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地理位置: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山区,北连
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南京属亚热带
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兴起/兴盛衰落/(朝代)及原因
兴起及兴盛:
南京历史上的兴盛有两个阶段,第一次是南朝时期,当时
称为“建康”,商业繁荣。“大市百余”个,市场名目繁
多,且专业分工,一些商品有专门的市场。商品有三吴地
区的粮食、丝帛、青瓷、纸张,长江中游来的铜铁矿石,
海外的香料、珍宝等等。建康文化事业兴盛,城市设有儒
学、玄学、文学、史学4所学馆,培养人才。南朝的建康,
纸醉金迷,畸形发展。在方圆20公里的区域内,聚居着28
万户,若按每户5口计算,竟超过140万人,相当于现在南
京人口的一半。 建康还是当时佛教中心,梵刹林立,释子
成行。《南史·郭祖深传》有“都下佛寺500余所,穷极宏
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的记载。唐杜牧有“南朝四
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589年,隋文帝灭
陈后荡平建康城邑,摧毁六朝宫苑, 在石头城置蒋州。唐
代,置蒋州为升州。 北宋时称江宁府,金兵于1130年火烧
建康城,城内建筑大都化为灰烬。
南京地区的再度繁荣是在明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
帝,改称南京。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明
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明代两京之一,府部犹存,地
位重要。南京丝织业、造船业、印刷出版业居全国首位。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多为今下关三叉河附近“宝船滩”
的龙船厂所造。其中长132米、宽54米的平底大沙船,为当
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设立在鸡笼山南麓的国子监,中外学
生多达万人。
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设江宁织造。南京云锦名闻中外
。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
约》在下关江面签订。
衰落及原因:
严格来讲,北宋至明期间,是南京古代史上最衰弱的日子
。到了《南京条约》后,成为第一批开放城市,南京的经
济地位反而是加强了的(咱们就事论事,不涉及经济等层面
)。从此,直至抗战胜利,南京就一直没有处于一种相对安
定的状态。
建都朝代:
公元229年,三国东吴迁都于此,始创建业城,而后,东晋
、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先后在此定都。1700年来,南京曾是十朝都会
城内布局:
东晋改建的建康都城和宫城,布局仿魏晋洛阳城,基础仍
为建邺城,自后南朝无大改动。据《建康实录》记:“城
周廿里十九步”,宫城“周约八里”,初皆以土墙竹篱为
之,东晋末始部分用砖,自南齐建元二年(480年)正式建
都墙始用砖。梁天监十年(511年),又增建第三重宫城。
像这样有三重城的宫城,在城市发展史上尚属罕见,应与
当时政治动荡、皇室惶恐不安有关。
明代的南京城,可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大城。其外郭城周长
60公里,18个城门。内城周长33.7公里,城墙平均高14~
21米,基宽14米。开13座城门。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
大。
风貌人情:
南京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城内外。钟山有紫霞洞、黑
龙潭、昭明太子读书台、杨梅岩等。山前正中为中山陵,
左为明孝陵及廖仲恺、何香凝墓。右为灵谷寺、邓演达墓
。还有明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墓。
城西清凉山上,有清凉寺、扫叶楼、崇正书院。城东北隅
栖霞山,有栖霞古寺、舍利塔、千佛岩、禹王碑、大佛阁
等,还有曹觉寺、宏觉寺塔、摩崖造像等,为昔日佛教圣
地。 燕子矶兀立江边,玄武湖、莫愁湖,秀丽婉约,均为
金陵胜景。
南京金银线为千年传统工艺品。南京云锦有1500年的历史
,以色彩富丽、织工精致驰名中外。南京雨花石光滑剔透
,色彩绚丽。南京板鸭肉嫩味美。南京香肚历史悠久,闻
名全国。
|