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评之前:从今天起,ICE开始在英雄写文评。应该来说,不会很长,也不会每天都写。但是,对于有评论价值的文章,ICE一定不会错过。希望得到各位朋友的支持!
在中小学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常常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但是,多数时候,人们在撰写文章时仍倾向于使用较多的叙述手法。毋庸置疑,相对于叙述而言,出色的细节描写对于作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但是,细节描写作为一种强力的表现手法,较之叙述在多数情况下有着明显的优势。
以《写》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但是,你怎么知道帝国军会攻击自己的土地?姜.列贝罗表示反对。”这里的原文是平白的叙述,我们不妨试着加入一些语言细节和人物细节看看:“但是,帝国军怎么可能攻击自己的土地?”姜.列贝罗的语气中充满了怀疑的因子。可以看出,改写之后的内容相对原文显得较为生动。如果在重要的部位进一步引入更多对于肢体语言、表情、语气等方面的细节描述,将能够进一步改善文章的表现力,在此不再赘述。而下文也将提到,细节的作用还不止于此。
而令人遗憾的是,《写》文在拥有相当创意和构思的基础上,行文手法却出现了明显的缺陷,大段大段平铺直叙的行文对文章水准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例如列贝罗抨击特留时所使用的语言(原文为“你们都怎么了?你们还是民主国家的领袖么?你们忘记国父的教诲了么?你没有权利滥用民主政治的制度,使其精神和历史堕落。你想因为你一个人而腐蚀国父亚雷·海尼森一手建立起来的、历经两个世纪的民主国家历史吗? 特留尼西特,就算拼了命我也要阻止你!”),出现了一种“超然评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叙述手法所带来的。
我们常常提到,第三人称也被称为“上帝视角”。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没有“人称”概念的评论、论述文体中所使用的,才是“上帝视角”。而第三人称手法受到的限制中,较为典型的就有人物心理未知和行文时间同步等。超出第三人称手法限制而向上帝视角靠拢导致的直接后果,正是上文所提及的超然存在。描写一个人的语言,关键不在于人物说了什么,而在于其如何说,如何表达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文更像是一段声讨檄文而非愤怒的谴责。第三人称的优点,在于其能够细致入微地刻画多个人物,利于发挥细节描写的优势而使文章生动且富有真实感。
各位,这个议案就算通过了,鉴于这个计划过于重要,我建议启动“忠诚者”法律程序。
“忠诚者”法律程序是200年前海尼森逃亡的时候制订的,当时有个别同伴因为畏惧远征中的艰苦和危险想回到帝国过哪怕是奴隶的生活。
但是任何人的脱离都会造成舰队被帝国发现,于是制订了这个法律,按照规定任何的泄密行为都会遭到灭门的命运,并且是十分残忍的凌迟,家里的女眷甚至会被QJ后处死。先后有200个家庭遭遇这种命运。
这里所要提及的,是之前提到的“细节的作用”之一,应该说能够典型地反映细节与全局的紧密联系。上文对于法案的牵强解释,在银英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同盟的背景设定当中显得突兀而生硬。对于行文来说,也是相当不利的写法。可以理解,作者为了突出“邪恶”的特质采用了这种手法,然而在基本背景确定的情况下,此种突然转折的手法仍不应提倡。充分运用细节推动同盟的“邪恶化”,应该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