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大海俱乐部


标题: 最不可思议的会战 莱茵塔尔 哈特曼(点评)
kangaroo
帝国领男平民
Rank: 1


星海帝国军二级优异服务勋章 桂冠单项奖 星海帝国军服役纪念章
UID 41
精华 3
帖子 2801
功绩 0
星海币 2236 sosa
星海币存款 19269 sosa
注册 星海历03年6月22日
所属阵营  新银河帝国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星海历05年1月21日 21:1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存档]最不可思议的会战 莱茵塔尔 哈特曼(点评)

说明:本文是下官早期在英雄论坛上发表的文章,也是下官自认为最好的一篇文章,其中不少观点恰好体现了此次会战的“最不可思议”故重新发于此处,和大家交流讨论,当然这文章不能算是完成作业!

    私以为,恺撒的战略构想只能用“壮大,细密”来形容,但在进行被称为“皇帝大亲征”的第11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是的表现却另我大跌眼镜,窃以为,“皇帝大亲征”是恺撒一生中最糟糕的败笔(巴米利恩会战紧随其后),无论从战役的组织,调度,临场应变等方面,恺撒可以说是大失水准,下官仅以个人观点予以论证。
    一,战略上,恺撒一向是在战略上先拖对手下水,而后在战术上轻松获得胜利。但此次他的战略目的是什么?是消灭杨,统一银河系?这只是其次!因为着纯粹是一场为了自己的矜持和名声而发动的私斗!统一银河系是在私斗获胜条件下的副产物!确切的说,进攻伊谢尔伦没有什么战略上的考虑,无非是赢或输!(因为当时只有艾尔,法西尔和伊谢尔伦要塞尚未投降帝国,而上至恺撒,下至将兵都没把艾尔,法西尔放在眼里)。
    另外,恺撒对杨的态度可谓矛盾至极:
    (1)敬重杨的才华,只要杨宣誓效忠,就予以重用!
    (2)恨杨的不败,从第三,四次提亚马特会战,阿斯特塔会战,亚姆利札会战,兰提玛利欧会战,达利希三场游击战,巴米利恩会战,第10次伊谢尔伦攻略战,杨要么就在恺撒即将大获全胜时横插一脚,要么就以少胜多,将帝国多位名将玩弄于股掌中,尤其是在巴米利恩会战,恺撒差点丢了性命!
    (3)对杨欲求不满但又有所保留:恺撒要在杨作大前一举剿灭他,却有希望双方在实力对等的条件下堂堂正正的一决高下。和希尔德的对话就是最好的写照。
    (4)心中的孤寂:恺撒是为战争而生的,杨——这个恺撒毕生的夙敌的存在,令恺撒感到无比充实,如果没有杨……
    于是,在自己感情左右的情况下,恺撒拒绝了让罗严塔尔和米达麦亚讨伐杨的谏言,否决了希尔德关于放纵杨和封锁杨的谏言,发动177700艘战舰,攻向伊谢尔伦回廊……
    二,兵力配置不当:177700艘战舰对杨舰队28840艘战舰,帝国军占绝绝对对的优势,然而,兵多未必胜。“达贡星域会战”就是典型!再多的兵力,如果没有恰当的予以配置,就成了无用的游兵。恺撒应该知道这一点,这场战役帝国军兵力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同盟方伊谢尔伦回廊入口(161310艘),费沙回廊(瓦列15200艘),帝国本土(梅克林格15900艘,可忽略不计的缺乏统一指挥没有集结的警备舰10万艘)。由于瓦列舰队要巩固费沙回廊的支配权,所以,帝国舰队基本上云集在伊谢尔伦回廊的两个入口,这即为包围网!但相比之下,梅克林格舰队实在太少了!原同盟的帝国舰队是梅克林格舰队的15倍之多!兵力配置根本不成比例!全军从费沙出发,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回廊,距离上没有太大差距,而恺撒竟然将9成的军力集中于一地!梅克林格曾估计杨舰队有5万艘战舰(事实上是夸大了!),但就算杨舰队有5万艘,只要恺撒能将舰队配置为五五开的话,那么兵力对比就为85:50:85怕是杨也会有所顾虑,如果让杨对付恺撒,“雷神之槌”对梅克林格的话,那么就让罗严塔尔元帅统帅帝国本土舰队,这样杨不头痛那才叫怪!可是恺撒却没有这么做。结果,杨大胆地吓退了梅克林格,与恺撒展开正面对决!
    三,知己而不知彼:〈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而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而不知彼,每战必败!阿斯特塔会战,兰提玛利欧会战,马尔,亚迪特会战,恺撒之所以能上演各个击破,双头蛇,前后夹击的华丽战法,是和充分了解敌军的态势,布阵,战场环境分不开的。而“皇帝大亲征”呢?除了对伊谢尔伦回廊和要塞知根知底外,对杨舰队就谈不上了解了。所以,当杨舰队大胆进逼梅克林格舰队时,“梅克林格为之哑然,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计算,杨既然能在这里投下2万艘战舰,那么,可以推测杨总共有5万艘以上的兵力……自前年以来,不断流入要塞的同盟残党数量,杨在数字统计上花了不少工夫,目的即是使帝国军无法把握正确的数字,并使帝国军产生这种错误的判断!”(引自银英第4卷P123-124)
    “原来帝国军的军事优势竟然是如此而已!”深受刺激的梅克林格得出这个结论!
    当然,这是杨作的手脚。但帝国军似乎没有努力对杨舰队的情报进行分析,整理,综合,利用无法做到知己知彼,恺撒对此不能说没有责任!
    四,将领配置不妥:要针对各个将领的特性予以优化配置也是取胜之道。可是,我们的恺撒似乎没有体现出这一点:(1)让个性急噪莽撞,只知进不知退,且又被杨大败过的毕典菲尔特和攻击型的法伦海特为前锋,杨正是看清了毕典菲尔特的特性和法伦海特与梅尔卡兹的战友关系才诱使毕典菲尔特贸然进入回廊,而法伦海特为了援救毕典菲尔特也被迫进入回廊,结果悲壮殉国。
    (2)让适合执行后方兵力配置的参谋型提督梅克林格承担从帝国本土进攻的任务,“基于个性,用兵思想,责任感”的梅克林格面对杨舰队的进攻时,像瓦列一样“被自己的理性束缚了手脚”,最终被迫撤退。令杨舰队没有后顾之忧!
    (3)对罗严塔尔的大材小用:身为统帅本部总长的罗严塔尔元帅,其职位在皇帝亲征时就成为首席幕僚,这本无可厚非。但不要忘了,罗严塔尔本身是一名攻守相当平衡的战将!不是一个甘于只在皇帝面前提几个提案的参谋,他一定也希望和米达麦亚一起并肩作战!虽然在当时经历过“令一千万人顿足的消息”事件,但是罗严塔尔对恺撒仍是忠心耿耿,如果以罗严塔尔的统御加上米达麦亚的疾风,足以令杨头痛不已!但是恺撒(我如此认为)将罗严塔尔“冷冻”了,没有让他指挥舰队参战,令他有劲使不上,在战役中,帝国军好几次阵型崩乱,而罗严塔尔最大的特点就是统御力极强,阵型丝毫不乱。而且,在包括恺撒在内的帝国名将中,也只有罗严塔尔没有让杨占过半点便宜(似乎措辞不当……)。但是在这次会战中,我们很遗憾没有看到“托利斯坦”的雄姿,没有看到“帝国双璧”的光辉闪耀!
    还有一点:恺撒身边的参谋除了罗严塔尔外,还有一个“智谋胜过一个舰队”的希尔德(恺撒似乎更愿意听她的话),也就是说,罗严塔尔和希尔德的职能重叠了(希尔德在舒坦梅兹殉国后成为大本营第2任幕僚总监,相当于总参谋长),没有让罗严塔尔参战简直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上3点,令恺撒损失上级大将一名,舰队14710艘,15900艘成了游兵,失去作用。杨就这样一步一步削弱恺撒的战力,在兵力,士气上给了恺撒重重一击!
    五,战术运用不当:和巴米利恩会战的纵深机动消极防守不同,这次会战恺撒是积极过头,成了操之过急,战术上大失水准:(1)面对突发情况估计不足:
17万艘大舰队分批到达战场说明帝国军行动有序,可是,就是因为“分批”才被杨先发制人,各个击破(毕,法,梅)!难道恺撒就没有考虑到这两个危险的可能性吗?也许他想到了,所以才派年长的法伦海特“看着”毕典菲尔特,但恺撒没有下达具体的预警措施。不错,束缚将领的手脚固然不该,但无令可依就造成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局面,甚至会造成无序行动的乱局。恺撒应该知道毕典菲尔特的特性。可是,还是让杨将他诱入回廊。所以,对于法伦海特的殉国,毕典菲尔特要负主要责任!但恺撒也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2)操之过急:分批进军也就算了,可恺撒竟然法伦海特和毕典菲尔特尚未到达战场前,抢先下令梅克林格先开战端!恺撒急什么?!杨又跑不了!结果,杨趁毕,法二人未到时,倾力进逼梅克林格,令其不战而退。尔后,进攻毕典菲尔特和法伦海特,二人还蒙在鼓里以为梅克林格在后面支援呢!杨的手腕简直是阿斯特塔会战的翻版啊!等恺撒主力到达战场时……
    不过有一点我还不解:梅克林格虽然撤退,但毫发无伤,且战力可观,为什么恺撒没有下令让他的舰队再次进入回廊?不,不用让他和杨交战,只要让他骚扰杨的后方就行了“杨进梅退,杨退梅进”这样足可以给杨不小的压力,而且也能分散杨的注意力!真不知道恺撒当时在想什么!?
    (3)指挥不当:布拉斯契舰队扫雷向杨舰队进攻,结果在分散舰列时被杨舰队重创!恺撒应该知道在大片机雷区集中舰队是非常危险的,只是他为什么要在布拉斯契舰队开炮后才下令扩散舰列而不是在开炮前?!(关于这一点似乎有些牵强,也许恺撒看到布拉斯契舰队开炮后才发现他没扩散舰列)另外,当艾齐纳哈舰队遭到被截断退路的亚典波罗舰队和前来救援的马力诺舰队围攻时,恺撒没有下令让下一波舰队前去救援。试想,如果下一波舰队和艾齐纳哈舰队夹击亚典波罗舰队,那么,“处在极度危险中”的应该是亚典波罗吧?结果,恺撒只是眼睁睁的看着艾齐纳哈“连眉头都不皱一下,继续沉稳的指挥舰队,不但熬过了猛攻,还着实封堵了伤口。然而,他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难道恺撒要让他战死吗?(撤退时艾齐纳哈嘴巴咕哝了一下,也许是说:“为什么恺撒不派援军?”
    (4)矜持心太重,没有大局观念:在巴米利恩会战中拒绝修特莱逃跑后东山再起的谏言,这次又拒绝罗严塔尔的“旗舰后退,双翼并进”的建议,虽说经过罗严塔尔的解释后同意了,但为此却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加上帝国舰队运动态势实在太糟糕,结果让杨舰队攻入大本营,又增加了不少损失!
    六,没有吸取过去的教训:所谓吃一垫,长一智。我们的恺撒和帝国军可是吃够了杨的苦头!尤其是那个“一点集中”的战法!在罗严塔尔下令进行第2阶段的作战时,攻入回廊的帝国军遭到杨舰队“一点集中”的重创:“呈现密集阵型的帝国军,无法躲避来自正面的炮火进攻,不堪入耳的爆破声冲击着舰艇和舰艇上的人们”一点集中的进攻使帝国舰队损失惨重!但恺撒难道不会下令舰队用“一点集中”以牙还牙?!一点集中靠“精”来弥补舰队数量的差距,密集进攻靠
“密”来弥补火力精确度上的差距。就算帝国舰队不会用“一点集中”,那么,就算是乱射一气,以当时14万艘战舰的火力密度,应该能重创“勉强只有2万多艘的”杨舰队吧?可是帝国舰队竟然没有反击?!难道杨舰队的火力射程比帝国战舰来得长?
    也许有人会批评恺撒,说如果一开始就用波状进攻的话,杨舰队早就完蛋了
其实我认为这是苛求恺撒了。这种正统的战法会造成大量伤亡恺撒不是不知道,
他之所以要用其他战术就是为了防备杨的任何奇谋良策,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只可惜,恺撒指挥失当,或者说杨更技高一筹,在被杨重创后,恺撒不得已才用起这个老战术,并给了杨沉重打击!只是付出的代价太高了!而且在即将胜利时,恺撒竟然病倒了?!……
    “就这样,新帝国历2年5月17日,帝国军在损失2名上级大将,1100万将兵,
24400艘战舰,不得不脱离伊谢尔伦回廊……”
    “吾等可以征服宇宙,却无法征服一个人”米达麦亚元帅的话也许代表了将领们的想法。
    “难道恺撒喜欢的是流血而不是牺牲吗?!”这位高级军官的不平之鸣虽然偏激,但也一针见血。
    被冠以“皇帝大亲征”的第11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就这样意外的落幕了!
悲壮而伤感,混乱而糟糕,真有辱“皇帝大亲征”这个夸大的名号啊!!!
                                
                                              8月4日凌晨2:35分
  

执政官的点评:
    嗯,很有思考的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和比较深入的分析。大家讨论的热情也很高。
    说第11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是一场新帝国恺撒和同盟杨威利元帅的一场“私斗”,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这里我想和大家讨论的是我们看待这场战役的视角问题。

    从当时的银河局势来看,新银河帝国已经控制了已知宇宙除伊谢尔伦回廊以外的几乎所有地方,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规模空间的最为强大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40%左右的领土,是刚刚从另一个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国度的手中夺取的。这一隐患加上帝国领距离的壁垒,是新银河帝国未来稳定发展的最大课题。自由与民主意识形态的火种,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被人们以近乎神话的传扬赋予了身在伊谢尔伦回廊的杨威利元帅,他的存在,就是旧同盟领仍怀有同盟情结的人民希望所在。这一希望,对于新帝国来说,就意味着动乱的诱因。

    伊谢尔伦回廊和当时其中的主人杨威利,与其说能够左右银河的局势,倒不如说是一种象征。用丝毫没有掩饰和取巧的作战,从实力上将这一势力从战场上击垮,不仅仅满足的是新帝国恺撒莱茵哈特个人的战胜宿敌的欲望;更是可以从精神上成为一种宣传,以此显扬帝威、震慑旧同盟领仍有恢复旧有权益意图者妄图开展动乱的欲念。这是此役的关键目的所在。所以,说此役是完全意义上的私斗,恐怕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里面有皇帝本人的个人热情,以及其微妙的出处,只不过,单单这样的想法,新帝国是不可能发动大军的。

    皇妃希尔格尔提出的无力化建议最为稳妥,但是见效慢;军务尚书奥贝斯坦的意见“要挟献城”见效快,但是可能会引起非议,都有皇帝本人所不能忍受的因素。这一来,发动一场必胜的战争就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这一行动如果成功,将能最快的解决旧同盟领内很多的安定隐患,但是付出的代价却必然是百万将兵的生命和大量的军费开支。选择了作战解决问题的新帝国恺撒莱茵哈特,不可否认决策成份中有个人性情的因素。但是这一战的确从各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是必胜的,也许达不到完胜。所以,他发动了几乎是新帝国军全部的战力,在给足杨威利军时间准备、并没有认真的向前线指挥官讲解作战用意(这点似乎是他的老毛病了,要塞对要塞时也没有具体说明),以及并不是十分在意前敌的指挥、不去严密地调查杨威利舰队的实力,包括期间他自己不想在敌前后退的种种表现,都可以证明他的一种强烈心理意愿。即:不用任何阴谋和伎俩、完全凭借实力、并且自己站在阵前打赢杨威利。就这一点来说,与其说此役是恺撒莱茵哈特和杨威利元帅个人间的私斗,倒不如说是一场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的政治战和心理战。但是,莱茵哈特恐怕并没有把自己的病情计算在内,这是他制定作战计划中的一个重大败笔。

    而在另一边的杨威利元帅,正是抓住了新帝国恺撒的心理,马不停蹄地完成了战争的准备,准确的估计了战争的条件和胜机所在,发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战力,最大限度地运用了敌人给予的时间和其他有利条件,完成了战役的部署。但是我认为,当时的杨威利元帅不可能有比巴米利恩时更多的战胜把握。事易时移,战胜的“唯一机会”此时已经不复存在。这个时候战胜新帝国军全军的来袭,即便再给他一个伊谢尔伦要塞,在这么少的战力支持下,失败也是早晚的事。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时此刻,统一是历史的大趋势,和平发展是人心所向。他之所以固守伊谢尔伦,除了保留民主的火种之外,也同样有他自己的个人因素。那就是:活命。这个时候的杨威利元帅,如果换做新银河帝国军的公务意义上讲,已经是败战国退役并拒绝了战胜国以元帅军阶好意延请的、杀死战胜国派遣专员、并且在战争结束前做下隐藏战力的手脚、进而利用隐藏的“私人军队”袭击并再度夺取了帝国军伊谢尔伦要塞——的主犯。这种身份的认知,杨威利元帅本人想必比任何人都清楚。退役元帅杨威利是被人追杀才逃到伊谢尔伦的,他自己是“在逃”处境这个理由让他比恺撒莱茵哈特更有希望获胜的念头进而投入作战。难道说杨威利元帅就是因为自己一人保命之私,就让伊谢尔伦的士兵为了他而流血的吗?我们当然是不能这样说的。但是这个因素在其逃往伊谢尔伦并开展作战的计划中有没有存在呢?那肯定是有的。

    决策者们制订任何一项决议,搀杂个人因素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对于第11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而言,我们并不能说新帝国军恺撒莱茵哈特征服伊谢尔伦的目标简简单单只是完全统一已知的宇宙,因为他的确伴有其希望在有生之年战胜不败的宿敌甚至是险些杀死自己的杨威利这一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这是私人因素引起的私斗,这是因为在伴有当时历史客观条件的局面下,这一作战的发起的确有其深远的政治、精神和军事意义。反观立场另一边的旧同盟领公认精神领袖杨威利元帅,我们不能说他是因为自己活命之私才调用了私自储存的舰队,并且再度占领伊谢尔伦要塞。因为这在当时是不会有人预知到今后局势的发展的。但是在巴米利恩战场上当时的情况下,作为自由行星同盟军元帅的杨威利有责任将同盟的军力保存下来,而这并没有任何值得厚非之处。只不过后来情况已经发展到自己被同盟官僚与新帝国军联合追杀的严重局面,那时候哪里还想得到延续民主的火种,保命自然成了第一位。那么去攻取伊谢尔伦要塞本身,就只能说是一个单纯的发自本能的表现了。这一系列的决定,导致了双方要在回廊一决生死。几百万将兵的伤亡,既由政治上重大意义所决定,也同时不可避免的含有了决策人如恺撒莱茵哈特嗜战好胜的心态,以及退役元帅杨威利为了保住自身和友人的性命而进行生死战的本能,这些私人因素掺杂了决定性决策造成的影响。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士兵的生死。士兵,有不得不上战场的一群,也有乐于参战的一群。这一点上,双方也是相同的。从向往自由民主的投向伊谢尔伦的旧同盟军战士,到发出“我们来到前线不是来吃便当的”呼声的帝国将兵,都是如此。这些人参军,也自然有他们每个人自身的需要。比如说,为了农奴或者贱民身份的挣脱、家境贫寒或家庭传统教育的影响、贵族压迫得以解脱这一到手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兵役,或者是为了希望自由自在的生活、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干预最高的政治决定等等,这在人类社会的任何历史时期都是相通的。但自从他们加入军队那一天起,他们就已经有了把生命交托给战争和上级军官的觉悟。如果硬要把他们的生死和决策者的个人情感等私人因素联系起来,并强调其中的因果关系,那么这是不科学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好像是这样,但是这样的分析并没有把一件事所牵连到的所有客观存在的因素加以综合评判。如此得出的结论,只能是片面的。作者田中芳树运用了这样的写作手法,有其夸大个人与战争的关系、突出英雄人物作用的用意。但是到了我们分析事情,推导政战关系的时候,尽管我们分析的是他本人的著作,但是却万万不可依照他的写作思路和语言艺术进行推理,否则只会落入形而上学的巢臼。

    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第11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从其政治和心理战角度考虑,新帝国军发动了几乎全军的力量向旧同盟领民主思想的象征——伊谢尔伦的侵攻作战,由新帝国军恺撒亲自指挥,并称其为“大亲征”,是有其深远的政治心理方面的考量的。但是在具体作战实施中,新银河帝国军的表现只能用让人大跌眼镜来形容。无论指挥意识和行动方针还是作战实效这些方面,竟然让毫无胜算的伊谢尔伦军占尽先机、屡试不爽。这固然有杨威利元帅卓越指挥艺术的因素,但是更主要的应该说是已经自以为马上就要统一已知宇宙的新帝国军轻敌大意、疏于策谋的结果。而最终由于没有计算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导致新帝国军胜机一线却最终铩羽而归,这就只能完全归结为策谋者——新帝国军恺撒莱茵哈特·冯·罗严克拉姆——制定计划不力的重大责任。如果说,这种模样的作战就是动员帝国全军,连最高军官都亲自出阵的“大亲征”,的确只能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复”了。

顶部

    星之大海俱乐部   © 2000-2010   经典黑色版  www.seaofstar.net  陕ICP备09025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