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舰队运用理论概论
1 舰队编成理论
文件来自<希格拉海军战术报告>:
舰队编成包括用于近距离渗透作战的打击宇航器,装备了一定装甲与相应火力的护卫舰,综合机动性与防护性,火力的主力舰,以及作为空间战术/战略支援平台的超主力舰级
⒈打击宇航器(Strike Craft)
质量10~1000t 最大速度800m/s以上 加速度10G以上 自带反重力系统以抵抗过高加速度对乘员的伤害自带或不自带独立生命维持系统 包括战斗机及护航艇,这类宇航器的作用包括近距离反舰和防空,优势在于机动性,H&R成为这类宇航器的战术特点
⒉护卫舰(Frigate)
质量50000~400000t 巡航速度500m/s左右 加速度4G左右 包括完善的维生系统 中等强度的装甲以及火力,这类宇航器主要作用可视为可以灵活部署的反舰/防空平台,并且保证相当的对敌舰队的追击能力
⒊主力舰(Capital Ship)
质量1000000t以上 巡航速度200~400m/s 加速度3G 除完善的维生系统外,有中等的自持能力,适合中长期离开补给地执行深空间任务,其代表就是驱逐舰,能够有效压制护卫舰,同时具备相当的要塞攻略战的火力
⒋超主力舰(Super Capital Ship)
质量3000000t以上 巡航速度200m/s左右 加速度1G左右 有极高的自持能力,能够作为空间城市使用,包括空母级别,船坞级别和巡洋舰级别,是现代空间战的核心
2 战术平面
不同于地面战斗,在3维的空间中敌人可能从任何方向攻击,舰队需要面对的是整个球体的防御面.在早期的战争中,以战役旗舰所在的平面人为的规定为战役标准平面,整个球体防御面无限分割为小的长方体,分割界限以实战中能够提供实际战术效果为低线,通常是2~3个舰身高度为1个单位,1000个单位进制.战术球体防御面的半径通常在数光秒之内,也就是一个舰队的控制范围可以大致看作一个半径为数光秒的球体.(战役或者战略球体防御面通常可以达到数光年).这种战术平面理论最早期由帝国国防部提出,并迅速在各之间普及,各国舰队的感应器系统均基于这个理论开发.在实战中,这种战术平面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标定上,下方的目标,而标准平面则以度划分,于地面战斗十分相近.
随着新武器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战役规模的扩大,这种战术平面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因为各战役旗舰在跃迁后直接投入战斗,各舰队的战役平面很大几率上不是同一个平面.这就为大战役配合带来了困难.著名的特拉尔前哨战役就是因为佛罗恩联合体的数个舰队先后跃迁至帝国境内后仓促迎敌而未能迅速统一战术平面带来运动和配合上的失误导致被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帝国军各个击破.
战术平面的修改方案来自于希格拉索班基斯.考虑到跃迁只能在大天体(注1)的引力界线上进行,误差不大于十万分之三(参见空间战斗技术报告224页第17条<跃迁条件限制>),因此战役通常都发生在大天体附近(注2),综合考虑以后修改方案认为战术平面可以以战役附近大天体黄道平面为标准原点,而非标准平面,天体运行方向切线为X轴,以右手定则画出Y轴和Z轴,以正方体坐标系代替球体防御面,各单位可以由3维坐标精确定位.这一方案提出后被试行于希格拉第1集团军,在数次防御战中,明显观察到集团军中3个舰队的协同配合反应速度上升.因而用于全军,被各国国防部门评价为极有前途的战术平面方案.
注1:大天体指质量能够在一定距离内对跃迁造成影响的天体,如果一个小天体距离较近,另一个大天体距离较远但是大天体对舰队在引力场上的影响比小天体高,那么标准原点则选择较远的大天体而非较近的小天体
注2:据帝国国防部对近400年发生的的大战役的统计,舰队规模的战斗有94%发生在大天体附近
相关资料
空间战斗技术报告(摘要)
17条 跃迁条件限制
实验飞船的损失教会了我们实行超空间跳跃时应远离天体的重力场……
……超空间后期应用实验表明,重力场衰减到一定程度时,感应器将无法鉴别当前的位置和目的地,跃迁误差成几何倍数提升……能够进行跃迁的范围是有限的,在没有人工拟重力条件下,范围由天体质量所决定……
“……跃迁既不能离重力源太近,也不能太远,也许正体现了古老宗教中的‘阴阳相生相克’的概念……”帝国著名哲学家阿萨穆德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