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日目:再见列宁
乌里扬诺夫斯克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的首府,本名辛比尔斯克,始建于1648年。与伏尔加河沿岸的其他俄罗斯城市情况类似,这里最早也是军事要塞,后来托了伏尔加河航运之福,建立在天朝外贸基础上的茶叶与皮货贸易开始蓬勃发展,到了18世纪末已经是一座了不起的商业大都市了。
对于天朝同胞而言,乌里扬诺夫斯克这个城市并非十分陌生,因为广大天朝人民心目中仅存的苏联圣徒,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1870年4月22日就出生在这里,当然,那时他的名字还是乌里扬诺夫。也正是为了纪念列宁的诞生,辛比尔斯克这个城市在苏联时期被改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更为了不起的是,当苏联解体后,以苏联人物命名的城市(比如列宁格勒、古比雪夫)纷纷改回原名,可唯有乌里扬诺夫斯克红旗不倒,直至今日还没恢复辛比尔斯克的旧名。
理所当然,从苏联时代以来,这个俄罗斯的韶山就开始大规模广范围的建立各种列宁的纪念物与博物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列宁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门票200卢布的博物馆规模极是宏大,其气势恢宏藏品丰富毫无疑问的超过了天朝敏感词广场上的毛延安纪念堂。俺无意描述列宁这个鞑靼与德意志的革命家的生平——毕竟那都是俺们早已耳熟能详了,而博物馆的陈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列宁生平事迹的范畴,而是以列宁作为一个切入点,全方位的叙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几十年激荡的政治史,因此展品中不仅有列宁的各种生前遗物,还有各种政治相关类的展品,当然也少不了社会主义兄弟国家送来的礼物。看到如此琳琅满目的展品,俺就不由得怀疑莫斯科红场边那家不开门的列宁博物馆,莫非把藏品统统搬来了这里?
出了列宁博物馆向伏尔加河畔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地志博物馆走去,沿途各种纪念碑林立,还会路过一栋米黄色大楼,那是列宁当年上的中学,现在是博物馆,不过正在大修而不开放。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地志博物馆位于十月革命前的市政厅之内,一楼是地志博物馆,内容包括本地的自然状况,也包括直到革命前的历史,还有一个老家具的特展;二楼则是州美术馆,有古典艺术亦有现代艺术。两处门票加在一起100多卢布。当然,俺们对现代艺术照例是不感兴趣的,见俺们过现代艺术展厅大门而不入,博物馆的馆员姐姐显得甚是失落与遗憾,一脸很受伤的表情。此时正是夏末秋初,本已有了几分凉意,最近却又闹起了秋老虎,气温回升到了25度,抱怨时令不对的馆员姐姐顺口打听北京的气温,得知此时北京气温超过30度后咋舌不已。
乌里扬诺夫斯克的主干道自然是列宁大街,与其他俄罗斯城市的老城区类似,这里也较好的保持着十九世纪的旧日风貌。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名人也不止列宁家族,了不起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冈察洛夫的故居也在这条街上,门票60卢布。虽然说是故居,但博物馆内复原陈列并不太多,还是以冈察洛夫生平事迹为主,毕竟冈察洛夫在本地生活时间并不算太长。冈察洛夫1812年出生于辛比尔斯克市一个富裕粮商之家,虽然自莫大毕业后就走上了公务员之路,还当过沙皇图书审查官,可却是个典型的俄罗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最伟大的成就无疑是在《奥勃洛莫夫》中塑造的的那个堪称俄罗斯民族性代表的懒汉奥勃洛莫夫,但博物馆里突出的却是他的1852~1854年环球航行后写的长篇游记《战舰巴拉达号》。
自列宁博物馆出发,沿着列宁大街一路向西,右手闪出一栋老宅,是十九世纪本地商人的会馆,现在是贸易博物馆,门票100卢布。这里陈列的主角自然不是列宁家族而是十九世纪辛比尔斯克的商人们。他们修铁路、建桥梁、兴教育、开工厂,他们创造了社会财富,他们提升了城市文化水平,他们是近代化的先驱……一句话,他们是这个城市实质上的领导者,与俺们近些年来对徽商与晋商的鼓吹却有几分相近了,只是俺天朝的徽商与晋商做不成近代化的先驱。
如果说列宁大街的东半段是部分基本保持了当年原貌,那么西半段则是彻底保持当年原貌的步行街,因为列宁及其家族曾长期在乌里扬诺夫斯克生活,本市很多历史建筑或多或少都与列宁及其家族的活动相关,所以在苏联时代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这些建筑在沙皇时期或为学校、或为店铺、或为民居,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陆续开辟为博物馆,也就是所谓的“列宁的家园”博物馆群。
自苏联红旗落地,俄罗斯双头鹫冉冉升起后,当年这里众多的革命类“红色博物馆”命运各不相同:少数几个还大致维持原状,比如刚刚参观过的列宁博物馆;更多的博物馆则是旧瓶装新酒,虽然也还都是博物馆而未移做他用,但陈列内容不再是介绍列宁及其家族的生平事迹,而是十九世纪中期老辛比尔斯克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街旁那家十九世纪风格的商铺,列宁家族当年曾多次在此购物,苏联时期成了列宁纪念馆之一,现在改成了贸易博物馆。按下传统风的门铃,一个身着十九世纪商铺店员制服的博物馆解说员将俺们迎入馆内,里面细致入微的复原了当年的商铺,货架上陈列着当年的各种商品如烟草、铁尺、钉子等,不过也只有这些而已。“就这些了?”俺们不甘心的问。“就这些了。” 解说员大妈一摊手。于是俺们同时相视大笑。
沿着这条街向西直走到尽头是恩格斯街,路过今天没开门的照相博物馆后右拐,可以看到一处大院落,在十九世纪这里是当地的教会办平民学校,列宁的母亲曾在此任教。在苏联时代这里是列宁纪念馆的分馆,现在则是平民教育历史博物馆,介绍的是从沙皇时代直至苏联的本地教育发展史,门票40卢布。看得出,沙俄时代的平民教育主要是民办官助,教会的影响也很大,教育内容多偏重实践技能培训。博物馆复原了当年的教室,看上去学校的教学设备比上虽然不足比下却也还有余,各种自然科学教具都还算得完备。
列宁母亲的也在列宁大街的西段,那是典型的十九世纪末辛比尔斯克城市中产阶级,其住宅在苏联时期作为博物馆,陈列内容是列宁的童年生活,现在则成为辛比尔斯克城市生活博物馆,除了博物馆入口处的文字解说牌外,再也找不到任何昔日列宁的痕迹。从街面上看这家门票100卢布的博物馆门脸很小,但走进去才发现其纵深很大。伴随着1900年唱片的旋律,可以看到完全复原的餐厅、厨房、卧室与书房,身临其境的了解当时辛比尔斯克城市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在住宅的后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院落,传统浴室、仓库、面包房等小木屋坐落其间。每进一间屋子,博物馆馆员就会停下脚步,详细的为俺们介绍屋内的每一件物品,不听完还不能离开,因为门被锁住了,解说结束后才会打开……
这条街上也还是有家博物馆基本保持了苏联时代的原貌,那就是列宁故居,门票要价200卢布。身为沙俄帝国的下位贵族,列宁的父亲也是家境优越的中产,家庭布置充满了那种舒适而不奢华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品味,与列宁的母亲可谓门当户对。这家博物馆是彻底的旧日复原而没有任何列宁的生平介绍,当然了,关于列宁的生平事迹,本市的列宁博物馆里已经介绍的足够详细了,这里的确无需重复。
虽然在此遗珠甚多,但时间不等人,中午往喀山而去的长途汽车车票已经买好,此时必须离开。俺们这等长途自助行的背包客都明白,自己在有生之年基本是不会重访乌里扬诺夫斯克了,这一别定是永别,留下的一切遗憾今后再无弥补的机会。另一个遗憾是:俺们这次有了本地的暂住证,可却一直没碰到来找麻烦的警察……
整整一个下午都是在长途汽车上,抵达喀山已经临近傍晚了,长途汽车很贴心的停在了喀山火车站前而非更远处的长途汽车站。喀山火车站规模不小,如新西伯利亚火车站一般分为长途车与短途车两部分,短途车站看上去是新建的,而长途车站则显得挺古老。
走进车站,向问询处打听何处有旅馆,问询处的工作人员唤来一清洁员,令其将俺们引致车站二楼的旅店,旅店每个床位600卢布,厕所与浴室是公用的。看上去这里管理的似乎挺严格,旅客出入都要登记,不过倒也从侧面证明安全方面没问题。与其他俄罗斯城市相比,喀山火车站站前显得更为热闹,餐馆很多,且多为鞑靼清真风味。随便找了一家馆子入内,还真是价格便宜量又足,瓦罐里的青豆汤内容丰富,炒饭也很对俺们的胃口。这是俺们在俄罗斯的五十多天里吃的最接近中餐的一顿饭,每人60卢布吃了个肚歪。
心满意足的返回火车站里的旅店,透过窗户可看到车站里熙熙攘攘的旅客,向远方眺望则可看到克林姆林宫尖塔的灯光。不知不觉中,俺们进入了梦乡。
附:本日统计:城市:32+1=33 博物馆:180+8=188
遗珠:气象博物馆、音乐博物馆、摄影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男子中学博物馆、楚瓦什教育博物馆……哎呀呀,半天时间又怎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