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战争——达贡歼灭战浅议
“达贡歼灭战”居然能够成为同盟引以为傲的辉煌传奇,帝国心有余悸的重创,在读过外传之后实在令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关于“达贡歼灭战为什么能够胜利”这件事,若用林·帕欧元帅的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帝国军是白痴”。
一开始的远征决议就不过皇帝的心血来潮而已。想让皇子立下功勋,却又不认真收集情报,对于不同意见连思考都放弃就对谏言者判处惩罚,这应当是末代皇帝才会有的行为。然而帝国历三三一年,距黄金树的灭亡尚有很长时间,至少也该仍然是守成之君的时代,皇帝却已经昏庸到这种地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帝国的历史仍然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退一步也只能解释为鲁道夫大帝所设立的政治体制太过坚不可摧吧。
征途中总司令的嬉游情状暂且不提,从战役开始到结束,总司令先生为敌军提供了分散兵力、维持不必要的后备部队、乱七八糟的命令,以及急躁冒进等一系列中奖提示,壮烈殉国的巴森海将军大人一记乌龙漂亮地撂倒自家舰队,就连下层士兵也认为就算在没有情报的状况下战斗也肯定能赢(“没有人怀疑远征军的胜利。即使是悲观的人也只认为这是场苦仗,压根就没有想过吃败仗的可能性”),而看起来唯一保持着理智的参谋又没有足够的权力绕开上司指挥全军(某只真的认为如果他有足够的魄力大可以暂时软禁司令官,等战争胜利之后再将战功归于司令官的英明指挥……这种希望果然还是太超现实了= =)——被奉为英雄的林·帕欧和尤斯夫·托波洛至多只是做了身为一名智商正常的指挥官应当能够做到事情而已,之所以能够获胜,最终应当归功于敌方所有成员仿佛故意想打输战争般的愚蠢做法,是帝国军从上到下一连串配合无间的白痴行为共同铸就了同盟军的辉煌。
而在同盟军方面,则出色地体现了由于经验丰富而优柔寡断的这种老将专有弱点,并且同时存在着年轻将领思虑不周的问题。高估敌人总比轻视敌人来得正确……同盟军方面对帝国军中枢的人员组成似乎是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如果打从一开始就知道对方的总司令是个养尊处优的青年皇族,林·帕欧总司令与参谋长的应对方式应该会有所不同吧。但优柔寡断并没有对同盟军带来致命的危机,反而是之后林·帕欧元帅对G16星域的攻击决定,将同盟军陷入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中。关于这一点,当时的形势田中写得非常清楚——
【林·帕欧无奈的笑了笑。“要是真的变成这样也没办法,只有等死。”其实林·帕欧的决定看起来似乎过于大胆、不够周详,但事实上,此时的他已经在思考未来两天的作战计
策了。】
在这时看来,林·帕欧仍然是位可靠的指挥官,然而,他“思索”的成果是什么呢?
【卡夫曼舰队在这个时侯应该放弃后方游击战的策略,而到前线与毕罗舰队齐力攻击同盟军的左翼。这么一来,同盟军必定很快被瓦解。】
也就是说,林·帕欧元帅当时只是在对下属逞强,根本没有想到之后的因应之策。如果没有对方的决策失误,并且是愚蠢的失误,达贡歼灭战的胜利实际上是很轻易就可以易主的。当然,这并不足以成为指责林·帕欧司令的理由,因为除了这样背水一战,同盟军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但如果是杨提督的话,至少会想好逃跑的路线吧?
【如果那个时候帝国军不顾右侧的损伤继续挥军进攻……这么一来,胜利的宝座恐怕就要易主了。可是帝国军并没有这么做。他们担心安德拉修的攻击可能只是敌人大规模包围战的第一波,万一军队过度深人,陷入敌人的陷阱,到时就很难抽身了。到了这个时候,海贝尔特不再坚持已见,他接受了幕僚的建议。】
由此看来,如果三皇子殿下把自己的意见坚持下去,反而可以取得意料之外的胜利,这样的话看起来不就和莱因哈特一样了吗……同盟军的胜利是由思虑不周的进攻决定,而帝国军的败北却是由谨慎小心造成,这简直就像荒野中野兽的攻防,无需智略,勇者为王。面对这种状况,身为读者只有苦笑的份儿了。
另外,在战争开始时,“帝国军的兵力是同盟军的两倍”,而在进攻G16区时,“双方阵营中处于战斗状态的情况是,同盟军为80%、帝国军只有19%”。也就是说,此时同盟军在兵力上占尽优势,但却仍然是“所有的官兵和舰队陷人浴血决战之中”,并且“前线的战况岌岌可危”……这就让人有点想不通了,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完全违背田中用兵学——即“兵力集中者取胜”——的状况?
再者,上文提及的“英格尔休塔召集的数百艘航天飞机”,到最后似乎也没体现出什么突出作用……
综述,正如尤斯夫·托波洛参谋长所说,“在达贡会战中,我军虽然经历挫败、误判、绝望,可最后还是赢了,主要是因为敌人犯了比我们更多的失误、挫败、和绝望。”
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几乎是完全依赖对方的错误和愚蠢而获得胜利的两位大人,获得了“天才”“英雄”等称呼,并且成为同盟历史上的传奇一直流传下去……这根本只是因为政治需要吧?缔造一位半虚假的英雄来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这种手法从西元时代一直沿用到那时……(关于西元时代的“半虚假”英雄,请参见苏德战争中一位名为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的英雄的事迹,也许会非常有趣也说不定)
仔细想想,似乎银英的许多战役都是相同的状况。打从战斗一开始,就很明显地能够知道胜负如何——田中先生代替了胜利女神的存在,大神笔锋所向者必然势如破竹,而遭遗弃者则连连发昏,最终自取灭亡。银英中很少能有哪一场战斗不是战败者自投罗网。欧尔特里奇先生一语道破,“这一刻,帝国军已经注定非输不可了”。从这场战役的名称被列在小说提纲中的那一刻起,胜负已经被判定,所剩余的工作只是让败者犯傻,胜者耍帅而已。就像为了体现福尔摩斯的机智,必须有个华生在旁衬托。
所以某只才一直认为,之所以这部小说的名字是《银河英雄传说》,正是因为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若论战略,似乎最高法则只有一条“集中兵力,备足补给”;若论政略,也是与战争同样的道理,最高评议会似乎根本不具备基本判断力,银河正统政府的思维程度似乎还比不上幼帝由谢夫;若论硬科幻,则只有空泛的名字和战斗效果,制造原理等等完全未曾提及;所以,到最后我们能够记住的,只不过是在成年与未成年之间徘徊的杨提督,是以语录形式出现的对历史片言只语的感慨,是伊谢尔伦党的侠气与醉狂,仅此而已。
以上并不是对田中先生的指责和挑剔。说到底田中先生并不是职业军人,以浪漫的方式想象战争是小说家的特权。观察历史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叙述历史则更加困难,而田中先生所做的事则是创造历史。
————
另外还有一点很可疑……
【这时,同盟军安德拉修舰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炮轰帝国舰队的右腹,实时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受到激烈炮击的<帝国>舰队,中央部差点就被突破,但是他们一面积极应战一面重整舰队,很快的就恢复了舰列。
“当时,帝国军应该不顾侧面的损伤,继续进攻才对!”
日后,安德拉修这么评论着。如果那个时候帝国军不顾右侧的损伤继续挥军进攻,那么阵容薄弱的<同盟军的中央部>极可能被攻破。加上帝国军如果从背面展开攻击,那么原本企图包抄对手的同盟军,很可能反而变成瓮中之鳖。这么一来,胜利的宝座恐怕就要易主了。】
按照上下文来看,第一段中的<帝国>似乎应当是<同盟>?
……如果确实是帝国的话也太奇怪了,舰队中央都要被突破了,安德拉修居然还会说出“应该不顾损伤”这种话……
——————
非常感谢能够一直读到这里的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