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日目与三十七日目:北极圈内
在大约200年前,在探险圈里层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如果谁去过了北极或南极,那么就有资格在吃饭的时候把一只脚放在饭桌上;如果南北极都去过,那么就有资格把两只脚都放在饭桌上。对旅游者而言,前往南极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是阿根廷南部的火地岛附近,不过那里其实是在南极圈外,较起真来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的南极。想实现极地之旅的,便只有前往北极了。
前往北极的道路有数条,阿拉斯加与格陵兰成本极高——而且其实这两个以极地闻名的地区的行政中心都在北极圈外。对于一般旅行者而言,所能选择的道路其实只有两条:一是从挪威的纳尔维克方向,一是从露西亚的摩尔曼斯克方向。对于欧美人士而言,挪威那条线路名气较大;但在价格上比摩尔曼斯克线高出一个数量级,因此在性价比上看对于天朝人而言,最为划算者自是摩尔曼斯克无疑。
毫无疑问,从彼得罗扎沃茨克到摩尔曼斯克的这条极地铁路在知名度上无法与光荣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提并论,但的的确确是另一个工程史上的奇迹。从彼得罗扎沃茨出发,这条铁路首先遇到的是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与茂密的原始森林,披荆斩棘冲出森林进入北极圈,铁路两旁的植被逐渐从高大的乔木变成矮小的灌木,水域的面积则越发扩大,半是湖泊半是沼泽,也就是满洲俗称“塔头墩子”的那种地貌,与是大庆周围的环境有些相似。铁路是建于数百公里的人工长堤之上,那时候还是一战期间,虽然对外连遭败绩,对内革命与暴动风起云涌,但帝俄还是成功的在1916年完成了这条了不起的北极铁路。第二年就爆发了二月革命与紧随其后的十月革命,帝国还没来得及从这条铁路得到收益就灭亡了,想来与隋朝挖通京杭运河却被后面的唐朝捡了便宜颇为相像。
卡累立阿共和国与摩尔曼斯克州大致以北纬66度34分的北极圈为界,穿过北极圈刚好是在次日的清晨,可惜却没在铁路两侧看到什么纪念碑一类建筑。时为夏季,环顾左右不见冰天雪地,却是一片汪洋,火车在脚下的长堤上奔驰,在车厢里感觉就如同是在水面上滑行一般,颇有些超现实主义的浪漫。
北纬69度的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内几百公里,拥有多个了不起的头衔:它是北冰洋沿岸北极圈内最大的港口,也是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北大西洋暖流使其成为露西亚以及全世界纬度最高的不冻港。黑海、波罗地海与日本海都是被他国封锁,一旦有变舰队便动弹不得,惟有以摩尔曼斯克为基地的北海舰队可以不受限制的畅游四海。于是自帝俄时代这里就成了露西亚海军的重点,早在帝俄时代这里就建立了军港,现在则是北方舰队的基地,露西亚海军之精华——战略核潜艇的大本营就放在这里。
抵达摩尔曼斯克已经是接近中午,下得火车还未出站台,俺们便被俩警察拦住了去路,盘问数句后将俺们带进了警察局,令俺们安坐原地不可乱动后,将护照什么的一并没收拿到里屋去了。露西亚的敲诈外国人的流氓警察闻名天下,莫非此番便被俺们撞上了?仔细听听,警察似乎正在里屋向上级汇报请示,隐约可听到“是中国人”、“证件没问题”、“当天的火车”等只言片语。过了大概十来分钟,正忐忑间,那警察却拿着护照从里屋出来了。
“你们的证件没问题,欢迎来到摩尔曼斯克!祝你们在这里旅行愉快。” 警察笑容满面,看来上级有关部门见俺们手续合法,又是乘当晚的火车离开,便料定俺们都是良民而指示放行了。虽然从头到尾只是虚惊一场,倒也算是在露西亚进了回局子。
虽然是地处北极圈内,不过天气却远比想象中来得温暖,感觉似乎将近20度,连穿上薄毛衣都有些多余,简直难以置信自己已经身处北极。按照倭人编写的《走遍全球》露西亚卷的指引走到摩尔曼斯克中心的五角形宪法广场,自广场两侧左右延伸开去的的便是本市的主干道列宁大街,街道旁的房屋看起来似乎是苏联时期60年代的建筑,略显陈旧的同时却又缺乏历史感。不过市面倒是出人意料的繁华,店铺林立行人往来穿梭不断,远胜过同为省城的彼得罗扎沃茨克,当真不愧北极第一大都市的名头——当然,如果以俺天朝标准衡量,那么充其量不过一个普通的地级市罢了。
在宪法广场与列宁大街的交汇处坐落着当地的邮局——俺相信这是北极圈内最大的邮局,自然少不得要在这里给自己寄去一份来自北极的问候。虽然俺们过去从未在外国给天朝国内发过信,但凡事都有第一次,在邮局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到底还是成功的填写好了地址支付了邮资,把几张明信片投入了北极邮局的信筒。得意洋洋的从邮局走出来,邮局工作人员却从后面追了出来,原来俺们不留神将书落在了邮局,人家是特意追出来还书的,这摩尔曼斯克人当真是活雷锋啊。顺便说一句,当俺们从露西亚返回天朝时,北极明信片已经躺在信箱里有一段时日了。
出邮局顺着列宁街向北,大约500米上下便看到左手边闪出一栋淡蓝色的四层楼房,外面看上去如极地一般朴素,那就是摩尔曼斯克州的地志博物馆了。博物馆的管理员大娘见了天朝来客显得颇为激动,原来这位老大娘的父亲乃是俺天朝山东人士,说起来和俺还算是半个老乡,这位在30年代苏联的列宁格勒卷入了斯大林的大肃反死于非命,身后孤女寡母液被轰出了列宁格勒而来到了摩尔曼斯克,就此落地生根……虽可算是半个中国人,可却是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了。说起来,类似的情况这一路还见过几次,比如鄂木斯克文学博物馆那个哈尔滨中国人的后裔,若哪个有心人从这个领域入手在露西亚做番研究,没准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有趣收获也未可知。
博物馆相对而言比较简朴,票价也很是便宜,外国人票价也不过25P而已,但内容却极为全面。摩尔曼斯克州所在的科拉半岛各种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蕴藏极是丰富,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地上钻孔,深入地层达12262米科拉超深钻也在这里。当然,不仅是矿产,自古以来号称“多鱼之地”的科拉半岛附近水产资源也十分了得,自然部的海底世界做得栩栩如生,还真像个水族馆。
当然,博物馆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历史部分,下部陈列着各种展品,上部则是反映这部分主体的壁画,因此即使不看解说文字也能明白大意。摩尔曼斯克州最早的居民是北欧土著萨米人,历史部的陈列亦以此为开端,厚厚的皮衣与靴子让参观者再一次意识到自己正身处北极。虽然摩尔曼斯克市本身历史很晚,但早在16世纪科拉半岛上就出现了若干商站,作为北方航线的一部分,成为来自欧洲的海上商人们前往阿尔汉格尔斯克的中间站。这一时期科拉半岛出现了很多教堂,俺们前去参观时博物馆还有一特展专门对此加以介绍。
1916年,通往摩尔曼斯克的北极铁路修通了,可是还没来得及对科拉半岛进行大开发就爆发了十月革命,摩尔曼斯克亦被英国干涉军占领。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出,虽然目前露西亚对红白内战是持一个中立的态度,不过对红军大战外国干涉军还是旗帜鲜明的支持的。内战结束后,在西北大区的英雄基洛夫同志领导下,摩尔曼斯克开始了全面建设,比如著名的白海-波罗地海运河就是在这一时期挖通的,北极航线的活跃化也是在这一时期。美好的和平时光一直持续到了1941年的6月22日,博物馆专门做了“和平的最后一天”这么个展板,可以看到本地有哪些新生儿在这一天出生、又有哪些新人在这一天结婚等。接下来,战争爆发了,这也是博物馆的重中之重。
战争中的摩尔曼斯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作为北极航线的终点,来自美英的援助物资沿着这条航线源源不断的抵达摩尔曼斯克,在这里下船经由北极铁路运往列宁格勒方向。为了切断这条生命线,第三帝国国出动了包括超级战列舰提尔皮茨号在内的海军主力,北极航线的破交与护航也就成了大西洋海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据说在苏联时代,博物馆里找不到一星半点关于北极航线的介绍,这令美国的参观记者颇为恼火,不过今日对这部分倒没有特意的隐晦,虽然只用了一个不很显眼的展板——毕竟护航是英国海军的事,红军的战场主要在陆地上。
第三帝国海军拼不过英国,便决心在陆军与空军上实现突破。德军与芬兰军肩并肩的在北线发动进攻,力图占领摩尔曼斯克切断陆地运输,虽然在初期成功的推进了数十公里,但在红军的拼死防御下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停下了进攻的步伐。接下来登场的是空军,对摩尔曼斯克的狂轰滥炸把这里化为一片焦土——所以你很难在城里找到什么老房子,但摩尔曼斯克的守卫者们咬紧牙关,坚持到了战争结束,他们的牺牲与贡献使摩尔曼斯克名列卫国战争十五个英雄城的行列。
除这些常设展览外,博物馆内还有一特展,介绍的却是关于本地老教堂们的资料——当然,这些教堂大多在苏维埃时代被破了四旧,难得有留存至今的。
从帝都到圣彼得堡的往返机票加上找旅行社代办露西亚签证(含邀请)大约要6000人民币,从圣彼得堡到摩尔曼斯克的往返三等火车票折算为人民币不到1000(如果要2等包厢就要2000),圣彼得堡市2天的吃住行完全可以控制在1200以内,加上各种杂项开支1000,有一万RMB基本够了。
在地志博物馆与火车站之间有一街心花园,公园内竖立纪念内战中死去烈士的纪念碑,也有纪念为援助苏联而葬身北极航线的英国海员的纪念碑(当然,是苏联解体后修建的)。在花园的一角还立有一处石碑,凑近一看原来有一时间胶囊埋于此处, 1967年本地中学的师生们把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信件放入特制的容器内埋入地下,待五十年后的2017年再挖出——换句话说,俺们早到了8年。话说时间胶囊这主意挺有意思,欧美、倭国又不少学校经常耍这种把戏,可却难得听说天朝学校有这么做的。
摩尔曼斯克的美术馆也在这花园旁边,里面各部门如瓷器、绘画等分别独立售票。这里的绘画以令人生厌的现代艺术为主,赏心悦目的古典派绘画只有四、五幅而已。不过与方志博物馆相比,这里显得更受游客们的欢迎——俺们甚至在这里碰到了从圣彼得堡过来游玩的几个天朝同胞,他们的兴趣显然不在展室内的陈列品,而在小卖部出售的各种旅游商品。
根据事先做的功课,本地还有一极地运动博物馆,在街上拦住一路人询问地址,不想这中年妇女竟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也是俺们在这个国家中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能说英语的露西亚人。免费开放的极地运动博物馆位于当地的滑雪协会内,是一个退休的本地体育工作者建立的,虽说是私人建立,不过似乎也得到了政府的若干协助。博物馆只有一间展室,介绍北极运动的发展史,并陈有奖章、奖杯若干。博物馆的管理员虽然与天朝并无渊源,但对俺们这些天朝来客却很是热情,为俺们详细演示滑雪板的使用方法,还让俺们尝试一下停放在展示里的比赛用雪橇。
要说摩尔曼斯克的第一胜景,还是要算坐落市区北侧的红军战士巨像阿廖沙,这是为了纪念二战阵亡的红军将士而在1972年建立起的巨像。那是一片连绵不断的丘陵地带,几处湖泊点缀其间,现在已经辟为公园,有喷泉、游乐园之属,还有一乐队搭台演出,似乎是免费的义演。碧蓝的湖水(《走遍全球》里错写成了海水)倒映着绿草覆盖的小丘、以及白色的教堂,实在是北极圈内少见的景致。
在湖畔的公共汽车站下车,步行约二十分钟,翻越两座小丘并路过一居民小区后,便来到了40米高的巨像阿廖沙面前,《走遍全球》再次犯错,此并非铜像,却是水泥造的。阿廖沙头顶钢盔背负钢枪,站在翠绿的高岗之上,面对海边的港湾,仿佛正在保护身后的摩尔曼斯克。不远处摆放着几挺高射机枪,看来当年这里曾是摩尔曼斯克的防空阵地。
此处游人虽然不比得山下的公园,却也三三两两不绝如缕,与阿廖沙并排而立眺望四周,不知是否是心理因素,安适恬静的同时又隐然几分寂寥、几分肃杀,却也是难以忘怀的北极心理体验。向下方鸟瞰,可以看出摩尔曼斯克港其实是位于河流入海口处的河港。按理说这里是观景的最佳场所,可不知是因为空气污染还是海边气候所致,港口与市区都在雾气笼罩之中看不大真切,却与站在香山上俯瞰北京有几分相似了。
结束这大半天的行程回到火车站,又被警察拦住了去路,不过这次倒很顺利,警察看过证件车票后便放行,还用流利的英语提醒俺们注意旅行安全。上得火车,车厢内乘客甚少,似乎将将只有定员的一半。一看起来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列车员颤颤巍巍踱了过来,正在心中感慨露西亚人力资源已匮乏到了何种地步,这老妪列车员却在俺们面前一屁股坐了下来,向俺们推销起茶点来。起初俺们本想拒绝,可这老太太不断重复着“买吧,孩子们。你们会需要的,求求你们了。”的确,在年龄上即使家父在她面前也只算得是孩子。看着这满头白发老妪一把年纪还在火车上奔波,俺们心头一软,便讨价还价一番后以100卢布买下了标价150卢布的点心与红茶。
躺在卧铺上看着北极圈内的景物在窗外飞快掠过,本来是不错的体验,不过一想到要在火车上停留20多小时才能抵达圣彼得堡便有些烦闷了。闲来无事便又把前些日子灵机一动的想法又重新审查了一遍,的确,一个普通天朝公民以7天的事件与1万元的经费确实可完成一趟北极之旅——而且还能在圣彼得堡玩上两天。
从时间上:第1天从天朝出发;第2天抵达圣彼得堡,晚上乘火车出发;第3天火车上;第4天摩尔曼斯克;第5天火车上;第6天返回圣彼得堡,晚上坐飞机出发;第7天抵达天朝。在经费上:从天朝到露西亚的往返机票与签证5000元,从圣彼得堡到摩尔曼斯克的往返火车以二等软卧计算1700元(如果三等硬卧就会便宜一半,而头等包厢就要贵一倍),住宿统统都在火车上,饮食、游览、市内交通以及其他杂费2000到3000元,加起来还不足一万,和一个露西亚常规旅行团费用(团费小费加自费)大致相当,却不知如果国内开展这种极地旅游项目是否会受欢迎呢?
附:本日统计:城市:24+1=25 博物馆:143+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