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七年十月特搜系作业——《一战军事资料搜集之德国篇上集》
第一部分:人物
首先登场的是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全称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

威廉二世及皇后
威廉1859年1月27日出生于柏林,是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儿子,1888年6月29岁的威廉继位成为德意志皇帝 ,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1918年退位,在位30年。1941年6月4日去逝,终年82岁。
威廉二世统治时期(1888-1918)的德国状况和世界格局
威廉在未当皇帝前,很仰慕铁血宰相俾斯麦,但一山不容二虎,但他登位后,双方马上与发生冲突。威廉二世这位少年皇帝是不甘受制于人,一定要自己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他在1890年解除俾斯麦的首相职务,任命他人为首相。 在统治初期,威廉对社会主义组织的容忍,赢得公众的正面评价。在随后的统治中他使德国强大了起来,国力蒸蒸日上。同时他鼓吹军国主义、德国军扩,典型的事例是克虏伯公司的壮大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商之一。
当时的英国犹如今天的美国,是世界的主宰,威廉执政期间统治英国的爱德华七世和乔治五世是威廉叔叔和表弟,威廉对英国和他的叔叔及表弟是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威廉不愿与英国发生武装冲突,他认为那是“最难以想象的事”。但德国在强大的过程中,必然要争取世界上的利益,就一定会触犯英国的利益,他欲扩张殖民地,为德国寻找“一个太阳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德国一直都不甘在海军上落后于英国,积极争取海上霸权。随着他大量扩建海军的计划开始后,德国的崛起令英国甚为忧心,两国矛盾加深。即便如此,德英两国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关系。在爱德华七世葬礼的出席名单上,威廉排名第一。
大势所趋,随着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两大利益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矛盾的加深,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战争失败后,威廉大势已去,失去了最后的支持,就连兴登堡这个拥护皇帝的将军,也只能劝谕威廉退位,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
威廉是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3年,在她的统治下大英帝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的第一个外孙。1901年1月22日在女王临终前的一刻,威廉还握着她的手,直到她离世。当时,英国民众曾因此深深感动。很可惜,威廉的形象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被破坏了。
基于与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关系,威廉二世有不少亲戚是欧洲王室领导人。一战时期的英皇乔治五世是威廉的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威廉表妹的丈夫。三位皇帝都能说流利英语,并以兄弟互相称呼 (分别叫做 Willy、Georgie 和 Nicky )。可亲情不能代替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然在三位兄弟间暴发了。
有人认为:威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相当于二战中的希特勒,只不过没有希特勒那么残暴。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忆录,坚称自己没有犯下战争罪行。他一直邀请贵宾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欧洲事务。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兰的Doorn病逝,被葬于Huis Doorn
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小群支持君主制的德国人在每年威廉的逝世周年到Huis Doorn聚会,以示他们对这位末代德国皇帝的忠诚。
第二位大人物是:陆军元帅 兴登堡
全名: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顿•冯•兴登堡-贝内肯道夫(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Hindenburgund Beneckendorff)
生卒年: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七周战争(1866);普法战争(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克尼格雷茨之战(1866);圣普里瓦之战(1870);坦能堡之战(1914);马祖里湖区之战(1914);罗兹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第二次索姆河之战(1918);利斯河之战(1918);埃纳河攻势(1918)
历史地位:兴登堡在军事生涯初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但是他最为著名的成就在于一战中和鲁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组合。晚年其黯淡的精神力量、陈旧的思想和狭隘的观察力使其后期的政治生涯受到损害。
人物详细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hindenburg/hindenburg.xml
第三位登场的是:陆军元帅 冯•施利芬

全名: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
生卒年: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普鲁士-奥地利战争(1860);普法战争(1870-1871);
主要战役:克尼格雷茨之战(1860)
历史地位:施利芬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这一计划被小毛奇修改之后在一战中遭到失败。对于该计划的争论延续至今,有人认为计划本身就出了错误,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执行者犯了错误。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schlieffen/schlieffen.xml
第四位登场的是:海军元帅 冯•提尔皮茨
[attach]3228[/attach]
全名: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
生卒年:1849年5月10日-1930年3月6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元帅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无
历史地位:提尔皮茨是一个冷酷和狡诈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忠实的军国主义者和右翼分子。但作为德国远洋舰队之父,他当之无愧。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tirpitz/tirpitz.xml
第五位介绍大名鼎鼎的:陆军上将 威廉•冯•鲁登道夫
[attach]3229[/attach]
全名:埃里希•弗里德利希•威廉•冯•鲁登道夫(Erich Friedrich Wilhelm von Ludendorff)
生卒年:1865年4月9日-1937年12月20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步兵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列日之战(1914);坦能堡战役(1914);第一次马祖里湖之战(1914);罗斯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第二次索姆河之战(1918);利斯河攻势(1918);埃纳河攻势(1918)
历史地位:极盛时期的鲁登道夫无疑是一战中最好的陆军指挥官,拥有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和战术手腕。他的缺点主要在于缺乏真正的政治眼光,而且其精神因素缺乏稳定,面对困境容易陷入沮丧和失望。他是第一个系统探讨总体战争的人,虽然其理论甚多谬误且为人诟病,但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和理论意义。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ludendorff/ludendorff.xml
第六位登场:步兵上将 冯•弗朗索瓦
[attach]3230[/attach]
全名:赫尔曼•卡尔•布鲁诺•冯•弗朗索瓦(Hermann Karl Bruno von Francois)
生卒年:1856年1月31日-1933年5月15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步兵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斯托卢波尼之战(1914);坦能堡战役(1914);乔利斯-塔诺夫战役(1915);凡尔登战役(1917)
历史地位:赫尔曼•冯•弗朗索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方面最出众的军事指挥官之一。相信自己的判断更优于上级的命令使他在战场上赢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给他的军事生涯带来了巨大阻碍。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francois/francois.xml
第七位登场:陆军元帅 冯•马肯森
[attach]3231[/attach]
全名:奥古斯特•冯•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生卒年:1849年12月6日-1945年10月8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普法战争(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古姆宾嫩(古谢夫)之战(1914);坦能堡战役(1914);第一次马祖里湖之战(1914);罗斯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塞尔维亚之战(1915);罗马尼亚之战(1916)
历史地位:奥古斯特•冯•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军官,更是一位能干的、充满活力并足智多谋的将领。作为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征服者,他是德军在东线最为成功的陆军指挥官之一。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mackensen/mackensen.xml
第八位登场:陆军中将 马克斯•霍夫曼
[attach]3232[/attach]
全名:马克斯•霍夫曼(Max Hoffmann)
生卒年:1869年1月25日-1927年7月8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中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坦能堡之战(1914)
历史地位:霍夫曼是德国第八集团军在马苏里湖和在坦能堡获得的两场重大胜利的设计师,这体现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战略家。他天性懒惰,但同时却思维敏捷,诡计多端并且十分果敢。他是老毛奇理想中的参谋军官的典型:“懒惰而聪明”。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hoffman/hoffman.xml
第九位登场:海军上将 莱茵哈特•舍尔
[attach]3233[/attach]
全名:莱茵哈特•舍尔(Reinhard Scheer)
生卒年:1863年9月30日-1928年11月26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日德兰海战(1916)
历史地位:舍尔是一位雄心勃勃而卓有能力的指挥官,勤奋而且意志坚定。他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表现出了勇敢、进取和富于竞争精神,但这对改变当时德军战略形势却毫无作用。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scheer/scheer.xml
第十位登场:海军上将 冯•希佩尔
[attach]3234[/attach]
全名:弗朗茨•瑞特•冯•希佩尔(Franz Ritter von Hipper)
生卒年:1863年9月13日-1932年5月25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多格沙洲之战(1915);日德兰海战(1916)
历史地位:希佩尔是一位有能力和机智的指挥官,这在他和贝蒂的几次交战中看得很明显。而且正是他在日德兰海战中对英国主力战舰的“死亡冲击”阻止了英军的胜利,挽救了德国公海舰队。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hipper/hipper.xml
第十一位登场:海军上将 休伯特•冯•施佩
[attach]3235[/attach]
全名:马克西米利安•约翰尼斯•玛利亚•休伯特•冯•施佩(Maximilian Johannes Maria Hubert von Spee)
生卒年:1861年6月22日-1914年12月8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智利之战(1914);福克兰之战(1914)
历史地位:除了少数几个亮点之外,一战中德国海军总的来说没有太多显眼的表现,施佩在科罗内尔海战中的表现使他得以引人注目。还有一点使他得以留名历史,那就是海军指挥官应同旗舰偕沉这一看法正是从施佩的战死开始成为一个传统。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spee/spee.xml
第十二位:陆军少将 冯•莱托-福尔贝克
[localimg=181,300]26[/localimg]
全名:保罗•埃米尔•冯•莱托-福尔贝克(Paul Emilvon Lettow-Vorbeck)
生卒年:1870年3月20日-1964年3月9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少将
主要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镇压霍屯督人和赫雷罗人起义(1904-190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东非战役(1914-1918);坦噶之战(1914);马希瓦之战(1917)
历史地位:莱托-福尔贝克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或者可能在任何时期都是极具天赋的游击战指导者之一。他是一位纯粹的职业军官,极为灵活和机智,经常使正规而保守的英军对手惊慌失措。他长期对抗20倍左右的敌军,却仅仅因为战争正式结束而投降。他从未在战场上被征服过。他还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和压倒性的优势敌人作战,获得了他的战士——无论黑人和白人——的一致热爱,而且还赢得了他的敌人的尊敬和钦佩。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vorbeck/vorbeck.xml
第十三位:步兵上将 奥斯卡•冯•胡蒂尔
[attach]3236[/attach]
全名:奥斯卡•冯•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
生卒年:1857年-1934年12月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步兵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里加之战(1917);第二次索姆河之战(1918);努瓦永-蒙迪迪埃之战(1918)
历史地位:在战争史上,胡蒂尔主要是以“胡蒂尔战术”为人所知。这种战术也被称为渗透战术或者风暴部队战术,是德军后来机械化全兵种学说的前身。他对这种战术的发展并没有什么贡献,但他是第一位成功使用该战术的集团军司令官。他是一位有能力而且坚定的指挥官,他在突破方面的成就在以堑壕战为特色的一战中是非常出众的。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hutier/hutier.xml
第十四位:陆军一级上将 利奥波德•冯•泽克特
[attach]3237[/attach][attach]3238[/attach]
全名:约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生卒年:1866年4月22日-1936年12月29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一级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塞尔维亚之战(1915)
历史地位:泽克特在一战中并没有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在他军事生涯的前期,也只是作为一个出色的参谋人员而引人注目。他主要的声望来自于战后担任德军总司令时在德军重建工作中作出的卓越贡献。他所组建的几乎“无瑕”的“十万陆军”,奠定了德国陆军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础。他是二战德国辉煌战绩最大的幕后功臣,被尊为“二战德军之父”。
人物介绍:
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seeckt/seeckt.xml
第十五位:冯·毛奇
[attach]3239[/attach]
Helmuth 冯Moltke (1848-1916), 1848 年负担, 是显耀的普鲁士人的将军Moltke 的侄子长辈, 1866 年著名为重要军事胜利反对奥地利和在佛朗哥普鲁士人的战争1870-71 期间。
在Alfred 冯Schlieffen..s 死亡1906 年Moltke 适合军队参谋长。 他的前辈勾画了著名Schlieffen 计划, 被使用在战争期间迅速击败法国在西部通过迅速, 压倒多数强有力的侧面攻击通过比利时和荷兰, 一支小军队保留了俄国在海湾在东部。
Moltke 保留了Schlieffen..s 计划但进步地修改它考虑到法国军事加强在南部立刻在战争之前。 Moltke 由于Schlieffen 计划的无效果的实施经常被责备, 他自己说服了皇帝, 威廉二世, 谁是半信半疑的它的优点。 Moltke 坚持, 一旦Schlieffen 计划被设置了在行动它不能被停止。
多数史学家同意, Moltke 证明了犹豫不决在重要片刻在法国期间入侵。 对俄国攻击的恐惧在东部, 并且机会夺取一次无计划的胜利反对法国人在洛林, 分散的Moltke 。
失败发布清楚的命令在Marne 的争斗期间在上旬9月, 作为他的力量临近巴黎, 导致领域司令员命令撤退。 对峙状态随后了而来以沟槽战争。
Wilhelm 用Erich 冯Falkenhayn 替换Moltke 作为参谋长在1914 年9月14 日, 有效地退休Moltke 。
1916 年Helmuth 冯Moltke 死了。
整理:德国大将。H.K.B.von毛奇之侄。又称小毛奇。生于德国梅克伦堡的盖斯多夫。1880年任老毛奇副官。1891年任德皇威廉二世侍从武官。1899~1902年任步兵旅长、师长。1903年任军需总监。1906~1914年任总参谋长,积极准备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对施利芬计划作了修改:加强西线左翼和东线的兵力,从而削弱了西线右翼主攻力量。战争爆发后,指挥德军在法国边境之战中击败英法联军。9月因指挥失误导致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失败,速决计划破产,于9月14日被撤职。1916年卒于柏林。
第十六位:冯·法尔肯海因
照片:无资料
Erich Georg 安东Sebastian 冯Falkenhayn (1861-1922) 出生在Graudenz, 在西部Prussia, 在1861 年11月11 日。
他担当了皇家德国将军职员的院长为一部分的第一世界大战在他最后的解雇之前由Kaiser ・威廉二世。
1899 年参加军队在童年年龄Falkenhayn 担当一位军事辅导员对中国军队, 那里他保留了直到1903 年。 在中国拳击手叛乱期间他是德国一般职员的成员, 看行动当盟友前进解除被围攻的北京。
在他的回归向德国, Falkenhayn 继续服务在德国一般职员, 1913 年并且被任命了战争的普鲁士人的大臣。 在这个角色他和Helmuth 冯Moltke, 然后参谋长, 频繁地撞击。 但是, 以宣战在1914 年8月和德国挫折在Marne, 皇帝, 威廉二世, 被遣散的Moltke 和用Falkenhayn 替换他在1914 年9月14 日。
Falkenhayn..s 谨慎自然看上去使他非常合适对沟槽战争的现实, 不同于许多他的当代。 他倾斜考虑防御而不是进攻行动.C 一个酣然的战略但一个不适合对东部前线。 他的方法带领他拒绝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夺取整个俄国军队由保罗・冯Hindenburg 和Erich 冯Ludendorff 拥护。
Falkenhayn 然而相信, 真正的战争进行在另一前线, 西部前线。 他设想了围攻Verdun 历史的法国城市想法在1916 年的早期, ..bleeding 它white.. 如同他措辞了它。 他计划把法国军队的大多数引入Verdun 明显, 如此有效地栓法国军队, 并且有条不紊地然后毁坏他们以被集中的火炮火。
一定法国损失在Verdun 是重大的, 象德国伤亡。 它成功单一地牵制法国关注往Verdun 防御, 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的攻势在Somme 在1916 年7月1 日被执行了尽量别的为法国军队提供安心在Verdun 。 即使如此, 德国人Verdun 攻势最后是失败; 的确, 当Somme 攻势开始了的时候法国人已经开始抓后面地面。
以Verdun 攻势的失败, 为哪些德国大臣, Theobald 冯Bethmann-Hollweg, 腾腾, 与俄国回潮一起由于Brusilov 的作用, Bitolj 损失对塞尔维亚人, 并且Gorizia 的秋天向意大利, 皇帝最后决定用更加进取的冯Hindenburg 替换Falkenhayn 在1916 年8月29 日当他听见了Roumania..s 宣战新闻与奥地利匈牙利的。
Falkenhayn 被送到Transylvanian 前线在1916 年8月29 日命令第九支军队。 他击败了罗马尼亚军队在红色塔的争斗传递1916 年9月30 日, 推进往布加勒斯特。 连接与Mackensen..s 军队在十一月中旬, Falkenhayn..s 队伍进入布加勒斯特在12月6 日, 因此击败罗马尼亚。
Falkenhayn 其次被派遣对巴勒斯坦命令无背长椅力量在1917 年的早期。 一系列的挫折被跟随: 他由Allenby 将军击败了在Gaza 在1917 年10月31 日, 并且耶路撒冷落对英国在12月。 Falkenhayn 由Liman 冯Sanders 将军遣散了在1918 年2月; 在他的回归向德国他退休了。
埃里克・冯Falkenhayn 死了在4月8 日1922 日在波茨坦附近。
人物部分完
第二部分:一战中的德国陆军武器与装备
首先介绍德军步枪:毛瑟步枪
[attach]3240[/attach][attach]3241[/attach]
毛瑟于1865年发明了“毛瑟枪”,这是最早的机柄式步枪,后来又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毛瑟枪”的主要特点是:有螺旋形膛线,采用金属壳定装式枪弹,使用无烟火药,弹头为被甲式,提高了弹头强度,由射手操纵枪机机柄,就可实现开锁、退壳、装弹和闭锁的过程。改进后的毛瑟枪安装了可容8发子弹的弹头仓,实现了一次装弹、多次射击。毛瑟枪还缩小了枪械的口径,并提高了弹头的初速、射击精度、射程和杀伤威力。毛瑟枪完成了从古代火枪到现代步枪的发展演变过程,具备了现代步枪的基本结构。
德国毛瑟M1898型连珠步枪 当时最好的连珠步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标准步枪,稍加改进后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口径7.92毫米,枪长1.25米,枪重4千克,弹仓容弹5发。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一战武器之一:马克沁机枪
[attach]3242[/attach]
最原始的马克沁机枪
[attach]3243[/attach]
一战中的马克沁机枪
[attach]3244[/attach]
一战中德军马克沁机枪战斗小组
正如坦克、飞机、航空母舰是二战中具有灵魂意义的武器一样,一战中的灵魂性武器是大口烃火枪和机枪。坦克在一战中才仅仅神龙现首,其作用和地位在当时有很大争议。飞机也没能摆脱初上战场的稚出。而以铁甲和巨炮为最显著特征的军舰,已随一战步入没落。潜艇则从来没有对战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不论是在一战中还是二战中。
如果一定要找出能与大中径火炮和机枪相匹敌的武器,那么,就只有“铁丝网和堑壕”了。正如铁丝网和堑壕构建的防御工事顶住了毁灭性的大口径火炮,而埋伏在这些防御工事后面的机枪手则像狂风扫落叶一样,将手持步枪进攻的士兵成批地送入黄泉。
因此,可以说,是大口径火炮、机枪和堑壕共同造就了停滞和胶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杀人武器惊人问世
机枪,是在金属弹壳子弹定型之后,应速射、齐射的需要而产生的。最早的著名机枪是美国人研制的加特林机枪,其射击原理是利用一套传动机构使数支枪管绕一个公共轴转动,从而完成连续射击。加特林机枪是机械式的,枪管转动需要由人力转动摇把。而第一挺真正的机枪亦即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的自动武器,则是1884年诞生的马克沁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