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大海俱乐部


标题: [寫作素材]亚特兰蒂斯
yau88hse (約翰·尤)
星海帝国军校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星海帝国军站务省副官


星海帝国军中校
星海帝国军橡叶星海骑士勋章 星海帝国军一级星海骑士勋章 星海帝国军二级星海骑士勋章 星海帝国军一级优异服务勋章 军校参战纪念章 桂冠单项奖 星海帝国军服役纪念章 “极光”作战纪念章 桂冠单项奖 星海帝国军一级星海骑士勋章
UID 7487
精华 11
帖子 634
功绩 1500
星海币 46422 sosa
星海币存款 2782231 sosa
注册 星海历06年5月12日
所属阵营  新银河帝国
来自 黑森船廠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星海历08年3月4日 00:3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寫作素材]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Atlantis,Ατλαντι?),又译阿特兰蒂斯,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着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後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於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於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於自相残杀。後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於“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於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灾。在梵蒂冈图书馆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对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类文明也有所谈及。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真地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这片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印证着这个假说。在民间的说法中,人们把这片陆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个国度叫做“大西国”。其实,科学界早就给这片神秘消失的大陆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的城市构造

亚特兰蒂斯的建筑成同心圆状,互相用舰隻分隔开。随着越来越深入,身份限制也越严格。

在圆环内圈是最重要的庙宇和保留地。城市的建筑美妙地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韵味。镀金的圆屋顶,由於风力和温度的不同,会发出和谐的声音。通常是三个音节。对於亚特兰蒂斯来说,三是它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线条会重复三次,建筑群由三组类似的建筑组成,三个金字塔组成的塔群。城市的每一层的街道都呈对角线分布,从海滨一角到另一角,在地下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地下长廊。

亚特兰蒂斯(亦名大西洲、阿特兰提斯)首府是波赛多尼亚(亦名海神市)。可以说它代表了大西洲的精粹,是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的集合体现。这是一座纪念碑样的城市,是其他国家的典范,是显示亚特兰蒂斯的伟大所在。

亚特兰蒂斯的综览。是传说中的这个城市的经典模式,由一系列浮於海上的同心圆连接成。可以看到,它是如何一层层由低到高排列向中心的。中心部分是大本营,直径接近2.5公里。

接两个同心圆层的海洋通道的景观,从城市内部朝外看去,可以看到城市的另一层。亚特兰蒂斯的内海区域。而右边有座灯塔。两座金属雕塑支撑着巨大的灯。背景是天空中的三辆飞车。中心城市的一些庄严建筑。阶梯的最高处,雕塑头上的翅膀显而易见。在亚特兰蒂斯的艺术中那代表了生生不息。城市的整体设计极尽可能的体现了各种艺术的巅峰。阶梯通向一座综合院校。

金子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城市中心最辉煌的建筑有天文意义。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在风中会发出和谐的音调。城市的中心地带。镀金的音乐圆顶是天象馆和其他一些公众建筑。并非所有人都有权进入中心城市到处布满了巨大的山洞。这是支撑的柱子。仔细看可以看到紧贴入口是金牛座的标志,以及男人和公牛。

这块祖母绿被精细的雕刻成透明,城市的主要法典写在上面。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和土语。祖母绿被安放在一个地下房间严密看守着,那是亚特兰蒂斯最神圣的地方。

离开城市不远的山谷中掩埋着亚特兰蒂斯的国王。这是个很深的山谷,专用作墓地。那些墓碑上记录了人的一生。在这里,不仅埋葬着官员也有艺术家。山谷在山的上面,还有很多已经绝种史前动物。

神秘的伊卡黑石

半个多世纪以来,秘鲁小城伊卡的居民们在城郊发现了一些被称之为“伊卡黑石”的东西。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头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达100公斤。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种神秘的画面:有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在做心脏手术;有的画面是表现他们用望远镜遥望星空的情景;还有的画面是他们骑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游逛。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乘坐着一些古怪的飞行器遨游太空。秘鲁共和国学者哈·卡勃雷尔收藏了大量雕有这种神秘画面的“伊卡黑石”,对其进行了分类,拍了照,并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後写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书。他收藏了大约2.5万枚这样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秘画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画面虽然显得粗糙,但画意明白易懂。有些画面很像是地球的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图,在这些刻出的地图上,不仅有今天已知的各大陆,还有像雷米利亚、亚特兰蒂斯等这样一些早已荡然无存的大陆,而且这些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在传说中它们在几百万年前所处的地理位置上。这些“伊卡黑石”上的画面除地图外,还发现有骑着史前大象和多趾马的人的形象,这种多趾马则是现代马最远的祖先;还发现有这样的画面:骑者坐在一些巨大动物的脊背上,这些动物长着类似长颈鹿一样的头和脖子,它们的身体很像骆驼,这些巨大的古代动物早已在几百万年前就灭绝了。此外,还有一些人正在猎杀恐龙的场面。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表现纯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画是按一定的严格顺序排列的。它们以一个独特的、大自然科学“图书馆”的风貌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它们成为了地球上某一个伟大而古老的超级文明昔日辉煌的历史见证。

  

亚特兰蒂斯传说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於是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亚特拉斯”(Atlas),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後就割断饲於波塞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後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亚特兰蒂斯文明

当时亚特兰蒂斯的生活非常奢华,因为根本无需用劳力赚取生活,一切都是自动化的,百姓享尽便利。一些边缘历史学家大胆猜测,说他们因为过度享乐而远离精神,违背上帝。大多数人面貌非常俊美,衣服由珠宝点缀,人们跳舞、聚会、服用迷幻药物。亚特兰蒂斯人用脑高达90%,跟动物可轻易沟通,不但制造机器人,也通过基因工程创生半人半兽的“卡美拉”,例如美人鱼。整个城市都是机械管理,人不需专门读书,知识可以从特殊装置中吸取,15、6岁小孩的智慧就已超过现在的高等学者。独角兽也是他们基因改造出来的。

在亚特兰蒂斯史前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就是能源系统。

凯西在这方面留下了十分详尽的催眠透视记录。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其转变为能源。它被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提斯的首都)太阳宫的中央能源所内,创造出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它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亚特兰蒂斯人不只有将那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文明,同时他们也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这一切致使亚特兰蒂斯人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於那个天堂里。

而这超文明却在公元前16000年时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欧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摇动,巨大的大陆就陆沉了,只剩下迁移到别处的人们,而亚特兰蒂斯人则消失了。可是,亚特兰蒂斯并非真的就此消失,因为这个大陆承担着不可思议的命运。凯西的催眠透视如此预言:“亚特兰蒂斯被水淹没的地域,是在佛罗里达外海比米尼岛附近,人们将会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积的泥沙下发现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罗里达比米尼岛的附近,将重新浮出亚特兰提斯,它的一部分会在1968年至1969年之间被发现”凯西在1940年时做下的此预言,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

不过,就在1968年,确实在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发现了两座石造建筑。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比米尼大墙”的海下遗迹。 1969年7月,人们又在北比米尼发现了古代希腊样式的装饰用大理石圆柱。自此以後,海底部分开始隆起,凯西的预言似乎开始实现了。

  

海神的传说

没有任何事情能像亚特兰蒂斯大陆之谜那样长久地挑起人们的幻想。自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次将此大陆向外介绍以来,人类就被那谜样的大陆所迷住了。

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描绘了亚特兰蒂斯的全貌。柏拉图将希腊贤人之一梭从埃及祭司那里所听到之事写成了故事介绍给世人。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说,亚特兰提斯是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广大岛屿。这座岛屿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顿的5对双生子共同统治。而长子亚特兰斯,当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为王中之王了。而这座岛屿也以第一代国王亚特兰斯之名,被称为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岛位於“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积则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合起来还更宽广。至於其强大的权力则并不仅限於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而是远达欧洲、非洲及美洲。

亚特兰蒂斯在其特有的体制下保持着繁荣与富裕,且居住於此的人民也很温和、贤明,不会沉溺於巨富,凡事以德为尊。可是,随着时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渐淡薄,终於有一天,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侵略他国了。

勇敢地抵抗亚特兰提斯进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战後,击退亚特兰提斯军,保卫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惨命运却立即发生了。

因为当时爆发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军队仅仅在“悲惨的一昼夜”间就陷入地下,而亚特兰蒂斯岛也沉没於海中,从地上消失了。这是发生於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图做此记述以後,理想之都亚特兰蒂斯就成了众人所向往之地。尤其是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後,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图所记述之事的可信度。因为在“真正的海”的对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陆”。许多进入美洲大陆探险的探险家认为,在那里所看到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预言与埃德加·凯西的预言有些细节非常一致,但也有相异之处。特别是有关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有很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在“一日及悲惨的一夜”发生的;而凯西却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经过前後三次(从时间上来说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间)大激变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时发生了最初的异变。虽失去了大陆的一部分,但还持续着亚特兰蒂斯的繁荣文明。接着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发生的第二次异变。这时大陆被分成数座巨岛,人民纷纷远走他乡。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後的异变发生了。以超文明为誉的亚特兰蒂斯,终於经不起如此大的激变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变後的移民及逃过最後异变大难的亚特兰蒂斯人,却广布在世界各地。亚特兰蒂斯超文明的遗产渡过了远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的兴盛。


大西国的地理位置之争

前面说过,大西国,也就是亚特兰蒂斯,是一块岛屿。最先提到亚特兰蒂斯的柏拉图对它的叙述可以归纳为这样几句话:

在昔日被人称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间,横展着一块陆地,叫做亚特兰蒂斯。它由一个大岛和一系列小岛组成。亚特兰蒂斯人把首都设在陆地的东南海岸波塞多尼亚,那里有为该国缔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宫、壮丽的建筑物。

从柏拉图以後,有关大西国的书数以千计,其中大部分纯属空论。不过,有一些书籍是有科学根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真正的科学发现使大西国这块消失了的陆地逐渐摆脱了神话的色彩,成了历史中更引人入胜的事实。

立志探索大西国奥秘的严肃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同大西国的地理位置有关。 1675年,瑞典人鲁布德克认为这个被水淹没的陆地就在他的国家里。另有一些人说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国人博克认为南非一带是大西国的地方,而法国人德利尔·德萨尔则提出高加索就是从前的大西国。後来,177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成为巴黎市长的巴伊曾断言,大西国在现在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1855年,雅克布·克鲁格自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说大西国就是北美洲。然而这种观点遭到贝利乌的反对,後者在1874年发表的着作《大西国人》中说,大西国这块陆地的位置应该在目前的北非这个地方。他的这个观点受到了大家的重视,於1893年被德国人克内泰尔多次援引,并得到了他的发展。後来,这一观点还启发了皮埃尔·伯努瓦,给了他写出《大西国》这部着名小说的灵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说得更为确切,说大西国就在突尼斯的盐湖地带。他的说法博得了阿尔贝特·赫尔曼的支持,此人於1927年说,博查特的假设使他完全信服。 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说,大西国不在别的什麽地方,就是希腊共和国!还有一些理论认为大西国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尔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还说在南太平洋……

这最後一种假设是1946年由伯德探险队的考古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在南美洲的西边太平洋底发现了一片陆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於尔根·施帕努特的年轻牧师声称,他在赫尔戈兰岛附近北海水域发现了消失陆地的遗迹。

若相信柏拉图的记述,那麽大西国应该是沉没於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这座梦幻中的大陆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无视柏拉图的记述的话,那麽大西国应该也有可能处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统计过,那大概有1700馀处。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和爱琴海的桑多里尼岛。

1900年,英国的考古学家亚瑟·艾邦斯,在荷马视为丰饶岛屿的克里特岛上着手挖掘,而他们果真也挖掘到与猜想相符的米诺亚王大宫殿。

这座宫殿面积为4000平方公尺,是栋3层楼的建筑物。内部除了有石柱支撑的天花板和楼梯之外,还有巨大的武器库、战车库、粮食仓库、国王的宝车,及塞满了记载着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极富变化的各个大厅中都用壁画、彩色的浮雕装饰着。毫无疑问,这里就是米诺亚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岛虽被岩石所埋没,但并未沉没於海中。 1967年,希腊共和国考古学家史匹利顿·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决此矛盾现象的新遗迹。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岛往北约120公里处的桑多里尼岛。

虽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岛只不过是个由3座小岛所组成的火山岛,可是在以前它是个直径达18公里以上的圆形岛屿。原来的桑多里尼岛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场大爆发,使得岛的中央部位炸毁,所以才变成今日的3座小岛。从厚达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发现的亚克若提利遗迹,确实与克里特岛相同,全都有雄伟壮观的石造建筑物、壁画、壶等等,而且也残留着米诺亚文明的痕迹。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国,却还有许多值得争议之处。

至今,地理争议点最多的为如下几处。

塞浦路斯说

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特·萨马斯特(Robert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则认为有其事,并以柏拉图的描述作为其研究的主要依据。

他说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蒂斯的“具体线索”,当中45个线索显示它位於塞浦路斯南部海域,并称海洋影像图显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萨氏更说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图曾提及过的地点,包括一个长方形平原,中间就是亚特兰蒂斯城。

他的理论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时曾发生“洪水大灾难”,令到地中海於现时直布罗陀海峡的地方连接大西洋。这个说法同柏拉图说有个大洪水“吞没”阿特兰蒂斯岛,以及圣经大洪水的说法相符合。其中,人们猜测亚特兰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筑源於亚特兰蒂斯,是亚特兰蒂斯毁灭後,亚特兰蒂斯人将此文明传播於世界的。

克里特说

另一个说法,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克里特岛。

因为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现了位於克里特岛上的大规模遗迹,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个圆环状小岛“席拉岛(又名圣多里尼/桑多里尼)”上发现了描绘现在已成为内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经是一个小岛的证据,因此有人怀疑席拉岛正是亚特兰提斯传说的由来,因为据研究,约西元前15世纪(也就是柏拉图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岛上的圣多里尼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爆发导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毁灭,也引发了海啸,这次火山喷发使得原本仰赖贸易的迈锡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说的人认为,柏拉图(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亚斯或最初听到这故事的希腊人索隆)把数字弄错了,因此整个数字夸大了十倍以上,900年变成了9000年,4万平方哩变成了40万平方哩,所以才变成了这样的传说。

南极说

支持此说的人以考古学家兼作家葛雷姆?汉卡克以及兰斯?弗列里亚斯为代表。

此说是认为亚特兰提斯应该是在南极半岛,并以“地壳滑动说”来解释亚特兰提斯的毁灭,认为亚特兰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灾难,紧接而来的是严寒,从而导致亚特兰提斯人放弃了自己的故乡,南极半岛随後也被厚厚的冰层覆盖。

直布罗陀说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科林那·吉亚德(Collina-Girard)认为柏拉图在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位於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一带。

科林那研究了人类於19000年以前从欧洲向北非移民的历史,认为在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的时期,直布罗陀海峡有高於海平面的陆地存在,而亚特兰蒂斯大陆就在今日的安达鲁西亚(Andalusia)与摩洛哥之间。

爱尔兰说

瑞典地理学家乌尔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学家眼中的亚特兰蒂斯:勘探仙境之国》一书中认为,爱尔兰岛即为亚特兰提斯大陆。主要论点来自於柏拉图所描述的岛国大小及地貌与爱尔兰岛极为相似,并且两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亚特兰提斯沉没的传说可能来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许多沿岸岛屿。长时间的以讹传讹将小岛的沉没夸大为毁灭性的灾难。

17世纪意大利的数学家,他们通过数学计算确定了亚特兰提斯的位置。关於亚特兰提斯的位置,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他们隐约感到这块陆地关系到人类起源的奥秘。好多学者在调查、比较、研究,在考虑柏拉图着作的含义。几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取得了进步,离探索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这最後一种假设是1946年由伯德探险队的考古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在南美洲的西边太平洋底发现了一片陆地。

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於尔根·施帕努特的年轻牧师声称,他在赫尔戈兰岛附近北海水域发现了消失陆地的遗迹。

若相信柏拉图的记述,那麽大西国应该是沉没於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这座梦幻中的大陆是沉入大西洋。

可是,若无视柏拉图的记述的话,那麽大西国应该也有可能处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统计过,那大概有1700馀处。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和爱琴海的桑多里尼岛。

1900年,英国的考古学家亚瑟·艾邦斯,在荷马视为丰饶岛屿的克里特岛上着手挖掘,而他们果真也挖掘到与猜想相符的米诺亚王大宫殿。

这座宫殿面积为4000平方公尺,是栋3层楼的建筑物。内部除了有石柱支撑的天花板和楼梯之外,还有巨大的武器库、战车库、粮食仓库、国王的宝车,及塞满了记载着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极富变化的各个大厅中都用壁画、彩色的浮雕装饰着。毫无疑问,这里就是米诺亚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岛虽被岩石所埋没,但并未沉没於海中。 1967年,希腊考古学家史匹利顿·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决此矛盾现象的新遗迹。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岛往北约120公里处的桑多里尼岛。

虽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岛只不过是个由3座小岛所组成的火山岛,可是在以前它是个直径达18公里以上的圆形岛屿。原来的桑多里尼岛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场大爆发,使得岛的中央部位炸毁,所以才变成今日的3座小岛。从厚达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发现的亚克若提利遗迹,确实与克里特岛相同,全都有雄伟壮观的石造建筑物、壁画、壶等等,而且也残留着米诺亚文明的痕迹。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国,却还有许多值得争议之处。

德国的学者尤更·休邦特主张,大西国位於易北河河口海面的海格兰特岛附近,亦即位於北海。此说的最大根据是荷马的叙事诗《奥德赛》中的记述。奥德赛前往卡力布索,并从卡力布索朝东北航行了18日。据休邦特所言,此记述正是暗示大西国的位置,而卡力布索乃指亚德雷斯群岛之意,再者,航行18日後所抵达之处也一定是指海格兰特岛。

北海周围是於公元前12世纪左右因发生大地震和大洪水而大为改观的。可是,若是公元前12世纪的话,那就与柏拉图的记述有极大的差异。他认为柏拉图所说的9000年前,应该是9000个月之误,因为埃及的历法是以月份计算的。对此,有些历史学家也认同有这种可能性。

除此之外,休邦特也指责柏拉图误解了梭伦所叙述的故事。柏拉图述说的亚特兰提斯“被从北方吹来的风保护着”,应该被译为亚特兰提斯位於“北海的方位”才是正确无误的。

虽然休邦特的研究成果应受到极高的评价,但是,若欲将他的发现立即和亚特兰提斯结合在一起的话,他的资料似乎还不甚齐全。

就消失的陆地的地理位置而言,柏拉图的着作已说得再清楚不过的了:“在海格力斯擎天柱那一边”,这就是说在直布罗陀海峡那一边。换句话说,在大西洋里。伟大的哲学家已经说得如此明确,我们何苦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呢?

科学的证据

第一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这个理论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尔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这位圣职人员的看法是正确的,後来几个世纪的发现都一一证实了他的设想。

1898年夏,有一条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抢修工作。出事地点是北纬47°,巴黎以西西经29°40′,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公里处,那里的水深达3100米。在打捞的时候,人们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船员们带回了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国地质学家的极大兴趣。这位学者就是皮埃尔·泰尔米埃。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没有能变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气中它却坚硬起来了。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从3100米深水中采来的这块石头曾受到过大气的压力,因为在这个地方,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一度露出水面;显然,不久以前发生的地壳激变(这里的“不久以前”,应该从地质学角度来理解)使这里下陷了3000米;欧洲同美洲之间有过一块陆地,这块陆地在激烈的地质变动时不见了。

比米尼大墙

罗伯特·布拉什是个飞机驾驶员,同时,他又是一个酷爱海底考古的人。 1967年,他曾飞越过百慕大地区巴哈马群岛中的安德罗斯岛和比米尼岛。在飞行途中,他发现在水面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物体,它的几何图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识到这是人类的建筑物,於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过不多久,他把这些照片送到了法国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里。後者原籍为俄国,是专门研究海底摄影的大学者,他发明了许多摄影器材,其中有电子闪光灯。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极大兴趣,但没有使他感到过分的吃惊,因为他自己从飞机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个约400米长的长方形的东西,另外,他还见到有一些笔直的线条以及圆形和形状规则的物体。勒彼科夫带着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迈阿密科学博物馆工作的朋友曼森·瓦伦丁。曼森·瓦伦丁曾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同时他又是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美洲文化的专家。他看到照片後,毫不犹豫地当即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奔赴现场考察。探险队乘一架水上飞机在安德罗斯岛海域上空来回盘旋搜寻。

在巴哈马群岛的大礁带,水并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隐藏的东西比较容易看清。探测队的队员们果然找到了罗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个物体:一道30厘米厚的“墙”,周围积满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为了仔细观察这道“墙”,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设计的一个航行器交给了一支专门的小组使用。对比米尼岛写过一部材料十分丰富的着作的皮埃尔·卡纳克把这个航行器称做为“M114E”,这是一架名副其实的潜水飞机,配备有广角镜自动摄影机。有了这样的装备,探索工作才能够真正顺利地进行了。探测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不少着名人士参加了这项工作,其中有太空人埃德加·米切尔和法国潜水员雅克·马约尔。

探测队在1968年9月2日出发。队员们发现水底有一片宽阔的由扁平的、长方形或多边形石块铺成的石板地面,这个地面上的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厘米到150厘米之间不等,估计每块石头有25吨重。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皮埃尔·卡纳克说,这地面似乎是由“大块大块的齐整的岩石用一种类似水泥般的东西胶合起来的”。後来,人们给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起了个名字:“比米尼大墙”。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发表於《另一个世界》杂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谈到1968年9月发现的大墙时写道:“这道墙的正面十分挺拔,墙上面的石块砌得十分平整,使整个建筑牢固平稳。”

“石块的内侧有一些痕迹,据考证那是工具凿琢留下的。考古学家们吃惊地看到,这麽多年来,这些墙竟顶住了海浪的侵蚀和飓风暴雨的袭击。“随後,一支新的探测小组又发现上层石块是盖在4根柱子上的。从此,考古学家们再也没有怀疑的馀地了,他们发现的肯定是人的建筑物。 ”

後来,人们又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原先的设想。 1971年,探测者们在东墙脚下开了一些洞,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块,是由6公分的水泥浇砌於第一层岩石下。然而,人类使用水泥的历史才有多少年? !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这可能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会留下的遗迹。

1968年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倒塌的城墙、门洞……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模样,与秘鲁共和国的史前遗迹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石城墙十分相像。

今天虽然已经无法考证这些东西始於何年,但是根据一些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的化石,表明它们至少已经有12000年的历史。这些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的街道宽阔平坦,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1967年,美国的“阿吕米诺”号潜水艇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来纳群岛沿岸执行任务时,曾发现一条海底马路。 “阿吕米诺”号装上两个特殊的轮子之后,就能像汽车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一样前进。 1974年,苏联的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烂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这些照片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并且有人类居住过。

同时,美、法科学家在百慕大三角区的西部海域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据测量,它的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古老。所有这一切均表明,曾经有过一个古代大陆以及文明社会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12000年前,难道人类文明就如此发达了吗?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学者和探索者们经常提到一个名词,即亚特兰蒂斯。

的确,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石块很可能是亚特兰蒂斯的遗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麽亚特兰蒂斯的文明该是多麽发达。现在,生物学家、人种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都告诉我们: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岛,人们在大西洋的这部分海底发现有大片大片的陆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这些陆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失落的大西洲文明
沿着北纬30°线寻觅,我们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於“悲惨的一昼夜”间沉没於大海中的“亚特兰蒂斯”(另译“阿特兰提斯”或“亚特兰特提斯”)大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西洲”。

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亚特兰蒂斯大陆,大陆上有宫殿和奉祝守护神——波塞冬(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的壮丽神殿,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壮观。

首都波赛多尼亚的四周,建有双层环状陆地和三层环状运河。在两处环状陆地上,还有冷泉和温泉。除此之外,大陆上还建有造船厂、赛马场、兵舍、体育馆和公园等等。

这就是希腊共和国共和国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名着《克里特阿斯》和《提迈奥斯》中所描绘的亚特兰蒂斯景象。从此之后,这座理想之都,成为众人心目中永世向往的神圣乐土。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国学者史考特·艾利欧德指出,亚特兰蒂斯在当时已经到达人类文明的巅峰期。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面目。

19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德奈利经过毕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他也因此而被誉为“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了有关亚特兰蒂斯大陆的13个纲领。

一、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那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二、柏拉图所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怀疑;

三、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特兰蒂斯人口渐增,於是那里的人们迁居到了世界各地;

五、圣经《创世纪》中所描述的“伊甸园”,指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六、古代希腊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就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七、埃及和秘鲁的神话中,有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八、亚特兰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九、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十、欧洲文字中许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

十一、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十二、12000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於海中;

十三、少数居民乘船逃离,留下了上古关於大洪水的传说。

德奈利的13个纲领,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一大批人类活动的疑问。那麽有关各地人类超文明的记录也应是可信的了?而且,远古时人类的相互沟通与交往也是可以被证实的了?

古埃及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合众国找到奇异的“印记”。在玛雅人的陵墓壁画中,可以轻易找到与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图案。这样的“巧合”不胜枚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重复。由於它们相距十分遥远,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他们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证据,而且它们还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远古时代高度文明遗留下来的“印记”!

仅管人们发现了大量证据证明大西洋海底存在这古大陆,但是目前亚特兰蒂斯大陆之谜仍未彻底解开。


同名记录片
导演:吕克·贝松

类型:记录

年份:1991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片长:80分钟

色彩:彩色

电影介绍

当人们突破现代都市的钢铁和玻璃组成的嘈杂世界,进入人类出生、成长的大海,那里的一切,包括爱、温柔、精神、节奏、优雅等都吸引人们回到他们的原始时代,回归生命的初始,伟大而神秘,美妙得令人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惟一的办法是用心灵的感悟,体会造物主赋予我们的所有一切。抛开尘世的浮华和喧嚣,忘掉一切,投入大海的怀抱,所有的梦幻都将变成现实。

影片评价

本片是1991威尼斯影展开幕大片。

吕克·贝松对未能圆的儿时海洋梦诉诸於了影像。

片中用了“光线”、“运动”、“嬉戏”、“精神”等主题词,从各个方面将涌动的海洋的深邃、博大、激烈、温柔等各个侧面分别进行了展现,如同跳动的音符,在人们眼前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动感十足的海底世界。

1991年拍摄的这部影片或许很多人都不能确定该不该将它视为一部电影,因为片中没有剧本、没有人物对话,纯粹是视听感官的享受,由连绵不绝的音乐和视角独特的影像交织而成。

这是继《碧海蓝天》等多部海洋影片之后,导演再次诠释了他对海洋的热爱。这位潜水教练的儿子、立志要成为研究海洋生态的专家的大师,把他钟爱的海洋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和体味,得心应手地借助於电影语言,酣畅自如地表达出来。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考古、古城、历史文化、史前文明、世界之谜






星海帝国军中校
星海音像图文出版社副社长
星海帝国军士官学院图文系主任
星之大海俱乐部画师佣兵队副队长
我們的征途,是星之大海!
www.seaofstar.net
坐乘旗艦:E-5-II 毛奇(Moltke)級戰列艦(出廠價720,000)


艦名:“拉格瑞絲”
全長774 全高162 全寬158
戰場特技:艦隊能量武器能力+6,投射武器能力+6,飛彈和魚雷能力+6,空戰隊輸出+5%,防空火力平均值+4,裝甲平均值+4,中和場平均值+4

軍務尚書
顶部
yau88hse (約翰·尤)
星海帝国军校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星海帝国军站务省副官


星海帝国军中校
星海帝国军橡叶星海骑士勋章 星海帝国军一级星海骑士勋章 星海帝国军二级星海骑士勋章 星海帝国军一级优异服务勋章 军校参战纪念章 桂冠单项奖 星海帝国军服役纪念章 “极光”作战纪念章 桂冠单项奖 星海帝国军一级星海骑士勋章
UID 7487
精华 11
帖子 634
功绩 1500
星海币 46422 sosa
星海币存款 2782231 sosa
注册 星海历06年5月12日
所属阵营  新银河帝国
来自 黑森船廠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星海历08年3月4日 00:3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亚特兰蒂斯的生活



摘自澳大利亚新时代在线图书馆︰http://www.newage.com.au,由英格丽特‧本内特通灵,感谢我们的许多灵魂向导和帮助者。

我记录下自己在亚特兰蒂斯的前世生活中的一些记忆和事件,这尤其得到了我的向导——白云和白鹰的帮助。

我看见一个拱顶建筑中一间宽敞的房间。地板是用沙岩砖铺就的。在房间的正中是一块巨大的水晶,它被置於一个黑色基座上的一只圆盒中。它的作用是为城市供给能量。在亚特兰蒂斯的前世中,我知识渊博,被提拔为“水晶护卫”,如果愿意,你也可以把我称作女祭司(这是对我的职位的最近似的解释)。我在这座拱顶建筑中保护水晶,并与其一起工作。我内心坚毅——我很了解自己,这是我所从事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他“护卫”也是女人,此外有一个男人,他充满灵性而富於智慧。他还是我们的保护者。

我的头发很长,并且是金发。头发与金编织物交织在一起,很象希腊时代的样子。头发堆得很高,卷屈地洒落在我的背上。我的头发是由美发师前来为我做的。这是我们每天例行公事的一部分。我们的哲学信奉︰“身体是灵魂的庙宇”,我们必须尊重它。这意味着卫生和穿着是第一位的。我穿着一件白色透明长衫,用金叶带在胸前交叉后在后腰打结。男人穿长裙,也穿短裙,有些戴帽子,有些不戴,它们都由同样的白色透明料子制成。

它象是我们的制服,但在那时,并无这种分类,穿这些长袍只代表一种成就感,是我们成熟和灵性的一个标志。也有人穿其他颜色但同样透明的料子,但是他们穿有颜色的衣服是出於治疗的目的。这与能量中心失衡有很大关系,特定的颜色具有治疗作用。

我没有丈夫。总的来说,在那时人们并没有婚姻关系。如果你想要与某人结合,两个人就举行一个结合的仪式。这种结合并没有法律效力或约束力。结合是基於一种纯粹的灵性基础。性生活很活跃,它使我们保持健康。我根雌他人的爱、灵性和吸引力作出与其共眠的选择。在那时,性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这是“整个存在”的一部分,而且我们的身体并不显现我们的年龄,我们通常可以活到200岁。

也有人与动物性交,或与半人半动物的存在性交,例如一匹马的身体有一个人头,并且有一个很大的性器。那时,他们可以成功地进行移植杂交,有许多人这麽做是出於性的目的。

人们与动物和自然和谐一致,但是有些人忘了这一点,他们的出发点是性。灵性觉悟的人知道这将导致我们社会的失衡,人们对此极为害怕,但却并未采取措施。这与我们的信仰有很大关系,我们坚信,人有选择的自由,而且一个人不能妨碍他人的灵性成长。以这种方式选择动物的人,精神上失去了平衡,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我常常将自己沉思中的想法与我的朋友、也与海豚一起分享。

我常常去聆听海豚的忠告。它们生活在一个特别为它们建造的美丽的地方,经由大运河与海相连。这些运河延伸至一个大湖区,它们白天在那里游泳、嬉戏。到了晚上,它们回到大海。海豚自由来去。 有巨大的台阶通往湖区的水中。台阶的两旁是柱子。这表明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海豚是我们的密友和顾问。它们很聪明,是我们社会和谐平衡的源泉。只有很少数人会去倾听海豚的智慧。我常常与它们一起游泳,抚摸它们,与它们玩耍,并且聆听它们的忠告。它们常常通过心灵感应与我进行交流。它们的能量使我充满活力并给与我力量。我能凭意念旅行。例如,如果我想去几哩外的田野,我合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个地方。会有一种轻微的嗡嗡声,我张开眼睛,我就会在那里。

我最喜欢与麒麟在一起。它们象马一样在田野里吃草。是的,它们头上有一只角!!!象海豚一样,我们用心灵感应进行交流。但比较而言,它们头脑非常简单。我们常常交换思想,比如,“我想奔驰”。 麒麟会回答︰“好吧”,我们就一起奔驰,我们的头发在风中飞扬。它们是不可思议的平静、安详而又令人起敬的动物。它们从来不伤害任何人,从来没有坏念头或恶意,即使是在遇到挑战时也是如此。灵魂向导告诉我,当世界回到平衡与和谐的状态时,人们彼此接纳、彼此相爱,那时麒麟就会回来。

在亚特兰蒂斯的东北部是有大片花草的田野。这些田野散发淡淡的芳香,我喜欢坐在那里冥想。气味是如此温柔。鲜花应用广泛并广为种植。例如,蓝色和白色的花种在一起。这不仅在视觉上很迷人,而且对振动效果十分必要。这些田野由受过高级训练和知识丰富的人照看。草药师从种子萌芽时就开始照料它们,然后采摘并提取生命精华。 在我们工作的环境中,很少有职位低下的人。不管一个人的工作怎麽世俗,他都被视作我们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尊敬和赞赏他人的能力是我们整个社会中自然的一部分。种果树的人、种蔬菜的人、豆类种植者也生活在东北部。许多人是植物学家、营养学家和其他食物专家。他们负责我们整个文明的供应。



大部分人被指定从事体力工作,例如园丁和建筑者。这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少数人拥有灵性能力,但也根雌他们灵性成长的程度。 他们认为,做体力工作更有益,这使他们感情上获得平衡。愤怒和受挫的情绪用建设性的方法加以引导。而且,人的身体生来适於体力工作,他们的遗传已证明这一点。但总有例外;例如︰一个女性化的男性或男性化的的女性,最终,智者会指导这些人去他们最适任的地方。人们将走上灵性之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最根本的。

亚特兰蒂斯生活的全部是所有部分——植物、矿物、动物和蔬菜——的一个看不见的和谐的集成。每个人是其一部分,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贡献对我们文明的整体运作是必需的。在亚特兰蒂斯没有金融体系,只有贸易。我们从不带钱包或钥匙或诸如此类的东西。很少有贪婪或嫉妒,只有意志力。现在,世界上有这麽多人觉得工作很难做,也就不足为奇了。今天,我们的世界的推动力是︰做得更好、有一幢更好的房子、一辆更大的汽车、一个报酬更高的工作。这很悲哀。金钱上的富有变得比对我们自己工作的满意感和对他人能力的赞赏更重要。

我们有与飞碟相似的飞行器。它们在旋转中起降,与由磁场能量发出的气流有关。这些交通工具通常用於长途旅行。短途旅行则用可乘坐两人的滑车。它有一个象水翼船一样的引擎,工作原理与飞行器一样,也是利用磁能场。象食物、家庭商品、或大件物体的商品,也以同样方法用被称作“sub-bers ”的大车运输。

亚特兰蒂斯是一个庞大的文明,我们用通信船传送各地新闻。很多资讯是由智者通过心灵感应接收。他们有特殊的接收能力,这与卫星接收站相似。他们非常精确,并且他们的工作只是坐在那里接收从其他地方传来的资讯。与我一起工作的大水晶也是以此方法运行。

治疗

在这个文明中,没有严重的疾病。所使用的治疗方法由我们今天单独使用许多治疗方法组成。水晶、颜色治疗、音乐、芳香和草药组合运用,以发挥完整治疗的功效。


治疗中心是一个有许多房间的地方。当你进门,一种颜色会被登记在墙上。然后你被引导至一个特别的房间以进行治疗选择。在第一个房间里,受过良好训练、医疗知识广博的助手会找出你身体的振动频率。他们接着会将发现的资讯转到另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里,你会躺在一个花岗岩的平板上,其他助手会为你安排适当的治疗方案。房间里随之会充满治疗音乐,特别的水晶会放在你上方。房间里充满淡淡的芳香,最后会出现一种颜色。接着,你将按要求冥想,以让治疗能量进入体内。这样,所有的感觉都已康复,颜色治愈你的眼睛,植物的芬芳治愈你的鼻子,美妙的音乐治愈你的耳朵,最后,纯水治愈你的嘴(当你冥想结束时,你要喝一长管水)。能量非常强大。它就象一束光线,由上而下照到你的身上。每种感觉都已获得满足。治疗技术总是与磁性和以太场有关,同样也与生理和心理有关。

儿童

当胎儿在子宫中时就给他放声音、音乐,以及我们那个时代的灵性教导。这是给与未来父母的基本指导,在整个怀孕期间,由智者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在家中养育、关爱他们的孩子。白天,他们被送至托儿所,在那里听音乐,颜色的振动和有关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哲学的故事。

各地都有育儿中心,在那里教育他们如何成为灵性存在。学会开放思想,让他们的身体能协同工作。在这个发展阶段,智者起到一个巨大作用,他们的职位在亚特兰蒂斯社会中被认为是最高的职位之一。这个位置通常当你活到60~120岁时才能获得任命,这取决於你的灵性成长。这是人人向往的事。

学习

在所有地区,人们从三岁起就开始接受教育。人们在大楼里接受教育。在学校大楼的前面有彩虹的标志。彩虹标志代表学习中心。我们主要是听和看。人们以舒适的姿势躺着或坐着,这样脊椎不会受到压力。另一种方法是冥想,眼睛用眼罩罩住,眼罩中放映各种颜色。当处於冥想状态,这种视觉教育方法非常有效。也播放下意识磁带。当身体和头脑放松时,知识直接流入大脑的记录部分。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因为它关闭了所有分心的通道。智者照看并且评估进度,对孩子们进行个别指导,以便发现、培养他们的特殊才能。这保证每个人都有相等的发挥他们全部潜质的机会。

积极向上的想法和振动频率是这个学习期间的重点。这使灵魂能够达到它最高的潜力。身体和头脑的振动频率越高,灵魂的振动频率就越高。你的内在意识越积极,它就越反映你外在意识或意识存在。当两者和谐一致,也就会带来积极向上的世界。如果两者无法一致,人们就会沉迷於贪婪和权力。对於亚特兰蒂斯人来说,控制他人思想的力量是一种野蛮的生活方式,这是不允许的。在我们的史书中,我们曾经是不安的。我们祖先野蛮的性格仍然遗传性地影响着我们当时的社会;即︰选择用动物试验。然而,灵性法则严禁干涉他人的生活。尽管我们知道这也隐含着危险,我们不能强制或惩罚他人,因为每个个人为他们自己的灵魂进步负责。在这个社会,不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安全。这种哲学很好,并且为时人所尊奉,它是我们的保护。

末日的最后时刻

在我生活的时代,我们知道亚特兰蒂斯世界已走到了它的尽头。我们中有些人知道这一点,但是大多数人刻意忽略它,或是对此不感兴趣。物质元素已失去平衡。技术非常先进。例如,空气被净化,气温被调节。技术高度发达,以至我们开始改变空气和水的成分。这最后引起了亚特兰蒂斯的崩溃。四大元素——风、水、火、土是我们星球最基本、最稳定的物质基础。试图合成或改变这些元素触犯了神圣的法律。科学研究者在亚特兰蒂斯的西部工作和生活,他们对低下的自我让步,为了权利和荣耀而想“控制”四大元素。我们现在知道,这导致了最终的崩溃。他们以为自己在他人之上,他们妄想扮演上帝,要控制这个星球的基本元素。

“末日”预言广为传播。然而只有智者和我们这些严格遵循灵性之路的人知道它的起因。我们文明的终结是由少数人造成的!预言说︰“地球将升起,召集它的人民。新大陆将再次升起,人们重新开始奋斗。极少数人将幸存下来,他们将在新大陆四处散布,并将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流传下去,我们将重温过去------吸取教训。”海豚曾告诉我们“末日”正在来临,我们知道这一刻离我们越来越近,因为我们已有两个星期没有见到它们。它们告诉我们,它们将去一个安全的地方,它们将照看水晶,直到水晶重新出现的时机成熟。它们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安全地到西方去。许多人离开亚特兰蒂斯去寻找新大陆。一些人到达象埃及那麽遥远的地方,也有人在“末日”前几个月就乘船离开亚特兰蒂斯,到达版图上没有标明的新大陆。这些大陆并不是我们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也不受我们的保护。许多人沮丧地离开我们积极向上而又安全的环境。亚特兰蒂斯因而几乎没有探险家。然而,少数人旅行至“奇异”的大陆后,又安全返回。这至少给了我们一些有关亚特兰蒂斯以外的生活和国家的知识。

我选择留下来,以保证能量水晶完好无损,直到最后。水晶供给城市能量。在最后几个星期,它由未知材料制成的透明罩保护。也许有朝一日它也将被发现,并且被再次善意地运用。当它被发现时,它将证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存在,并且会揭开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其他不解之谜。

我记得这最长的一天、最后的一天、最后的一刻------天塌地陷、地震、火山爆发、火灾。地球板块剧烈冲撞(星占家能通过在特别的行星间连线进行察看)。地球在崩溃,水晶拱顶内的人们的态度是接受它的到来。我们很平静。大楼在上下颠簸,震荡起伏。我被一个人拉至壁架上,我们互相抱住。我希望我会很快死去。天空浓烟滚滚,我看见大地岩浆喷发,烈火染红天空。屋内充满烟雾,我们俩感到窒息。我昏了过去,接下来我只记得我正飘向光明。我向下看到陆地正在下沉。海水汹涌而至,吞噬一切。人们四处逃散,但不是被大水吞没就是跌入火坑。我仍能听到嘶声尖叫声。地球就象一只沸水翻滚的巨大开水壶,仿佛一只饥饿的野兽在吞咬它的猎物。海水淹没了大地。

现在到了我们理解并学习这个失落的文明的时候了。用我们已学到的知识在未来加以运用。我们正在再次走向自己的末日。我们从过去学到什麽了吗?我们是否已走得太远?我们必须如何做才能使世界保持平衡?我们必须发现自己真正的自我,并且平衡我们的内我和外我。提升我们灵魂的振动频率以使我们更具灵性。如果我们要与宇宙中其他文明及宇宙外文明联络,这是我们的必修课。控制和评判将不再重要,我们要与所有其他存在变得真正平等。当我们理解这一点时,我们就会生活在爱与和平之中。当我们自己保持和谐时,我们也将与其他人和谐生活。愿伟大灵光在你之内照耀,这种永恒的爱正是你们生活的力量。

Copyright 1998 Ingrid Bennett.

版权 1998 英格丽特‧本内特。

ingrid@ihug.co.nz

译后记︰可以将此文当作一篇通灵资料、科幻小说或寓言来读,至少它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DNA 00/07/06






星海帝国军中校
星海音像图文出版社副社长
星海帝国军士官学院图文系主任
星之大海俱乐部画师佣兵队副队长
我們的征途,是星之大海!
www.seaofstar.net
坐乘旗艦:E-5-II 毛奇(Moltke)級戰列艦(出廠價720,000)


艦名:“拉格瑞絲”
全長774 全高162 全寬158
戰場特技:艦隊能量武器能力+6,投射武器能力+6,飛彈和魚雷能力+6,空戰隊輸出+5%,防空火力平均值+4,裝甲平均值+4,中和場平均值+4

軍務尚書
顶部
yau88hse (約翰·尤)
星海帝国军校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星海帝国军站务省副官


星海帝国军中校
星海帝国军橡叶星海骑士勋章 星海帝国军一级星海骑士勋章 星海帝国军二级星海骑士勋章 星海帝国军一级优异服务勋章 军校参战纪念章 桂冠单项奖 星海帝国军服役纪念章 “极光”作战纪念章 桂冠单项奖 星海帝国军一级星海骑士勋章
UID 7487
精华 11
帖子 634
功绩 1500
星海币 46422 sosa
星海币存款 2782231 sosa
注册 星海历06年5月12日
所属阵营  新银河帝国
来自 黑森船廠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星海历08年3月4日 00:3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press x to closewww.cityvisions.co.uk
Home · Artist · English Cities · Modern · Atlantis · Architecture · Corporate · St. Cretien's · Contact · Links
Back to Atlantis Gallery
As described by Havnon Qenii in his A Traveller’s Hàhnor
Altans! What images this name brings to mind! This greatest of cities dominates the rest of the continent, and indeed the world, just through her size, her magnificence, her diversity, not to mentio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power she now wields, as once she did in the past.

Yet this has not consistently been the case. The power today in the hands of the Altansians has only recently been acquired after two-hundred-and-thirty years of foreign rule. In fact, many a true Altansian would claim that foreign rule lasted far longer, for this world-metropolis is more indeed than a mere city; it is in many ways a state on her own, and her citizens, though much altered from those who wielded power here in her former days of glory, would see their ancient city as free only when she was fully independent of all but those who were themselves children of Altans.

According to tradition, Altans was found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Fifth Age, to celebrate the Hàhans’ victory over the troublesome Echores, in the year 500. The two Eldhaou, Celeris and Gelilae, created “a gentle city, a mile and a half from where the River Pernus flows into the Lake, Amignús, on a small hill overlooking the river. The city is built of white, polished stone, and is filled with quiet courts, flowing fountains, and wide streets, leading past slender, coloured towers, and through restful squares of cool colonnades.”

The reality is probably that a native settlement had existed here for some time before the arrival of the Hàhan in Hàhnor, as this hill-top site in a wide bend of the river provided an excellent position of defence. It is therefore likely that the Hàhan succeeded only later in incorporating this important fortress into their territories, though its swift rise as a major Hàhan city underlines how highly valued Altans was seen to be.


This is evident too in the naming of the new Hàhan city: Altans, with all its mythical associations from the scriptures, that white First City, was still an important image for those early Hàhan, who hoped yet to return some day to the Valley of their forefathers, where once Altans of old had stood. Here, on Earth, these Hàhan now possessed once again their white Altans, full of pleasant spaces, beside a lake, and far enough south to be free of any risk of attack. This well indicates too the optimism of the Hàhan in those early days of the Fifth Age; for this was the moment when they could not only claim victory over all those enemies who had resisted their arrival, but could now safely declare themselves the undisputed masters over the whole of Hàhnor.

During the Fifth Age, that golden period of Hàhan myth and legend, the time of Dúhar, of the Norsindor Plague, of the Mormil and the Rúnmil, Altans did indeed develop into a city of open squares and courts, of parks and gardens bordered by white, marble pavilions. Around the slopes below the fortress, a new, prestigious city was developing, bringing to that region trade and prosperity, and beginning even to rival the cities of Rilformò and Gamurecin. Furthermore, although Altans was a city much like these two other great centres of Hàhnor, the open design of her terraced squares and courtyards was significantly original to make this city a model for many later city-planners, who would exult Altans as the antithesis of the claustrophobic, street-riddled city exemplified in their time by Ercin. Ironically, little of this exemplary city had survived by the time these ideas were beginning to be discussed in the North and West, and many smaller, later cities of Hàhnor provide better illustrations of “open” cities than Altans.

What little has remained of this original Hàhan fabric is now incorporated into the foundations of later buildings, and although it is possible to imagine how the alignment of various of the present courts of the Cape is a sign of the underlying plan of the earlier city, the greater part of this ancient Altans lies deep beneath the grassy tussocks that now roll up to the walls of the Fortress.

Although the capital of Mephor’s new empire was at first Gamurecin, Altans had already gained enough in political importance to be made the capital by Mephor’s grandson, Tulca, in 1275. For fifteen years before then, Tulca had been preparing the city for this, through his ambitious rebuilding projects, which gave the city not only new docks, linked to the New Square by New South Road, but also the first of her mo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 wide canal completely encircling the city; Tulca had the River Pernus half-diverted, making Altans a wide, circular island, accessible only by defensible bridges. Later, in the Second Epoch, under the Emperors Dúhar VII and Thandrò, two more canals were added to form concentric rings, and the meandering course of the Pernus above and below the city was straightened to create direct links with the sea and with the vast system of canals which now stretched across all Hàhnor.

Further defence works around and on top of the Cap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centuries, as well as almost continual embellishment by successive emperors virtually erased any remains of the original Altans, whilst the excavations involved in creating the Hall of Kings beneath the Cape itself in 1766 destroyed the whole of that hill’s northern face. The clearing of this site yet further with the construction, in 1807-12, of Thandrò’s mighty Temple of the Divine Blessing, and Hendaie Amis’ subsequent widening of the Old Market Square in 1845, further damaged the fabric here of the city which had grown up to the north of the Cape during the First Epoch. During the Second Epoch in particular, Altans was expanding at an extraordinary rate, and it was in this period that we see the rise of the Academy, founded as early as in 1251, but flowering only now into its system of separate colleges, each supported by different cities or communities within the Empire, or even from outside, such as Orlavi College, founded in 1972 when the Birdman Empire was at its height, to commemorate the ascension of Tergor.

For Altans was now at the apex of her power, the capital of her far-flung Empire, the mightiest city in Herenor, on Earth, and Empress over the Americas, Europe and Africa, the only state ever to have extended its sway so far across the globe. The city was crammed, as any other imperial capital, with monuments and palaces, many of which are still standing. The Imperial Avenue and its majestic centrepiece, the Imperial Square date from the 1830s, when Thandrò laid out this part of the city around his new palace, none of which now survives in its original form. As well as the parks surrounding the Imperial Palace, wide, public parks were also laid out for each quarter of the circular city, on land too water-logged to develop.

It should be noted, however, that despite all this expansion, Altans retained her boundaries at the Inner Canal, and although scattered communities existed outside these limits, it would be many years yet until they could class themselves truly part of Altans. Indeed, after her fall, in 2149, all new building in the city virtually ceases for two centuries. In the anarchy of those years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capture of Altans by the Ralàtes, many parts of the city fell into severe ruination, and the overall vitality of this former capital of the world was not at all helped by the depopulation in this period, resulting initially from a mass exodus among the wealthier classes to safer parts of Herenor, and later from the spread of disease and even plague. The absorption of the city-state into neighbouring Amro brought some modest improvement, in the form of revitalisation projects, but Altans remained second choice after Ethrolin as chief city of Amro. Altans was simply too unwieldy as capital of this small country, lying as it did almost isolated at the centre of its vast web of waterways, half-derelict, unhealthy and even dangerous; although control of the city provided Amro with a ready-built port for her expanding trade, the citizens of Altans themselves resented being ruled from Ethrolin, with the first stirrings of independence-movements even then beginning.

Politically, the annexation of Altans by Líúth in 2360 marks a turning-point in the fortunes of Altans, signalling the beginnings of a process which would once again bring to the city the prosperity and power she had enjoyed in the previous Epoch. However, at first, the take-over had few visible effects on the city, and for a number of years, the new Líúthian masters were more preoccupied in building up defences all around the city’s outer boundaries, against aggressive and naturally aggrieved Amroic forces, than in embellishing central Altans. The renovating of the city by the Líúthians began in earnest only in the 2400s, primarily in the run-down districts to the north of the Cape around the Temple of the Divine Blessing, and to the west, where powerful banking-houses would later evolve. This period also saw the gradual return of people to the city, and a growing, albeit wary, confidence among her citiz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ies of Líúth and Altans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Founded in 1340, Líúth enjoyed from an early time the status of Altans’ chief colony, almost that of second city within the Hàhnoren Empire, thanks mainly due to her position in a trouble-free region of Herenor. After the fall of Altans in 2149, Líúth retained her supremacy among the former Hàhnoren colonies, despite the self-proclaimed and short-lived empire of Grexion. Her influence in the West was assured, too, after the War of the West Forme, making Líúth a formidable religious as well as political centre in the whole region. Yet when Líúth unexpectedly attacked and captured Altans in 2360, it was not, as many believed at the time, an expansionist policy like that of her mother-city, but rather an attempt to give back to this mother-city some of the dignity she had lost over the past two-hundred years in the hands of foreign powers. Similarly, although many commentators in the younger city later saw in Líúth’s control of Altans a subversive policy of humiliating the older city, of reversing the earlier situation, this was never the case; in fact, it is notable how little in all her history Líúth has expanded beyond the borders she had as a region in the Hàhnoren Empire; her possession of Altans was rather the result of a desire to create, from the city that had spawned her, a sister-state, enjoying equally with Líúth the benefits of independence and mutual support.

Of course, in retrospect, this was perhaps an impossible dream on the part of the Líúthians: Altans was much changed since the days of the Hàhnoren Empire, her population largely different, her infra-structures in disrepair, her citizens unsettled, and now, of course, the city lay in a highly volatile area of Herenor, and was completely surrounded by a state which resented at the very least losing a port at the mouth of its main river. Massive defence-works were sufficient for the initial period of Líúthian control, but within a hundred years, as Amro expanded at a phenomenal rate and repeatedly threatened Altans, the Líúthians found it convenient to join the Union of the North, allowing the combined forces of Qayepia, Alparia and Korala to help defend the city, should Amro ever decide to attack. And although for these other three nations, Altans was no more than a prestigious power-base in the South, for Líúthians, Altans remained their sister-city, an almost sacred place to be defended at all costs, including sharing control with other, albeit friendly, powers, in order to prop up their own control of the city.

For Altansians, however, this always seemed too great a price to pay, and they resented yet more foreign government, even though from an early date (2477), the Union of the North allowed Altans a wide-reaching degree of self-government, establishing the Parliament of Altans and granting the City Lord the right to determine not only Altans’ internal affairs, but also her relationships with external governments, especially with her neighbours in Hàhnor. With the difficulty of sustaining their presence in Altans growing, as war loomed in the rest of Herenor, and with the Altansians themselves clamouring for ever greater independent powers, the Líúthians began to look less kindly upon their ancient mother-city, losing hope of ever achieving the state of unity with Altans for which they had been aiming during the past two-hundred years.

During the Great War, relations between the cities deteriorated considerably when Altans opted not actively to enter the hostilities, even when Líúth was under bombardment by the Borvensians in 2584. After the War, their cities and economies in ruins, the nations of the Union of the North granted to what they saw as an ungrateful Altans her independence. Since that time, Líúth has occupied herself primarily with affairs in her own region, and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Líúthians, preoccupied as they now are with the wholly new order in Herenor, have despaired of ever quenching the Altansian thirst for complete independence, and now observe with some disdain the Altansians’ drive to assemble a vast, new empire. Líúth has now turned her back completely on the city on which she once lavished so much attention.

For it was certainly in the period of control by Líúth and then by the Union of the North that Altans was in no small measure repaired and extended. The Harbour Square was laid out in 2423, and later embellished in 2495 with the massive Gate of Altans. The Imperial Palace was rebuilt and made the home of the City Lord, while new arenas, stadia and parks were laid out in the various outlying towns and villages which were expanding in the rings of land between the city’s concentric canals. New theatres now rivalled those in the centre for prestige; elegant new temples and churches vied with the more ancient ones for attention. In 2557, the railway came to Altans,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Cremere Station (since replaced by a new building), linking the city with Ercin; within only seven years, three more stations had opened, on lines leading to Gamurecin, Empor and out into the West, northwards to Nerom, and east to Medro. As well as this, the port was much enlarged to accommodate the increasing traffic passing through Altans, with wide, new docks being built on the Middle Ring Canal, close to the sea.

So it is that Altans appears as she does today: a mighty metropolis still, once again at the heart of a vast empire, once again the Mistress of the Earth. The felicitous policies of those who ruled her for nigh two-hundred years have laid the bases for her new-found prosperity, and excepting some unprecedented act of God, it hardly seems un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she will continue to rise, especially when one consider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rest of Herenor has so naively renounced the benefits of ordered civilisation after having passed through the calamity of the Great War. It is therefore left to this ancient, yet ever-vibrant city to lead the way once more for the lesser nations of Earth, and to bring to all Herenor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this old continent so yearns, spreading her mantle of power over all the lands in her new empire, which will last for millennia to come.

Back to Atlantis Gallery
© Cityvisions by Paul Holland 2005






星海帝国军中校
星海音像图文出版社副社长
星海帝国军士官学院图文系主任
星之大海俱乐部画师佣兵队副队长
我們的征途,是星之大海!
www.seaofstar.net
坐乘旗艦:E-5-II 毛奇(Moltke)級戰列艦(出廠價720,000)


艦名:“拉格瑞絲”
全長774 全高162 全寬158
戰場特技:艦隊能量武器能力+6,投射武器能力+6,飛彈和魚雷能力+6,空戰隊輸出+5%,防空火力平均值+4,裝甲平均值+4,中和場平均值+4

軍務尚書
顶部

    星之大海俱乐部   © 2000-2010   经典黑色版  www.seaofstar.net  陕ICP备09025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