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论全面心理战 Ice-knight
[center]论全面心理战[/center]
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也是精神力量的交手。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众多著名战例,无不搀杂了士气、信念等精神因素在内。指挥者围绕着士兵的心理,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战略战术。众所周知,一支士气低落的百万大军,在战争中往往会一击即溃。
心理战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在军事和战争中利用精神及心理因素实现目的的认识、探讨和实践,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不过,现代心理战的概念始见于1935年的《宣传与心理动员》一书中。作为一种独特的作战样式而为人们普遍重视,还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的。
二战中,心理战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了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心理战是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环境瞬息万变,从各个角度制约着心理战的实施和效果。目前,世界各国对心理战的界定尚未统一。即使是同一个国度,不同的视角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无论人们的认识怎样千差万别,其基本点是共同的,即:心理战是一种针对人的意识和情感等心理活动的作战。心理战巨大的效用,缘于它对每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的无差别打击。
目前,在现代军事行动中,心理战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敌军心理的直接打击;2.敌我之间的心理欺骗;3.我方对心理战的防御。其中,军事心理学是心理战的理论基础。现代军事心理学开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过不少关于“心战”的精辟思想和实用战法。《孙子兵法》中就有“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等论断;《孙膑兵法》中,则有“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就有“七擒七纵”“四面楚歌”等成功战例。“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战争中的至高境界。数千年的战争实践,使心理战得到充分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在战区大规模采用传单、无线电广播、高音喇叭等手段,运用军事力量的辅助,广泛采取了心理突击,伊拉克军队遭到严重的分化瓦解,绝大部分未与美军接触便丧失了抵抗意志,一触即溃。相对的,美军不但用各种手段影响伊军高层的判断,还在国内外利用媒体赢得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85%的战争支持率,并且在部队中提供心理咨询和引导,有效地开展了心理防卫工作,以绝对优势击垮了伊拉克军队。
但是,尽管心理战已成为现代战争中一种重要的作战样式,却始终被看成主要战争行动的辅助而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其实,除了极少数“狂热分子”以外,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防线是脆弱的。中国古代,被广泛采用的“反间计”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曾子是著名的贤人,但曾母在三番五次听到“曾子杀了人”的传言后,也“急问曾子”。贤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般人呢!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敌国展开规模巨大、从所未有的“全面心理战”:
首先,广泛散布假情报和各种自相矛盾的伪装情报,派出大量“双重间谍”以混淆视听,使敌方高层失去准确的判断力;之后,在普通民众中大量散布各种自相矛盾的谣言,造成广泛的对敌国政权直接间接的不利影响,让民众对政府逐渐丧失信任;再后,侵入敌国官方网站篡改新闻和各种政府消息、公报,进一步降低政府的向心力;利用网络手段和混乱的假情报、难辩真假的谣言制造国内恐慌,令敌方疲于应付;制造信息海洋冲击敌方媒体,让敌方反信息战能力逐渐流失,政府公信力下降;同时开展“三色宣传”,用隐蔽来源的灰色宣传影响民众的判断力,用虚假来源的黑色宣传干扰敌国政府与民众的联系,用公开来源的白色宣传误导敌国走向和选择。总之,就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在隐蔽真实信息来源的前提下,使敌国政府丧失威信,敌国民众难以分辨真假信息,整个国家接近无组织状态,社会体系和民众心理都逐渐脆弱,部队士气不断下降;之后煽动民众不满,在无形中培养民众对我国的好感。在进入战争阶段后可以战争实况为依托,进一步打击敌国民众的心理,使恐慌情绪在民众中蔓延,甚至连敌国经济都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从而由内部瓦解敌方抵抗意志。
如果敌国政府没有事先建立有效的民众心理防御并且具备相当高的威信,在突然面临这样的全面打击时,很难作出有效的心理反击和巩固,往往会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可见,这样的“全面心理战”在战争中已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而是一种有效的战争形式,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