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存档]解读银英 作者:yangjr [打印本页]

作者: 希儿    时间: 星海历03年6月27日 09:52     标题: [存档]解读银英 作者:yangjr

解讀銀英.一
銀英迷愈來愈少了嗎?原因為何?如何解決?──銀英迷在香港

楊威利 Jr 2002 / 12


 

  前言:此文實為敝人在另一動漫評論網站「format-acg」寫的一系列連載文章。部份原文已在討論板公開,現將這系列的文章重新整理、改寫,並收錄於田中芳樹研究所。

 

  這是繼去年的系列文章「田中芳樹人物談」後,另一個系列的開始。在這裡先謝過大家在熬過(笑)上一年後還繼續追看這次的文章。這一個系列我命名為「解讀銀英」,顧名思義,就是我個人對《銀英傳》這套作品的一些思考和研究。簡單點說,大家可以把它看成是我看完《銀英傳》後的閱讀報告也可以(但學生們可不要真的抄去當閱讀報告功課呀…^^)。
  我在其他地方曾提出過將讀者分成幾個層次。基於這幾段都只是序言,所以關於該層次劃分的,請參考放置在《銀英傳》專區的另一篇文章。

  「解讀銀英」這系列,其實就是一些對第四甚至第五層次探討的文章。我希望嘗試透過一些深入淺出的分析,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向更高層次研習的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和疑問。而分享的目的,一來是希望讓一些初接觸,或看得未夠深入的讀者,知道這套作品原來還有更深入,但有趣的一面;二來則希望可以拋磚引玉,給一些前輩們指教一下我在分析研究上的一些缺失,從而改正。其實,我也只是一個從第三層次,向著第四、五層次研習中的小讀者,我很希望藉著這系列的文章,讓更多人認識,甚至喜歡這一套作品,為「銀英迷」這一個社群注入更多新的動力。能達到這樣,我就於願足矣。


--------------------------------------------------------------------------------

  自從九一年,香港某電視台播映了一套叫做《銀河英雄傳說》的動畫後,香港突然間多出了一群叫做「銀英迷」的動漫社群。轉過眼已經十多年了。對人類,對動漫社群亦然,十年並不是一個短時間。香港由像火箭般發展的經濟,變了今天的經濟持續衰退;而十年前很受歡迎的動漫作品,今天已沒有多少部能繼續長存動漫迷心中。而「銀英迷」這個社群,在這十年間有過怎樣的際遇?而到了今天的境況變得如何?將來會朝什麼方向發展?這就是今次題目要探討的內容。

  要談「銀英迷」前,先要談一談他們的歷史。剛才提到,第一批銀英迷是由電視播銀英傳動畫開始,但其實並不全然正確。正確來說,電視台只是催生出第一批「大批」的銀英迷。在這之前,香港某份老牌的漫畫週刊(唔,我覺得我已經直接說出書名了^^;;;)已在中間的彩頁,連載《銀英傳》的中文版漫畫。那其實是那種將動畫菲林片當成漫畫連載的彩色漫畫(Film Comic),但卻已是最早登陸香港的《銀英傳》產品之一。但當時並未做成一個很大的震撼,只是有一小班人拿日文原版小說來看,並未做成潮流。

  直到九一年八月,香港亞洲電視台(ATV)播放了由日本當紅小說改編的動畫《銀河英雄傳說》。始終電視的影響比一部漫畫週刊大得多,所以頓時便在香港的動漫社群軒起了一股巨浪。在這之前,一樣有不少大作,但像《銀英傳》般的作品卻鮮見。它沒有無敵的機械人、超級戰艦,也沒有超美型的人設,甚至沒有任何「看起來會紅起來」的特點。但最後,這套作品不單紅了起來,更成為了老一輩動漫迷最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不是要貶低動畫製作人員的努力,但動畫《銀英傳》的成功,還是在於原著壯闊的背景和細密的結構,與及原作者田中芳樹華麗的筆致也應記一功。後來,連當時的漫畫出版社「天龍圖書製作室」(註1)也翻譯了《銀英傳》的漫畫出版,以當時大行其道的薄版本出售。就是這樣,一群叫做「銀英迷」的動漫社群誕生了,這也是第一波誕生的銀英迷。

  在香港播出動畫之前,其實《銀英傳》在日本的人氣已非常高。後來,台灣的尖端出版社看到這市場的可能性,所以從日本的德間書店買下了《銀英傳》的中譯版權,於九二年一月正式在香港和台灣兩地出版。當時對銀英迷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因為當年電視台播的《銀英傳》動畫,原來只是整套作品的四分之一而已,原著有很多劇情都沒有交代(註2)。這對熱愛這套作品的銀英迷來說,不可不算遺憾。中譯本的出現,除了讓這一班銀英迷得嘗看畢全套作品的所望外,亦吸引了一批本來沒看過動畫的小說讀者成為銀英迷。這就是銀英迷的第二代。

  除了動畫和原著小說外,還有一個重要媒介催生了第三代的銀英迷,那就是電子遊戲。德間書店在很多的平台上推出過《銀英傳》的遊戲,由最早期的PC8801、9801到PC電腦、任天堂、超級任天堂,再到後來的次世代主機Sony Play Station和Sega Saturn,也一樣有推出過(註3)。但當時最明顯催生出香港第三代銀英迷的,應該是在PC上推出的《銀河英雄傳說III SP》(以下簡稱《銀III》)中文版。

  電玩遊戲在吸引新銀英迷的影響力非常大。93年推出的《銀III》是第一套成功的電玩版本。直到現在,遊戲廠商「Bothtec」推出《銀英傳》二十週年的遊戲包時,也是以《銀III》為最早的收錄版本,可見這集的確是一個里程碑。在那個時代,中文電腦遊戲剛好正在急速發展,而《銀III》不論在遊戲性、畫面、故事結構方面,均有很高的水準,因此吸引了為數很多年青人,去圖書館借《銀英傳》的小說回家看。而這正催生出一群非常龐大的第三代銀英迷。

  由於電玩遊戲是長做長有的,所以它們的影響力就由93年一直延續下去。今天,PC版已經出到第六集,新一集也公布會以Online遊戲的形式推出。每一集也為「銀英迷」這社群帶來了一定數量的新血。因此,這個第三波並沒有完結,並一直延續至今。當然,遊戲迷和銀英迷並沒有一個必然的關係,但一般來說,玩得愈熟的玩家,愈會對原著作品有研究。而以此電玩作品為踏腳石,正式認識《銀英傳》的人,也的確是大有人在。因此,將「銀英遊戲迷」定義為銀英迷,雖然有些「硬拉關係」之感,但實際上應該離事實不太遠的。

  說到這裡,大概已經將銀英迷在香港的發展史說得七七八八。沒錯,就是那麼一點點而已。十年的發展,雖然是讓銀英迷社群壯大了,但「量」的提升有沒有包括「質」?而「量」的提升又是否在年齡層上平均?這就是問題了。

  當然,香港的人口普查從來不會有「動漫人口」的調查,更遑論有「銀英迷」年齡層的數據。但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香港銀英迷的擴展是緩慢了,而且更有年老化的趨勢。人會成長,十年前的銀英迷當然都「年老」了,但年老化的問題不是出在時間上,而是出在年輕的新書迷愈來愈少了。

  真的是這樣嗎?有些人看到這裡會疑問。雖然世上沒有一個關於動漫迷的人口普查,但其實我們從每年的同人祭等活動,就很容易看出事實的真相。十年前,《銀英傳》是大部份同人活動的中堅內容,到了今天已變了為一大堆當時大熱的作品。年輕人一輩好像已經忘記了,甚至不知道這套作品的存在。與其說是銀英迷年老化,或者說是《銀英傳》正被新一代遺忘來得貼切。

  可能是十年後資訊發達了,年輕的動漫迷有太多的選擇,他們已沒有為一兩套作品「廝守終生」的觀念了。近年唯一會讓動漫迷留下較多印象的,也只有《新世紀福音戰士》而已。有很多大熱作品也如輕煙,轉眼消失。原因可能跟作品質素差了有關,但很大程度上是,一套大熱漫畫完了後,就會有另一套補上,資訊發達背後,卻缺乏了讓讀者觀眾回味的時間空間,這使一些老牌作品也陷入可能無以為繼的危機中。

  另一個問題是,《銀英傳》不像《鋼彈》。《鋼彈》每隔兩三年就會有新作推出,而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副產品。這種作法,使《鋼彈》能持續維持一定的高人氣,也是使這套作品至今依然非常受歡迎的原因。問題是,這是《鋼彈》的手法而已,並不是每一套作品均如此。大家看一看近年因為經濟不景,連動畫製作單位為了保本,也不停為舊作推出所謂「廿一世紀新版本」,就知道這種手法相當有效。問題是,《銀英傳》已經定案了,原作者也不寫續篇,現在只能維持出一兩套不起眼的OVA,除了騙老銀英迷的錢外,對吸引新人根本就沒有任何影響可言。

  至於一直作為吸納新血的中堅角色──電玩遊戲,也陷入一個難有作為的困境。在大多數銀英迷的評價中,《銀英傳》電玩的高峰是PC的第四集《銀河英雄傳說IV EX》。往後的兩集,因為希望突破一直以來只能以戰略遊戲方式進行的玩法,所以作出了相當多特別的改革,如第五集的虛構劇情路線,第六集的連線對戰等。但這些改革雖然很有創意,但似乎對玩家來說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廠商不單不能突破,放棄了老本反而卻得失了一些舊玩家。筆者其實很認同廠商的創新精神,但連續兩次的失敗嘗試,卻令銀英傳電玩作為吸引新人的影響大大減少了,這也是令銀英迷社群萎縮的原因之一。

  分析過香港銀英迷社群萎縮的原因後,就說一說前瞻。筆者對香港銀英迷的發展並沒有太樂觀的展望,但倒不至於絕望。

  筆者不會奢望電視台會重播《銀英傳》的動畫,說真的,這麼多年了,只在首播後一年重播過一次,十多年來要重播早播了,到今天重播的機會實在不抱樂觀看法。或許有電視台會有興趣引入最新的OVA,但一個沒有正傳背景支持的外傳動畫,除元祖銀英迷外,真會在香港帶來新的支持觀眾嗎?我很懷疑。但即使真的重播,我也一樣有擔心的地方。去年,台灣的電視台首播了全套一百一十集的《銀英傳》動畫,當時確實是軒起了另一次巨浪。之不過,到了今天,台灣原有的,最大的銀英迷組織竟然散夥了。不敢說散夥是因為電視播了《銀英傳》,但這卻可以使我們看到,即使電視播動畫,也不一定會促進銀英迷社群的發展。

  反而筆者依然對《銀英傳》電玩的影響力抱有很大的寄望。在剛過去的東京遊戲展覽(TGS),Bothtec社公布下一集推出的PC版將會是時下最流行的線上遊戲(Online Game)。在對上兩集的失敗下,筆者相信遊戲設計者會改變遊戲方式,並增加完成遊戲所需的時間。第五、六集的設計雖然是簡單了,但簡化了的戰爭遊戲並不會吸引非戰爭遊戲的玩家。相反,卻使舊玩家失去了以往《銀英傳》可以「磨時間」的趣味。而新一集改為線上遊戲,網路遊戲是以「月費」賺錢的,設計上自然會讓玩家「慢慢玩」,這就合了舊玩家的口味。再加上現在香港年青人什麼線上遊戲都可以玩一頓的熱潮,相信會為新一集的《銀英傳》電玩帶來不錯的基礎。我希望這新遊戲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契機,重現十年前《銀III》的歷史,吸引一批新的、沉迷於線上遊戲的年輕人,跑去看一看原著。而這也是筆者對《銀英傳》電玩依然有期望的原因。

  說到這裡,大概也將筆者對香港銀英迷的前景作了一個小小的展望。遠一點就不敢猜測了,始終太遠的事會有太多可變數。而筆者的分析也到此為止。作為一個銀英迷,筆者不希望銀英迷的社群會萎縮。所以,希望大家同樣擔心這問題的人,能作多一些推廣的工作。共勉之。

 

註1: 「天龍」是早期香港的一間盜版漫畫出版社。由於所謂「版權時代」當時在香港並未開始,所以他們以低廉的價錢出版的日本漫畫大行其道。後來在95年,本地漫畫出版社「文化傳信」率先以正版的方式發行日本漫畫,其他漫畫社紛紛追隨,最後天龍因而結業。
註2: 《銀英傳》動畫其實是以四階段的OVA形式推出的,當時香港電視台只是買了第一期。而第四期的推出則要到97年才完成,但這已是題外話了。
註3: 《銀英傳》第一、二代電腦遊戲,除了在日本NEC電腦PC8801、9801系列內推出外,半電腦半遊戲的MSX也有。

● 鳴謝「紅茶館」站長大雄,和前輩簡艦長提供資料與指正。
作者: 希儿    时间: 星海历03年6月27日 09:54     标题: 解讀銀英.二

為什麼銀英傳要歸類為架空歷史作品?──談銀英傳的中心主題

楊威利 Jr 2002 / 12

  這些年來,當我跟一些不認識《銀英傳》的朋友聊時,他們的回答除了是不知道這套作品外,答案十居其九是那幾句:「哦~是那套科幻作品吧?」,或是「是那套戰爭動畫吧?」

  其實,《銀英傳》既不是科幻作品,更不是戰爭作品。對《銀英傳》的認識多一點的朋友,大都知道《銀英傳》其實是一套「架空歷史作品」。但是,什麼是「架空歷史」?為什麼《銀英傳》要被界定為「架空歷史作品」?這些可能就不是那麼多人知道。在下面的篇幅,我會將「架空歷史」的解釋,和將《銀英傳》界定為架空歷史作品的原因告訴大家。

  這些年來,我對《銀英傳》的興趣有增無減,這部作品有它獨特的趣味。這「趣味」不是膚淺的說它的故事很有趣味、人物很有趣味之類,而是更深一層的味道。就像有人喜歡拿《紅樓夢》和金庸作品來大研特究一樣,我也喜歡把這套深具可玩性的作品細細研判一番。而當我愈是細味這部作品,愈是覺得它具有很多有趣的討論地方。有些人喜歡大談它的軍事觀,不管是在褒還是在貶;也有人喜歡研究它的政治觀;也有人喜歡細味它的不同人物的個性。甚至還有人會討論它是否倡戰、帝國主義,或是軍國主義,我想能夠引發出這麼多討論點的作品也不多吧?

  就如前段所說,《銀英傳》被討論的地方很多。有軍事、有政治、有科幻,但這部作品到底算是哪一類的作品?這也是一個挺具玩味的問題。初接觸的朋友,大都會將之看成「科幻」作品。但「科幻」的定義是什麼?

  我曾在網路上一些科幻小說網站,看過一段很簡單明瞭的解釋。著名科幻小說家羅伯特.A.海因萊因所下的定義,儘管有些乏味,倒可視為一個良好的起點。他認為科幻小說是:「在這種小說中,作者表現了對被視為科學方法的人類活動之本質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時對人類通過科學活動收集到的大量知識表現了同樣的理解,並將科學事實、科學方法對人類的影響及將來可能產生的影響反映在他的小說裡。」簡單點可引用艾薩克.阿西莫夫(註1)的話解釋:「科幻小說可界定為處理人類回應科技發展的一個文學流派。」深究下去,我們不難發現,原來有許多所謂的科幻小說,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其他種類故事。它可能只是一本普通驚險小說,只不過用雷射槍代替了自動武器;橫越大西洋的走私者變成了來往於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走私者。《星球大戰》就是這類假科幻小說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很複雜?也許吧。因為科幻作品不同於愛情、冒險一類作品,不是單憑故事主線就能界定的一種文學分類。或許這裡用「剔除法」,將大家都誤以為是科幻的一些作品解釋一下,大家就會有一個較清晰的理解。就以近來大熱的電影《Star War》為例,它就不是一套科幻作品。它只是一套「背景」是未來太空的作品,但並不是所有以太空、外星球為背景的就是科幻作品。難道凡是以火星為背景的冒險故事就該叫科幻小說嗎?其實,《Star War》是一套「魔幻」作品。當大家將這套作品的背景,由宇宙改為一個像《魔戒》一類的環境,整個故事的結構完全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可能還會增加說服力。因為《Star War》中所謂絕地武士(Jedi)、原力(Force),都只是一些魔幻,而非科幻作品的元素呀。相反,《銀河鐵道999》就在故事中探討了人類跟機械人的問題。主角由一個想要機械身體的少年,變成打倒機械王國的人,就是作者對科學與人類生命的一些探討。所以,它就能歸類為「科幻作品」。

  好了,那麼為什麼《銀英傳》不是科幻作品呢?第一,不是以太空為背景的作品就等於科幻。第二,這部作品的主題,根本就不是科學。它的科幻部份也太少了,既不科學,也不幻想,只是單純用一些科學知識來寫一個背景在太空的故事而已。拿一個常被銀英迷拿來說的例子解釋好了,《銀英傳》的戰爭其實全是建立在一個2D平面上而已,簡單點說,所謂艦隊戰其實只是在一條看不見的「水平線」上開打,根本不符合宇宙中完全沒有上下左右,只有前和後兩種方向的概念!雖然動畫版想透過畫面來製造這種「錯覺」給大家,但本質上依然沒辦法改變原著的漏洞。單是由這小小的錯誤設定可見,《銀英傳》根本就沒打算在科技設定上著墨,那又怎能算是科幻呢?

  那麼,說《銀英傳》是軍事作品又可以嗎?抱歉,還是不可以。它簡單的軍事和戰爭場面實在不足以肩負這樣的稱呼。雖然整個故事,本傳加外傳,再加上僅存在於架空背景歷史的戰役,有為數達三十場的戰役,但這數字並不等於它就是一套戰爭作品。沒錯,戰爭作品的第一個定義是故事中有戰爭,但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也有描寫中日抗戰呀!難道它也是戰爭作品乎?答案是不辯自明的。就如上面界定什麼是科幻作品一樣,要界定作品是否一套戰爭作品,另一重要標準,是作品中要探討戰爭。因此,雖然有部份《鋼彈》作品比較專注娛樂性,也缺乏合理性,但由於本質上它是希望探討人在戰爭中的慘痛,因此它也可以被界定為戰爭作品。但《銀英傳》呢?它的重點並不在於戰爭,戰爭只是一種劇情推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雖然楊威利在故事中說出過無數關於戰爭的東西,但整套作品的重點不在此,戰爭只是《銀英傳》中的一小部份,因此,並不能以偏概全。

  好了,那麼說《銀英傳》是政治作品,可以了吧?抱歉,還是不成。說是政治作品嘛?它也有名叫作「政治學的小學教材」,既不權謀也不勾心鬥角,似乎又跟政治和謀策類作品不太有緣。單是以這部作品離奇地簡單的國家和政治架構,就足以將這套作品定義為「政治作品」的可能性推翻。首先,整個人類社會只存在三個政治實體,這一點已經是難以成立。再者,無論是帝國還是同盟,故事中對兩國的政府架構完全沒有著墨,這也跟一般政治作品強調政治勢力的抗衡的作法不同。其實,就如前面所說,雖然故事中談過很多關於共和和帝制的政治思想,但《銀英傳》卻壓根兒不是政治作品。因為那單純只是作者個人的一些論點闡述,而不是將之放進故事,成為作品主題。想知什麼才是政治作品,買部《雍正皇朝》小說回去看吧。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會疑問,難道「有能的獨裁」和「腐敗的民主」之間的探討,就不是筆者所說的「政治勢力的抗衡」嗎?某程度上,我認同這種看法的,而且這種政治性探討,已超出了田中在書中的其他政治、軍事觀,成為了故事主線的一部份。關於這一點,我認同從主線劇情上將《銀英傳》歸類於政治作品的看法,但這是否最終作者在書中想突出的主題,我則抱有疑問。關於這一點,我會在後面再討論。

  好了,說到這兒,先打住關於《銀英傳》分類的問題,先解釋一下何謂「架空歷史作品」。顧名思義,「架空歷史作品」就是以「架空」(在這裡大家可將之解釋成「虛構」)的歷史為背景設定的作品。但那只是一個初步的解釋,並不全然將它的意義說出來。

  前面已說過了,要將一套作品界定為什麼類別,最最重要的,不是作品的「主線說什麼」,而是作品的「主題說什麼」。我說啊,第一個管《銀英傳》叫「架空歷史小說」的人,實在該給他一個獎狀。《銀英傳》不單純因為它擁有龐大的虛構背景而被這樣命名,更重要的是,《銀英傳》本就不是一套以政治、軍事或科幻掛帥的作品,事實上,它是一部被壓縮了的人類歷史。作者其實是想透過一段虛擬的歷史,探討人類歷史不斷在循環的事實。

  所以,「架空歷史」進一步的伸義,就是「以虛構題材探討歷史」的作品。

  「由上古到現代,人類的歷史都不斷在重覆!」作者田中芳樹正是想在《銀英傳》中帶出這一點。前段提過了,《銀英傳》整個故事,根本就是以整個人類歷史為藍本所虛擬出來的。沒錯,它的確是架空的、虛構的,但它同時也是最真實的。從故事中,大家看到的都是歷史現實,由最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到意識形態的對立(共和對獨裁),到國與國的戰爭(同盟對帝國),到恐怖主義、軍國主義,到愚民政治,再到軍事獨裁,書中每一件事其實都只是將人們自古的歷史作一個壓縮,然後放在短短十部的小說內。它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將人類的過去作一次精煉。所以,不管它的故事背景架空不架空,《銀英傳》依然徹徹底底是一部「歷史小說」。

  「人類從來沒在歷史中汲取教訓,永遠在重覆著前人的步伐,做著和前人同樣的蠢事,犯著同樣的錯。」這就是田中芳樹在《銀河英雄傳說》中,最終想要探討的主題,而非政治或戰爭。為什麼我這樣說?因為一套作品的「主題」是什麼,並不是看「主線劇情」說什麼的。或許這樣說吧,我不否認作品的主題會跟主線劇情有直接關係,但這並不是必然。舉個例,《紅樓夢》的主線劇情可說是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關係,但全個故事的重心其實是透過整個家族的命運,來諷刺當時的政治現實。這就是主線劇情無關故事主題的例子。

  當然,如果直接從主線劇情上面解讀,將《銀英傳》中「腐敗的民主與清廉有能的獨裁互相對抗」的主線,解釋為《銀英傳》的主題亦不為過。事實上,就連田中也傾向這樣將《銀英傳》的主題定位。但如果將獨裁的帝國戰勝同盟、楊成為恐怖主義犧牲品等劇情,加上小說最後一句:「傳說結束了,但歷史才剛剛開始」,還有全套《銀英傳》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銀河的歷史又翻開了一頁」等等不同的地方綜合起來,就能了解整個故事都是強調,縱使時代不斷變革,「人面對歷史洪流的無能」和「歷史結局並不一定與主觀願望一樣」等不同的歷史觀點。而這也是我堅持《銀英傳》是探討歷史多於探討政治和戰爭的根本原因。

  同樣地,就算田中芳樹在《銀英傳》中借楊威利等不同角色的口,來「直銷」他個人的軍事、政治觀,但這並不代表全套作品的主題就是如此。如果將這些元素放在諸如《鐵達尼亞》一類沒什麼中心主題的作品上,這些元素必然成為這些作品的主題。但大家看一看這些所謂作者的意見,其實並沒有融合於作品內容之中,讀者將這些軍事、政治觀的內容撇開,是不會影響故事的。由此可以看到,這些軍政論僅僅只是主菜外的配菜和伴碟而已。由始至終,也沒有動搖過「探討歷史」這個中心主題。

  故此,「《銀英傳》是架空歷史作品」這種說法才真正切合故事想探討的東西──歷史。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最終希望闡釋的地方。

 

註1: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本世紀科幻文壇的超級大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他與克拉克及海萊因鼎足而立,同為二十世紀最頂尖的西方科幻小說家。詳細生平可看這裡。 ([url]http://sf.nctu.edu.tw/bookguide/bookguide13.htm)[/url]
作者: 希儿    时间: 星海历03年6月27日 09:56     标题: 解讀銀英.三

為什麼這個角色要死?為什麼要在這時候死?──解剖銀英的故事結構

楊威利 Jr 2002 / 12


  每次跟一些銀英迷聊天,當談到一些受歡迎角色時,總是會有這樣的問題提出:「為什麼這個角色要死呀?」

  其實,一套作品的內容,來來去去都是在描寫人。而人又有什麼好寫?你、我、作者都是人,人在一生中大概有幾件主要的事必然要經歷,比如初生、死亡、飲食、睡眠與情愛,來來去去也是生老命死、生離死別之類。因此,一個角色在作品中死去,其實並不是那麼奇怪的事。

  生、老、病、死,「死」是排到最後的。為什麼?因為「死亡」是人生的最後,在死亡之後,便什麼都沒有了。因此,任何一個作家,都不會隨便要任何一個角色死去的。當然,如果你是《龍珠》和《金田一》的作者則除外(笑)。

  好了,那麼一個角色的死亡,對故事來說有什麼意義?在劇作學來說,任何吸引人的故事,都是用角色衝突來製造氣氛。而角色衝突的最後表現,就是角色死亡。除非你的故事有七粒能夠召喚神龍的寶珠,否則不是那麼多作者會那麼大膽,隨隨便便弄死自己的角色。但當故事去到一個瓶頸口,需要一些突破的時候,角色死亡,往往就是衝出瓶口的靈丹妙藥。

  不說遠的,幾年前,美國長壽漫畫《超人》,因為故事陷入了無以為繼的瓶口,於是作者便毅然大筆一揮,弄了個《超人之死》出來。頓時,該期的銷量暴升,最後連《蝙蝠俠》也來參一腿,把韋布斯弄個半身不遂來刺激銷量。日本的《浪客劍心》也一樣,好好的也要弄「死」神谷薰來製造故事高潮。當然還可以舉出香港的《龍虎門》弄死王小龍、《Touch》中上杉和也之死、還有《鋼彈》和《Z鋼彈》弄死娜娜(台譯拉拉)和科(台譯鳳)等等。

  好了,回到《銀英傳》來。我說那麼多,其實只是想在開始下面的篇幅前,先給大家一個概念──「作家弄死自己筆下的角色,一定有殺的理由」。那麼這理由是什麼?一樣很簡單,理由永遠跟「故事結構」有關。

  就拿《銀英傳》為例好了。《銀英傳》有三個角色的死,其意義是最重大的,那三人就是楊威利、吉爾菲艾斯和萊因哈特。雖然田中在後記中一而再,再而三說,後悔在那麼早就弄死吉爾菲艾斯,但其實,吉爾菲艾斯死亡的時機,可不是突然出現在田中腦中的,而是一早就經過設計的。大家不妨先在紙上畫一條直線,再依次序刻下一至二十(在這裡是以全套二十期版本為基礎),然後將這三個角色死亡的期數,和萊因哈特登基的期數圈出來。看到什麼了嗎?你會發現,三人的死亡和萊因哈特登基的期數,剛好是可以將整個故事切成四分之一的!你看一看《銀英傳》的動畫副題表,你就更加能夠看清一個事實──萊因哈特登基和這三個角色的死,正正是四期OVA動畫的最後高潮位所在。因此,我可以大膽推斷,在田中芳樹下筆之初,就已經決定了這三個角色之死,包括什麼時候死。

  我喜歡用「切蛋糕」來解釋《銀英傳》的故事結構。我們買了一個圓形大蛋糕後,分餅吃時每刀會怎樣切?第一刀會在正中間將蛋糕平分兩邊。第二刀呢?則會把蛋糕轉九十度,把它切成四分之一。第三刀、第四刀亦是如是,會以八分一、十六分一的方式切下去。當然,現實並不一定會這樣切蛋糕,但實際上這已將《銀英傳》的故事構成解剖了出來。其實,《銀英傳》的故事構成,可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萊因哈特登基之前,而第二部份則是登基後。這就像剛才提到切蛋糕的第一刀。而第二刀,則是吉爾菲艾斯和楊威利的死,這剛好又像前後兩部份再切一半成四分一。而第三、四刀,則是夾於這四份蛋糕之間的劇情。如在楊死後到萊因哈特病死,中間便有羅嚴塔爾叛變;在吉爾菲艾斯的死和萊因哈特登基中間,則有「諸神之黃昏」。

  就是因為田中太拘泥於要將登基前後的兩部份,用剛剛好一半的篇幅來劃分,反而卻使故事失去平衡。就是因為田中太拘泥於集數上的平衡,反而讓整個故事沒有將故事的緊湊程度均分,最後做成了一種前重後輕的感覺,使大部份讀者都覺得後十期沒有前十期好看。而三個主要角色的死也是一樣,除了萊因哈特的死,其時機是正常的外,大家都覺得吉爾菲艾斯和楊威利,死的時機不對。原因也是一樣,正正是田中拘泥於要在故事去到四分之一的時候弄死這些角色來製造高潮,才要用一些現在看起來其實很忸怩的理由去弄死這些角色。

  科學研究,多是「歸納法」和「演繹法」來引證一項理論。「歸納法」就是歸納支持理論的數據去引證新理論。而「演繹法」,則是先提出假設,然後以此為基礎來實驗,以證明理論。原來創作小說也一樣的,角色就像實驗數據,而劇本就像理論。有些作者會先設定好角色的性格、形象,然後依照角色的性格再去寫劇本,這就像科學的「歸納法」,以角色的行為去引證劇本的推進。有些作家則會先設定好劇本後,才會依照劇本去創作角色,這就像科學的「演繹法」,以劇本為大前題,去引證角色的行動。

  而《銀英傳》,便是一個典型的「演繹法」故事。

  講到這裡,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某些角色要死,和要在那個時候死」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劇本至上」,一切以劇本為大前題。從前面的段落大家可以看到,《銀英傳》的脈絡其實是很簡單的。當故事以二分一、四分一的方式劃分好後,這就完成了故事的基礎骨架,而細節劇情則是皮肉而已。「歸納法」故事的最大特色是一邊作一邊寫,大家揭開最後期的《龍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銀英傳》是一個典型的「演繹法」故事,換句話說,就是一切以決定好的骨幹劇本為大前題。於是,當問到為什麼某個角色要死?答案自然是因為角色不死會影響後面,基礎骨架已決定好的故事。為什麼要在那時間死?還是一樣,因為再不死,會影響後面的故事。而當套用到個別的角色上解釋,大家就會更明白。

  吉爾菲艾斯為什麼要死?因為劇本要萊因哈特一個人演下去,以使萊因哈特撇去了吉爾菲艾斯的仁政思想,加強奧貝斯坦的影響力,除而達到田中心目中萊因哈特「皇帝」的理想形象。那為什麼要在那時間死?第一個原因是在故事去到四分一之時製造高潮;第二個原因是讓往後「要塞對要塞」、「幼帝誘拐事件」等劇情製造合理性,因為如果吉爾菲艾斯沒死,這些事件都會被他所否決。

  那楊威利為什麼要死?因為如果楊威利不死,萊因哈特就不會停止對楊的攻擊。雖然楊死後,會讓伊謝爾倫政府能夠繼續生存的合理性成疑,但如果楊不死,故事就會變得沒完沒了,陷入無止盡的循環之中。那為什麼要在那時候死?第一,楊如果比萊因哈特晚死,那就不能製造一個和平的結局,留下了動亂的誘因,故事便沒有句號。如果楊跟萊因哈特一齊死,一來讀者未必承受得了,二來也跟上面的結果一樣,混亂的因素太多,故事也不能以和平結束。故楊比萊因哈特先死是合理的。第二,又是另一次「四分一效應」,楊的死是製造高潮。於是,大家就會得出一個從劇情上怎看也不合理的結果──地球教徒暗殺的對象是楊威利,而且在回廊會戰之後,一個對復興地球沒意義的時機殺害。

  為什麼萊因哈特要死?《銀英傳》是以萊因哈特和楊威利為重心推進的故事,誇張點說,說它是「萊因哈特傳」也沒有不貼設的。故事要到尾聲了,於是便用他的死亡來作結,這也是合理的結果。另一重要原因是,故事是要有一個和平的結局,而萊因哈特死去,一切可能的動亂元素才會消失,這也是另一個萊因哈特非死不可的原因。至於為什麼要在故事最後一刻死,則是因為故事要結束呀!

  於是,由這三個角色可以引伸到其他角色的死。

  為什麼羅嚴塔爾要死?因為劇本要在楊死後製造劇情,而這段時間要有「戰爭」,則只有內戰。於是羅嚴塔爾就被內定為叛亂者了。但叛變後,這角色不死,便一樣會留下不安定的尾巴,於是結局就不能以和平作結。於是,羅嚴塔爾又要死。

  為什麼魯賓斯基和特留尼西特要死?因為這些角色都在故事中擔當「製造動亂」者的角色,要為故事的和平結局鋪路,這兩個角色自然要死。奧貝斯坦亦然,田中將他的死和地球教完全滅亡拉在一起,就是乾脆將所有影響和平結局的傢伙一併整死。奧貝斯坦要拖到那一刻才弄死他,其實是要為「奧貝斯坦大割草」這段劇情擔當主角,但這段劇情過後,就無法再找到一個轟轟烈烈的理由弄死他,所以田中就乾脆將他和地球教徒一起砍好了。

  而比克古、魯茲、法倫海特等角色,「死因」其實也不外乎那幾點:要不是影響故事和結局的合理性,要不就是為故事留下理想的句號,要不就是為故事製造高潮。在劇情上,不可以說這些角色的死,和他們死的時機是合理。但從故事創作上看,每個角色的死都有跡可尋,並不全然是胡來的。

  《銀英傳》故事的構成,構思其實很好,也很細緻緊密。可惜的只是《銀英傳》是田中第一部連載的大長篇,在故事的駕馭上技巧不足,才做成一些生硬和不合理的結果出來。但作為一部其實有不淡商業味的小說,《銀英傳》確是有它一定的文學意義。它壯闊的背景、細密的結構和華麗的筆致,仍足以讓它成為架空歷史作品中經典的殿堂作品
作者: 希儿    时间: 星海历03年6月27日 09:57     标题: 解讀銀英.四

反戰還是主戰?支持民主還是帝國主義?──談銀英的政治與軍事觀
  在不同的《銀英傳》討論區,不約而同總會聽到些特別的論點。例如:「《銀英傳》是宣傳帝國主義的!」或是「《銀英傳》充滿軍國主義色彩!」。這種問題十居其九會被人看成是所謂「小白問題」看待。筆者不清楚這些人是沒讀過《銀英傳》還是沒看讀,而我寫這篇文也不是要反駁些什麼人。當然,筆者無意將田中的政治和軍事觀搬字過紙,也無意對這些論點作任何闡釋或研究。我只是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疑問,以及筆者對這些疑問的答案。

  問到為什麼要有這種疑問,先要從劇情上開始看。如果單是從劇本看《銀英傳》,原來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故事:

  在未來的人類社會,一個腐朽的帝國和一個變了質的共和國抗爭了很多年。突然,帝國出現了一個年輕人,他透過在軍事上的才華不斷升級,最後還奪取了帝國的政權,甚至篡位稱帝。他的帝國獨裁而清明,而敵對的共和國則惡質貪婪。最後,這個年輕人便率領大軍消滅了這共和國,統一了人類社會。被佔領後,在獨裁者英明的領導下,原先共和國內部的腐朽都被一掃而空。而那些反抗帝國統治的人揭竿起義,但最後卻無法扭轉乾坤……

  看!原來《銀英傳》可以解釋成這樣的一個故事。難怪有些人會疑問,到底《銀英傳》是反戰還是主戰?支持民主還是帝國主義?

  對某些人來說,這主題其實已沒什麼意義可言。可能他們一直已有了答案。我相信,對《銀英傳》有這種質疑的人,多是只看過動畫版,而沒看過原著小說版。看過小說版的人,應該都知道田中芳樹用了很多的篇幅,透過角色和旁白,直銷他對共和制的認同,和分析了清明的獨裁與腐朽共和的優劣。但問題是,這些思考統統都只是透過一些角色對白、角色思考,甚至旁白的形式鋪陳,並沒有成為主線劇情的一部份。於是,當小說被動畫化的時候,這些思考便無法被形象化,使故事劇情完全與田中的觀點愈益矛盾。這也是做成動畫觀眾對《銀英傳》質疑的源頭所在。

  反戰的人,死了;對抗侵略的人,死了;反而大動干戈的軍國主義者得勝。共和國的軍隊,被打敗了;最相信共和的人,死了;反而獨裁者得勝。

  正正是這些劇情,給大家帶來了疑問,也帶來二十年的爭議。

  上一段提到,基於作者的很多政治和軍事觀,當沒有透過動畫形象化出來後,使全套作品關於政治的部份,只餘下主線劇情的部份。細心讀一下原著,讀者會發現,雖然田中認同共和制度比帝政的優越性,但為什麼故事卻是帝國得到差不多是最終的勝利?如果田中真的認為共和比較優勝,何以卻讓清明的獨裁壓倒民主共和?

  筆者重申,這篇文章並不打算將田中的政治和軍事觀搬過來。但要解釋上面提到的分歧,卻是需要探討田中的歷史觀。

  筆者曾在另文探討過《銀英傳》故事的中心主題是什麼,當時筆者將這套作品的主題定為「歷史作品」,在這裡可以再一次驗證。田中芳樹確實是相信自己透過楊威利的口去說的那一套,但問題是,他不相信歷史會必然讓他相信的信念得到最後勝利。田中芳樹在《銀英傳》中一再強調,歷史既無常亦具必然性。在大體上,人類潮流都再重複,無論歷史怎樣演變,人類都一樣做著同樣的事,從來沒吸收教訓。而在另一方面,田中亦強調歷史的無常。「陰謀和恐怖主義終究是不能使歷史洪流逆行的,可是,卻足以使歷史停滯」。因為歷史本來就是由人類所寫成,自然它亦會被「人類」這不定因素所影響。「宏觀上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潮流,但微觀上卻是那麼容易受到人類行為的影響」──這就是《銀英傳》的歷史觀。

  好了,那麼歷史觀又跟軍事觀和政治觀有什麼關係了?就像「努力讀書的確是對的,但其實也不一定可以有好成績;勤奮工作是對的,但也不一定可以富貴榮華」一樣,《銀英傳》的歷史觀是:即使你是對的,但不代表你會是勝利的;即使歷史潮流最後會對的,但當下卻不一定是對的。當把這論點放到故事上和田中的政治軍事觀上,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會有上面提到,主線劇情違背作者觀點的情況出現。

  在一次關於《銀英傳》的訪問中,田中被問到為什麼要讓帝國得勝時,他是這樣解釋的。他說:「如果大家來個思考實驗,就會發現讓故事自然發展下去,勝利最終也是屬於新帝國的。專制國家與民主主義相反,一旦在上位者變動,國家就會出現劇變,絕不需經過特別過程或手續。假設專制政權那邊一開始便成功脫皮,但民主制度那邊卻脫皮失敗,那麼世局會變成怎樣,只要細心想想,就會知道無論如何勝利都是屬於帝國的。縱使時代不斷變革,但若我們只考慮獨裁者的辦事效率,又或計算政策一次又一次施行錯誤所耗時間之類,這樣把在上位者一個一個拿出來評誰為好,並不是正確的評論方法。」

  這其實是跳出了《銀英傳》外的政治思考。或許說,這已不是政治思考,而是邏輯思考了。一言以敝之,縱使田中相信民主主義的優越,但當它面對簡單快捷的獨裁時,決定勝負的不是政治制度優劣的比較,而是實質上國力的比較。就像歷史上無數次蠻夷征服了有著更高文明的民族一樣,政治、道德上的優越性與軍事上的優勢並沒必然關係。歷史是強調優勝劣敗、強者生弱者死。所以,就算田中認同民主比獨裁好一千一萬倍,也不會、亦不能扭曲歷史中優勝劣敗的必然性。新帝國征服同盟,是政治道德上的不合理,但卻在邏輯上是最合理的。新帝國征服同盟,在田中的政治道德觀中是不合理的,但在歷史邏輯上也是最合理的。

  談了一些關於政治觀的問題,現在再談軍事觀。其實,有一個問題被提出了很久。到底田中的作品,是反戰還是主戰?如果他真是反戰的話,為什麼作品每每都以戰爭為主線劇情?

  關於這一點,筆者是這樣看的。「戰爭」,其實在田中的筆下只是一種推進劇情的手段,很多時戰爭只是一種賣點,並不是作品的全部。如果作品中有戰爭就等於倡戰,那麼出產「三國志」遊戲的廠商都是分裂國家了。什麼才是「鼓吹」也不理解嗎?

  至於當問到為什麼要讓軍國主義者勝利的話,筆者則這樣看。第一,這是從歷史邏輯上看,一個無兵無錢的國家,不管是舊帝國還是同盟也好,它們都不可能勝得了兵多將廣的新帝國。作者是否需要為了政治正確而要去將結局重新寫一次?這是我的疑問。當然,在政治情感上不會同意獨裁的軍國主義者得勝,但當從現實去看時,一個能夠在最短時間給予人民最好東西的國家,得到優勝是當然的。這就回到剛才上到說到的邏輯問題了。

  而第二點則是,與其說田中將故事中的民主主義者打敗了,倒不如說是讓他們勝利了。因為,到了最後,皇帝萊因哈特也接受了伊謝爾倫眾人的提議,在新帝國推行立憲政治,而伊謝爾倫政府軍到最後也沒有被打敗。楊威利有一句說話可以給結局一個新的希望:「地表上最硬的炭結晶體──鑽石的形成需要巨大的地質壓力。同樣的,要孕育人類的精神中最重要的東西──對抗權力及暴力,希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強者的壓抑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其實,民主主義正在結局中重生。

  其實田中透過旁白、很多角色的口,甚至這些角色的死,去批判國家至上主義(即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難道你認為特留尼西特在書中是正派嗎?而潔西卡.愛德華則是反派?這些言論其實更多見於另一部作品《創龍傳》中。在此筆者也不贅了。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我是在替田中先生辯護,甚至圓謊。但其實這也只是我看到《銀英傳》和田中其他作品後的一些疑問和給自己的解答。我並不認為這是絕對,也不認為這是真理。每個人對這套作品都可以有他一套的解讀。而這也是我覺得這套作品有趣的地方。
作者: 希儿    时间: 星海历03年6月27日 09:59     标题: 解讀銀英.五

人物們是活的還是死的?──論銀英人物的結構特色

  《銀河英雄傳說》其中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細緻而壯麗的背景和宏大的史觀。而這壯大的故事,就由一個非常龐大的角色網所組成。單是有人名的軍人便約有一百八十個,而再加上其他角色,全書起碼有二百個有名有姓的角色。

  構成社會的,是人類。而構成故事的,其實也是人物角色。人物角色往往是一套作品的靈魂所在,所以角色也常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所在。好的角色固然會受歡迎。之不過,是否受歡迎的都是好角色?而什麼樣的角色才算是好角色?而《銀英傳》中的人物特色又如何?這就是本文想探討的地方。

  首先要強調的是,受歡迎的角色不一定是好角色,但好的角色卻常是受歡迎的角色。舉個例好了,上月方墨ACG的筆者傑特寫了一篇關於《鋼彈》(高達)中夏亞(馬沙)這角色的文章.而夏亞就是其中一個很受歡迎,但角色卻寫得不成功的角色。相反,《銀英傳》中有很多角色因為鋪排得成功,所以二十年來依然吸引了很多書迷。每年情人節,田中芳樹的工作室都會收到一束又一束的鮮花、一盒又一盒的巧克力,可見角色們的魅力所在。

  我們常說,好的角色都要有真實感、有血肉,說穿了就是要像真人。為什麼讀者觀眾,看小說、看動漫會有代入感?是因為角色跟我們很接近。人會有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人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強項也有弱點。如果角色沒有這些,就是我們說的「沒有血肉感」。

  其實在我眼中,萊因哈特這角色其實是寫得很失敗的。失敗的原因正如剛才所說──角色沒有血肉感。為什麼失敗?因為讀者只能看到田中不斷的強調這角色的好,反而很多明明是缺點的部份,卻往往輕輕帶過。他固執、任性、自私、欠主見,但卻看不到書中對這種性格缺點的刻劃,反而卻似是而非的將一些偽善的事後補救解釋成正面的表現。舉個例,如果他真心想保護吉爾菲艾斯,就不會出現吉爾菲艾斯的犧牲。事後封他為大公、三長官,也僅此是讓自己良心好過,但這些事後補救卻被解釋成友情的表現。可見田中對萊因哈特這角色實在偏心得過了份。

  你有見過「完人」嗎?「完人」即是完美的人。我沒見過,我看過的史書中好像也沒出現過。如果大家有看過也告訴我一聲。就是因為人類中沒有所謂「完人」,所以故事中任何一個角色愈被刻意描繪成完人,愈益讓角色沒有所謂的真實感、血肉感。大家看不到萊因哈特努力學習、刻苦耕耘的樣子,也很難看到這角色挫折的樣子。所以,田中用那麼多形容詞來形容萊因哈特之中,有一個我特別覺得形容得好,那就是「雕像」。雕像就算雕刻得再栩栩如生也不會變成真人。萊因哈特愈是完美,他愈不像真人。就如本文題目所說,這角色是死的。

  那麼,萊因哈特的宿敵楊威利又如何了?

  田中曾在《銀》的後記中說過,萊因哈特受歡迎是預計之中,吉爾菲艾斯是超出估計,而楊受歡迎更是失算了。田中覺得萊因哈特受歡迎是理所當然,這當然沒錯嘛,人家可用了很多筆墨出美化這角色,當然認為會受歡迎。但是,為什麼缺點多多,甚至比《銀英傳》的原案《銀河西洋棋》中的楊的初始設定更多缺點的角色,會這麼受歡迎呢?

  先剔除楊不敗的戰績、對民主自由的堅持這些元素,為什麼負面缺點那麼多的楊威利會受到那麼多人熱愛?他受歡迎的原因恰好正是他缺點多多。就如前面所說,愈是多性格缺點的主角,愈有血肉感。聽起來好像很奇怪,但事實上正是如此。因為你我他也是人,是人就不能避免出現缺點。有缺點、有遺憾,才是人生。我也很懶耶,也想坐在不用工作就白白領錢。我也想早點退休,然後吃退休金過活。我也愛賴床、愛睡午覺,也想喝多一點自己喜歡的茶或酒。我想,不獨是我,你、我、他也是一樣。就是因為大家都能代入到這些性格缺點,所以大家都覺得楊就像是我們自己,或像是我們的身邊人一樣。所以這角色是活的。不是活在書中,而是活在你我他的生活之中。

  說到《銀英傳》的人物結構特色,筆者曾在網路看到一篇很精彩,有關《銀英傳》角色的評論。當時,筆者看了後拍案叫絕,大叫「此真真知灼見也」,讓筆者對《銀英傳》角色的思考一下子頓悟了。可惜當時筆者雖抓了該段文章的節錄,卻沒有連帶抓下原文的作者。在此筆者斗膽將該文作一個整編後放上來,如果原作者看到了,請告訴我一下,讓我認識閣下。以下內容均編輯自原文。




  《銀英傳》有著很大的「文以載道」的成分在內。因此在《銀英傳》中,各種人物,旗幟非常鮮明,簡直可以說是一一貼上了各式各樣的標籤,各種人物特性幾乎完全沒有混淆或是曖昧的現象,這和現實世界的人物是有極大的差別的,真實的人物往往同時具有很多特性:高貴、卑鄙、霸氣、懦弱、理智、感性、投機、原則等等,這些個性以不同的比例,不同的交互作用混合在不同的個體內。而田中芳樹把這些特性提煉出來,分別塞到不同的人物裡,因此書中的人物特性就都變得很純粹,萊茵哈特獨占了美貌與霸氣,全宇宙的冷酷都塞進了奧貝斯坦的義眼裡面,戰術的智謀由楊獨占,對女性的魅力與興趣由先寇布與波布蘭瓜分。

  不只是人物,團體也是一樣,專制的腐敗特質一個也不缺地出現在高登巴姆王朝,而優點讓羅嚴克拉姆王朝全包了,民主政體的腐敗特質完全出現在自由行星同盟的首腦部門,而朝氣與活力只存在於伊謝爾倫的楊艦隊中;在楊與萊茵哈特集團中找不到愚蠢,而在舊帝國與同盟高層裡也不會有智慧的影子。或者該說,這不是一部長篇小說而是個「寓言」也說不定。

  裡面所有的人物,集團或勢力都太有代表性了。因此我並不認為銀英是「現實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縮影」,而認為它是已經將這些東西「符號化」過了的,一個國家並不是代表我們現在觀念中的一個國家,而是代表了「一類國家的特性總合」,一個人物也不是試圖拿來描述一個真實的人物,而是用來代表「某一類人物特性的總合」。就好像把所有的人類拿進果汁機裡打成「人汁」(噁....)然後放進離心機裡轉上一陣子,層層分離以後再把這些已經純粹化的個性元素來打造人物,浮在上層的做成萊茵哈特啦,楊啦,中間的做成列貝羅啦、坎普啦,沈在底下的做成布朗胥百克啦、憂國騎士團啦等等。

  銀英裡的人物都是非現實的,但是這些非現實人物的特質大家都有,只是用不同的比例混合起來而已。所以我們也可以用這種觀點來看銀英,它並不是敘述國與國之間的鬥爭,而是制度,思想間的鬥爭,它不是敘述人與人之間的鬥爭,而是人性中不同特質之間的鬥爭。大可以看成歷史上不同思潮的輾轉消長,小可以看成個人內心中互相矛盾的人性的掙扎....




  「人汁論」(汗....)正好解釋了田中芳樹,尤其在《銀英傳》中人物設定的特色。《銀英傳》塑造偶像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塑造角色上是失敗的。甚至曾聽過有人形容:「人物也許連平面人物都稱不上,要算是『直線人物』,每個人物都像棋子,雖然每個棋子走法不同,但是一顆棋子就是一種走法,缺乏了多樣性與不確定性,不能算是成功的人物創造。」。

  就像我們玩RPG遊戲一樣,魔法師、僧侶、戰士什麼也好,大家總覺得他們比身為勇者或什麼的主角更易使用。原因不外乎因為主角的數值「平均」。魔法師的魔力高,戰士也有高攻擊力,但偏偏平均成長的主角卻什麼也不突出,所以大家都會覺得主角不好用。

  《銀英傳》的角色成功,原來道理也是一樣。

  你我他都一樣有相同的、不同的性格,只是比重不一樣就出現了整體性格的不一樣。就是因為《銀英傳》的角色在不同性格上出現極為突出的對比,使大家對角色的性格有極為強烈的印象。不管是性格的優點也好,缺點也好,如果不突出這種優缺點,就算角色再有血肉也只是配角。但有一點要強調的是,突出某種性格,並不代表不平衡。宮保雞丁中雞肉是主角,但如果太多雞肉就會變成炒雞肉而不是宮保雞丁了。比重份量要有突出的主菜,但也不能沒有配菜,否則就會變成萊因哈特這角色一樣,變成炒雞肉而不是宮保雞丁了。

  坦白說,《銀英傳》的人物塑造,很難說是非常好,但它出來的整體效果卻出奇的好。有人認為《銀英傳》的人物設計直線、簡單,但也有人認為正是這種強烈的突出才做成突破性的效果。但不管怎樣,《銀英傳》的人物充滿魅力卻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們喜歡他們的原因。
作者: 希儿    时间: 星海历03年7月30日 14:49     标题: [代发]解讀銀英.六

作者:Yangjr (因为还要注册,太麻烦了,托我代发)
你所不知道的銀英傳──談銀英迷們的一些誤會和軼聞(上)
  一連五個月都在談一些嚴肅問題,這個月就輕鬆一點,說一些有趣的話題。其實有很多銀英迷都對《銀英傳》有一些錯誤的認知,也有一些可能大家也不知道的有趣軼聞。本文就打算用一點篇幅跟大家分享一下。

¨ 《銀英傳》由八七年開始連載嗎?

  大錯特錯!!這是我見過,錯的最離譜的謬誤。田中芳樹的確是於八八年憑《銀英傳》勇奪星雲獎,但誰說《銀英傳》是用一年寫成的?

  《銀英傳》其實由八二年開始已經開始連載,正確日期是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十日,昨年已是它誕生二十週年了。而它的前身──《銀河西洋棋》,更早於七九年已有腹稿。而且田中也由八二年的《銀英傳》開始,改用田中芳樹為筆名,所以八二年是田中芳樹寫作生涯的里程碑,也是研究田中芳樹時不能不記下的一個年份。

  其後開始,田中便以每年一至兩本的速度連載,到八七年十一月正式完成本傳的連載。而外傳則於八六年開始連載,到九二年完成了外傳漫畫〈黃金之翼〉的原著小說後,就正式完結外傳。


¨ 《銀英傳》動畫是TV版嗎?

  錯!可能大家首次接觸《銀英傳》的動畫是在電視上,但我告訴大家,它絕對不是TV版。

  首先要跟一些不明白的讀者解釋一下。動畫我們一般分為三種形式的播放,第一種是剛才提到的電視版,一言敝之就是為了在電視上播放而製作的動畫。第二種是劇場版,也即是電影版,這更簡單,就是為了在電影院戲幕播放而製作的動畫形式。第三種則是OVA版。所謂OVA,現在也有人更正為應該寫成OAV,其實是英文「Original Animation Video」的縮寫,譯成中文就是「原創動畫錄影帶」。與前兩者不同的是,OVA並不是於電視上免費播放,也不是於電影院播放,而是透過購買或租賃每一集錄影帶的形式播送給觀眾。

  那麼三者的不同之處在哪兒呢?一般來說,由於電視版是設計給電視台以每週一集的形式播放,所以它們在設計時,集數會環繞一年、半年的週期設計,所以一般電視版的動畫集數均是52集(一年)或26集(半年)的。而電影版就更簡單,一般動畫電影都片長一小時至兩小時,鮮有超過這時間的。由於要在極短的時間來交代劇情,所以節奏會非常明快。而它的另一個特色是,由於只需要製作一小時多時間的片段,所以不會像電視版般以流水作業製作,故電影版的品質通常都是極好的。至於OVA版,它介於兩者之間,形式有點像電視版,分成若干的集數播放,但由於要觀眾付真金白銀購買,所以品質上一般都會力求追上電影版。而它一般也會推出數集至十數集不等,但集數絕大多數也會比電視版少。

  好了,說了兩大段解釋,終於可以入正題。那麼《銀英傳》動畫又是屬於那個呢?答案就是OVA。大家可能會訝異,不是說集數最多的通常是電視版嗎?哪有OVA是有一百一十集?但我告訴你,這是真的。其實《銀英傳》只出了兩集電影版,分別是〈我的征途是星之大海〉和〈戰爭之序曲〉,其餘的全部是OVA。

  由於《銀英傳》的題材比較特別,這類作品很難找到廣告商贊助廣告,而《銀英傳》動畫的製作費用卻非常龐大,像龐大的聲優陣、上百萬張的賽路珞,所費不菲,因此便決定以OVA的形式製作,然後由買家訂購,從而避開了廣告贊助和節省了中間零售商的成本。負責企劃銀英動畫的田原正利打算將原著分成四期,先製作第一期(即亞斯堤會戰到吉爾菲艾斯死亡)後,看看市場反應後再決定餘下的故事是否製作。幸好推出後反應熱烈,因我們終於有幸看到整部作品。

  自八九年八月推出第一期後,直到九七年完成第四期後,便推出外傳OVA。至今《銀英傳》的動畫OVA仍在製作中。詳細資料,不妨參考由網站紅茶館推出的《紅茶歲月2003》。


¨ 《銀英傳》動畫是世界最長的動畫嗎?

  也錯了。《銀英傳》動畫確是可以寫入世界紀錄沒錯,但卻不是最長的動畫。紀錄中最長的應該是《サザエさん》,由於沒有中譯本,所以沒有正式的譯名,暫譯作《榮螺小姐》。連續播了三十幾年,已經有一千七百幾集,聽說這個是日本唯一不會外銷的動/漫畫,連漫畫家椎名高志也曾說過「都到21世紀了電視上仍是播着《サザエさん》」,可見她的長壽。

  《銀英傳》則應該是最長的「OVA版動畫」。它第一套動畫,是八八年的劇場版〈我的征途是星之大海〉,而八九年開始本傳動畫則首次開始以OVA形式製作,具體情形已在前段有述。本傳的OVA分四期製作,在九七年完成後,則於九八年開始外傳動畫的製作,方式一樣是OVA,至今仍在推出新作中。整個製作過程歷時十年,本傳集數一百一十話,外傳八部,絕對是現時紀錄中,歷時最長、集數最多的OVA。


¨ 《銀英傳》是第一套以古典音樂為背景音樂的動畫嗎?

  說《銀英傳》是第一套以古典音樂為背景音樂的動畫,總比說《新世界依截龍》(以下簡稱《EVA》)是第一套來得有常識。說《EVA》是第一套者,簡直是貽笑大方了。不過,《銀英傳》也不是正確的答案。別說是《EVA》,就算同樣有在電玩遊戲「超級機械人大戰」中出過場的另一套動畫《戰國魔神豪將軍》,也要比《EVA》和《銀英傳》來的早,應該是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了。《銀英傳》只是第一套大量使用古典音樂的OVA動畫,而它最劃時代的意思,也在它是第一套除了OP和ED外,完全使用古典音樂為音效的日本動畫作品。

  至於第一套使用古典音樂的動畫,則是迪士尼製作的《幻想曲(Fantasy)》。對動畫比較認識的朋友,可能都會留意到2000年時,迪士尼製作了一套由八段不同曲目的音樂配上動畫師根據音樂想像出的合成故事。實際上,該片是迪士尼電影公司重新整理編撰1940年的原祖《幻想曲》故事而成。它才是最早將動畫和古典音樂結合的動畫。事實上,在電影誕生早期,一向都沒有為電影製作配樂的習慣的,所以最早的電影多是以現成音樂為配樂。這種概念也沿用到動畫上,所以,與其找最早使用古典音樂的作品,倒不如找最早製作原創音樂的作品還來得合符邏輯。


¨ 《銀英傳》和《戰場夜想曲》、《流星航路》等作品有互通嗎?

  這問題可圈可點。首先,田中本人並未承認過這些短篇作品與《銀英傳》有任何關聯性,唯一承認有關連性的作品是《銀》的前身──《銀河西洋棋》。

  那麼為什麼有這樣論點出現呢?是因為這些短篇作品,有不少地方是可以與《銀英傳》的背景歷史中銜接起來的。如《戰場夜想曲》中出現了地球與西留斯星域的戰爭,而這場戰爭也出現於《銀》的「銀河系史概略」中,因此有人認為這些外傳是可以跟《銀英傳》共通。

  我並不反對這種說法,而且傾向支持。而日本最具規模的田中芳樹網站《銀環計劃促進會》(已關閉),也曾作過這方面的考據工作。事實上,當談到《銀河西洋棋》與《銀英傳》的關係時,田中提過後者只是前者的架空歷史中,其中一個歷史部份而已。而這部胎死腹中的《銀河西洋棋》,其架空的歷史系統,與前述的短篇是否有銜接也未可料。故把這些作品串聯起來研究,並無衝突。

  筆者曾寫過一篇關於科幻鉅作《基地》與《銀英傳》之間的關係的文章。其中《基地》的作者艾西莫夫,便將他不少科幻作品串聯成一個共通的宏大架空歷史之中。當時筆者認為田中並沒將作品意思,事實上亦不可能。但其中是否有一些作品具串聯性,則無法否定或肯定了。


  好了,談「誤解」的部份結束了,下一個月的下篇會和大家分享一下《銀英傳》製作時的一些軼聞。
作者: 红茶+白兰地    时间: 星海历03年8月1日 23:07

认真拜读了之后,受益匪浅阿……
说到偶心里去了~~~~
作者: 安德鲁·梁    时间: 星海历03年8月7日 22:40

今天没看完加收藏,明天继续。
作者: 希儿    时间: 星海历03年8月7日 22:59     标题: [代发]解讀銀英.七

作者:Yangjr (因为还要注册,太麻烦了,托我代发)
你所不知道的銀英傳──談銀英迷們的一些誤會和軼聞(下)
  本來打算在上一篇就完成誤會與軼聞兩個部份,但後來發現會有很多東西要寫,所以才草草的將它分成上下兩篇。而這次的下篇則是關於《銀英傳》在寫作時,或製作動畫、遊戲時的一些軼聞。當中可能有一些已經為部份朋友知道,但為了秉誠作為寫給《銀英傳》入門讀者看的文章的原衷,所以內容也會收錄一些已為老同好耳熟能詳的軼聞。希望大家不會介意吧。

¨ 《銀英傳》的前身是未完成的《銀河西洋棋》。

  這已是很多《銀英迷》都知道的了,但不妨用一點點篇幅說一下吧。

  在田中開始為德間書店寫《銀英傳》之前,他曾在已停刊的「幻影城」社寫過一些短篇小說。1978年,田中以『李家豐』為筆名投稿,以《在綠色草原上......》奪得日本推理雜誌《幻影城》第三屆新人獎。在得到新人獎後,那時聚集了幾位「幻影城」出身的作家,編輯長提出了類似競爭創作長篇作品的企劃,於是跟田中說要不要試試看太空科幻故事,於是田中就構思了《銀河西洋棋》這個標題。但就在匯編起來出版之前「幻影城」就倒閉了。當時田中的《銀河西洋棋》全部共寫了約一百多張稿紙的時候,「幻影城」像幻影般的倒閉了,該作也成了夢幻作品,沒有機會發表了。

  不過田中想寫長篇故事的理想似乎注定命不該絕。德間書局的《SF Advantage》給了他出版長篇作品的機會。德間書店《SF Advantage》是一本由德間書店出版的科幻專門雜誌,年輕編輯是個相當勤力的人,他突然打電話來,說在幻影城的倉庫中,找到了田中的一些作品。田中看著那些稿,不禁地說:「『幻影城』倒閉後還沒有發霉腐爛啊!你竟然都能找出來!」那時候他想起了有三年前寫了一百多張後就擱置的長篇,就跟編輯說並拿給他看。結果認為比起本傳,還不如這部份像銀河系史軼傳般的地方還較有趣,就問田中要不要把它寫成歷史小說的形式。對田中來說,在當初寫的時候,在那部份其實也花了相當的心力寫了不少,他自己也想那乾脆就轉到這一邊試試看好了。結果,序章中的一部份復活了,雖然和田中原先所預定的形式有點不盡相同,但是《銀河英雄傳說》終於得以問世了。


¨ 《銀英傳》差點名副其實變了《銀河三國志》?

  有很多看過《銀英傳》的人,都說《銀英傳》有很多《三國志》的影子。原來連當年德間書店的編輯也有這樣想過。

  就在《銀英傳》推出前,德間書店的編輯要求田中在一小時內想好新作品的正式名稱,讓田中很煩惱。當時的責任編輯強烈要求命名為《銀河三國志》,但田中芳樹非常反對。最後,田中想出了《銀河英雄傳說》這名稱,幸好還讓編輯滿意,最後便敲定為最後的正式名稱。

  但現在再看的話,《銀河英雄傳說》這名稱也很俗氣就是了(笑)。


¨ 《銀英傳》人物名字的由來

  田中芳樹筆下的角色名字,都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經過很多資料搜集所得來的。因此,網絡常有到底某角色名稱的由來的研究出現。當然,既然是現實中有出現過的名字,這樣子猜測根本上是沒意思的。因此,還是從原作者田中芳樹口中自己說,到底源頭是什麼人吧。

  在八八年田中接受一次由讀者參與的對談中,被問及「.」的漢字寫法,當時他說是「楊文里」。後來九四年田中芳樹訪台時,田中再被問到時,他也寫下了「楊文里」三個字。先不說正名的問題,既然田中自己這樣說了,就先當作是官方寫法好了。在前面提到,八八年那一次對談中,田中就說自己其實是借用了中國明代一個叫作「楊萬里」的人的名字。

  之不過,恕我能力有限,我暫時還未找到明代歷史上叫「楊萬里」的名人,南宋人倒找到一個。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水人,和范成大、陸遊和尤袤號稱「南宋四家」。嗜茶如命,有關茶的詩文非常濃郁地表現了一種嗜茶如命的心境。由於夜裡也好飲茶﹐故常常引起失眠,但他決不責怪飲茶。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悶十絕句》中說:「遲日何緣似個長,睡鄉未苦怯茶枹。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詩又說:「夜永無眠非為茶,無風燈影自橫斜。」嗜茶如命可見一斑。從這點看,或者說他才是楊的真正始祖也不為過呢。

  至於另外兩個主角萊因哈特和齊格飛.吉爾菲艾斯,其名字來源的爭議也有很多。現在網路上最主流的,是認為田中參考了德國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理查德.瓦格納(Wagner Richard)是德國其中一個最有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對音樂、戲劇、文學、美術無不精通。一生共寫了14部歌劇,均自己撰寫腳本,使歌詞與音樂完美結合。但他最廣為人知的反而是百多年後的歌迷,那就是納粹的希特勒。而因為此,瓦格納既是德國的榮耀,但同時也有灰暗的一面。

  《指環》的第一部是《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一般支持這說法的網友認為這一部是萊因哈特名字和他一頭金髮的起源。但筆者對此說法有一點保留。其實萊因哈特這名字在德語系國家並不算罕見,歷史上叫這名字的德國人也不少,納粹德軍中也有同樣名字的將軍。但田中在上面提到的對談中表示,其實萊因哈特名字是參考自德國作家臺奧多爾.施篤姆(Theodor Storms)的短篇作品《茵夢湖(Immensce)》的主角的名字。《茵夢湖》也是名著,曾因為翻譯時譯者將自己的名字寫成作者,因此在台灣出版中文版時出現過版權的糾紛。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一下。

  至於吉爾菲艾斯,他的名字「齊格飛」(Siegfried)則應該有參考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因為「齊格飛屠龍」的傳說,在日耳曼地區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了。而傳說中的齊格飛,最後救了女武神的首領伯倫希爾,並娶了為妻。沒錯,她正是萊因哈特旗艦的名字。這樣說好了,與其說田中是參考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倒不如說是參考了北歐的神話和傳說。因為《指環》的故事,其實也轉身自北歐的神話和傳說。


¨ 《銀英傳》旗艦名字的由來

  《銀英傳》中,每隊艦隊的旗艦的名字都有典故,網路上已有同好將這些艦名的來源和典故整理了出來,小弟斗膽將一些有特色的部份整理出來,希望原作者見諒了。

  帝國軍戰艦的命名,明顯主要以日爾曼神話爲背景,而有不少網友更認為《銀英傳》中不少名字都與德國瓦格納歌劇有一些連繫。關於此已在前段人名由來部份提及過,不贅。而同盟軍的艦名來源則多樣化,由腓尼基神話、斯拉夫神話、印度神話、中國神話到希臘、羅馬的神話也有。在下面的篇幅會介紹一下有代表性的艦名。

  楊威利的旗艦休伯利安(Hyperion),名字源自羅馬的神話。Hyperion為天界主神Uranus 和Gaea之子,及太陽神Helios、月神Selene、黎明之神Eos之父,後被認為即Apollo神。而不沈艦「尤里西斯」(Ulysis)則取自希臘神話,是荷馬史詩《奧迪賽》之主角,即是特洛依之戰時希臘之側大將,以智略老成著稱。而第二、九、十四和十五艦隊的旗艦,也一樣取自特洛依之戰時的希臘將軍。派特中將的波羅庫斯(Patroclus)是荷馬史詩《奧迪賽》中尤里西斯的好友,爲特洛伊軍的赫克托爾所殺。亞爾‧沙列姆的帕拉米迪斯(Palamedes)是希臘軍隊中最有見識的英雄,聰明、正直、俊美,正是由於他的辯才才使全希臘的大多數王子贊同遠征特洛伊。而莫頓的阿奇列沃斯(Achilleus)和卡爾先的狄奧梅狄司(Diomedes),同樣也是特洛依之戰時希臘的兩位將軍。

  亞典波羅的特里古拉夫(Triglav),波羅汀的佩倫(Perun),也取自歐亞大陸交界的斯拉夫民族的神話,前者是軍神,後者是雷神。伍蘭夫的盤古(Bang-goo)當然來自中國神話,而阮文紹、阿普頓、費雪等的艦名則取自印度神話。由於艦名太多,不贅了。

  而帝國方面,伯倫希爾(Brunhilde)是北歐神話中九位女武神其中之一的名字。女武神(Valkyrie或Walkure)即戰鬥艇王爾古雷,也是《超時空要塞Macross》的韋基利。是北歐神話中侍奉於瓦爾哈拉(Valhalla),即英靈殿的侍女,負責引導陣亡英雄的靈魂至英靈殿。吉爾菲艾斯的巴爾巴洛沙(Barbarossa)則是德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的外號,意思是「紅鬍子」(Barbarossa Frederick)。艾齊納哈的維劄爾(Vidar)和克斯拉的佛爾瑟帝(Forseti)也是北歐神話中的神祇。而梅克林格的庫瓦希爾(Kuasir),是北歐神話中最聰明的人。被侏儒殺死,血被放進蒸鍋和蜂蜜煮成一瓶飲料,喝下這種飲料的人能變成最好的詩人。與梅克林格倒是挺配合的。

  而羅嚴塔爾的托利斯坦(Tristan)更源自北歐神話中一名將之名,瓦格納的著名歌劇《托利斯坦和伊索爾德》有一段著名的愛情故事,故事大概是與托利斯坦相愛的異國公主伊索爾德,卻被安排嫁給康沃爾的國王國王,托利斯坦的叔叔。二人的戀情被揭發,最後托利斯坦被殺,伊索爾德跟隨而去的悲劇。

  說得太多了,佔了太多篇幅,在此收筆。有興趣的網友不妨在大陸的一些《銀英傳》網站找一下,應該可以找到更詳盡的介紹文章。


¨ 《銀英傳》動畫化的軼聞

  將二百一十多萬字的小說忠實地、近乎原封不動地搬到熒屏上,會是怎樣一副情景呢?製作《銀河英雄傳說》動畫,每話起碼三百個分鏡,每三十分鐘就使用了數千張張賽璐路膠片,賽璐珞是先描線再上色,為了提高其獨特世界的臨場感,此外,當中使還用了許多一般動畫所不使用的以及另外特別調和顏色。在人員上就動用了數百位的配音員,只是選角階段就想了很久。豪華的聲優陣容大體來說,光是配音費用就花了正常的五倍。因為所取用的聲優全都很富個性,所以要是他們一人兼飾多角,反而容易露出馬腳,所以極力避免有兼飾的狀況。配音過程的基本原則就是每個地方都用不同的聲優配音。全集數本傳一百一十話,以現售或租借影帶形式出售,共二十八盒帶,外傳OVA連劇場版九部,是日本最長,甚至是世界最長的OVA動畫作品。

  而製作陣營更是一時之選。田原正利企劃,石黑昇監督,人物設定是曾負責過《天空戰記》的奧田萬里,音響監督是明田川進。

  一九八六年初夏,當時德間書店的人打電話給田中告訴他有關動畫化的事。當時田中只說了「是嗎?」就不講話了,因為他並不怎麼相信會實現。雖然有跟田原正利見了面,不過之後就完全沒有聽到什麼下聞,心想一定是取消了吧,也許計畫己經不了了之了。但就在夏天要過去時,製作單位打電話來詳談有關動畫化的事,這時田中才相信動畫化是真的,吃了一驚。最後在八八年,《銀河英雄傳說──我的征途是星之大海》電影版播映,於是小說《銀河英雄傳說》就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動畫化旅程,舞台也轉到OVA,還以世界首次一周一帶形式發表。計劃是專為發售資料通訊而設,以每周一回的影帶形式寄給申請者,銀英迷收看OVA時可以享受到與看電視動畫一樣的快樂,當年是業界的新嘗試。


¨ 《銀英傳》漫畫化的軼聞

  田中在大學時代就鍾情於少女漫畫,如果看一下他被漫畫化的作品,便會發現負責的漫畫家竟然全都是少女漫畫家!《銀英傳》是道原香津美,《創龍傳》是Clamp,《亞爾斯蘭戰記》是中村地里,《亞普菲蘭特》是福山桂子,《紅薔薇新娘》是碧也Pink,《加爾柏提亞綺想曲》是黑田香津美,她們統統都是少女漫畫家。就連小說封面很多也是採用了少女漫畫家,如《藥師寺涼子》系列的垣野內成美。其實,天野喜孝根本是異數(笑)。

  那麼當年為什麼會選上道原香津美畫《銀英傳》的漫畫版呢?話說當年田中首先接觸到的道原的作品,是她在《龍()》雜誌上名為《..》的連載。當時這部作品給他印象很深,題材也很對他的胃口,畫風亦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卻無法判斷作者究竟是男是女。之後在廣島舉行的第一屆SF大會上見到了道原本人,才看到她的盧山真面目,原來她是一年輕女子,而且還是位美人。到了第二屆九州舉行的SF大會,道原向田中提及自己乃是銀英傳的忠實讀者,希望能爲之畫登場人物的插圖。田中聽後大為感動,然後再去拜讀道原其他的幾部作品,發現很多都是在SF背景中演出的人物,與《銀英傳》所想表現的人物有些相似。在反覆看了道原老師許多作品中的人物設定後,田中就決定讓道原老師把他的作品畫作漫畫了。因為那時他已確信,道原一定會以她自己的主張,淋漓盡致的畫出田中筆下人物的個性,即使是個平庸的角色,道原也可以賦與他生命,於是就有了現在銀英傳的漫畫了。

  當時第一篇漫畫化的正是外傳《黃金之翼》。決定了之後,田中把原作重寫為適合漫畫化的劇本,然後就交給了道原繪畫。那年是八六年,正是因為漫畫化的成功,才造就了動畫化。後來《黃金之翼》動畫化,以OVA形式推出,也是唯一一集不是以奧田萬里為人設。

  《黃金之翼》漫畫成功後,道原就開始為《銀英傳》漫畫執筆。連載時間長達十載,每次都讓書迷望穿秋水。而道原也因漫畫而成為《銀英傳》新一套文庫版的插圖和封面的御用漫畫家。


¨ 為什麼波麗路會成為劇場版《我的征途是星之大海》的配樂?

  《銀英傳》動畫使用了很多古典音樂,但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在劇場版《我的征途是星之大海》中,使用過唯一一次的著名舞曲「波麗路(Bolero)」。為什麼當年的音響監督明田川進會找上「波麗路」呢?為什麼在本傳動畫中卻沒再使用呢?

  當年在劇場版正在企劃時,德間書店邀請了東歐某國知名交響樂團來日本演奏,這在當年是滿流行的事。當時明田川進應邀到場聆聽,而德間也有對這場演奏會作現場收音的工作。而他當時也剛接受了銀英傳劇場版的音響監督這個工作,兩者一撞之下,他就決定「嗯,就用這個曲子吧!」而用於艦隊戰的場景音樂。但由於版權的問題,所以只能用於劇場版。明田川自己也覺得很可惜不能用在電視版的艦隊戰場面呢。
作者: 希儿    时间: 星海历03年9月11日 21:00     标题: [代发]解讀銀英.八

解讀銀英.八
銀英傳對田中創作的影響和意義
  一連兩個月都是一些輕鬆的資料性文章,這個月則繼續寫一些研討性的內容。

  就如大家所知道的,《銀英傳》讓田中芳樹一炮而紅,成為當年SF界的新星,風頭一時無兩。對田中個人而言,《銀英傳》其中一個重要意義當然是利潤。單是依靠版權,出售小說、漫畫、動畫光碟、電影、電玩、精品等等,不單為德間書店,也為田中個人帶來龐大的收入。事實上,田中就算現在停手不寫,也不會為收入帶來很大的影響。簡單說一句就是:單靠《銀英傳》的權利金,已足夠過下半世。當然,《銀英傳》對田中的意義並不單在金錢上,而且以田中個人的價值觀,金錢上的意義根本不是那麼重要。同樣,意義也不在名譽上,雖然出了名會讓作品更多人買,但田中個人從來也沒將當年的「星雲賞」掛在嘴邊,當成什麼不得了的榮譽。

  對一個作家,甚或一個創作者而言,「代表作」這種東西,既是里程碑,亦是枷鎖。《銀英傳》對田中而言也一樣,一方面它為田中帶來名利,也讓他了解自己到底想創作些什麼,但另一方面,也讓他的創作空間一度畫圓自困。

  在未成名前,田中已在幻影城和德間書店寫過不少作品。當時的作品題材,絕大多數是推理或是懸疑一類作品,而且都是短篇作,長篇也只有一部《白夜的弔鐘》,《銀英傳》是田中第一部連載的大長篇。《銀英傳》的成功,讓田中自己,也讓出版社相信田中對寫連載作品的控制能力。《創龍傳》和《亞爾斯蘭戰記》的「長壽」,絕對是因為田中的個人問題造成。先別說他口中那些「截稿健忘症」,最根本的問題是田中根本不熱衷於連載的長篇創作。

  事實上《銀英傳》確實證明田中有寫長篇連載的能力,但不要忘記的是,當時除了零星的短篇外,田中其實是專心一意創作《銀英傳》一部作品而已。成名後,約稿的信如雪片飛來,田中本身是一個不怎麼懂得推辭的人,因此也接下了太多的工作,使工作編排變得太密,自然也影響了創作。看一下田中的創作年表就可以發現,自八七年開始,田中的長篇作非常多,平均一個半月就有一篇作品推出,而且大都是那種連載性的長篇。

  就如大家所知,不同於某些產量豐富,但缺乏資料支持的科幻作家(咳,我沒說什麼作家喔),田中對作品背後的資料搜集的要求很高。該段連載時期,田中忙於資料搜集的工作,反而讓田中反芻作品骨幹的時間少了,同時也分薄了他對個別作品的熱情。就像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一樣,如果心中對某事物的「那團火」降溫了甚至熄滅了,自然熱情也變得冷卻。留心一下便會發現,該段時期的連載都是未完成,這也是一下子連載太多作品的結果。

  田中在下筆《銀英傳》之時,已對整部作品有了一個基本的大綱,而田中也依照著這大綱去連載。當然,就算是《創龍傳》和《亞爾斯蘭戰記》,在下筆前也有了大綱。明顯的,是田中在熱情冷下來後,就全套作品的駕馭力也差了,其中尤以《創》的失控最嚴重。事實也證明了,田中並非沒有連載的能力,而是缺乏維持對作品長久的創作熱情。可見《銀英傳》連載的成功,並不全然是好事。

  就如前面所說,田中在創作《銀英傳》前已在幻影城和德間書店寫過不少作品,當時的作品題材,絕大多數是推理或是懸疑一類。在《銀英傳》的後記中他提到,在完成創作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想寫的是什麼樣的東西。從一開始他並不知道自己應該寫些什麼。田中是從SF懸疑風格的作品出發的,總深信可以在這方面寫些東西出來。了解自己想寫「架空歷史小說」是在開始寫《銀英傳》之後。此後,作者寫了一些英雄幻想式風格的作品,但是,如果若不是寫了《銀英傳》,這些作品大概就寫不出來了。從影響創作方面來說,《銀英傳》可以說是田中的一本恩書。

  的而且確,在《銀英傳》後,田中的作品有很多都是所謂英雄幻想式風格的作品。像《七都市物語》、《鐵達尼亞》、《馬法爾年代記》、《灼熱的龍騎兵》等統統都是這一類作品。一方面固然是田中喜歡創作這一類題目,但另一方面則是已被出版社「定型」為這一類作家。事實上,現在的田中已改變了風格,現在他最想創作的,其實是中國風和像《創龍傳》和《藥師寺涼子》一類的輕鬆作品。由《風翔萬里》開始,田中開始熱衷於以中國為背景的作品。在成名十年後,他終於有本錢創作「自己喜歡,但不會好賣」的作品,而中國風的作品正是此類。當然,中國風的作品一向在日本有市場,但絕對不是田中一向主攻的市場。《銀英傳》是田中創作史中期的開端,是他的英雄幻想式風格作品的里程碑。

  對田中而言,《銀英傳》對他的影響非常鉅大,是任何一套作品也不及的。如果沒有《銀》,他不會一躍成為有名作家,而且也不會想到自己到底想寫些什麼作品,更別說可以隨心所欲創作自己喜歡,但絕不好賣的題材。可以大膽的說,沒有《銀英傳》是絕對沒有今天的田中芳樹,所以田中說《銀英傳》是他的恩書,其實是一矢中的的。

1915
作者: jjiavtkd    时间: 星海历03年9月27日 15:33     标题: 你文中提到的钢弹是什么书呀?

你文中提到的钢弹是什么书呀?
作者: lancer    时间: 星海历03年9月27日 17:38

钢弹==高达
如果再问高达是什么就没话说了
作者: jjiavtkd    时间: 星海历03年9月30日 14:51

你真聪明,给你我100分。

开个玩笑,别生气!
作者: freebeyondwind    时间: 星海历03年11月5日 17:26     标题: 酷论!!

其理性的论说甚至可以说是冷酷,好似“干冰之剑”!虽然其中对本人的偶像(~~~~~得承认确实是“偶像”啊)小莱颇多微词,不过,呵呵,其实本人心里也做过类似评断啊,只是偶像嘛,既然喜欢,就不愿去看 去想太多他的不好啊!!总之,得承认:作者的论评一级棒!!
作者: 霜之哀伤    时间: 星海历03年11月7日 17:11

对银英的了解增加了不少啊~原来银英有这么多典故和佚闻啊!

另外我很想买一套银英的书,但不想邮购,请问能在武汉买到吗?(我可是在网吧看完了一遍的可怜人哪)
作者: 希儿    时间: 星海历03年11月29日 22:00     标题: [代发]解讀銀英.八

解讀銀英.八
銀英傳對田中創作的影響和意義
  一連兩個月都是一些輕鬆的資料性文章,這個月則繼續寫一些研討性的內容。

  就如大家所知道的,《銀英傳》讓田中芳樹一炮而紅,成為當年SF界的新星,風頭一時無兩。對田中個人而言,《銀英傳》其中一個重要意義當然是利潤。單是依靠版權,出售小說、漫畫、動畫光碟、電影、電玩、精品等等,不單為德間書店,也為田中個人帶來龐大的收入。事實上,田中就算現在停手不寫,也不會為收入帶來很大的影響。簡單說一句就是:單靠《銀英傳》的權利金,已足夠過下半世。當然,《銀英傳》對田中的意義並不單在金錢上,而且以田中個人的價值觀,金錢上的意義根本不是那麼重要。同樣,意義也不在名譽上,雖然出了名會讓作品更多人買,但田中個人從來也沒將當年的「星雲賞」掛在嘴邊,當成什麼不得了的榮譽。

  對一個作家,甚或一個創作者而言,「代表作」這種東西,既是里程碑,亦是枷鎖。《銀英傳》對田中而言也一樣,一方面它為田中帶來名利,也讓他了解自己到底想創作些什麼,但另一方面,也讓他的創作空間一度畫圓自困。

  在未成名前,田中已在幻影城和德間書店寫過不少作品。當時的作品題材,絕大多數是推理或是懸疑一類作品,而且都是短篇作,長篇也只有一部《白夜的弔鐘》,《銀英傳》是田中第一部連載的大長篇。《銀英傳》的成功,讓田中自己,也讓出版社相信田中對寫連載作品的控制能力。《創龍傳》和《亞爾斯蘭戰記》的「長壽」,絕對是因為田中的個人問題造成。先別說他口中那些「截稿健忘症」,最根本的問題是田中根本不熱衷於連載的長篇創作。

  事實上《銀英傳》確實證明田中有寫長篇連載的能力,但不要忘記的是,當時除了零星的短篇外,田中其實是專心一意創作《銀英傳》一部作品而已。成名後,約稿的信如雪片飛來,田中本身是一個不怎麼懂得推辭的人,因此也接下了太多的工作,使工作編排變得太密,自然也影響了創作。看一下田中的創作年表就可以發現,自八七年開始,田中的長篇作非常多,平均一個半月就有一篇作品推出,而且大都是那種連載性的長篇。

  就如大家所知,不同於某些產量豐富,但缺乏資料支持的科幻作家(咳,我沒說什麼作家喔),田中對作品背後的資料搜集的要求很高。該段連載時期,田中忙於資料搜集的工作,反而讓田中反芻作品骨幹的時間少了,同時也分薄了他對個別作品的熱情。就像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一樣,如果心中對某事物的「那團火」降溫了甚至熄滅了,自然熱情也變得冷卻。留心一下便會發現,該段時期的連載都是未完成,這也是一下子連載太多作品的結果。

  田中在下筆《銀英傳》之時,已對整部作品有了一個基本的大綱,而田中也依照著這大綱去連載。當然,就算是《創龍傳》和《亞爾斯蘭戰記》,在下筆前也有了大綱。明顯的,是田中在熱情冷下來後,就全套作品的駕馭力也差了,其中尤以《創》的失控最嚴重。事實也證明了,田中並非沒有連載的能力,而是缺乏維持對作品長久的創作熱情。可見《銀英傳》連載的成功,並不全然是好事。

  就如前面所說,田中在創作《銀英傳》前已在幻影城和德間書店寫過不少作品,當時的作品題材,絕大多數是推理或是懸疑一類。在《銀英傳》的後記中他提到,在完成創作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想寫的是什麼樣的東西。從一開始他並不知道自己應該寫些什麼。田中是從SF懸疑風格的作品出發的,總深信可以在這方面寫些東西出來。了解自己想寫「架空歷史小說」是在開始寫《銀英傳》之後。此後,作者寫了一些英雄幻想式風格的作品,但是,如果若不是寫了《銀英傳》,這些作品大概就寫不出來了。從影響創作方面來說,《銀英傳》可以說是田中的一本恩書。

  的而且確,在《銀英傳》後,田中的作品有很多都是所謂英雄幻想式風格的作品。像《七都市物語》、《鐵達尼亞》、《馬法爾年代記》、《灼熱的龍騎兵》等統統都是這一類作品。一方面固然是田中喜歡創作這一類題目,但另一方面則是已被出版社「定型」為這一類作家。事實上,現在的田中已改變了風格,現在他最想創作的,其實是中國風和像《創龍傳》和《藥師寺涼子》一類的輕鬆作品。由《風翔萬里》開始,田中開始熱衷於以中國為背景的作品。在成名十年後,他終於有本錢創作「自己喜歡,但不會好賣」的作品,而中國風的作品正是此類。當然,中國風的作品一向在日本有市場,但絕對不是田中一向主攻的市場。《銀英傳》是田中創作史中期的開端,是他的英雄幻想式風格作品的里程碑。

  對田中而言,《銀英傳》對他的影響非常鉅大,是任何一套作品也不及的。如果沒有《銀》,他不會一躍成為有名作家,而且也不會想到自己到底想寫些什麼作品,更別說可以隨心所欲創作自己喜歡,但絕不好賣的題材。可以大膽的說,沒有《銀英傳》是絕對沒有今天的田中芳樹,所以田中說《銀英傳》是他的恩書,其實是一矢中的的。

1915
作者: X·Fox    时间: 星海历03年11月30日 17:48

说到银英,人气最高的还是杨吧。
作者: feiniya83    时间: 星海历03年11月30日 23:26

:05:
      
如果一个人可以筑就辉煌那就太寂寞呢
胜利也许是漫长征途的开始
作者: luxiy    时间: 星海历04年1月26日 20:23

真是好理性的分析呀,真是让我知道了很多有关银英的知识呢。
作者: 塞缪尔·克莱恩    时间: 星海历04年1月26日 21:13

一般来说,天才都是寂寞的。但因为有罗严克拉姆的存在,杨不会寂寞吧。
所以杨运气还是不错的。
作者: universe    时间: 星海历04年2月1日 20:12

自称是银英迷,其实一直觉的很惭愧。因为我就是像作者文中所说的,是只看过动画而没有看过原著的那类人。
所以在对于理解银英的整体思想上肯定会有偏差,对人物的理解有时也不免会以偏盖全。看完了全文,对银英的认识似乎又近了一步,但与真正的银英迷还是相去甚远。不过中国有句话叫“不以出生论英雄”,所以尽管我对银英相直甚少,还是喜欢参加到大家的讨论中去,在讨论中加深对银英的认识。
话说回来,文字的东西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样,对于银英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下陡胆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文中提到说银英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直线式的、平面式的。私以为过矣。除非纪实文学,其他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都是非现实存在的。所谓文学创作,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大量的现实素材中找到原型,然后加以艺术的加工,所以文学中的人物常常是被夸张的,如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就像现实中的人一样,那作品读起来就会平淡如水与现实无异,为什么还要借助文学多此一举呢?
银英中,莱的霸气、奥的冷酷、杨的智慧、吉的牺牲等等,只是把人身上的某一部分进行了放大。但人物的整体还是比较有层次感、冲突感的。比如罗对于进忠与叛逆的矛盾,杨对于和平与战争的矛盾等等。
考虑到文学作品本身对人物塑造的局限性,银英中人物的塑造还是相对成功的。
作者: 深爱莱因    时间: 星海历04年2月13日 07:32

哇咔咔,这么说来,我可是第一代银英迷了?喔呵呵:P
作者: 小拜    时间: 星海历04年2月16日 10:06

  希儿亲爱的,这文章还有更新吗?
作者: 阿学    时间: 星海历04年2月24日 00:36

学到了不少哦,不过,我赞同辩士的说法,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失实的地方,这叫局限性啊,不过评论有评论的立场就是了。
作者: sindiosa    时间: 星海历04年7月26日 10:43     标题: 佩服!

真是太精彩了,如此详细和富有真知灼见,尤其是扬威利的《解读银英》系列,处处闪烁着作者丰富的学识和见识,以及对银英的透悟,好像变的和你一样有知识呵……
作者: adi    时间: 星海历04年7月26日 18:01

分析到这个程度,确实不简单.问题是...还有续集么?^^
作者: chaldee    时间: 星海历04年7月27日 17:02

精辟~
期待后续……
作者: 凤翎    时间: 星海历05年1月18日 18:49

很难得的作品啊。
作者: Magicdowning    时间: 星海历05年1月23日 05:10

还有这么多不知道的东西
作者: inabakoshi    时间: 星海历05年2月2日 20:24

真是好文啊,分析的好透彻那~~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