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 第十帖]
战术研讨文的写作
作者:方
战术研讨类文章,在星海属于一种“交叉文体”,这是由星海独特的体制决定的。众所周知,星海存在战研与图文两大部门(无论是主站还是军校),而战术研讨类文章一般是由战研部门完成的,图文系一般不承担战术研讨文的写作。但是考虑到该文体在银英同人创作圈中所占的地位,在图文系教案中还是应该涉及到这一方面的内容。
在考虑如何写战术研讨文章之前,首先有必要分清几个基本概念。第一,什么是“战术”,什么是“战略”?
这个问题首先就不很容易下严格的定义。根据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定义,战术就是战斗的具体开展和实施,战略是为了达到目的运用战斗。换句话说,战术就是实际战斗中所遵循的法规和法则,而战略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运用军事手段。比如说,拿破伦时代的步兵分三行纵队攻击,现代战争中的步兵分班组交替掩护前进,这些都属于战术的范畴;将一只部队分成几个部分,沿不同的行军线前进,在战斗中担负不同的任务,攻击敌军不同的作战面,这些属于战略。至于控制某些地区以赢得区域优势,优先发展某些工业更换部队的装备,从政治和外交上拉拢联盟削弱敌国,这些则属于大战略,也可以叫政略的范畴。写战术研讨论文,首先至少要分清楚这些概念。至于更细化的概念,比如“间接战略”,“总体战”,“超限战”,“空地天一体”,“大纵深战略”……….等等等等,则可以在实际接触中将它们一一划归战术,战略,大战略这三个门类里,进行归纳和理解,并加以运用。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来看如何写作战术研讨文章。首先,战术研讨文章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和对象,换句话说它们都是有的放矢的产物。不可想象,一篇从头到尾都不知所云的文章会成为一篇好文章。它或者是针对某一场战役进行分析,或者是针对某些新的战术战略原则进行讨论,总之主题都非常明确。因此,它需要作者在写作之前,针对自己的主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如果你想写奥斯特里兹,那你至少要清楚拿破伦战争史;如果你想写偷袭珍珠港,那你至少也要对太平洋战争有所了解。所以,写战术研讨文章的第一步就是大量收集资料,而这一步是决定你文章好坏的基础。
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你需要一个观点,一个足够独特,足够深入,足够鲜明的观点。这个观点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应该来自你之前所阅读的大量资料和你自己的独立思考。在现在优秀的文章漫天飞的情况下,你想让你的文章能够吸引人,就必须让你的观点足够独特。当然,这不是鼓励你胡思乱想,比如说,你要写成吉思汗征服欧洲,你可以写蒙古军队是如何将速度与打击力结合为一体,可以写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是如何机动灵活而多变,可以写欧洲落后的战争体制是如何不适应一场全面战争,甚至也可以写游牧民族对定居民族是如何造成强大的军事压力,但是就是不要写蒙古军队有如何完备的后勤保障体制,或者蒙古人如何善于执行民族政策。因为蒙古人的后勤保障方式基本来自于以战养战,而他们对于民族屠杀的热诚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
有了资料和观点,也就是说,有了论点和论据,那你就只需要掌握一种论证方法,一篇战术研讨的佳文就可以诞生了。在这一点上倒是没有什么可劝告的,因为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习惯,而论证的过程也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注意的是,你的论据是不是指向你的论点的?比如,你想论证二战中德军的机械化前进速度惊人,那么你需要知道在法国战役时古德里安集团向海峡推进的速度最高达到了一天87KM,这个论据足以支撑你的观点。而在苏德战场上,德军前进速度虽然最快达到过一天120KM,但这个论据却不足以支撑你的观点,因为动辄以上千公里来衡量的苏德战场,与纵深只有100公里的法国海峡防御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法国很高的速度在苏联就不能算高。这样一来,你选取的论据就很难在论证的过程中发挥它的作用。
以上是对战术研讨类文章的简单综述。下面,我们结合一篇具体的文章来看看以上的原则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
http://linknet.kyed.com/~wu/jxartic...e&articleid=183
最不可思议的会战
作者:莱茵塔尔/哈特曼(点评) 来源:军校战研系 日期:2003-11-01 00:21 浏览: 10
说明:本文是下官早期在英雄论坛上发表的文章,也是下官自认为最好的一篇文章,其中不少观点恰好体现了此次会战的“最不可思议”故重新发于此处,和大家交流讨论,当然这文章不能算是完成作业!
私以为,恺撒的战略构想只能用“壮大,细密”来形容,但在进行被称为“皇帝大亲征”的第11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是的表现却另我大跌眼镜,窃以为,“皇帝大亲征”是恺撒一生中最糟糕的败笔(巴米利恩会战紧随其后),无论从战役的组织,调度,临场应变等方面,恺撒可以说是大失水准,下官仅以个人观点予以论证。
一,战略上,恺撒一向是在战略上先拖对手下水,而后在战术上轻松获得胜利。但此次他的战略目的是什么?是消灭杨,统一银河系?这只是其次!因为着纯粹是一场为了自己的矜持和名声而发动的私斗!统一银河系是在私斗获胜条件下的副产物!确切的说,进攻伊谢尔伦没有什么战略上的考虑,无非是赢或输!(因为当时只有艾尔,法西尔和伊谢尔伦要塞尚未投降帝国,而上至恺撒,下至将兵都没把艾尔,法西尔放在眼里)。
另外,恺撒对杨的态度可谓矛盾至极:
(1)敬重杨的才华,只要杨宣誓效忠,就予以重用!
(2)恨杨的不败,从第三,四次提亚马特会战,阿斯特塔会战,亚姆利札会战,兰提玛利欧会战,达利希三场游击战,巴米利恩会战,第10次伊谢尔伦攻略战,杨要么就在恺撒即将大获全胜时横插一脚,要么就以少胜多,将帝国多位名将玩弄于股掌中,尤其是在巴米利恩会战,恺撒差点丢了性命!
(3)对杨欲求不满但又有所保留:恺撒要在杨作大前一举剿灭他,却有希望双方在实力对等的条件下堂堂正正的一决高下。和希尔德的对话就是最好的写照。
(4)心中的孤寂:恺撒是为战争而生的,杨——这个恺撒毕生的夙敌的存在,令恺撒感到无比充实,如果没有杨……
于是,在自己感情左右的情况下,恺撒拒绝了让罗严塔尔和米达麦亚讨伐杨的谏言,否决了希尔德关于放纵杨和封锁杨的谏言,发动177700艘战舰,攻向伊谢尔伦回廊……
二,兵力配置不当:177700艘战舰对杨舰队28840艘战舰,帝国军占绝绝对对的优势,然而,兵多未必胜。“达贡星域会战”就是典型!再多的兵力,如果没有恰当的予以配置,就成了无用的游兵。恺撒应该知道这一点,这场战役帝国军兵力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同盟方伊谢尔伦回廊入口(161310艘),费沙回廊(瓦列15200艘),帝国本土(梅克林格15900艘,可忽略不计的缺乏统一指挥没有集结的警备舰10万艘)。由于瓦列舰队要巩固费沙回廊的支配权,所以,帝国舰队基本上云集在伊谢尔伦回廊的两个入口,这即为包围网!但相比之下,梅克林格舰队实在太少了!原同盟的帝国舰队是梅克林格舰队的15倍之多!兵力配置根本不成比例!全军从费沙出发,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回廊,距离上没有太大差距,而恺撒竟然将9成的军力集中于一地!梅克林格曾估计杨舰队有5万艘战舰(事实上是夸大了!),但就算杨舰队有5万艘,只要恺撒能将舰队配置为五五开的话,那么兵力对比就为85:50:85怕是杨也会有所顾虑,如果让杨对付恺撒,“雷神之槌”对梅克林格的话,那么就让罗严塔尔元帅统帅帝国本土舰队,这样杨不头痛那才叫怪!可是恺撒却没有这么做。结果,杨大胆地吓退了梅克林格,与恺撒展开正面对决!
三,知己而不知彼:〈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而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而不知彼,每战必败!阿斯特塔会战,兰提玛利欧会战,马尔,亚迪特会战,恺撒之所以能上演各个击破,双头蛇,前后夹击的华丽战法,是和充分了解敌军的态势,布阵,战场环境分不开的。而“皇帝大亲征”呢?除了对伊谢尔伦回廊和要塞知根知底外,对杨舰队就谈不上了解了。所以,当杨舰队大胆进逼梅克林格舰队时,“梅克林格为之哑然,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计算,杨既然能在这里投下2万艘战舰,那么,可以推测杨总共有5万艘以上的兵力……自前年以来,不断流入要塞的同盟残党数量,杨在数字统计上花了不少工夫,目的即是使帝国军无法把握正确的数字,并使帝国军产生这种错误的判断!”(引自银英第4卷P123-124)
“原来帝国军的军事优势竟然是如此而已!”深受刺激的梅克林格得出这个结论!
当然,这是杨作的手脚。但帝国军似乎没有努力对杨舰队的情报进行分析,整理,综合,利用无法做到知己知彼,恺撒对此不能说没有责任!
四,将领配置不妥:要针对各个将领的特性予以优化配置也是取胜之道。可是,我们的恺撒似乎没有体现出这一点:(1)让个性急噪莽撞,只知进不知退,且又被杨大败过的毕典菲尔特和攻击型的法伦海特为前锋,杨正是看清了毕典菲尔特的特性和法伦海特与梅尔卡兹的战友关系才诱使毕典菲尔特贸然进入回廊,而法伦海特为了援救毕典菲尔特也被迫进入回廊,结果悲壮殉国。
(2)让适合执行后方兵力配置的参谋型提督梅克林格承担从帝国本土进攻的任务,“基于个性,用兵思想,责任感”的梅克林格面对杨舰队的进攻时,像瓦列一样“被自己的理性束缚了手脚”,最终被迫撤退。令杨舰队没有后顾之忧!
(3)对罗严塔尔的大材小用:身为统帅本部总长的罗严塔尔元帅,其职位在皇帝亲征时就成为首席幕僚,这本无可厚非。但不要忘了,罗严塔尔本身是一名攻守相当平衡的战将!不是一个甘于只在皇帝面前提几个提案的参谋,他一定也希望和米达麦亚一起并肩作战!虽然在当时经历过“令一千万人顿足的消息”事件,但是罗严塔尔对恺撒仍是忠心耿耿,如果以罗严塔尔的统御加上米达麦亚的疾风,足以令杨头痛不已!但是恺撒(我如此认为)将罗严塔尔“冷冻”了,没有让他指挥舰队参战,令他有劲使不上,在战役中,帝国军好几次阵型崩乱,而罗严塔尔最大的特点就是统御力极强,阵型丝毫不乱。而且,在包括恺撒在内的帝国名将中,也只有罗严塔尔没有让杨占过半点便宜(似乎措辞不当……)。但是在这次会战中,我们很遗憾没有看到“托利斯坦”的雄姿,没有看到“帝国双璧”的光辉闪耀!
还有一点:恺撒身边的参谋除了罗严塔尔外,还有一个“智谋胜过一个舰队”的希尔德(恺撒似乎更愿意听她的话),也就是说,罗严塔尔和希尔德的职能重叠了(希尔德在舒坦梅兹殉国后成为大本营第2任幕僚总监,相当于总参谋长),没有让罗严塔尔参战简直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上3点,令恺撒损失上级大将一名,舰队14710艘,15900艘成了游兵,失去作用。杨就这样一步一步削弱恺撒的战力,在兵力,士气上给了恺撒重重一击!
五,战术运用不当:和巴米利恩会战的纵深机动消极防守不同,这次会战恺撒是积极过头,成了操之过急,战术上大失水准:(1)面对突发情况估计不足:
17万艘大舰队分批到达战场说明帝国军行动有序,可是,就是因为“分批”才被杨先发制人,各个击破(毕,法,梅)!难道恺撒就没有考虑到这两个危险的可能性吗?也许他想到了,所以才派年长的法伦海特“看着”毕典菲尔特,但恺撒没有下达具体的预警措施。不错,束缚将领的手脚固然不该,但无令可依就造成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局面,甚至会造成无序行动的乱局。恺撒应该知道毕典菲尔特的特性。可是,还是让杨将他诱入回廊。所以,对于法伦海特的殉国,毕典菲尔特要负主要责任!但恺撒也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2)操之过急:分批进军也就算了,可恺撒竟然法伦海特和毕典菲尔特尚未到达战场前,抢先下令梅克林格先开战端!恺撒急什么?!杨又跑不了!结果,杨趁毕,法二人未到时,倾力进逼梅克林格,令其不战而退。尔后,进攻毕典菲尔特和法伦海特,二人还蒙在鼓里以为梅克林格在后面支援呢!杨的手腕简直是阿斯特塔会战的翻版啊!等恺撒主力到达战场时……
不过有一点我还不解:梅克林格虽然撤退,但毫发无伤,且战力可观,为什么恺撒没有下令让他的舰队再次进入回廊?不,不用让他和杨交战,只要让他骚扰杨的后方就行了“杨进梅退,杨退梅进”这样足可以给杨不小的压力,而且也能分散杨的注意力!真不知道恺撒当时在想什么!?
(3)指挥不当:布拉斯契舰队扫雷向杨舰队进攻,结果在分散舰列时被杨舰队重创!恺撒应该知道在大片机雷区集中舰队是非常危险的,只是他为什么要在布拉斯契舰队开炮后才下令扩散舰列而不是在开炮前?!(关于这一点似乎有些牵强,也许恺撒看到布拉斯契舰队开炮后才发现他没扩散舰列)另外,当艾齐纳哈舰队遭到被截断退路的亚典波罗舰队和前来救援的马力诺舰队围攻时,恺撒没有下令让下一波舰队前去救援。试想,如果下一波舰队和艾齐纳哈舰队夹击亚典波罗舰队,那么,“处在极度危险中”的应该是亚典波罗吧?结果,恺撒只是眼睁睁的看着艾齐纳哈“连眉头都不皱一下,继续沉稳的指挥舰队,不但熬过了猛攻,还着实封堵了伤口。然而,他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难道恺撒要让他战死吗?(撤退时艾齐纳哈嘴巴咕哝了一下,也许是说:“为什么恺撒不派援军?”
(4)矜持心太重,没有大局观念:在巴米利恩会战中拒绝修特莱逃跑后东山再起的谏言,这次又拒绝罗严塔尔的“旗舰后退,双翼并进”的建议,虽说经过罗严塔尔的解释后同意了,但为此却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加上帝国舰队运动态势实在太糟糕,结果让杨舰队攻入大本营,又增加了不少损失!
六,没有吸取过去的教训:所谓吃一垫,长一智。我们的恺撒和帝国军可是吃够了杨的苦头!尤其是那个“一点集中”的战法!在罗严塔尔下令进行第2阶段的作战时,攻入回廊的帝国军遭到杨舰队“一点集中”的重创:“呈现密集阵型的帝国军,无法躲避来自正面的炮火进攻,不堪入耳的爆破声冲击着舰艇和舰艇上的人们”一点集中的进攻使帝国舰队损失惨重!但恺撒难道不会下令舰队用“一点集中”以牙还牙?!一点集中靠“精”来弥补舰队数量的差距,密集进攻靠
“密”来弥补火力精确度上的差距。就算帝国舰队不会用“一点集中”,那么,就算是乱射一气,以当时14万艘战舰的火力密度,应该能重创“勉强只有2万多艘的”杨舰队吧?可是帝国舰队竟然没有反击?!难道杨舰队的火力射程比帝国战舰来得长?
也许有人会批评恺撒,说如果一开始就用波状进攻的话,杨舰队早就完蛋了
其实我认为这是苛求恺撒了。这种正统的战法会造成大量伤亡恺撒不是不知道,
他之所以要用其他战术就是为了防备杨的任何奇谋良策,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只可惜,恺撒指挥失当,或者说杨更技高一筹,在被杨重创后,恺撒不得已才用起这个老战术,并给了杨沉重打击!只是付出的代价太高了!而且在即将胜利时,恺撒竟然病倒了?!……
“就这样,新帝国历2年5月17日,帝国军在损失2名上级大将,1100万将兵,
24400艘战舰,不得不脱离伊谢尔伦回廊……”
“吾等可以征服宇宙,却无法征服一个人”米达麦亚元帅的话也许代表了将领们的想法。
“难道恺撒喜欢的是流血而不是牺牲吗?!”这位高级军官的不平之鸣虽然偏激,但也一针见血。
被冠以“皇帝大亲征”的第11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就这样意外的落幕了!
悲壮而伤感,混乱而糟糕,真有辱“皇帝大亲征”这个夸大的名号啊!!!
8月4日凌晨2:35分
在看这篇文章时,最好连同恺撒阁下对此文的批复一同看,两者比较更能明白战术研讨论文的魅力所在。由于取材于银英,相对收集资料的任务比较简单,但是也带来了问题那就是资料会不足。选取的论点相当独特,是探讨第11次伊谢而伦攻防战中莱因哈特的失误之处,并且至少在对其人事安排上的独到见解是前所未闻的。在结合论据与论点上,此文做的尤其出色,每一个分论点都有详尽的资料支持,而且选取的也相当合适。这样一来,就使得整篇文章丰满而有序。
最后指出一点,由于战术研讨类文章与一般的图文内容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本节教案可作为选学内容,提供给对战术研讨和历史军事类话题感兴趣的学员阅读学习,不建议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