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唐帝国之双璧:杨提督们 [打印本页]

作者: 红茶魔术师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1日 16:36     标题: 唐帝国之双璧:杨提督们

杨提督~历史阴影中的名将


一说到“宦官”这个群体,就总是会和“作威作福”、“凶家坏国”什么的负面评价联系起来,浮上人们脑海的水平面的也总是什么“十常侍”、“魏公公”一类的大反派。如果说宦官这种“帝之爪牙”的群体中还存在着什么正面人物的话,能想的到的恐怕也只有蔡伦与郑和而已。

至于在军事上,宦官的作用就更是被后人所轻视了,“平时跑来指手画脚博得个‘勇敢’的美名,关键时刻立刻躲在安全的大后方,一天到晚妨碍军官的指挥,还摆出一副讨厌的钦差大臣架子”,大概一说到军务宦官就会想到边令式那样的小人的不良形象吧。不过在历史上,毕竟也还是出现过如郑和那样统率着数万人的大舰队横行于海上或如童贯那样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另类宦官,下面要着重说的是唐朝时期一个一直在历史阴影处的名将~杨思勖。

杨思勖主要是生活在唐玄宗的时代,他的出身地是在罗州的石城,说起来本来是姓苏,“杨”是收养他的另一个太监的姓氏~这么说起来杨思勖似乎不是出生于大户人家,否则也不会被太监收养了。根据后世史书中“思勖有膂力,残忍好杀”的记录来看,应该说他具备成为一个勇猛武将的资质才对。

在他还是在中宗的身边担任宫闱令的时候,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和太子李重俊为了肃整武氏家族的影响而发动了兵变。他们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冲入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随后又带兵冲入宫中,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和韦后。双方在玄武楼处于对峙的状态。

此时站在皇帝身边的的杨思勖请求出战,获得批准后一下子就砍下了李多祚的女婿、羽林军的中郎将野呼利的人头。在这场叛乱中野呼利的职务是前锋总管,应该是类似于先锋官那样的职务,无论怎么想都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将军。杨思勖具体是怎么做掉他的史书上的记载仅仅是“挺刃斩之”而已,不过从反乱军“多祚军夺气”的效果来看大概是类似于关羽斩华雄那样富于震撼性的华丽场面吧。

反乱军的士气因为杨思勖的缘故而一下子就崩溃了。此时中宗又不失时机的开始了心理战,他趴在栏杆上伸着脖子对着反乱军的士兵大声劝诱道:“你们都是我最信赖的贴身卫兵啊,为什么要跟着李多祚那家伙造反呢?还是趁早醒悟,掉转矛头帮助我把李多祚这个叛贼消灭掉吧,我会重重的封赏你们的!”士兵们此时大概也认为李多祚没有成功的希望,于是兵变几个主要的将领一下子就死在了自己部下的刀下。

由于在本次事变中的活跃,杨思勖破格被提拔银青光禄大夫。后来李隆基—那个时候他的身份还不是皇帝,而是临淄王—发动了针对韦后的兵变。这个时候杨思勖根据后世史书的记录是“从临淄王诛韦氏”。李隆基在首都的时候曾经“阴聚才勇之士,谋匡复社稷……厚结其豪杰。”,也就是结识各种有力的人士作为自己的班底。现在想来,他们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吧—这么说起来,杨思勖的政治眼光也相当的出色呢。

总之,李隆基和杨思勖都通过这次政变走上了腾达之路:李隆基先是成了太子而后又当上了皇帝,而杨思勖则被李隆基“倚为爪牙”,逐步升到了右监门卫将军(这是《新唐书》的记录,《旧唐书》中则说是“左监门卫将军”)的高位。

李隆基在位的前半段时间被称为“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的全盛时期,就是称其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也不为过,可以说是当时人类已知宇宙中各个方面都最为强大的国家。各种社会矛盾虽然还没有呈现出表面化的态势,但却一直如地下温泉那样在暗中涌动着。

在开元十年的时候,安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梅玄成发动了大叛乱,他给自己起了个颇为华丽的称号—“黑帝”,而且还得到了林邑、真腊、金邻等外国势力的协助,隐然形成了西南地区反对唐朝的军事同盟。梅玄成号称是拥有40万大军,虽然一般而言这样的宣传都有夸大的趋势,但从他控制的范围达到了“控三十二州之众”的地步来看,应该还是具有相当实力的,连安南府也被他攻克了下来。至此,安南地区几乎全部在他的掌握之中。

如果在越南的立场,这可以说是独立战争-至少也是民族起义;但对中国中央王朝而言则绝对是叛乱。总之,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不能不加以处理了,于是已经超过六十岁的杨思勖—这个时候已经当上骠骑将军了—主动请求前去镇压。因为是要到南方进行长距离作战,因此一般来说当事人都会遇到后勤供应和士兵水土不服的困难,当年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就吃了这方面的苦头。而杨思勖则没有从中央带领着庞大的军团开赴岭南,而是孤身一人抵达目的地后在当地招募当地人做为士兵,从而巧妙的克服了水土方面的弊端。

在募集到了为数十万的当地土人作为士兵后,杨思勖开始发动攻击。他采用的行军路线仍然是马援当年的故道,但很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成功的实现了作战的隐蔽性,以至当梅玄成得知杨思勖兵临城下的消息后竟然被吓的慌了手脚,“贼驴眙不暇谋,遂大败”,也就是说还没来得及构思出对策就被杨思勖闪电般的击败了。梅玄成本人则是在战斗中在被活捉,紧接着就被“临阵斩之”了。就战役流程来看相当的华丽,可以说是如同战争魔术般的奇迹。

杨思勖以少数临时招募的部队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域以异兵而得胜,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仅仅是从在当地招募了10万大军后还保证了“出其不意”的闪电战效果,仅就这一点而言就可以说是无愧于名将了。不过后面的事态发展则颇为残忍:杨思勖为了炫耀武功镇服当地居民而“积尸为京观”,也就是用被诸杀的叛乱者的尸体堆成了一个大台子,就儒家的世界观而言可以说是很不人道的行为。

在开元十二年的时候,五溪~大概就是在现在的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覃行璋又发动了叛乱,而杨思勖被任命为黔中招讨使,再一次奉命率领为数六万人的部队前往讨伐。这次战役的具体过程如何不得而知,反正结果是大获全胜,叛乱军仅仅被斩首的就超过了3万,其领袖覃行璋则被活捉。不过覃行璋的运气还算不错,李隆基赦免了他的罪行,把他任命为洵水府别驾~也就是洵水地方长官助理一类的职务。

杨思勖因为这次的胜利晋升为辅国大将军。而后他又因参加了泰山封禅的活动而成为骠骑大将军,拥有了虢国公的头衔,成了唐朝屈指可数的大军功贵族。从此,唐太宗时期立下的“宦官不得担任三品以上的职务”的规定终于被打破,也有人把这种宦官开始掌握国家实际军权的现象作为唐朝政治状况开始恶化的标志。

两年后,也就是在开元十四年,邕州又发生了以梁大海为首的叛乱,这场叛乱自邕州的封陵开始,逐步蔓延到了宾州横州等地,也就是现在的南宁一带,和日后的侬智高叛变的地区大致重合。如果就叛乱的规模来看仅仅是一次地方性的中等规模暴动而已;但就边疆地区带有民族色彩的暴乱接连不断这点而言,可以说在大唐王朝王朝开元盛世那华丽的屋檐下面,地基已经出现了些许的龟裂。

杨思勖在二月份从首都出发,在当年的十二月份得胜回朝,再一次把叛乱成功的镇压了下去,包括梁大海在内有超过三千人成了战俘,而从肉体上加以消灭的叛乱者则超过了2万,他们的尸体再一次被杨思勖作成了“京观”。

此后又过了两年,开元十六年时,岭南地区爆发了空前的大叛乱,这次叛军的领袖是泷州的刺史陈行范。泷州是在现在的广东西部地区,而在有的史书上陈行范又被写作了“泷州蛮”
,因此也许他是当地的土官也不一定。和他一起叛乱的还有何游鲁和冯辚。陈行范在攻破了岭南地区40多个州县后自称天子,而何游鲁与冯辚则成为了定国大将军和南越王,在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后,叛乱又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陈行范在中国南部掀起的这场大叛乱眼下被定义为“西南少数民族反对唐朝暴政的起义”,陈行范本人也是个“泷州蛮”,显然不是汉人。不过如果因此而得出“受虐的少数民族的革命”的结论应该也是很教条的,毕竟陈行范不是那种苦大丑深的贫下中农,他本身就担任了泷州刺史的职务,可以说是受到了相当的礼遇而大大的出仕呢。总体而言,唐朝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时代,在官员的选拔方面并没有把民族或国家出身作为太过重要的参考因素,无论是吐蕃人、高丽人或是日本人,只要具有相应的能力,都是可以担任要职的。因此我觉得陈行范与其说是个起义的英雄,毋宁说更类似如安禄山那样的野心家才对。

此时的杨思勖可以说是具有在南方作战的丰富经验,而且直到目前为之仍然保持着常胜不败的辉煌记录,于是讨伐陈行范的任务理所当然的又落到了他的头上。这一次不败的战争魔术师杨没有像以前讨伐梅玄成那样的托大,他在聚合的岭北地区的军力的同时还特别的带来了淮南的弩弓兵。在多山多林的南方作战骑兵的实用性当然不如弩兵,而为了对付陈行范要特意的从千里之外的淮南调动部队,可见这个陈行范应该是个比梅玄成要更厉害些的角色。

根据后世史书的记载,杨提督的镇暴队与陈行范的叛军似乎是直接在泷洲展开了主力决战,考虑到泷州是叛军的根据地,那么杨思勖应该是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前哨战后才推进到泷洲的才对。总之,谈不上优美但一定激烈的泷州攻防战爆发了,最后以杨思勖的大胜而告终。陈行范两个最有力的部下何游鲁和冯辚阵亡—也有记载说他们是在被俘后再被处死的,陈行范本人则成功的逃了出来。

从泷州地区地方志的记录来看,杨思勖攻入泷州城后,采取斩尽杀绝的政策,使得当时粤西地区最繁华的泷州城被夷为平地。因为泷城化为焦土难以复原,以至不久后,泷州城便迁到开阳县城。而城内的居民也遭到了流放的处罚,这也是唐朝有数的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中的一次。

陈行范逃亡的目的地是深州--《旧唐书》中是这么说的,想必不会是当时河北的那个深州--腹地的云际、盘辽二个大洞穴,大概是计划像后世的方腊退守帮源洞那样的坚持战斗吧(顺便提一句,成功镇压方腊的童贯也是个有名的宦官武将)。而杨思勖则是率领着部队深入到高山密林的深处予以不间断的追击,经过一系列的战斗,终于抓到了陈行范,随后就取了他的性命。和陈行范一起死掉的还有他的六万部下,《旧唐书》的记载是“斩其党六万级”,而《新唐书》则是“坑其党六万”,这么说起来似乎是大量处死了俘虏的样子。

总之,这场南方版本的安史之乱在进一步扩大化之前就被杨思勖镇压了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杨思勖已经是七十岁的高龄,如果就“老当益壮”而言可以说是赶超马援了,这也是他有记载的最后一次出战。

杨思勖早年在充满阴谋的宫廷中摸爬滚打,而在六十岁后则在是镇压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上建立了赫赫的的武功的,可以说为唐王朝南部边疆地区的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就某种意义而言,如果没有杨提督,唐王朝的危机大概会更早的到来吧。

虽然在杨提督军事能力上没的说,不过他的风评却很差,历史上的评价是“性刚决”、“鸷忍,敢杀戮好杀”,具有大量虐杀战俘的不良记录。据说被他抓到的战俘,大部分不是被活活的剥下了面皮,就是被从发际的地方被剥下了头皮,然后再来出去示众,实在是相当残忍的性格。他手下的将士们都对其相当的敬畏,甚至没人敢正眼看他。杨提督大概是身体力行的贯彻了马基雅威利“与其被人爱,不如被人怕”的教诲吧,在治军理念方面与北宋时期有名的宦官武将秦翰—在他死的时候有众多的士兵为之失声痛哭—是大大的不同。

南方的少数民族都对杨思勖“望风慑惮”,可以说是提起他的名字来连哭泣的小儿都会吓得住声,实在是如同刹神一般的存在。不过话说回来,后世的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也正是他“故所至立功”的原因,可见必要的残忍也是成为“名将”的重要条件之一。

杨思勖除了讨伐南部地区的叛乱外,大部分时间还是充当宫内太监的角色。有一次,一个名叫牛仙童的内给事在出使幽州的时候收受了当地官员的贿赂。后来这件事情败露了,唐玄宗勃然大怒,下令将其处死,而具体执行该工作的正是杨思勖。

对于牛仙童来说,被杨思勖处死实在是一件相当不幸的事情:他先是在架子上被绑了好几天,就在其陷入“惨不可胜”的半死状态时,杨思勖开始执行死刑了。杨砍掉了他的手足,之后给其开肠破肚摘心取肺,把他身上的肉一块块的剔了下来,牛仙童最后死于极度的痛苦中。

当然了,作为被处死的贪污官员而言,牛仙童并不怎么值得同情—后世的朱元璋把贪官活剥皮后作成标本的行为还得到了不少人的喝彩没,但在行刑过程杨思勖把从牛仙童身上剃下来的肉一块块的吃了下去,这实在是超过了必要程度的残忍,简直是到了变态虐待狂的地步。想到杨思勖慢慢的从牛仙童身上剃下一块肉来,在慢慢的吃掉,然后又举起刀切下另一块肉……简直就是三流恐怖电影中的场面,就连后世见多识广的史学家张昭远和贾纬在描写这段史实的时候也毛骨悚然,不禁发出了“其残酷如此!”这样的感叹。

在开元二十八年,杨提督那充满胜利与矛盾的一生走到了尽头,那时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八十岁。杨思勖死亡的原因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不过在那个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偏低的时代,八十岁已经可以说是很难得的高寿了。作为一个有着在充满着害人与被害阴谋的宫廷中摸爬滚打,在杀人与被杀的战场上纵横驰骋的宦官来说,能够活到如此的高龄,大概是奇迹的杨所创造的最大的奇迹吧。

在杨提督去世后的第十五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有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大唐王朝从盛世的顶峰一下子跌入了乱世的谷底,中国也从此再度陷入了数百年的战乱之中。
作者: 红茶魔术师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1日 16:52     标题: 奇迹之海:杨提督的大冒险物语

中国之所以进入苦难的近代史,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因为丧失了制海权之缘故。但在那之前,不仅是陆地,中国也曾经是世界上头号的海洋大国,那是个中国统治大海的时代。

提起中国支配大海的事例,几乎所有人的大脑中都会立刻出现“郑和”这个名字。郑和,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他下西洋的伟大航程为认为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空前壮举。作为一个明朝的回族太监,郑和创造了复数的历史记录,其中之一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通过海路出使西洋的外交官”,这也成为了中国宦官历史上最大的亮点之一。但事实上,我国已知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官并不是回族人郑和,而是汉族的杨良瑶。

杨良瑶,咸阳泾阳人,“少以节义为志行,长以忠勇为己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这是个有报复有作为,从小就立下了伟大志向的青年。杨提督在唐肃宗德年中,也就是西元756~758的时候进入了皇帝的宫廷,以一名宦官的身份开始了其充满传奇性的一生奋斗。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这是个在科技、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创造了空前成就的王朝,就其国力与国际影响力而言,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第一的头号大帝国也不为过,这是一个令今日的无数人发出“如果能生活在大唐盛世该有多好!”感慨的王朝。

杨良瑶虽然出生于唐朝,但其活动的主要年代却远不是所谓的“大唐盛世”。辉煌一时的大唐王朝因西元756年爆发的大叛乱而一瞬间从盛世的顶峰跌落到了乱世的谷地。虽然经过8年的苦战,唐朝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此后还维持了100多年的统治,但“大唐盛世”却已经一去不回了。帝国统治的根基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实力武将的军阀化、各地少数民族的暴动、周围强大军事实体的野心……帝国与其说是解除了危机,毋宁说是陷入了更多而深刻的危机之中。

自唐朝全盛时期的名将杨思勖开始,宦官集团便逐渐的参与到了唐朝的政治生活之中,因此杨良瑶也自然的多次于全国各地奔走,执行和平劝说或武装镇压的使命。

代宗永泰元年,慈(浙江慈溪一带)隰(山东临邑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暴乱,杨提督以判官的身份单枪匹马的出使狼山部落,成功的使其首领塌实力“交臂屈膝,弃甲投弓,革面回心,稽颡受诏”,从而成功的平息了这次暴动。这不但排除了唐朝的又一次危机,同时也使杨提督得到了“奉使必适所难,临事未尝有不当”的良好风评。代宗大历六年,也就是西元771年他升官朝议郎,宫闱局丞。

在这段时间里,他曾执行过“宣慰安南,震慑广府”的外交使命,并成功的劝服了叛军哥舒冕。因为这一系列的功绩,杨于大历十二年,也就是西元777年迁官宫闱令,主要负责内廷政务。

德宗建中建中四年,也就是西元783年,有名的泾原兵变爆发了。因为军饷问题而哗变的叛军占领了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叛军的领袖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建号应天,他派出3000余士兵追击逃往奉天城~也就是现在乾县~的德宗皇帝,大唐王朝面临自安史之乱来最大的危机。

依仗李晟等一批被称为“中兴名将”们的努力,德宗终于免于一死,他逃亡到了汉中。在他派往四处求援的人中,前往回纥请兵的便是自德宗“龟城蒙难”以来便一直于身边守护他的杨良瑶,这是发生在兴元初年~西元784年~的事情。

回纥的骑兵队在李晟等名将的统领下在这次平叛战争中大为活跃,成功击垮了朱泚的军队后,德宗回到了满目创痍的长安,唐朝再一次避免了覆灭。杨良瑶因为自己在这一期间表现出的忠诚与能力而被越级提拔为内侍省内给事、加朝散大夫。

除国内的军阀外,周遍的强大外族政权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野心,其中对帝国威胁最大的当属吐蕃。有“一代名相” 李泌,制定了“北和回给,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外交政策。而该政策中“西结大食、天竺”的具体执行人便是杨良瑶。于是杨提督接受了皇帝“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备判宫内兼受国信诏书”之使命,“届乎南海,舍陆登舟”,踏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海路出使西洋的征途。

关于杨良瑶出航的路线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但其同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贾耽(《旧唐书》里也写做“贾躭”的)所著《广州通海夷道》一文记录下了一条从广州通往东非的航线,即自南海出航,越海南岛东南,沿南海的印度支那半岛东岸而行,过暹罗湾,再西出马六甲海峡,经尼科巴群岛,横渡孟加拉湾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再沿印度半岛西岸行,过阿拉伯海,经霍尔木兹海峡抵波斯湾头阿巴丹附近,再溯幼发拉底河至巴士拉,又西北陆行千里至(底格里斯河畔的)阿拉伯都城巴格达。虽然缺乏具体的史料记录,但相信杨良瑶出航的路线应大致与这条航线吻合。

与后世的郑和不同,杨良瑶的出航并为成为后世小说家的素材,因此关于他这次航线的具体经过只有如下的一段文字:“遐迩无惮险之容,凛然有必济之色,义激左右,忠感鬼神。公于是剪发祭波,指日誓众。遂得阳候敛浪,屏级调风。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掉乘灏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驱。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虽然记载的相当简略,但仍然可以通过其中“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驱”等文字想象这次航行的惊险程度。

根据《新唐书·大食传》中的“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记录,可以大致判断出杨提督下西洋的活动取得了“往返如期,成命不坠”的巨大成功。因此,当杨回国后,他在贞元四年,也就是西元788年的六月被任命为中大夫,后又被封为弘农县食邑三百户的男爵。从此,杨提督开始越来越多的担任外交使节,并于西元796年加任太中大夫。

说起来,除了都是宦官外,在出航任务方面杨提督与后世的郑和也有相似之处。在郑和的时代,“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后人帖木儿以中亚为根据地建立了庞大的军团,计划东征建立不久的大明王朝。郑和的出海也有联络印度诸王国牵制帖木儿的意图。不过帖木儿不久就生病而死,因此郑和的使命是否真的得以实现也很难加以判断,相比之下,杨提督的功绩则是实实在在的。

贞元十三年,也就是西元799年偏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发动了叛乱。63岁的杨提督以监东都畿汝州军事的身份参与了这次平叛战斗。杨提督在这次战争中是如何指挥战斗的,后世与当时的史料并未有详细的记录,虽然有“转败为胜”这样的台词,但估计不会是像宦官名将杨思勖那样挥舞着战刀冲杀奋战的样子才对。

唐宪宗元和元年,也就是西元806年,五朝老臣杨提督那充满传奇性的一生结束在了长安的辅兴里,那一年,他70岁。他被埋在了咸阳市泾阳县西北的杨户村。与声名大噪的另一个宦官大航海家郑和不同,杨不久便被后人所遗忘,他的事迹仅仅存在于和其墓葬一起被发现的《唐教杨府君神道之碑》的铭文。

就航行距离而言,杨提督并不比郑和差太多,而其历史则比郑和要早600余年。此外,郑和的时代乃是大明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是以整个强大的帝国为后盾来执行远洋航行。相比之下,杨则是唐朝日薄西山的时代,从中央方面得到的支援远不能与郑和相提并论。如此看来,汉族的杨可以说是比回族的郑和更为伟大的存在。而这么一个为中国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大唐帝国带来边境长时间安宁的外交家、航海家就一直默默无名安眠在黄土之下长达1100多年之久。
作者: 暴食天使别西卜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1日 18:50

看完以后受益匪浅
作者: 红衣主教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1日 19:33

红魔又开始研究唐人了~~??   好,偶来给你配个图吧~~



[swf=http://3bba.nease.net/images/si/111.swf][/swf]
作者: kangaroo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1日 20:12

[QUOTE][i]最初由 红衣主教 发布[/i]
[B]红魔又开始研究唐人了~~??   好,偶来给你配个图吧~~
[/B][/QUOTE]

ft红衣....
作者: Glacier    时间: 星海历04年8月11日 20:50

晕~~~~~~~~~哪找的?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