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0大战役:800破50000——奇霍伊萨星域会战 作者:埃里希·哈特曼 [打印本页]

作者: lancer    时间: 星海历03年6月26日 13:57     标题: 10大战役:800破50000——奇霍伊萨星域会战 作者:埃里希·哈特曼

银英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战役:
800破50000——奇霍伊萨星域会战
帝国历488年6月,在银河帝国领边境星域奇霍伊萨发生了一次堪称银河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舰队战。因战斗星域而被命名为“奇霍伊萨星域会战”。
历史背景介绍
帝国历487年10月,银河帝国第36代皇帝佛瑞德李希IV世猝逝。国务尚书立典拉德公爵扶立五岁的皇太孙──埃尔温·尤谢夫继承皇位,并邀请凯旋而归的罗严克拉姆元帅共同执政。身为先帝女婿的布朗胥百克公爵和立典亥姆侯爵对此非常不满,在帝国历488年2月,反对罗严克拉姆公爵与立典拉德公爵阵营的贵族们,在布朗胥百克公爵别墅的利普休达特森林聚会。在共同保卫自身贵族利益思路的驱使下缔结盟约,史称「利普休达特盟约」。根据盟约所建立的贵族军事组织——「利普休达特反帝联合军」,亦即「贵族联合军」中,有贵族3740名,正规军及私人专属士兵,兵力共计达2560万。

帝国历488年6月,贵族联合军副盟主立典亥姆侯爵与布朗胥百克公爵发生争执,遂率领私兵直属舰队约50000余艘进驻奇霍伊萨星域,事实上可以说是一种分派叛离的行动。7月初,银河帝国中央政府军统帅莱茵哈特·冯·罗严克拉姆元帅,命令平定边境星域的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率领两位舰队副司令官瓦列及鲁兹中将朝着边境星域前进,以图在平定边境的过程中顺势击败分裂中的“贼军”「利普休达特反帝联合军」——立典亥姆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关奇霍伊萨星域的具体地理位置。奇霍伊萨星域,在游戏银英IVEX中被放置在了银河帝国一侧的中心部分,私以为不妥。要塞的配置,无疑是需要放置在足以遏制敌人侵略、驻留舰队以获得广袤区域控制的地方,例如伊谢尔伦要塞、海斯波要塞(秃鹰之城)。而建立在国家内部的要塞,多半的目的只是为了驻兵和反击宇宙海盗的治安工作,例如连典贝尔克要塞等小一些的人工/半人工天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像连典贝尔克这类小规模要塞,充其量可以叫做“含自卫主炮兵站”,与我们经常提起的“伊谢尔伦要塞”中的“要塞”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按照这一理论,无论是选择作为叛乱再分裂基地要塞的副盟主立典亥姆侯爵,还是叛乱初始选择基地的正盟主的布朗胥百克公爵,都会选择前一种,也就是真正的“边境要塞”,而非“兵站”。也就是说,除了伊谢尔伦、海斯波要塞之外,奇霍伊萨星域的格鲁米逊要塞应该是帝国领最强大的边境要塞。而这种要塞,多半是为了防卫同盟军的侵攻而设立。不可想象帝国军会耗费巨资,仅仅为了打击海盗维持治安在自己国家的腹地建立起如此强大的军事基地。因此我们推测,这个奇霍伊萨星域在地理位置上应该更接近同盟/费沙的边境。按照游戏银英IVEX的地图,应该位于罕星域或是埃坚福特、埃坚赫兹星域附近。这样的地理位置,也与银英中的“平定边境星域”作战目标吻合。试想,如果奇霍伊萨和亚尔提那星域靠得如此近,不说立典亥姆的分裂不能痛快淋漓,莱茵哈特也就可以利用讨叛军主力直接加以平复。因此,本文对于奇霍伊萨星域地理位置的推测,就大致位于上述的地方。以下的研讨,也以上述论断为依据展开。

战前情况分析
一,军力方面:


从小说中,我们没有找到有关讨叛军的军力具体数目,只是得到了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边境平乱别动队“占全军三分之一”这样一个笼统地说明。而在动画中,则对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边境平乱别动队的数目有所记述。说明是以立典亥姆旗舰上军官的口头报告——“数量,大约40000艘”——为形式体现出来的。参照帝国领侵攻中抗击同盟军的帝国军军队规模,以及当时的宇宙舰队司令官莱茵哈特元帅能够控制的舰艇数量,我们认为这一数字是可信的。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帝国讨叛军部队的大致规模:约12万艘舰艇。反观叛乱军一方,依据原著在立典亥姆军覆灭时提到的“贵族联合军至此失去了一位副盟主与三成的兵力”推断,也就是说“贼军”的规模应在15万艘左右。从这一比例上来说,数量上,莱茵哈特的帝国讨叛军处于劣势。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奇霍伊萨星域会战中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边境平乱别动队数量上少于当面敌人的情况出现。我们分析这一点,是在为讨论作战过程中为何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战前就计划使用奇计的原因寻找答案。

4万舰队对5万,数量上的劣势已经十分明显。就连完全不懂战舰配备的立典亥姆侯爵也在接战前喊出“蚁多咬死象,全都给我上”这样的“至理名言”,可想而知。只不过,操控这两方面战舰的军官水准,则大有不同。一方面是莱茵哈特为了自身利益在帝国军内部培植已久的精锐之师,另一方面则是贵族私兵为主,以身份地位决定军队控制权的旧式军队。在战斗力方面,叛乱军已经大打折扣。讨叛军中的主力军官,大多是跟随莱茵哈特屡建战功的实战军官,从毕典菲尔特等提督的快速提拔过程就可以了解。这些良将驾驭的是久经战阵的实战部队,勇冠三军。反观妄图以“蚁多咬死象”咬死对方的叛乱军立典亥姆部一方,则大多是虽不见得贪生怕死,但是军事素养却很缺乏的贵族军官。因此带来出击次数少未经磨练的部下,造成战斗力不济。只不过单从这一点,尚不足以撼动反叛军一方5:4的数量优势,最多是旗鼓相当。


二,士气方面:


从元帅莱茵哈特送别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边境平乱别动队出征时,齐格飞所说“我会让阁下(即莱茵哈特·冯·罗严克拉姆。作者注)威名传遍帝国全土!”的豪言壮语。与叛乱军立典亥姆部从本方主力部队狼狈不堪的叛逃相对比,就可以得出准确的评价。小说原著中相关段落可能会给我们分析开战前双方的士气对比提供更为有利的依据:

“这位红发的年轻人(即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作者注)获得帝国元帅全面信赖之后,果然也不负所托地平定了一个一个的边境星系。在这其间一共打了六十多场仗,场场皆胜。……而在所平定的行星上,他除了将该星球交给本地的民众自治外,还尽心尽力地维护星球间的治安,严禁欺凌掳掠,这不啻是将本军和贵族之间的差异明白地公诸于世,因而普遍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获得了相当大的政果,边境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使得盘据在秃鹰之城的贵族联合军更形孤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所率领的边境平乱别动队在接战前,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常胜军”。60余连胜的余威让己方军队士气沸腾,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们分析这一点,是在为讨论作战过程中之所以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敢于行险的原因寻找答案。反观对手——分裂中的“贼军”「利普休达特反帝联合军」——立典亥姆部,则早已被帝国5世纪的不平等和与盟友“莫名其妙”的分裂以及进而的逃窜搞得人心惶惶。这样一支军队能够纠集起来面对讨叛军别动队敢于一战,从“黔之驴”的古谚中不难得出求证。与古谚有所不同的是,虽然“驴”对老虎的作战能力知之甚少,但是这只老虎对面前的“驴”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所以作战中根本一点麻烦也没有出。这也是叛军最后败亡到要塞内部,瞬间就爆发内讧的诱因之一。

双方的疲劳程度,道理上,爆发叛乱之后静观其变的立典亥姆部相较连胜60余阵的齐格飞别动队,理应有更加充分的战斗精力。只不过讨叛军从容进军,连战连胜的气势使得全军上下并没有厌战情绪,战斗热情反而更加高涨。而仓皇从布朗胥百克控制区逃离的立典亥姆部刚刚站稳脚跟就遭遇了强大敌人,这对几天前还以逸待劳的叛乱军士兵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战争正义性的怀疑以及作战的目的混乱、胜利信心的动摇往往就在这时产生。戏剧性的是,征战已久的部队在肉体和心理疲劳程度上竟然也胜过了以逸待劳的军队。这一优势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讨叛军总司令莱茵哈特元帅果断的迎击命令。

总体看来,从双方官兵士气和战斗意志方面来说,齐格飞·吉尔菲艾斯讨叛军别动队大大优于叛乱军立典亥姆部无疑。


三,会战资源准备方面: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历代用兵家奉为经典的兵法格言。对照奇霍伊萨星域会战中双方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在军事情报资源方面,叛乱军与讨叛军的利用水准,可以说是天差地远。从以下段落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

“在快速的情报收集中,不久即获得立典亥姆侯爵的军队开进奇霍伊萨星域的消息。……“就让决战在奇霍伊萨星域进行,到时我将带领本部大约八百艘战舰迎击敌人。””

在接到命令的几乎同时,作战计划已经在别动队司令的头脑中形成。光凭这一点就很能说明情报搜集的优质高效这一问题。反观叛乱军立典亥姆部,直到接战前夕方才确定对方的军队规模,以及就此拙劣的情报能力得出的盲目全体出击的作战计划。在情报资源搜集利用方面,叛乱军早已完全受制于人,处于绝对的下风。

从刚刚双方士气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原著中“在所平定的行星上,他除了将该星球交给本地的民众自治外,还尽心尽力地维护星球间的治安,严禁欺凌掳掠,……边境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这些叙述,基本上已经排除了自古以来远征军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补给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这一点上,革新一派的莱茵哈特政府,肯定要比奴役平民的历代贵族更得人心。再结合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灵活而果敢的胜利,使得讨叛远征军虽然和主力部队分割遥远,但是“身边就是后方”这一有利的战前姿态对其专心放手对付当前敌人十分有利。

反观对手——叛乱军立典亥姆部一方,最具优势的莫过于先期占领的格鲁米逊要塞——这一基地。通过原著中对于叛乱开始时的情况我们不难得知,叛乱中的各星系,原本有着他们各自的立场。大大小小的星系绝大部分控制在贵族手中,一次讨平的确具有一定难度,这些星系其中有的就包括在齐格飞别动队的“60余胜”中。当然,身处边境的格鲁米逊要塞因其立场使然,也很自然地倒向贵族联合军而“有待讨平”。这样看来,原著中谈到叛乱军立典亥姆部到达奇霍伊萨星域时使用的是“进驻”而非“夺取”,就足以说明格鲁米逊要塞的当时政治倾向和实际控制权问题。也就是说,叛乱军立典亥姆部未经战斗,和平取得了一个武装齐备、战争储备资源丰富的强大要塞。如此一来,叛乱军立典亥姆部拥有占有优势的50000艘舰艇和强大要塞据守边境,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看来即便是立典亥姆身边,也是拥有着大抵不低于修特莱才干的参谋人才的。

从这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战争环境营造上,基本上不分伯仲。原因就在于那个“会开炮的铁球”——格鲁米逊要塞的当时归属——这一重要砝码。不过,拥有如此重量级砝码的叛乱军竟然没能靠此优势把远离主力的远征军逼入下风,而是让对手和自己在这一方面打成平手,这恐怕就要归功于人心所向以及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高明的军政手段了。


综合以上三大因素,第一条和第三条,交战双方可以说平分秋色。如果这样分析的话,齐格飞别动队战胜叛乱军立典亥姆部的唯一理由,就是别动队全军上下一心,同心协力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所凝聚而成的强大战斗力。齐格飞别动队赢在这里,叛乱军立典亥姆部也正是输在这里。而且,这一结果是不可逆的,过程也是不可变的。因为这本身就是历史的大趋势使然。看到这里,书中的经验教训不能不对我们今天的行动有所借鉴。

作战计划制定及战术实际应用
以上的战前情况分析,决定了双方作战计划的制定。双方的军事素养和因战前准备制定的战斗方案,决定了战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毫无军旅经验的立典亥姆舰队并未依性能配置,使得他那毫无秩序地交杂在一起的各色舰艇在接战伊始便处于下风。不管是在火力上或者是在机动性上,于50000艘舰艇所应该达到的战斗力相去甚远。这一失招,使得原本上文分析中提到的“军力基本旗鼓相当”的天平急剧向讨叛军一方倾斜。实际上在原著和动画中都提到了直至吉尔菲艾斯特袭队突入后,疲于应付的立典亥姆方才意识到有关编制问题。当然,为时已晚。从作战计划上来说,奇霍伊萨星域会战中的立典亥姆舰队基本上没有所谓“作战计划”可言。唯一仅有的,恐怕仅仅是大致上所有军官认知上的一致共识——我们数量多,基本上不会输;我们有要塞,打不赢可以跑。

而吉尔菲艾斯舰队则分成高速机动集团与后方支持集团——这应该是军事素养的常识体现——预备与敌军正面接触。通过周密调查发现了立典亥姆舰队的编制问题之后,立即制定了自己亲自率领八百艘的高速机动部队,利用斜线阵稍候接战部队与先期接战部队造成的时间差,使用少量高速舰队(实战中为800艘)对敌方侧翼实施灌透侵彻的作战方案。这一大胆作战计划的提出,一方面来源于上文分析中指出的吉尔菲艾斯对于己方舰队数量上居于劣势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对己方团结一心的高昂士气和战斗力与对方相比之下处于绝对优势的高度自信和正确认知。可以想象,如果此一计划的执行者瓦列没有展开及时的正面进攻,突入部队会面临何种的下场。这一方案的制定与我国古代伟大兵法家孙子“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兵法名言不谋而合。至于说很多人关心的“为什么是800艘而不是1500、2000,或者为什么不是500艘”的疑问,与“为什么不是801艘”这样疑问同样都是无意义的。

随着立典亥姆无谋的攻击令,叛乱军舰队在射程外开始炮击,奇霍伊萨星域会战正式拉开帷幕。按计划,瓦列分舰队于贵族军的正前方展开,由鲁兹突出于左翼,瓦列稍退于右翼,形成斜线阵形。鲁兹分舰队在两军相距600万公里主炮射程后,即向对面敌人展开“具压倒性的能源射线如豪雨一样”的“准确而猛烈的” 炮击。这使得原本因为以逸待劳布阵待敌而稍稍获得精力优势,却又因为提前开火而导致战斗锐气无谓消耗的叛乱军一时间疲于应付。相应的,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至此更是降低到了谷底,洞察对手策谋的视觉则早已被屏蔽掉。叛乱军立典亥姆部已经完全进入了吉尔菲艾斯舰队作战伊始布下的陷阱而不自知。

原著记载:“瓦列的舰队与敌方的距离尚远,尚未进入真正的炮战当中。吉尔菲艾斯则站立在旗舰巴尔巴洛沙的指挥席上,适时地对800艘直属的高速舰队下达攻击命令。”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1,当时的瓦列舰队也正在和立典亥姆舰队进行“炮击”。这种炮击一方面是由于立典亥姆舰队的提前开火,一方面也可能是瓦列舰队为掩护突袭队而采取的策谋性应酬炮击。也即是说,此时的双方已经全部开始交火;2,吉尔菲艾斯特袭队的出击时刻,因前方交火情况的瞬息万变,已不可考。

吉尔菲艾斯适时下达攻击命令后,800艘高速战舰按计划从瓦列分舰队中分离出来,进而高速弧形接近立典海姆舰队的左翼,并利用全舰队接火时大舰队的速度放慢与特袭队之间的速度差,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向敌舰队左翼发起出其不意的进攻。

接下来的一幕,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让我们再次透过原著的记载重温这壮观的战斗场面:

“……立典亥姆舰队此时正忙着与前方的敌方大舰队交战,却又意外地受到来向不明的攻击,全军惊慌失措。应战的指令四处纷飞,一些战舰试图将舰首调向这支突如其来的奇袭舰队,但又在这个时候,来自前方的粒子光束和飞弹的攻击更加猛烈了,因为瓦列舰队在此时已进入射程距离,开始展开攻击行动。立典亥姆军顿时一片混乱,不知应对付那一个方面的敌人……”

“……巴尔巴洛沙的主炮连续三次齐射,剑一般的光线将前面立典亥姆军的舰列拦腰砍下,当一连串的爆炸火光消失后,因船舰之间存在着速度差异而使得敌方舰队中央部分在一时之间产生了一个空洞,巴尔巴洛沙随即利用那空洞突入敌方的核心地带,八百只的舰艇亦立刻跟进……”

“……立典亥姆军的中心地带被敌方宛如一只巨梭般打穿,而且那巨梭正以极高的速度移动着……吉尔菲艾斯的旗舰接着深入到敌方的左侧面,所施展的一击离脱战法己完全成功。随后整个舰队又转换方向,再度进入敌方的内部,吉尔菲艾斯的八百艘高速战舰就好像旋风一般地横扫敌方大军的心脏部份,所向披麾……”

“……当内部的混乱逐渐扩大而波及到舰队的外缘时,鲁兹和瓦列立即把握机倾全力攻进,内部的混乱又与外部的混乱相结合,立典亥姆军立即就面临败北的命运了……侯爵如哀嚎一般地发布命令,也不顾正在苦战中的己方其它舰艇,奥斯托马克旗舰疯狂般地向着格鲁米逊要塞的方向逃逸远走,其它的舰艇见到主帅率先逃跑,也无心恋战,一哄而散。”

800:50000。

在永恒黑夜的茫茫星海之间,这是真正的光剑与爆炸的轮舞。800破50000,一次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原本至此,历史上所谓的“奇霍伊萨星域会战”,至此就已经完全结束。后续的部分与“星域会战”无关,不必继续记述。但是为了保证文献的完整性,下文以“会战结果对银河历史的影响”为名,把其后的结局补完。

会战结果对银河历史的影响
一,会战的尾声:


战前,放出豪言壮语说“和红毛小跟班”打仗不如和“金毛”打起来“过瘾”的立典亥姆侯爵,在仓皇逃跑的过程中遇到后方正在调转方向的己方运输舰队堵住归路。背对“缉拿战乱元凶”的吉尔菲艾斯舰队的追击,立典亥姆侯爵下令为了不影响逃跑速度而向运输舰队开火——这是他在此役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败笔。这一银英中绝无仅有的灭绝人性的决定将他自己最终送上了黄泉之路。

输送舰队不为意会被己方攻击,顿时伤亡惨重。但此举却的确让立典亥姆侯爵能成功逃逸,吉尔菲艾斯舰队基于人道立场对伤亡惨重的敌军输送舰队展开了救援。之后,讨叛军开始进攻格鲁米逊要塞。人世间总是充满了足以构成历史必然的偶然性——输送舰队中幸运能生还的肯拉特·林查上尉,主动向吉尔菲艾斯要求,成为立典亥姆侯爵不人道杀害部下的活证人。吉尔菲艾斯希望用林查上尉来煽动要塞内的平民士兵,反抗不人道的立典亥姆侯爵。但行动还未来得及开始,要塞内已发生事变。一艘自吉尔菲艾斯的进击中逃脱的战舰逃到要塞当中,一自称劳迪兹中校的军官扛着一名士兵的尸体,要求觐见立典亥姆侯爵。中校将尸体抛向立典亥姆,以责斥立典亥姆为逃亡而杀害友军的罪行。护卫立典亥姆侯爵的士兵向劳迪兹中校开火,但原来中校已暗中在身上捆绑了杰服粒子。护卫士兵开火后,杰服粒子爆炸,立典亥姆侯爵和其亲信当场身亡。

原著中对此后的事态发展如此记述道:

“吉尔菲艾斯没有让这个天赐的良机跑掉,随即号令全舰队立即紧缩包围网,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派出登陆舰将装甲兵送上要塞。虽然也有遭遇到些许抵抗,但大部份斗志已尽失的士兵们,无视于军官的喝骂,纷纷弃械投降。……吉尔菲艾斯顺利占领了要塞。正确地说,应该是占领了要塞在大爆炸后幸免下来的其余四分之三的部分。立典亥姆候爵的尸体没有被找到,据推测可能是在杰服粒子导火或人为的爆炸事故当中被炸得粉身碎骨了。” 立典亥姆部自从起兵的一天,到战略决策,到战略转移,再到战前准备,直至战斗执行……等等环节,所积累的危机隐患终于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至此,帝国历488年7月在帝国领奇霍伊萨星域,在对阵双方——代表旧贵族腐朽势力的“贼军”「利普休达特反帝联合军」立典亥姆部,和新兴军事政治势力的讨叛军吉尔菲艾斯别动队之间展开的这场战略决战,以代表新兴势力的讨叛军吉尔菲艾斯别动队的完胜而结束。此役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值得我们进行总结。


二,会战的影响和总结:


最为直接的影响,莫过于“贵族联合军至此失去了一位副盟主与三成的兵力”这样的评价更贴切了。讨叛军总司令莱茵哈特元帅,自此役敌人军力大幅下降之后完全掌握了整个战局的主动权。作为执行此次作战,干净漂亮,甚至是快意的取得此次胜利的吉尔菲艾斯,用实绩赢得了帝国军全军对其军政两面才干的高度崇敬。同时,也为他本人此次远征边境星域的作战意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提前为5世纪以来高登巴姆王朝贵族奴役平民的畸形政治体制敲响了丧钟。

800破50000,吉尔菲艾斯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银英历史上类似以上以少胜多、战法华丽的战例屡见不鲜,其中不乏经典的扛鼎之作。但是以司令官本人直趋敌阵,以如此少的战力操纵战局于股掌之间,看似有惊,实则无险。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以如此悬殊的兵力纵横驰骋敌阵之中,酣畅淋漓的使敌人战阵为之崩溃,实在堪称惊心动魄战法佳作中的精品。银英中类似此役精彩的作战,如有“730年党绝响”之称的第四次迪亚马特星域会战、德奥里亚星域会战、亚斯提星域会战等,但都是精彩有余,惊魂不足。故而在撰写“最为惊心动魄的战役”时,挑选了奇霍伊萨星域会战。这同时也是吉尔菲艾斯短短的人生和军旅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战。

其实,奇迹的出现经过前文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不是不可能的。一个战争奇迹的出现,除了需要一方绝对英明勇毅的统帅和上下一心的官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与之截然相反、腐败无能的对手。古今中外的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其军队规模比例越是悬殊,人的因素就需要更加的悬殊。我们今天歌颂英雄,颂扬他们的精彩战例,并不是为了让所有人纷纷效仿以弱胜强的事迹。而是在对这类极端表现战例的分析中,能够看到很多平时潜藏在水面以下的足以决定历史方向的细微之处。

如果大家怀疑此次战役的虚构性,并认为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如此大比例的精彩战例,那么我建议不妨去看一看我们祖国的战争史。其中,三国志中记载的“张辽威震逍遥津”,说的就是魏国大将张辽抵御十万吴国孙权的亲统大军,率数800精骑(怎么也是“800”?!)突袭敌阵,先杀二将,斩数十人,直入敌垒,并险些阵斩孙权的真实历史故事。记得东吴民间在此战之后,流传着“听到张文远的名字,连婴儿都不敢夜啼”的传说。此外,抗日战争中参与长城抗战的国民党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赵登禹于1933年5月,亲率100余名以大刀为武器的中华健儿夜间疾袭侵华日军营地,毙敌100余人,其中旅长赵登禹一人砍死日军10余人,当日即收复喜峰口阵地。为后世留下了以冷兵器对抗精锐侵华日军,并取得喜峰口大捷的传奇故事。时至今日,当年的侵华日军战俘幸存者提起“109旅大刀队”依然对当年漫山遍野的断首残肢胆寒不已,言必称“支那大刀队的厉害,大刀队的厉害!” 。而我们今天传唱的“大刀进行曲”,就是当时不愿为亡国奴的国人为振奋士气,以赵登禹旅长的大刀队用热血与忠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的不朽传奇为主题创作的战歌。这都是有史为证的属于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勇敢者的诗歌!

后记——几位参战主人公此役之后的命运
齐格飞·吉尔菲艾斯:


此役后班师归建。帝国历488年9月,抵达亚尔提那星域;

帝国历488年9月9日,海斯波要塞秃鹰之城攻克庆典。在制服布朗胥百克部将安森巴哈行刺莱茵哈特的过程中殉职。享年21岁;

奇霍伊萨星域会战,成为他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战;

逝世后,莱因哈特追封他帝国元帅、帝国军三长官等无数称号,并设立了“齐格飞·吉尔菲艾斯”勋章来缅怀这位好友;

墓碑立于帝都奥丁中央墓地,上书莱茵哈特亲笔“吾友,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于此长眠。帝国历467年1月14日——488年9月9日。”


克涅利斯·鲁兹:


帝国历488年9月,平乱结束,晋升上将;

帝国历489年11月,参与“诸神之黄昏”作战。配属罗严塔尔麾下进攻伊谢尔伦回廊,史称“第九次伊谢尔伦攻防战”;

帝国历490年、新帝国历元年1月,攻陷由同盟名将杨威利把守的伊谢尔伦要塞,任要塞驻留舰队司令官,驻守伊谢尔伦。新帝国成立之后,晋升帝国军一级上将;

新帝国历02年1月,第十次伊谢尔伦攻防战失利,要塞重新被同盟名将杨威利夺回。汇报后被关禁闭,调离前线,任费沙方面军警备司令官。

新帝国历02年4月12日,费沙遭到地球教徒安放炸药破坏,鲁兹提督受伤住院。同时受伤的还有军务尚书奥贝斯坦等41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克涅利斯·鲁兹结识了后来几乎成为终生伴侣的那名护士。新帝国迁都费沙之后,任大本营参事官、军务省参事官。

新帝国历02年10月8日,申请陪伴恺撒莱茵哈特巡幸旧同盟领。行至行星乌鲁瓦希,地球教阴谋行刺新帝国恺撒。克涅利斯·鲁兹为保护皇帝安全,以身殉职。死后叙勋帝国元帅。


奥古斯特·沙姆艾尔·瓦列:


帝国历488年9月,平乱结束,晋升上将;

帝国历490年3月,参与“诸神之黄昏”作战。在与同盟名将杨威利作战中败北。新帝国成立之后,晋升一级上将;

帝国历490年7月,任地球讨伐军司令官。途中遭到地球教徒行刺,失去左臂。此后人称“独臂将军”;

新帝国历02年11月,参加第二次兰提马里欧星域会战。12月,罗严塔尔提督死后,任新领土军总指挥;

新帝国历03年2月14日,参加第十一次伊谢尔伦攻防战。

新帝国历03年7月26日,新帝国第一代皇帝恺撒莱茵哈特病逝。与渥佛根·米达麦亚、奈特哈特·缪拉、弗利兹·由谢夫·毕典菲尔特、耶尔涅斯特·梅克林格、艾伦斯特·冯·艾齐纳哈以及伍尔利·克斯拉同时晋升帝国元帅。史称“狮子之泉七元帅”。


全文完。



埃里希·哈特曼

成文于星海历二年12月21日。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