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七年十月特搜系作业——《一战军事资料搜集之德国海军篇上》
海军部分
一战中的德国海军主力:公海舰队
[attach]3280[/attach]
首先介绍一下:布吕歇尔号大型巡洋舰(Grosse Kreuzer SMS Bluecher)

在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后不久,德国的情报人员得知皇家海军正在建造一种划时代的新型装甲巡洋舰,装有战列舰级别口径的火炮,又具备巡洋舰级别的航速。这个时候,德国海军尚没听说过“战列巡洋舰”这个名词。但是总之他们知道英国的新巡洋舰很大就是了。作为对英国海军的回应,德意志国库向帝国海军拨款835万金马克,建造一条大号的装甲巡洋舰投石问路。新船以“重巡洋舰E号”的名义在基尔的皇家造船厂开工。1908年下水,以战胜拿破仑的普鲁士元帅格哈德•冯•布吕歇尔命名。
按照分类标准,德国海军的巡洋舰可分为Schlachtkreuzer(战列巡洋舰)、Panzerschiffe(装甲巡洋舰/重巡洋舰)和Schwere Kreuzer(轻巡洋舰)几个级别。布吕歇尔号则被分类为Grosse Kruezer(大型巡洋舰)。它是德国第一艘重火力、高航速、与英国的战列巡洋舰作战的巡洋舰,但是在很多方面,它不过是沙恩霍斯特级巡洋舰的简单放大型。所以一般把它算在战列巡洋舰里的时候,都是很勉强。布吕歇尔号安装六座双联210毫米(8.3英寸)炮塔,前后各一座,左右舷各两座,成六边形配置。以巡洋舰的火力来说,可谓充分。但是,不幸的是,它设计来要去对付的对手,是英国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装备8门12英寸炮,武装到了牙齿、又身手敏捷的大家伙。布吕歇尔拿来与它对抗的结果,已经在多格尔沙洲之战中显示得很清楚了——在皇家海军舰队的围攻下,布吕歇尔战沉。不过可以宽慰德皇的是,无敌号建成之后,自知布吕歇尔不是其对手,德国海军的设计人员又回到了绘图板上,这次拿出的是一艘真正的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
接下来是: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Schlachtkreuzer SMS Von der Tann)

数据
建造代号:重巡洋舰F号(Heavy Cruiser F)
建造商:汉堡 布洛姆•福斯造船厂
开工日期:1908年3月25日
下水日期:1909年3月20日
服役日期:1910年9月1日
沉没: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湾自沉
排水量:19,370吨(设计) / 21,300吨(最大)
尺寸(米): 171.6 x 26.6 x 9.17
动力装置:18台锅炉,2台帕森斯蒸汽轮机,最大功率42,000马力(进行改装后达79,000马力);4轴,4螺旋桨,双舵
航速:最大24.8节,改装之后达27.4节
续航力:14节时4400海里,18节时3520海里
主炮:8门 280mm (11.1英寸)/45倍径炮 四座双联炮塔
副炮:10门 150毫米(5.9英寸)/45倍径炮 炮座单装
防鱼雷艇/防空炮:12门120mm炮,4门 88毫米(3.5英寸)/45倍径炮 (改装后)炮廓单装
鱼雷发射管: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首尾各一座,两舷A炮塔下方各一座
乘员:923人,41名军官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
在无敌号战列巡洋舰服役之后五天,德国海军与之抗衡的一艘全新战列巡洋舰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开工了。不同于抓来凑数的布吕歇尔号,这艘新军舰是设计用来与英国的同级军舰竞争的,是一艘真正的战列巡洋舰。所以在其火炮配置和布局上,可以看到与无敌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用280毫米克虏伯炮来对付英国的12英寸维克斯炮——实战结果证明,德国的大口径海军用火炮在射速和命中率方面的优势,足以抵消与英国海军炮之间这一英寸的差异。在当时英德海军竞争的大背景下,在本舰尚处于蓝图阶段的时候,德国海军又开始设计其后继者,下一级战列巡洋舰——毛奇级。
本舰以巴伐利亚将军路德维希•参孙•阿瑟•冯•德•坦恩男爵命名。他出生于滑铁卢战役之日——所以在名字中加上了惠灵顿公爵的名字阿瑟,以资纪念。冯•德•坦恩男爵早年在巴伐利亚王国军队中服役,参加过普奥战争。在普法战争期间,他指挥巴伐利亚军团转战色当、卢瓦尔河和奥尔良,立下了显赫战功。与其命名人相似,这艘火力凶猛的战列巡洋舰也是几乎参加了德意志帝国海军在大西洋的每一场战斗,从袭击英格兰东海岸到在日德兰海战中击沉英国的不倦号战列巡洋舰。
该舰在战后被指名赔偿给协约国,引渡给英国后,于1919年6月在斯卡帕湾自沉。
接下来是:毛奇号、戈本号战列巡洋舰(Schlachtkreuzer SMS Moltke und Goeben)

毛奇号、戈本号战列巡洋舰(Schlachtkreuzer SMS Moltke und Goeben)
数据
舰名:毛奇(建造代号重巡洋舰G号/Heavy Cruiser G)| 戈本(建造代号重巡洋舰H号/Heavy Cruiser H)
建造商:汉堡 布洛姆•福斯造船厂
开工日期:12/07/1908 | 08/12/1909
下水日期:04/07/1910 | 03/28/1911
服役日期:09/30/1911 | 07/02/1912
退役日期:06/21/1919 | 08/16/1914(移交土耳其海军)
沉没:毛奇号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湾自沉,1927年到1929年逐渐拆解。戈本号在1973年到1976年解体。
排水量:22,979吨(设计) / 25,400吨(最大)
尺寸(米): 186.6 x 29.4 x 9.19
动力装置:24台锅炉,2台帕森斯蒸汽轮机,最大功率52,000马力(过载功率56,000马力);4轴,4螺旋桨,双舵
航速:最大25.5节
续航力:14节时4120海里
主炮:10门 280mm (11.1英寸)/45倍径炮 五座双联炮塔 德国海军11英寸炮塔结构剖面图
副炮:12门 150毫米(5.9英寸)/45倍径炮 炮座单装(戈本号1915年后改为10门)
防鱼雷艇/防空炮:12门 88毫米(3.5英寸)/45倍径炮 炮廓单装
鱼雷发射管: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首尾各一座,两舷A炮塔下方各一座
乘员:平时1050人,战时1350人
赫尔穆特•卡尔•伯恩哈德•冯•毛奇(1800—1891),普鲁士和德意志总参谋长,著名军事家。一称老毛奇。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破落贵族家庭。1805年移居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吕贝克(今属德国)。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衔。次年进普鲁士陆军学院深造。1828年调总参谋部测绘局。1835~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40年调柏林第4军团参谋部供职。1842年参与指挥修筑汉堡至柏林铁路,开始认识到铁路对军队机动和后勤保障的重大作用。1845~1846年任普鲁士亨利亲王副官。1846年调科布伦茨第8军团参谋部供职。1848年任马格德堡第4军团参谋长。1855年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后为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副官。1857~1888年任普军和德军总参谋长,改组总参谋部,扩充军队,改进装备。1866年普奥战争中指挥普军获胜。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指挥3个军团迎战法军,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此后,主要研究德国东、西两线作战问题。1888年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卒于柏林。他重视铁路、电报等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强调参谋人员对完善军队指挥的重要作用,在战争动员、军队编成、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方面多有建树。战争指导上,主张先敌动员、快速突破、分进合击、外线作战和速战速决。其军事理论在西方有较大影响。有《毛奇全集》、《毛奇军事著作》等传世。
接下来是: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Schlachtkreuzer SMS Seydlitz)

数据
舰名:塞德利茨(建造代号重巡洋舰J号/Heavy Cruiser J)
建造商:汉堡 布洛姆•福斯造船厂
开工日期:02/04/1911
下水日期:03/30/1912
服役日期:05/11/1913
沉没: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湾自沉,1928年11月打捞拆解
排水量:24,988吨(设计) / 28,550吨(最大)
尺寸(米): 200.6 x 28.5 x 9.29
动力装置:27台锅炉,2台蒸汽轮机,最大功率67,000马力(过载功率89,738马力);4轴,4螺旋桨,双舵
航速:最大26.5节,试航时达到了29.12节
续航力:14节时4200海里
主炮:10门 280mm (11.1英寸)/45倍径炮 五座双联炮塔 德国海军11英寸炮塔结构剖面图
副炮:12门 150毫米(5.9英寸)/45倍径炮 炮座单装
防空炮:12门 88毫米(3.5英寸)/45倍径炮 炮廓单装
鱼雷发射管: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首尾各一座,两舷A炮塔下方各一座
乘员:平时1068人,战时1240人
塞德利茨号是毛奇级的改进型。该舰以18世纪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的著名将领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塞德利茨男爵(1721-1773)命名。塞德利茨号舰体比毛奇级长,在装甲和水密防护上做了一些大的改进。其侧面装甲防护水平可以与吨位类似的战列舰相媲美。该舰安装了经过验证性能良好的280毫米50倍径炮。但是其英国对手——狮级战列巡洋舰已经安装了343毫米的主炮。在多格尔沙洲之战中,她挨了两发炮弹,都打在了后部两座主炮炮塔上,人员死伤狼籍,炮塔失去作战能力,但是由于出色的设计和损管工作,没有发生类似英国战舰的弹药殉爆。而狮号被塞德利茨号还击的炮火击伤,不得不拖带回港。德国海军根据这次作战的教训,开始注意防止由于火炮或弹药库一处受损而全舰安全的问题,并改进了弹药库的防护措施。
在日德兰海战中,参加搜索舰队的塞德利茨号和得弗林格号一同击沉了皇家海军的玛丽女王号战列巡洋舰。当舍尔发现了杰利科规模庞大的主力舰队,下令全体撤退时,塞德利茨号已经挨了24发12英寸穿甲弹和1枚鱼雷,全部五座主炮炮塔都失去了作战能力。带着涌入船舱内的5308吨海水,塞德利茨号蹒跚返回了德国本土基地。其出色的损管和完美的防护设计令各国海军纷纷惊叹,在海战中,只有注重生存力的战舰才能存活下来。从此以后,各国在建造军舰时都吸取了德国在设计中采用的水密结构设计和炮塔防护的优点,它们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舰。
返回德国后,塞德利茨号基本上就没有参加过德国海军的战斗活动。1918年它和公海舰队的其他军舰一道被英国引渡,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湾凿沉。
接下来是:得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

数据
舰名:得弗林格(建造代号重巡洋舰G号) | 吕佐(建造代号奥古斯塔号/Ersatz Augusta)| 兴登堡号(建造代号黑尔达号/Ersatz Hertha)
建造厂: 汉堡 布洛姆•福斯造船厂 | 但泽 硕效船厂 | 威廉港 皇家船厂
开工日期: 03/30/1912 | 07/16/1912 | O10/01/1913
下水日期: 07/12/1913 | 11/11/1913 | 08/01/1915
服役日期:09/01/1914 | 08/08/1915 | 05/10/1917
沉没: 得弗林格号和兴登堡号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湾自沉 |吕佐号 1916年7月1日在德国近海被德国鱼雷艇击沉
解体: 得弗林格 1939年打捞,1956年解体 | 吕佐 1961—1962年爆破解体 | 兴登堡 1930年7月打捞,1931—1932年解体
排水量: 得弗林格/吕佐 - 26600吨(设计)/31200吨(最大) | 兴登堡 - 26947吨(设计)/31500吨(最达)
尺寸(米): 得弗林格/吕佐 - 210.4 x 29.0 x 9.56 | 兴登堡 - 212.8 x 29.0 x 9.57
动力装置:14台锅炉,2台蒸汽轮机,最大功率63,000马力(过载功率72,000马力);4轴,4螺旋桨,双舵,纵向排列
航速:得弗林格/吕佐:26.5节 | 兴登堡:26.6节
续航力:14节时,得弗林格/吕佐为5600海里,兴登堡为6200海里
主炮:8门 305mm (12英寸)/50倍径炮 四座双联炮塔
副炮:12门 150毫米(5.9英寸)/45倍径炮 炮座单装(兴登堡号为14门)
防鱼雷艇/防空炮:12门 88毫米(3.5英寸)/45倍径炮 炮廓单装(1916年后拆除,得弗林格号只保留2门,兴登堡号只保留4门)
鱼雷发射管: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首尾各一座,两舷A炮塔下方各一座
乘员:平时1112人,战时1390人
这三艘战列巡洋舰在一战期间南征北战,是德国海军的精华。该级舰采用平甲板舰型,主炮沿甲板中线布置,与同时期的英国和美国主力舰结构很相似。采用油煤混合燃烧动力。德国造船工业的高超水平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到极致的展示。三舰以德国的著名军事将领命名,得弗林格号名字来源于17世纪的勃兰登堡选帝侯的手下陆军元帅乔治•冯•得弗林格男爵;吕佐号的名字则来源于普鲁士骑兵军官,阿道夫•路德维希•威廉•冯•吕佐男爵。至于兴登堡……大家都知道他是谁吧?*^_^*
得弗林格号和新完成的吕佐号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在交战中击沉了英国的玛丽女王号和无敌号战列巡洋舰。吕佐号中弹24发,其中有4发15英寸炮弹,但是还是挣扎着返回了德国近海。但是由于战损严重(进水达7500吨),它无法通过基尔运河入口处的沙洲驶入运河,只好弃舰,由护航的G38号鱼雷艇击沉。得弗林格号中弹17发,其中4发为大口径炮弹,进水3000多吨,一面往外抽水,一面小心螺旋桨不被拖在船边的防鱼雷网缠绕起来,最终坚持返回了德国本土。在随后的维修中,得弗林格号和其他德国主力舰一样,去掉了没有多大用处的鱼雷防护网和部分88毫米炮。
由于德国的船厂排满了建造任务,得弗林格级的第三艘——兴登堡号的建造工作一再耽误。它在得弗林格级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小改进,换装了更牢固的三脚舰桅,速度也比另外两艘要快。它保持了一战德国海军的两个纪录——最后建成的一艘战列巡洋舰;在斯卡帕湾最后被凿沉的一艘德国主力舰。它和它的姐妹舰得弗林格号一样,在战后被引渡到英国,最终于1919年6月的“彩虹行动”中,在苏格兰北部冰冷泥泞的海底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接下来是:德国战列舰、战列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