和为一个整体的,而是分散为将近二十个小集团而散布在整个巴拉特星域之内,每支集团的军舰数量多不到二千,少不到六百。在宣战后最初三个月内,也就是帝国中央舰队出征之前,已经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集团”在与同盟领三总督所属军队的作战中被消灭或俘虏了。

但是,此时的巴拉特政府军却具备着一些并没有被帝国军重视起来的优点。首先,巴拉特军的分散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他们主动的行为。每一支小集团的军舰组成上,都兼顾着火力,机动,航空力量,后勤四个方面的平衡,因此每一支小集团都是一支组成完备的军队。

同时,这些小舰队的指挥官们大多数毕业于巴拉特军事参谋学院(又名“卡拉杨”学院,这既是因为该学院位于海尼森卡拉杨市,也是对旧同盟最伟大的元帅杨威利的纪念),这家建立于宇宙里830年的军事学院是巴拉特政府内军方最高军事学府(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是唯一的军事学院),在对统一战争时期的军事史研究上,即使是帝国军方的大多数学院也要相形见绌。由于巴拉特政府长期奉行“杨式战略”,这些指挥官们在毕业后都被授予了相当的自主权,在很大的程度上享有战术自由,与巴拉特军分散的部署和战斗方式本身相当配合。

这些小型军队分散于巴拉特全境,相对的他们的后勤来源也是相当分散的。这一点很多人认为应当归功于从卡介伦中将开始制定的《军事补给纲要》。这份计划将整个巴拉特自治领,包括周边相当大的宙域分化为十六个补给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小规模补给能力,需要时也可以统一整合为整体的补给战略。而这些与巴拉特军小规模流动化的作战方式也同样配合的天衣无缝。事实上,在战争一开始,巴拉特军就不再固守于巴拉特星域,而是将战场扩大到几乎整个旧同盟领。

最后,巴拉特军还拥有一个在很长时间内不为人知的潜在优势:早在此次战争爆发前三年,巴拉特政府内部就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与帝国间迟早必有一战。在这种危机感的迫使下,他们很早就展开了重建军力的计划,并与商界取得了密切的联系。在巴拉特战争爆发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系列秘密开发并小规模生产的“概念战舰”就迅速被一些位于“友好领土”和“中立领土”上的商业人士大规模的制造出来,并通过许多秘密渠道送达巴拉特政府军手中(这既包括了在战争前就已经开始列装的“普洛米休斯”级无人机宇航母舰,也包括了在战争中后期才大量列装的“圣盾”级护卫舰)。并且,这些新式装备被迅速的送到分散在各地的小舰队中间,使这些“空架子舰队”迅速的扩展为正规的舰队。

综上所述,在战争爆发的头三个月里,帝国军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与火力优势,但缺乏明确的作战意图与战略意识。而巴拉特政府军虽然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军力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战争意图明确,人员准备充分,后勤与补给充分,并具备相当的战争潜力。当然,现在看来,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非常熟悉自己的敌人,并且认真对待这场战争,而他们的敌人却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二,会战前夕

在宇宙历877年四月七日以前,帝国军已经顺利占领了巴拉特自治领全境,以及他们的首都海尼森。但是,这种控制是相当不牢固的。帝国军在将近一年半的战斗中,总共与巴拉特军进行了将近一百场的战斗,但是这些战斗的规模几乎都不超过两千艘战舰。巴拉特政府军“如同鬼魅,迷雾,海盗一般”(摘自帝国军战斗报告第220期)的战斗,他们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就跳出了狭窄的巴拉特星系,将自己的部队分散成无数的小集团而散布于几乎整个旧同盟领,打击一切可以打击的帝国目标。这是军事与政治领域的双重冒险,因为如果他们不是在一开始就与“同盟领三总督”达成了某种地下协议的话,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敌后游击战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有太多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同盟领三总督各自的总督领就几乎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破坏,他们各自的军队几乎是在战线上静坐)。因此,帝国军此时不得不在几乎整个旧同盟领内展开“捉苍蝇”一般的战斗。虽然在877年初帝国派出第六舰队一万三千艘战舰加入讨伐军,但是从总军力上来说依然不足以控制如此广大的地域。

帝国军负责巴拉特战争前方指挥的讨伐军司令长官,帝国一级上将林滋·卡尔特·毕典菲尔特,是著名的“黑色枪骑兵”元帅毕典菲尔特的孙子。这位黑色枪骑兵的继承者在继承了王虎旗舰的同时却没有继承其先祖狂热的进攻风格,反而是一贯强调小心用兵的谨慎论者。面对这种情况,他主张大量增兵,并利用巴拉特领内的工农业实力来替代和补充来自帝国的补给。但是一方面莱茵哈特二世皇帝既不愿意为巴拉特战争投入太多的兵力,又希望尽快看到战争的结果;另一方面巴拉特人民卓有成效的破坏活动和不合作态度,使得巴拉特领自占领以来几乎没有出产过一吨没有质量问题,足以充做军用的工业产品。结果他的两个建议都没有得到实现,反而被要求在年内捕捉到巴拉特军主力并加以消灭。因此,在宇宙历877年四月一日,他得到“在凯利姆星域发现巴拉特军活动迹象,且此股敌军内存在不明舰型战舰”的情报后,他立刻发动整个讨伐军两万七千艘战舰,要求在四月五日前全部前往该星域集中。但是,由于第六舰队和第三舰队一部此时正在远离该星域的区域内活动,来不及赶到,最终于四月五日赶到的只有两万两千艘战舰。

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敌人的具体实力。巴拉特军在这个星域里的仅仅只是一只一千五百艘战舰的小集团,但是他们正担负着向巴拉特领其他抵抗军运送新采买到的战舰的任务。其中包括二百五十艘“圣盾”级护卫舰,以及三百艘“普洛米休斯”级宇航母舰。虽然这些舰艇数量不多,但是如果他们被帝国军俘获,却有可能暴露出巴拉特军重要的补给渠道以及背后最重要的支持者————宇宙商人联合会。因此,这只小舰队的指挥官肯尼思·巴克曼中校在发现帝国军出现后,立刻向秘密的巴拉特军抵抗指挥部发出三A级急电。

此时的巴拉特军,已经分散作战接近两年,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令人吃惊的,完整的指挥体系和情报网络。在四月一日帝国军出发的时候,巴拉特军方已经得到了情报,下令所有分散开的部队各自进入一级战备,并且调派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向凯利姆星域进发以策应运输舰队。但是应该说,此时的巴拉特军也并没有准备好同帝国军进行战略决战。这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舰队过于分散,甚至连他们的总指挥官————丹·达林中将也无法说出自己到底拥有多少军队。但是,在接到巴克曼中校的报警之后,丹·达林仅仅只考虑了五秒钟,就下达了著名的“抵抗军总集合令”。命令要求所有的巴拉特军分散集团,在接到命令后立刻向凯利姆星域急进,如果到达不需集合,立刻各自投入战斗;如果无法到达,则在帝国军战线背后展开大规模的破袭和埋伏。用达林中将在回忆录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命令“让整个宇宙沸腾了起来”。(在这本名为《为何而战》的回忆录中,达林中将还提到,当他下达这道命令之前,司令部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愁眉不展;但是下达这道命令之后,“一分钟内整个司令部里的人都冲向了各自的岗位,同时大家都在喊:‘战争开始了!战争开始了!’确实,对于敌人来说,战争刚刚开始。”)

四月五日,帝国军也同样发现了同盟军。但此时两军相距太远,还没有进入战斗距离。因此林滋·卡尔特·毕典菲尔特命令全军整顿队形,向同盟军全速追击。由于大量的“泰尔”级阵列战舰速度太慢,整顿队形占用了太长的时间。当开始追击的时候,巴克曼中校已经将自己的小舰队撤退到相当距离之外。而众所周知的,巴拉特军舰队整体速度快于帝国军,因此帝国军的追击并没有使两军在四月五日发生接触。

到四月六日下午,毕典菲尔特认识到自己的舰队速度太慢。帝国军的战场侦察系统此时依然无法告诉他他所追击的敌人具体为什么规模,也无法告诉他舰队周边空域是否安全,但是他不想再等了。13:30分,他下令高速战舰队脱离主阵,以最快速度开始进攻。为数一万两千艘的帝国军高速战舰开始出击。

此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巴拉特军舰队赶到战场。他们是之前就接到命令前来策应的部分舰队。为统一指挥,巴拉特军总部命令当时在场的最高军衔者斯坦贝克·塞缪尔上校为战场总指挥(直到会战结束,参战的巴拉特政府军军官们没有一个军衔超过他,因此这场会战在巴拉特军中也被称之为“上校对上将之战”)。塞缪尔此时拥有各种战舰四千一百艘,为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他使用几只小规模集团轮流抵抗交替撤退的方式边打边逃。但是他还不敢动用自己的王牌————“普洛美休斯”级宇航母舰,因为帝国军的主力尚未到达。而帝国军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高速战舰减缓巴拉特军的撤退速度,并意图逼迫这支已经被发现拥有新式舰艇的部队投降,所以也并没有全力进攻。

三,会战开始

四月七日,帝国军主力舰队终于将巴拉特军纳入主炮攻击范围,第一次齐射就给对方造成一千艘以上的损失。塞缪尔不得不将手里最珍贵的“圣盾”级护卫舰调到战斗前线。但是仅仅以两百五十艘对抗帝国五千五百艘阵列战舰,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但是这种新型战舰的出现也让帝国军相当吃惊,他们不明白到底遇见了什么样的敌人。毕典菲尔特命令全军谨慎作战,停止主炮齐射,一定要做到迫使对方全舰队投降,者给予了巴拉特军难得的机会。双方打打停停,一直持续到该日傍晚。

此时在后方的丹·达林中将和他的司令部进入接近疯狂的高速运转。他们不断的发出各种命令,调派舰队,分析战况。达林只坚持一条原则:所有到达战场的宇航母舰,必须统一交塞缪尔指挥使用,其他各型舰只则自由决定进攻时刻。因此到七日晚22点为止,集结在战场上的巴拉特军总数已经超过八千————其中相当数量的部队为拖延帝国军的进攻,在各自分别向帝国军发动的攻击中牺牲了,但是一支将近两千艘的宇航母舰部队却在塞缪尔的指挥下逐渐统一起来。塞缪尔认为最困难的时刻已经逐渐过去。在事后回忆这场会战的时候,他说:“当我看到通讯室上报的宇航母舰数量已经超过一千,而帝国军并无援军和支援兵力的时候,我开始感觉到我们可以活着逃出去了。”

而帝国军此时的感觉却并不好。毕典菲尔特发现自己面对的敌人越打越多,按如此趋势发展甚至会超越情报中巴拉特政府军在战争爆发时的总兵力。并且敌人的出现完全无规律可遵循,几乎是无所不在,而在加入战场的时机上又有相当的一致性————每当自己要打破对方的防御圈的时候,就总会有一些敌方舰艇从天顶,天底,侧面,乃至背后出现。虽然每次数量都不多并都被自己一一消灭,但是这些干扰都使得自己无法全力进攻。在经过仔细思考之后,他发现了自己所面对的不利处境————对方很可能发动了全部的部队并将自己包围。于是一方面他命令地方总督舰队前来增援,另一方面他开始放弃逼迫对方投降的计划,对塞缪尔发动一点式攻击。

四月八日,帝国军在阵列战舰的三次主炮齐射之后,再次发动一万艘以上的高速战舰开始对巴拉特军展开接近战。其意图是在阵列战舰的火力掩护下,以高速战舰撕裂对方战线,加以打击和歼灭。这也是帝国军教科书上所最推崇的标准战法。12:30分,突击开始。

就在此时,“如同史上最壮观般的流星雨一般”,帝国军士兵们发现难以计数的光点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是塞缪尔发现敌军企图后,决定同时释放所有两千一百艘宇航母舰的无人机攻击帝国高速战舰队。

在瞬时之间,两千一百艘宇航母舰所释放出来的二十万架无人机突然出现在帝国军高速战舰队上空。所有的帝国军人都被屏幕上压倒性的攻击所震慑。整个高速战舰队在之前的追击和交战中损失舰只不到三百艘,但在这种攻击前仅仅只用了十分钟就全军覆灭,战损率高达百分之百。这也是无人机宇航母舰第一次大规模应用于实战。

四,帝国军的溃灭

毕典菲尔特事后回忆起这五分钟时,他称之为“改变历史的十分钟”。其原因不仅仅在自己所有机动兵力的损失,还在于他认识到在这种攻击面前,自己主力舰队的覆灭也同样不会超过十分钟。所幸巴拉特军也同样被这种攻击的威力所震慑,并且由于第一次将如此多的宇航母舰大规模集中使用,无论是回收还是再装弹都耗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四月八日当日他们没有再发动攻击。而毕典菲尔特则忙于收拾残兵,因此直到四月九日上午双方基本没有进行大的战斗。

而此时,巴拉特军的舰队开始大规模抵达,其数量超过了任何人的预计。由于很多小舰队在这两年的战斗中俘获敌军战舰,或者大量的对民用船只进行改装,再加上陆续从外界购买和委托生产的舰艇,巴拉特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丹·达林和塞缪尔的估计。从八日夜间起赶到战场的巴拉特军先是数以百计,之后是数以千计。塞缪尔在九日中午的时候粗略统计了一下,整个战场上归自己指挥的战舰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艘以上(事后统计,参与此战的巴拉特军舰艇总数为三万八千艘,其中参与凯利姆星域会战的有两万一千艘),他因此成为了巴拉特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指挥部队数量最多的上校。

虽然整个舰队数量达到如此规模,但除了宇航母舰部队和“圣盾”护卫舰部队外,直接由塞缪尔指挥的舰队数量只占很少的部分。其他大多数舰队以各自的建制为基础,在塞缪尔的指挥下分批次对帝国军舰队展开不间断全方位的攻击,形成了球型包围。毕典菲尔特此时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阵型,加之顾忌对方的无人机攻击,他更不敢将阵列战舰再次密集使用。但是此时脱离了高速战舰保护的阵列战舰的弱点暴露无遗,它机动速度太慢,侧背面装甲薄弱,根本无法应付如此多角度的攻势。认识到已经无法取胜,帝国一级上将林滋·卡尔特·毕典菲尔特于四月九日18点脱离舰队突围。一同突围的只有不到三千艘战舰,并且在与总督军舰队会合前不断遭到攻击,最终得以保存下来的战舰仅仅只有九艘。

五,会战结束

到九日,凯利姆星域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全面发动起来的巴拉特军与帝国军之间展开的一系列战斗却直到十日之后才算结束。此战,帝国军第三第六舰队所组成的讨伐军两万七千艘战舰中的两万两千艘被全部歼灭,巴拉特军仅损失约四千艘,而且几乎全部是老式舰和改造舰,新式舰无一损失。会战中巴拉特共投入战舰三万八千艘,其中主战场集中了两万一千艘,动员军民八十万人以上(同时,很有趣的一点是,参战的军官中有“舰队司令”头衔的有一百六十八人之多,全部是校官,所指挥的“舰队”从一千七八百艘到五六十艘不等,并且其中百分之九十六毕业于卡拉杨学院)。

此战后,巴拉特军开始将作战模式由小规模游击战向正规的大舰队运动战转变,正式将所属力量统和为三个舰队,各一万两千艘战舰,并于当年五月收复海尼森。而帝国也因此战而将巴拉特战争进一步升级,在会战结束五天后,四月十五日,莱茵哈特二世皇帝宣布将讨伐军扩大为十万艘战舰,要求所有帝国总督都要出兵。

六,会战总结

1,帝国军主力战舰缺乏机动性,在整个会战中这始终是制约帝国军力量的瓶颈。
2,帝国军缺乏可靠的战场侦察手段。对于巴拉特军动向的判断,帝国军直到会战结束依然是凭借“少量的情报和大量的猜测”。
3,巴拉特军中下级军官的主动精神与灵活合作方式非常值得称道,而帝国军则相对而言,显的过于保守。
4,新技术的使用,尤其是无人机宇航母舰的大量集中使用,从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太空战争的模式。

[ Last edited by 海恩·紫 on 星海历06年12月8日 at 19:20 ]
作者: 海恩·紫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6日 14:20

第三次兰提玛利欧星域会战资料

发生于宇宙历877年六月的第三次兰提玛利欧星域会战,基本结束了巴拉特战争。在这次会战中,帝国军第四第五两舰队被全歼,第二舰队在剩下一万一千艘战舰后被迫投降,整体损失战舰四万艘以上,加上之前的凯利姆星域会战中损失的两万余战舰,帝国军总损失数高达七万,几乎是整个帝国军宇宙舰队的全部。当时,帝国只剩下一个完整舰队第一舰队,以及担负原帝国领治安任务的第七舰队,宇宙舰队实力下降到三万艘左右,不得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依靠各地方总督的部队来维持战力。因此,第三次兰提玛利欧星域会战后,帝国已经无力维持巴拉特战争,双方基本没有发生过大的战斗。

一,会战前夕
在凯利姆星域会战结束之后,巴拉特军收复了巴拉特星域,并完成了舰队整编。全军保持三个主力舰队,每舰队一万两千艘战舰,其中包括宇航母舰2400艘,高速巡航舰5000艘,火力舰2000艘,工兵舰2000艘,强袭登陆舰500艘,圣盾舰100艘。与帝国军舰队相比,火力差距很大,但更加全面,可以胜任各种任务,并且机动性较高。这三个舰队都是用第一流的新战舰武装起来的,被淘汰下来的旧型舰和改装舰则编成了数个支援船团,数量在数百到一千不等,担负次等级作战任务。

此时的帝国军,在凯利姆失败后的感觉无异于“被人狠狠的在下身踹了一脚”(摘自凯利姆会战结束之日的宫廷简报)。四月十五日,莱茵哈特尔世下令一级上将林滋·卡尔特·毕典菲尔特退役,撤销第三第六舰队编制,任命自己最信任的将领阿伦·拉博尼一级上将接替他的职位,统帅第二,第四,第五三个舰队共四万八千艘战舰向巴拉特星域进发,同时要求所有的帝国地方总督都抽调出精锐部队在费沙集结,准备做为支援兵力,而同盟领三总督则必须严密封锁巴拉特星域等待帝国军主力的到达。这样总的讨伐军数量就达到了十万艘战舰以上。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被撤编的第三第六舰队残余官兵低劣的士气影响了出征士兵的战意,而各个地方总督被要求出兵的同时自己解决补给,造成了他们的负担。而阿伦·拉博尼一级上将则被证明是一位典型的“宫廷将军”,他的战场更应该是费沙的狮子之泉而不应该是旧同盟领的广大星域。

在这个命令发出后一天,四月十六日,巴拉特军就接到了有关这次军事行动的详细情报。当时对于下一步巴拉特军应该采取何种行动,在军部和政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凯利姆会战的英雄————丹·达林中将和斯坦贝克·塞缪尔上校此时已经被分别提升为元帅和少将。丹·达林成为了新组建的巴拉特军宇宙舰队司令,而斯坦贝克·塞缪尔则被任命为第一舰队司令。丹·达林的参谋长,与斯坦贝克·塞缪尔同一期毕业于“卡拉杨学院”的埃德蒙·李准将在仔细考察了帝国军和巴拉特军的情况后,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方案:以巴拉特军全部三个舰队,突破同盟领三总督构成的防线,在帝国军主力到达巴拉特前线之前向费沙急进,摆出一副进攻费沙帝国军大本营的姿态。此后,在运动中寻机对帝国军主力展开大会战。

巴拉特政府认为此计划过于冒险,但是这个计划在军方则得到一致的支持。双方因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吵,直到进入五月,帝国军已经快到达巴拉特边境,而各地方总督的部队也已经完成了在费沙的集结,巴拉特军下一步的作战方案依然没有定案。在这种情况下,埃德蒙·李与斯坦贝克·塞缪尔合作策划了一个大胆的行动。

他们将巴拉特军的集结位置有意泄漏给了帝国军。阿伦·拉博尼得到情报之后,立即命令三个宇宙舰队加速前进,急驰向巴拉特。自然,这个行动也立刻被传回了巴拉特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争论都没有必要了。巴拉特政府不得不同意了军队的计划。五月二十五日,巴拉特军第一第二第三舰队开始行动。

二,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六日
五月二十五日,巴拉特军由集结地开始出击。他们留下所有的支援兵力,而以三个舰队的主力组成进攻集团,丹·达林元帅亲自指挥。六月一日,在杨元帅的忌日,他们从流卡斯星域突破了同盟领三总督构成的封锁线(不得不说,这条封锁线并不坚固。虽然三总督上报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但是从巴拉特军之后会战中的兵力来看,这场激烈的战斗至少没有击沉巴拉特军任何一艘舰艇),六月六日,帝国军发现大舰队出现在玛尔·亚迪特星域,从数量和动向上判断,进攻方向无疑是费沙回廊。

阿伦·拉博尼此时所控制的第四第五舰队此时刚刚到达干达尔星域,而第二舰队则留驻在巴拉特路普星域。拉博尼判断巴拉特军只会有两条行动路线:由舒伯勒星域沿“费沙-------海尼森”高速路进攻巴拉特路普,或者是由兰提玛利欧进攻波列多。因此,他命令第二舰队坚守巴拉特路普,费沙驻留的总督舰队集团急速出击波列多;同时统帅第四第五舰队急追巴拉特军,企图在玛尔·亚迪特或者兰提玛利欧对巴拉特军形成包围。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巴拉特军根本没有进入玛尔·亚迪特星域。帝国军的侦察卫星所发现的,是由两百艘工兵舰所拖带的上万艘“模拟战舰”和有意制造的假目标。这无疑也是巴拉特军从宇宙商人联合会中所得到的科技武器之一。在玛尔·亚迪特星域所有的侦察卫星上,都显示出有三万艘左右的大舰队行动,但事实上巴拉特军主力在突破封锁之后就一直隐藏在兰提玛利欧星域等待战机。

六月七日,帝国军第四第五舰队进入兰提玛利欧星域。当日22:20分,他们与巴拉特军主力遭遇。

三,六月七日至八日凌晨

遭遇发生时,帝国军舰队正展开行军队形,三万两千艘战舰中“塞亚费”级快速战舰处于前锋和两翼,“泰尔”级阵列战舰处于中心。同盟军则将三个舰队分散展开,三万六千艘战舰依然使用其得意技“球型包围”战术,并在一开战就用全部的7200艘宇航母舰展开了无人机攻势。这几乎是凯利姆星域会战的重演,只不过这次无人机进攻的规模更大,三万多艘的帝国军舰队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机会。

虽然这是一次六万艘以上战舰参与的大会战,但是其过程和时间却相当的单调和简短。半个小时之内,巴拉特军和帝国军之间甚至没有爆发火炮战,巴拉特军的无人机连续起降三次,总出动架次一千五百万,帝国军两个舰队就被完全消灭,阿伦·拉博尼一级上将所乘坐的旗舰与其护卫舰两百艘被俘。这也创造了历史上单位时间内消灭敌军部队数量的记录。

不知道是由于胆怯还是因为什么原因,阿伦·拉博尼旗舰上的指挥通讯系统没有在投降前被摧毁。因此巴拉特军得以用帝国军的内部通讯系统,呼叫第二舰队前往兰提玛利欧星域支援,同时命令地方总督舰队停留在费沙待命。在发出这些假命令之后,巴拉特军就故技重演,再次隐蔽了起来。

四,六月八日至十二日

帝国军第二舰队司令约阿希姆·派佩尔上将,与他无能的上司不同,却是一位经验丰富,富有远见的战场指挥官。他接到增援命令后,借助宇航高速路的帮助只用五个小时就由巴拉特路普赶到玛尔·亚迪特星域。在这里,他发现所谓巴拉特军大舰队并不存在,这足以让他对主力舰队的命运产生怀疑。在多次联系未果后,他判断敌人正在兰提玛利欧星域埋伏。因此,他越级直接上报帝国军部,要求放弃增援进攻计划,等待总督军到达后合力围攻。

帝国军部此时又犯下一个错误。他们不敢承担又一次大规模失败的命运,因此在八日他们强令派佩尔继续前往兰提玛利欧判断情况,同时又没有将情况通报皇帝或者地方总督。派佩尔不得不以一个舰队一万六千艘战舰向兰提玛利欧星域前进,结果自然是陷入了巴拉特军三个舰队三万六千艘战舰的包围。

面对包围,派佩尔反而冷静下来。他将“泰尔”级组成一个圆圈,将易受攻击的高速战舰置于这个阵地内。当巴拉特军靠近时,就利用泰尔的主炮全力射击,迫使巴拉特军无法靠近到五光秒之内;而当巴拉特军发动无人机攻击的时候,则以全军的近射火力封锁空域。由于组织得当,加之齐射的“泰尔”火力确实强大,从八日夜间23:00他们陷入包围开始,直到九日中午13:50分,虽然巴拉特军发动了接近十次无人机进攻,但都没有取得进展,反而损失了两千艘以上的战舰。

此时派佩尔最希望的,是在费沙已经停留多日的帝国总督军主力能够迅速出击,这样就可以以五万以上的战舰将巴拉特军主力包围于兰提玛利欧,实现反败而胜。这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计算了一下自己舰队的弹药数量,他可以支撑到十一日凌晨。而如果利用宇航高速路的话,最迟在十日中午也就是一天之后,总督军也可以由费沙到达兰提玛利欧。因此他不断的向帝国军部发出增援指令。

帝国军部立即命令各地方总督军出击。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费沙的总督军却并不愿意出击。由于巴拉特政府在此之前就展开的一系列外交攻势和各个总督们自己的利益使然,他们已经与巴拉特政府达成默许,双方互不为敌。因此,直到九日夜间21:00左右,总督军才分两路从费沙出发。虽然在十日中午,总督军已经到达了波列多星域,按正常速度只需要五个小时他们就可以到达战场,但他们却停下来再也不曾前进了。而此时,派佩尔则一直在坚持抵抗。

十日下午14:45分,巴拉特军接到了总督军距离战场已经只有不到五个小时路程的情报。丹下令急攻,这虽然给巴拉特军造成了五千艘左右战舰的损失,但是也使得帝国军的弹药和军力消耗加大。十日夜间23:12分,派佩尔向帝国军部发出急电:“三小时内如果无法得到增援,则全舰队将不能保全。”

到了这个时候,帝国军部再也不敢隐瞒情况了,他们不得不向皇帝报告了战场情况。莱茵哈特二世急令所有的总督舰队,两小时内不能赶到战场则迟到者一律处死。但总督军们却以“遭到信息干扰”为名没有接受此命令,知道帝国派出通讯艇携带指令到达前线后才开始行动,此时已经是十一日中午14:00了,会战已经在四个小时前结束。

派佩尔舰队一直坚持战斗到十一日上午9:30分。10:00左右,全舰队还剩下一万一千艘战舰,已经连续作战三天,突围无望,所有的弹药全部消耗殆尽,甚至很多舰艇已经无法移动。派佩尔下令投降。作为一名信教者,他没有选择自杀。

接到派佩尔的投降电后,巴拉特军紧急受降,几乎没来得及接管全部舰艇,就立刻展开了转进。到十一日中午13:30分,他们脱离了达兰提玛利欧星域。

五,会战总结
此战,帝国军损失三个舰队四万八千艘战舰,基本失去战斗能力。巴拉特军损失也在一万五千左右,接近一个舰队全灭(基本都是损失在与第二舰队的交战过程中)。巴拉特军从此同样失去大规模主动进攻的能力,他们的情况与帝国相比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从战术上说,巴拉特军验证了无人机进攻战术也有其局限。在组织严密的对机火力前,如果没有进攻舰艇的策应,无人机攻击很难得手,而帝国军如“泰尔”这样的强大火力战舰其生存能力相当强大。因此,此战后巴拉特军对舰队战术的研究再次兴起。

而对帝国军来说,最让人痛心的不是三个舰队四万以上战舰的损失,而是地方总督们对中央政府极为卑鄙的背叛。派佩尔上将虽然因投降而被俘虏,但是他留在帝国的家眷却受到了远超过阿伦·拉博尼一级上将家眷的尊敬。帝国军部曾经提出掳夺派佩尔的上将军衔,但是却激起舆论一致的反对,最激进的报纸甚至宣称:“与其掳夺派佩尔将军的军衔,不如将所有的帝国总督押上叛国的审判台。”

[ Last edited by 海恩·紫 on 星海历06年12月8日 at 19:22 ]
作者: 海恩·紫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6日 14:23

巴拉特战争综述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回顾了在巴拉特战争中最重要的两次会战。可以说,从细节上我们已经对巴拉特战争有所了解。那么现在,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对这场战争加以总结,尤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如何结束的?为什么会如此?

一,战争的开始
现在的历史书一般将宇宙历874年3月26日至30日的“民众总罢工”事件和“愚人节血案”作为巴拉特战争的导火线,这是因为帝国政府在宣战文告中宣称,巴拉特政府在幕后支持了这个事件,期企图是动摇帝国政府的合法统治地位。可以说,在现在看来,即使是帝国本身也承认,这个理由完全是胡扯。因为这个事件而被宣布为非法组织的“自由直子”不过是替罪羔羊,所谓证据根本禁不住推敲,说白了,帝国的目的就是要以武力消除巴拉特政府的存在,这样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金钱,还可以获得未来更多的收益。

在莱茵哈特二世执政中期,帝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是,巴拉特政府在此时却处于经济的腾飞时期。到宇宙历874年之前,帝国工商业的百分之三十左右都有巴拉特商人投资的影子,在同盟领三总督的地盘上,这个比例更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可以说同盟领三总督的工资一大半是从巴拉特政府领的。而且,这种投资还不仅仅表现在资金的注入,很多工厂是巴拉特商人入帝国国籍后直接兴办或合并进来的,如果与巴拉特人开战,对于帝国中央政府来说,他们要冒失去百分之三十的经济力量的风险,有可能很快得到超越失去的补偿;而对于像同盟领三总督这样的地方总督来说,他们就要失去一半以上的经济利益,却基本没有得到补偿的机会。因此,帝国敢冒这个险,但地方总督们却不想去冒险。

随着战争的爆发,帝国中央政府与总督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据说在宣战日前一天,同盟领三总督还留在费沙,希望能看到事情有回旋的余地。但是莱茵哈特二世固执的无视这些总督的请求,战争开始了。

二,战争的相持阶段(875年一月到877年四月)
几乎战争一开始,同盟领三总督就相当明显的偏向巴拉特政府一方。虽然他们也出动了总数不下四万的军舰封锁巴拉特边境,但是巴拉特军甚至连补给运输船都可以“突破”这些防线;虽然他们报告说,与巴拉特军之间也进行了上百次的战斗,但是如果仔细审查,会发现那些原本应该损失了的战舰依然好好的停留在宇宙中;虽然他们与帝国中央舰队共同作战,但是他们却始终没有进入过巴拉特境内,甚至都不曾对中央舰队的补给进行过护航。

事实上,从一些资料看来,他们做的更多。战争一开始,以雅克·索尼埃总统为首的巴拉特政府便离开了海尼森。他们去哪里了呢?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对分散的巴拉特舰队进行指挥的巴拉特军部,又位于哪里呢?为什么同盟领三总督不约而同的将自己领地内许多星球划为军事禁区,甚至拒绝帝国中央舰队进入这些区域?为什么这些区域里,先后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超光速通信迹象?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巴拉特政府就躲在帝国自己的领土上,指挥着反帝国的战争?

至少,巴拉特军的舰队无视封锁,在整个旧同盟领内展开破袭战,并且随处都能得到充足的补给,这里面有同盟领三总督的责任,或者说“功劳”。帝国第一任讨伐军司令长官,倒霉的帝国一级上将林滋·卡尔特·毕典菲尔特,在他此期间与友人的通信中,就曾经无奈的说起过这种情况“我不知道总督们的枪口更愿意对准谁。是陛下的敌人,还是陛下的军人?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们有他们(指总督军)舰队数量一半的增援,也许战争在第一个月就结束了;我同样也知道,如果他们继续如此‘作战’(如果这也可以被叫做‘作战’的话),这场战争再打三年也未必能结束,并且一个月后就是给我十万大军,我也同样无法结束战争。”

不幸的是,他的判断并没有错。这场战争的头两年是枯燥的,残酷的。帝国军主力舰队如同怒吼的狮子却找不到对手的存在,而巴拉特军却如同牛虻一般四处飞舞。当帝国军也想分散开时,却遭到巴拉特军集结的打击。后来,帝国军已经不能保证自己补给线的安全,不得不固守在一些重点星系里,企图依靠当地出产的工业品维持补给。但是素以质量优良闻名的巴拉特工农业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伪劣货的天堂,使用由巴拉特工厂生产或修复的军舰投入战斗的帝国军,发现自己成了宇宙中最可怜的人:军舰的原子融合炉会自动停止工作、飞弹在离开发射舱前爆炸、通讯器莫名的陷入“通讯不能”的状态…… 而与此同时,以帝国商人身份在三总督领以及整个帝国领土上广泛存在的巴拉特商人们,却争相把最先进的技术变成最新式的战舰,一批一批的送到巴拉特军手中。此消彼长之下,帝国与巴拉特之间巨大的天平开始扭转了。

三,凯利姆星域会战和第三次兰提玛利欧星域会战
这两次会战的详细情况在之前已经有提到,因此不再叙述,重要的是:两次会战结束之后,帝国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再战的能力,甚至对是否能守住费沙都已经产生了怀疑;而巴拉特军,整个军队的战斗意识高涨,虽然前前后后也已经承受了两万以上战舰的损失,但是主力依然存在。巴拉特军方要求立刻进攻费沙,全面恢复原自由同盟领土,这一点仅仅从军事上说并不是完全无法达到的。

四,战争的终结和“五月十一日兵变”事件
但是巴拉特政府此时却并不像军人一样思考问题。巴拉特政府的总统雅克·索尼埃是一位谋略深远的政客,在战争开始前他就协助军部制定了巴拉特军事力量复兴的计划,在整个战争期间也一直致力于胜利,但是他从来不认为恢复自由同盟是他这一届政府能够达到的目标。虽然巴拉特政府在经济实力上依然相当雄厚,但是与几乎拥有无限纵深的帝国相比,毕竟只有一个星系,经过战争的破坏,是不可能支持一场全面战争的。并且,同盟领三总督为代表的各帝国总督们虽然乐意看到莱茵哈特二世的失败,但却不愿意看到帝国首都的丧失,更何况“恢复全部同盟领土”的口号直接威胁到同盟领三总督的利益。因此,虽然在宇宙历877年七月,干达尔,艾尔法西尔,塔纳特斯三总督与巴拉特政府达成秘密停火协议,但是这个停火协议的附加条件,却是巴拉特政府必须到此为止,

在雅克的政府所进行的外交努力下,帝国总督们无视皇帝陛下的命令开始撤退,这使得帝国中央政府不得不退守费沙回廊。但是这个外交上的成功却刺激了军部的野心,“对费沙攻略”被制订了出来。雅克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否决了这个动议,并命令巴拉特政府军各部不得再开战端。这彻底激怒了军方中以“新730年党”为代表的激进派。

新730年党与相当的小军事工业家们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军事上,他们不愿意看到一场到手的胜利为政客掠夺;政治上,他们不愿意看到军人屈居于文人之下;经济上,他们不愿意看到利润被受政府支持的大工业家所垄断。因此,发动兵变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宇宙历878年二月,停战协议达成,巴拉特自治政府恢复以往的权利,同时每年向帝国中央政府支付“自由赎金”十万帝国马克。从字面上看,巴拉特政府几乎可以说根本不像一个胜利者。他们的疆域没有扩大,权利仅仅恢复到战前水平,还背上了战争赔款。但是巴拉特政府却是最后的赢家。它利用协议里的附加条款,在帝国商业领域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巴拉特商人再也不用入帝国国籍以逃避高额税款了,其所开办实体的限制也被取消,这就给他们打开了经济入侵的大门。相比之下,十万帝国马克的赔款就是很小的一笔数目了。事实上,就是这笔巴拉特政府也仅仅交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上缴过。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表面上的“和约”,也在同盟内部引起了激烈的抗议浪潮,军人们认为自己的利益被出卖了,要求对参加和约签订的政府高官进行调查。政府虽然不得不组织了独立的调查委员会,但是却千方百计组织调查的深入。最终调查委员会发表的调查报告否认了“黑箱交易”的存在,但是这次“和约门事件”却已经造成了军方激进派与文官政府之间的根本对立。

宇宙历878年五月十一日,新730年党人发动兵变。当然,他们遭遇了意料之中的失败。此后他们基本转入了地下活动,而巴拉特政府也不再信任军方,此后军方的高级将领退役后一律不得进入政界。

五,结局
巴拉特政府此后是一帆风顺。它继续在与帝国总督们的交往中获取利益,并且将自己的影响扩大到帝国领内。在“十总督兵谏”事件的背后,也隐藏着它挑拨是非的双手。正是在那次事件中,它利用中立地位换取了帝国的承认,正式成立了“第二自由同盟”,成为与帝国并列的国家实体。

帝国政府则因此对总督们彻底失望。据说莱茵哈特二世去世时依然念叨着自己所分封的总督的名字。而继任的海夫特陛下则担负了“削藩”的任务,虽然他也同样没有成功。

总督们赢得了自己想要的权利,避免了自己所应该遭受的损失。他们唯一没有躲避到的,就是来自帝国宫廷和下层人民的诅咒。但是他们住在自己的宫殿里,他们听不到。

[ Last edited by 海恩·紫 on 星海历06年12月8日 at 19:22 ]
作者: lanzhu9999    时间: 星海历14年2月19日 20:19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