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教材]科幻小说创作教学 [打印本页]

作者: yau88hse    时间: 星海历08年3月4日 00:35     标题: [教材]科幻小说创作教学

以下是小说名作家李文义老大的创作心得,乍见之下如获至宝,和大家分享 ^^

这一阵子常有人来信谈及创技巧问题,说真的,我自认文章写的没有大家好,创作经历也没有大家成熟,所以仅就我看过的书以及脑子里的东西整理整理与大家切磋,如有言不及义或冒昧之处望请见谅。另,文中会多方引用一些书籍章回以作为比较范例。
(一)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

以前在留言版看到一个问题:
「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
结果回应的人百分之九十都说不会,原因是
1、 预先想的结局与後来写的不符合,後来乾脆不想
2、 文章是随想随写,因此根本没有想结局
3、 故事尚在进行中,所以没有结局

曾经看过很多书籍,上面都提到,写一篇文章必须构思,收集资料,安排段落等等才能下笔写,以我的习惯,一篇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实在很难下笔,我怀疑那会变成空谈或者是只能拉长整个字数而已,好像有点「老太婆的裹脚布」一般。再者,进行中的故是不是不能拿来做文章题材,但是既然是文章总有个结局吧,如果结局与之前写的不一样,那该如何修改?而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如何有个方向去前进?
因此,个人认为写文章必须有构思,收集资料,安排段落等的事前准备,如此的话就应该会有结局才对。

(二)基本原则
1、小说的技巧在表现上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文字的问题,其中两大类为「报告式」与「呈现式」,报告式为「间接表现法」,呈现式为「直接表现法」
如:

「宫殿已造完,又要措置那些宫殿外的苍松翠伯,…….宫殿内要摆列的,锦帷绣襦,宝箪文紟…..那一事不是剥民……」(随史遗文)

这就是作者向你做报告,文字没有力,不亲切,写任何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彷佛在听作者的一面之词,太主观了。

间接表现法作者重述故事,容易造成读者与书中世界隔阂。

「梦莲的身量不高,而全身没有一处长得不匀称,在她淘气的时候像个娃娃,当她生了气,或要做正经事的时候,她很像个发育完全的小妇人,使人敬畏。小长脸,眉目清秀……..可是,不管她是怎样善变,在她的心的深处生了根的却是慈善,正直……」(老舍)

作者用间叙述语法来介绍一个人物,评说他的外貌,议论他的个性,没有力,写的不活,像科司特说的,最坏的人物写法「平面人」,像剪纸人物,而非活拖拖整个人在读者面前活动。
人物距离读者很远,因隔了一层障碍,这也是间接表现法最大的弊端。介绍景物,等都由作者复述,人物的关系不能自现。应该把脑中的记忆放述出来,变成实景。

2、避免以总结式复述笔法胶带人物的感觉和行动如:

「他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她,就为她的美艳而顷倒,此後几个月来,她的倩影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此类行文把真实的形象抹去,而代之以抽象厘出来的总结,读者只知道他为她顷倒,但是如何顷倒,如何美艳读者无法得知,这就是总结式。

文字有两种特性,第一为实景,第二为虚象
眼睛所及的实物,风景,人物,场景皆为实象,也是基础,具体的,传授到感觉里是实在的,呈现事物第一性的原来状态。单是实像的呈现便足够引起读者的感觉,不必再加什麽「美极了」,「好听的很」这些虚的形容词。
由事物外象而即於人心感觉也是实像,如:「心头一热」,「毛骨悚然」,「心要跳出来」都是身体感官上的实在反应。「他感到恐怖」,「他很焦虑」,「他激动起来」这些都是过滤过的文字,是由感觉再抽离出来的。

3、 话也应该避免复述

直接对话总比复述的间接对话来得活,但仍只占其中一个平面。当描述真实时还得加上第二层展现,如说话时的动静和神态,又从而发展至第三层展现,增添说话时对方的反应,以及周围的气氛和场景。如:
「她质问丈夫昨晚凌晨三点才回来为何现在又要出去。看丈夫一心打扮不理她,便又大骂你乾脆不必回来,每天晚上都出去,一定在外面有了女人……..」
总比
「昨晚三点才回来现在有要出去?」
「你走吧!不要回来,永远不要回来!」的描述好吧

4、 创作的描述另一个方是就是「喻象」,凡创作者都必须善於利用喻象
「她那些钩曲,多结,坚硬的像蟹脚一样的手指头」(莫伯桑)
这种形容多麽鲜明有力,把那些虚象性的形容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有脚,那麽太阳也会有脚,叫做「日脚」也就是影子,头上的就叫做「日头」了。
再举一个例:
「太阳很烈,天气很热」
「阳光辣花花的刺的睁不开眼,小狗趴在地上喘息,人们身上的汗水不断的流…..」
哪一个好呢?

5、以他物喻本物,这两个像之间已经互动。如「以海浪比稻田」「以稻田比海浪」这就扩大了视野,将两者互动。
「风排山倒海的侵来」「狗而发出一种被女鬼绞死般的哀嚎声」这都是以他物喻本物,可以将文字表现的更鲜明和震撼力。

(三)心理描写
以内心独白意识来表现意识活动,是相当「主观」的叙述方式。
透过主角的眼睛看外象往往有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对写某一类小说很有用,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进入人物心里,将空间拉到最大,或缩到最小。但是运用此种方式只能让读者读到你的「脑之幕」,不流於平版沈闷很难。
因为这样的方式很容易犯上「说故事者介入故事」的毛病,为了不犯这个毛病,必须让读者走出你的意识之流,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以外的故事。
意识活动不是纯粹抽象的,都是来自生活经验,因此必须是具体而实在的,人脑本是空白的,有外象反映才有意识可言,如同看电影逐次从脑中放映出景象,创作小说也应该如此。
那麽,请注意看这段:
「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版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走到无边的荒野…..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当中,於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抖,於是发抖…….於是痉挛…….她於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露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鲁迅)

这一段是内心戏,也是心里描写,那好,除了上面的文字之外你还看到什麽,是否有一种超脱文字彷佛看到一幅画的感觉?这个女人在鲁迅的笔下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感觉,甚至让人好像见到一幅奇特的画,因此这是成功的。

2、以交错的方式来倒述回忆,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关踺性的场景,其次是妥善安排段落出现的次序,再来就是要有自然的过场,不可在场与场之间有太明显的切割现象,也就是隔阂太远。
(四)叙事观点
所谓叙事观点有两义,一是「由谁来叙述故事」二是「见事观点」
此观点约分三类
第一类:举凡人物出场、背景交代、人物性格、内心独白、场景变换等等都由作者一手包办
第二类:作者本身懂得化身,也许化为主角,也许配角,也许是路旁的一颗树,也就是作者不按自己的身份发言,而以第二、三者的角色叙述
第三类就比较复杂,作者不便化为第三者,更是不止一个的第三者,时而用狗的眼睛,时而用主角的眼睛,或者乾脆是躲在暗地从没出现的人物发言。
说明白一点也就是
一、 旁知观点:故事用第一人称叙事,这第一人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 次知观点:让故事中的一两个人物来发展情节和问题
三、 全知观点:作者似乎与人物在一起,也与一切事物在一起,这可以让作者得到最大的发挥。
不管是哪一种,下笔之前必须将整个故事作通盘考量,看要用哪一种才能将故事发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境界,而不是漫无目标下笔,这就是很多人写到一半写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还有,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观点,你会发现写出来的味道和效果完全不一样。
因此有几点可以在考虑时稍微注意一下:
1、 塑造人物从单一观点往往会不足,入非有心无面,便是有面无心,此时需考虑用另一个角度来从新塑造
2、 如要运用多重观点,那就要非常小心,除非你的功力够,否则很难成功,因为读者会搞混,如同海名威的「有与无」即是运用多层观点,可惜他失败了,就是因为看的人搞混了。
3、 多重观点的运用不是没有成功的,有一部,那就是「红楼梦」,「有与无」和「红楼梦」的差异是在「有与无」局限在单一的「我」和「他」之间,而红楼梦人物之杂,背景之多,出面阐述故事的也不止一两个人,但是每一个都交代清楚,段落分明。
上面说的是大方向与大格局,创作者再从中变化为小格局。
那麽,有了这些方向与格局接下来当然就是撰写了,撰写当然就需要文词,那好,文词只要认识字的都会写会用,问题是如何用的活,用的更美妙。
「词」可分为「单词」与「复词」。
凡单一字就能自成一词的都叫「单词」,如:啊!喔!哦!等等。
「复词」就比较复杂了,不过大约可分为三大类,「组合式」「联合式」「结合式」
组合式如:白猪=白色的猪,教室=教学的房屋
联合式如:牛羊=牛与羊,简单=简和单都是形容
结合式大都以造句方式呈现:吹牛=吹为动词牛为助词,等等。

在上述三种方式里如何灵活运用於遣词造句中就是要讨论的重点了,也是大家写文章时所必须面对和突破的。

就组合式而言,常常是连带着比喻来增加其灵活,如:

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
日脚为日与脚组合再加上比拟法

2、「太阳斜西沈没了…….一列黑齿般罗列的群峰,那彷佛是一隻蹲伏在绿色云层下的怪兽…….想吞食那落山的太阳…….」(司马中原)
将背光面的山比喻成黑齿的怪兽,这就是组合和比喻的方式

3、「小儿小女们在海边脱的光光,在浅水的海滩跟浪舌游戏…..」(孟东篱)
浪舌,浪与舌头,再运用联想比拟,变成「像舌头一样微微卷着的浪」,如此的话不是更传神吗?

4、「那种梦一样蒙蒙白的雨怕什麽?……他随着嗬嗬笑起来!」(杨照)
梦雨就是梦一样的雨,像梦一样飘忽迷蒙。

5、 嘴如刀利,可称为「刀嘴」
「一把刀嘴,世人落在他的口里,都别想超生!」(白先勇)


据此类推,创作者行文挥洒便有无数的组合,这一点可一个人喜好与习惯创作。而且全凭个人的联想力去发挥。
6、「这雨越下越老成,水点惯连做丝,河面上向出了麻瘢似的水涡….」(钱钟)
雨下成丝不稀奇,大家都常用,但是把河面下成麻瘢可真是联想得太好了。

以「泪」造词除了「泪珠」「泪海」还有什麽?还有「泪花」「泪河」「泪蛋」
7、「唤起雨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锦冷」(周邦彦)
8、「声如镇雷破山,泪如顷河入海」(刘义庆)
9、「甚至将那深储在内心的泪泉从自己的目眶中流了出来」(张晓风)
10、「泪关越是严密,心灵的绞痛越深」(亮轩)
11、「掉过几颗泪蛋蛋,喜凤的心里清爽多了」(郑义)

上面那些全是加上想像,但是比较上较为「现实」,因为河真的有河,花真的有花,这种比喻法一般人较容易进入,另外一种就是比较「抽象」的,意境上艰深了一点。

12、「殷鉴不远,我浮雕在水上的梦塔……」(陈正春)
浮雕在水上的梦塔那是什麽东东?可就要多用些心参详了

13、「人在床上辗转,因为梦的龙爪正在舞蹈…..」(简媜)
梦的龙爪正在舞蹈是做恶梦呢?还是做美梦?还是根本睡不着?

14、「他心目中通道理想的道路是用一块一块的苦砖铺成的」(子敏)
写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比「皇天不负苦心人」的叙述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上面那些就是组合式复词的大概了,我只是举些例子,而要如何运用就看各位的思维以及平时所接受的词句有多少,最重要的是心的灵活度和感受度有多强。
作者: yau88hse    时间: 星海历08年3月4日 00:35

. 创意能力的特点

  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会长吉尔福特(Guilford)在一九五零年时发表的演说中,证明创意能力是可以测量的(Piirto, 1992)。一般而言,心理学家均认为「创意能力」有以下的特点:

敏觉力:能擅於觉察事物的缺漏,发现新需求,找出事物不寻常及未完成的部分;
流畅力∕流畅的思考:指产生观念的数量;
变通力∕变通的思考:能用不同分类或不同的方式思考,或以另一种新方式去看同一个问题;
独创力∕独创的思考:能够想出独特的意念,虽然和别人面对同样的事物,却能够想出别人想不到的观念;
精进力∕精密的思考:能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的观念、有趣的细节,或组合成新的相关概念群。
  张玉成(1986)把上述的五项「创意能力」归为「创造性教学」的「认知性目标」,即学生通过教育的过程,而最终能培育出上述各项能力,并且能运用自如。

  总括而言,拥有「创意能力」的学生,他的思维流畅,对事物保持敏感。回头看看小孩面对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证明他们也拥有「创造能力」的种籽。如果教育工作者、家长都能持之以恒地给予适当的培育,未来的一代将会是「创造力」旺盛的一代。

回页顶 >>

二. 创意教学的原则

  心理分析学之父佛洛伊德(Freud)曾说:「创造力的源泉是将能力升华至适合及有利的途径。」(Piirto, 1992)日本的企业异常重视创意开发,许多家庭电器就是源於创意部门,成为畅销产品。可见,「创意」并非只是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可以引导向「有用」、「有利」的境界。然而,举凡「创意」出现的初期,往往都是粗糙的意念,或者是不成熟的意念,「弹珠比珍珠未成形前的丑模样浑圆美丽多了,但最後的赞叹全是来自已经熬成婆的明珠」(邱丘,1997),可以想见,要看见学生拥有「创意」而散发出来的奇异智慧光芒,首先得要接受「创意能力」成形过程里的不成熟、稚嫩和不完美。

  就「写作教学」来说,现在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完美」的文章,其实就是加给「创意」的桎梏,换言之,要谈写作教学里的「创意」,首先就要改变教师对写作教学的态度。「教师如能认识到写作教学的目标并不单在训练学生写纯正的文字,或作语文考核的工具,也有鼓励学生表达思想,发挥创意的作用,而能在教室内营造一自由、开放、和谐、没有压力、富鼓励性的气氛,那即使客观资源有限,创造的天地却仍是宽广的」(李孝聪,1998)。前人(Torrance, 1971)提出「创造性教学」的原则:

重视不寻常的问题和意念;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意见是有价值的;
提供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掘的空间,鼓励自发学习;
提供不作评估的练习及学习机会;
给予连系因果的评价。
  放到写作教学的层面,部分语文教师要施行「创意写作」教学,也需要在教学精神上作适当的调整。例如:

提供开放、自由的写作气氛,让学生认识写作是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方法;
减少采用打分的方式批改,让学生认识写作不是测验;
减少灌输一套既定的、权威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发掘适合表达的方式;
培养学生从同辈的作品中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心灵,既能容己也能容人;
 

三. 培育创意的基本态度

不判断:创意时不作任何判断,尽量在最短时间之内想出最多的意念,例如:让学生就某一个题目自由的联想五分锺,任脑海想到甚麽东西就立刻写下;
类比:将差不多的东西改变一下,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拿出一个空汽水瓶,让学生改良一下它的外貌,想出一些新用处,说明这「新产品」的用途和优点;
打破传统:把习以为常的事物,循另一个方式来配搭、演绎或表达,例如冰皮月饼就是打破传统的产品,以後就产生了其他雪糕月饼、寿司月饼等新概念了;
颠倒:把平常事物反转,新鲜感有时会油然而生,例如平常公共汽车的驾驶室是在前面的,但试想像如果公共汽车公司把驾驶室设置在公共汽车的後面,会有些甚麽情况发生呢?
发散性思维:「直线思考」重视逻辑,要顺着一点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往下推想;而「发散性思维」则与之相反,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联想,因此能引发丰富的想像,带来较多的写作素材;
革命性疑问:很多创意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为甚麽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而不是往上升?那些看似无关重要的问题,往往就是创造新意念的「助燃器」。例如教师以「一个书包」为题,要求学生就这题目每人问一道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互相轮流的提问及解答,关於这个「书包」的故事就会慢慢在这些问题和答案里显露出来了。
回页顶 >>


--------------------------------------------------------------------------------

第二节 提升创意能力

  「创意」虽然是踪迹飘忽,然而个人却可以从修养提升创意技巧,以便自己拥有捕捉创意的技术,提升自己的创意能力。谢锡金和林守纯(1992)提出了以下的方式,分别为:培养观察力、画像记忆法、反习惯法、假设法、重新界定法、强烈组合法、模仿创新法、环境刺激法和文字创新法(谢、林,1992)。



一. 培养观察力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年轻时向福拜楼请教写作小说的要诀。莫泊桑告诉他要培养观察力。随便在街上找个计程车司机来描写,他们乍看之下似乎没有甚麽不同,但仔细的观察,「直至你能够把他写得和世界上其他的司机都不同为止。」(谢、林,1992)培养良好的观察力,有助储存写作资料。小小的校园,也是培养观察力的地方。例如观察同学小息时吃零食的动态,记录下来,并将之分类,一样可以发现每个同学都有分别。至於自然界的一事一物,无不各有特徵,只要耐心观察,分门别类,一样可以找出分别来。



二. 画像记忆法

  研究显示,人类最常用来吸收外界讯息的感官是视觉感官,因此,储存在大脑内的记忆资料,也是以视觉影像最能持久、清晰和细致。记忆画像,能够让人发现一些忽略了的细节和片段。(谢、林,1992)例如单凭语言复述这天上学的情形,内容可能较简略;然而,若闭上眼回忆上学的情形,见到甚麽人物,遭遇到甚麽事物,可能会在大脑内「看见」校门、校门的盆栽、候车乘客的动态、邻座的俊男……等等。这些正是画像记忆的强项:容纳更多的细节,也就是说,可以产生大量的写作材料。「利用画面思考,便能在创作时搜寻画面的细节作为创作的材料」(谢、林,1992)。

 

三. 反习惯法

  心理学家说:习惯是创意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习惯成自然,於是便不用心思再去细心思量,创意也缺乏入手的地方了。例如,古代的建筑物都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然而现代人就用创新的科技,建造出造型上大下小的建筑物(如香港体育馆)。(谢、林,1992)总括而言,习惯约束了人思维的弹性,如刻意改变日常的生活习惯,会产生新的感受。如桌子是用来书写的,但电影《暴雨骄阳》(Dead Poet Society)里面的老师请同学站在桌子上,藉此激发创意。

 

四. 假设法

  「假设法」是常用的创意方法,科幻小说经常都是基於假设。假如把一个野生动物园变成一个养殖恐龙的国家公园,会有甚麽事发生?如果人类能够单性繁殖,会有甚麽事发生?

  在一些假设的命题之下不断的推想下去,一个创新的故事就会渐渐浮现出来了。因此,若能学习反常理习惯的方法作大胆假设,想像力也会解放开来。(谢、林,1992)

 

五. 重新界定法

  「你的糖衣,是我的毒药」这句说话大概不少人都听过了。事实上,事物虽然一样,但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相同。把这概念扩充开去,任何事物也是同一道理。因此,我们以为物件只有一种用途、一种功能,殊不知在别人手里,可以变化出许多不同的使用方法。举例说,传统上日本人用紫菜来包饭团,可是却有人把它当作小吃,重新包装、推销,结果大受欢迎,这是循另一个角度重新界定紫菜吃法的创意。我们可以重新界定日常事物的用法来训练创意,试想,建筑用的砖头除了建屋,还有甚麽用途?(谢、林,1992)

 

六. 强烈组合法

  有人用蜜蜂来比喻人,两者看似不同,但也似乎有相通的地方。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看事物太注重逻辑及理性分析,因而妨碍了我们的创意。正如上面的例子,如果因为「蜜蜂」是昆虫,人是哺乳类动物,物种相异而找不出相近之处,也就不会出现《蜜蜂的赞美》这类散文了。

  因此,创作时,我们不妨凭直觉去理解事物,尽量找出不相干事物的共通点,不必斤斤计较逻辑上的问题。这样一来,纵然只是表面看来荒谬的想法,内里也包含惊人的创意。(谢、林,1992)例如,灵位是人死了以後才需用的「物品」,分期付款则是让人购买物品生前享用的方法,两种「事物」似乎很难有关连,但稍稍动动脑筋,就创造了生前分期付款供灵位的方法,让人可以得到一个死後安息的栖身之所了。

 

七. 模仿创新法

  模仿创新法就是参考别人的东西,吸收别人的长处,再积极将之改动,另行加以创造;这和宋代诗人黄庭坚所提出的「脱胎法」和「换骨法」如出一辙。例如:旧电影以演员踩到香蕉皮而滑倒制造笑料,但这些笑料经不断重覆之後已不能再引起观众的笑声,於是新的创作人就模仿同样处境,演员很机警的避过香蕉皮,不让滑倒,却不小心地掉到香蕉皮前面的坑渠里。这样就能掌握到观众幸灾乐祸的心理,把旧桥翻新。(谢、林,1992)

 

八.环境刺激法

  在写作思维过程的研究里,写作环境是影响作者写作的其中一项因素(详见第二章),其中一项影响正是和产生写作意念有关。转换写作环境固然会刺激脑袋想出新的意念,譬如转换到一些新鲜的地方(如渡轮、郊外)去写作,对思维也有一些刺激作用。(谢、林,1992)有些作家特别喜欢到渡假酒店写作,一方面是避开电话和传真的骚扰,一方面也是因为环境让人感到轻松,精神松弛之下,创意思维也随之而来。广告创作人则特别注重创作时的环境气氛,「有些环境是可以改良的,有些气氛是可以培养的」(邱丘,1997),其中音乐可以培养有创意的气氛,专家们普遍建议运用古典音乐,尤其是巴哈、海顿等人率阵的巴洛克音乐,或至少是抒情歌曲或柔和的爵士乐,因为这些音乐能促进人们的创造力。(谢、林,1992)

 

九. 文字创新法

  广告人喜欢把常见的词语或用语刻意改换,变成了新的广告用语。例如以「有升有息」来强调银行外币存款户口的好处,以「一毛不拔」来强调牙刷刷毛结实耐用,以「一味靠滚」来强调热水瓶的可以长时间储存热水。(谢、林,1992)




欢迎光临 星之大海俱乐部 (http://bbs.seaofstar.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